伏逑逑
摘要:網(wǎng)絡詞匯“屌絲”一詞自出現(xiàn)便迅速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流行開來,人們爭相追捧并樂此不疲地稱自己為“屌絲”,這一現(xiàn)象并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年輕人對于新詞匯使用的新鮮體驗,而應該上升到文化層面上來理解并解讀??疾臁皩沤z現(xiàn)象”能夠更深一層的理解當下年輕一代的精神與心理狀態(tài),而由“屌絲現(xiàn)象”所折射出來的文化意義更值得我們探究與思考。
關鍵詞:屌絲現(xiàn)象;文化意義;多余人;零余者
“屌絲”一詞是近來的網(wǎng)絡熱詞,最初出現(xiàn)在百度貼吧。由于前國腳李毅曾自吹說自己的護球像法國球星亨利大帝,于是有網(wǎng)友在百度貼吧之“李毅吧”中稱他為“李毅大帝”,“李毅吧”也因此被簡稱為“帝吧”或者“D8”,他的粉絲則順理成章自稱為“毅絲”或“D絲”。后來“李毅吧”的球迷與另一貼吧球迷相互對罵,后者便取“D”的諧音為“屌”,以嘲諷的語氣羞辱“毅絲”為“屌絲”。原本難聽的“屌絲”一詞是侮辱人的低俗語匯,但這個詞卻被“李毅吧”的球迷坦然接受并開始以“屌絲”自稱,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你來啊,有本事你就踢我臉,你敢踢我臉?你敢踢我臉我就敢給你跪下。”這種自輕自賤的態(tài)度,受到年輕一代的網(wǎng)友的關注,“屌絲”一詞就這樣最先在網(wǎng)絡上流行起來。
最初,“屌絲”一詞多是指底層的弱勢群體。網(wǎng)絡上先有一群年輕的男性自稱“屌絲”,他們出身卑微,稱自己的工作為“搬磚”。后來有網(wǎng)友用“階級的觀點”來解釋:“屌絲應該是包括了赤貧人群的一部分,是農民工,城市小手工業(yè)者,產(chǎn)業(yè)工人,不滿現(xiàn)狀的企業(yè)雇員,流氓無產(chǎn)者,困厄的三本生、??粕?,屬于社會的中下層。”①基于此,活躍于網(wǎng)絡的年輕男女紛紛慨嘆自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屌絲”?!皩沤z”的含義也隨即越來越具體:他們是年輕的一代,他們大多出身于貧窮的家庭,沒有社會人際關系的背景,他們有的初中畢業(yè)就進城打工,從事著苦與累的工作,拿著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有的寒窗苦讀考上大學,畢業(yè)后卻不得不從事著與中專生、高中生一樣的工作,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理想相去甚遠,他們買不起房子、車子,甚至追不到男朋友女朋友……但是,隨著“屌絲”一詞的日益流行,“屌絲”這個詞的詞義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屌絲是你,屌絲是我,屌絲是任何一個愿意自稱屌絲的人”,②甚至許多干著體面的工作、收入不錯的白領金領也稱自己為“屌絲”,“在我的熟人中,有(自稱的)女‘屌絲、在金融行業(yè)工作的‘屌絲、在中國頂尖的大學和享有盛譽的海外大學讀著博士學位的‘屌絲”③,就連韓寒都發(fā)微博:“我出身是純正的上海郊區(qū)農村屌絲,無權無勢,白手起家……”“屌絲”這樣一個原本惡俗的詞語,為何使得時下的中國青年“人人聽而逐之”?這就不得不說“屌絲”已經(jīng)上升成為“屌絲現(xiàn)象”。
相對于最初的“屌絲”,顯然現(xiàn)在的“屌絲”已然發(fā)生了意義上的流變,它生發(fā)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屌絲現(xiàn)象”。所謂“屌絲現(xiàn)象”就是說許多不是“真屌絲”的人自稱“屌絲”,許多有文化、有地位的青年人也競相稱自己為“屌絲”,而這與最初“屌絲”所指的弱勢群體的含義是不同的。那么“屌絲現(xiàn)象”形成背后究竟存在著何種心理動因?浙江大學社會學系的大四女生孟令做過這樣一份問卷調查:“如果你不符合‘屌絲的特征,那么你稱自己為‘屌絲的原因是?”其中多數(shù)受訪者回答:降低成功期望。孟令解釋:“心理學上叫‘自我設障,這樣成功的話會感覺很好,失敗的話也沒那么不舒服。”也就是說,每一個自稱“屌絲”的人實際是借這個詞所象征的“弱勢群體”的意義來尋求自我保護和自我安慰。在當今巨大的生存壓力面前,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失敗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經(jīng)常遇到并且要去面對的現(xiàn)實,在這樣的狀況下,“我是屌絲,所以我失敗了”這種慨嘆就成為能夠治療失敗所帶來的傷痛的一種方式。但同時,很多人之所以愿意稱自己為“屌絲”并非僅僅要為失敗找借口,而是因為它表達了強烈的成功欲求。現(xiàn)在有句非常流行的話叫做“屌絲的逆襲”,成功“逆襲”或許就是人們競相稱自己為“屌絲”的更深層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說,“屌絲”所包含的處于劣勢地位的意義,會給予成功“逆襲”的人們以更強的成就感。人們嘲諷自己是“屌絲”,如果成功的“逆襲”那么就可以借以炫耀,炫耀自己的能力、實力以及爆發(fā)力,他們會說:“看,我雖然有先天的種種不足,但這仍然阻擋不了我的成功,因為我是有實力的”。這種炫耀包含了內在的、被壓抑已久的自尊與自強。所以,那些自稱“屌絲”的人們都是有著強烈的“逆襲”的成功欲,他們大多是具有自我意識的,表面上看“屌絲”們在吐槽、在埋怨生活的不公,而其實他們的埋怨只是表演性的“自我設障”,埋怨不是目的,只是“逆襲”成功欲望背后的一個有力的支撐。
這兩方面的動因不僅揭示了當今青年人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折射了青年人生活中存在的一種文化層面的內蘊,即“屌絲文化”。所謂“屌絲文化”簡單說就是一種自嘲的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自覺的自我矮化的追求,包含了主體性的自輕自賤,更是一種借自我的“矮化”尋求自強、借表面的自賤驅動內在的自尊的生活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就如香港嶺南大學的許子東教授所說:“‘屌絲身上有一種自覺的阿Q精神”。④
許子東教授還說:“在我看來,郁達夫如果生活在現(xiàn)在,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屌絲”。的確,文學史上諸如“多余人”、“零余者”的形象是與“屌絲”群體有著某些相似性的,他們之間最本質的相同點就是他們都不滿足于現(xiàn)狀,都深感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差異。
“多余人”與“零余者”兩類形象由于有相似的性格特征而經(jīng)常被研究者們放在一起來分析研究。俄國文學史上描寫多余人的作品有很多,如普希金的《葉普蓋尼·奧涅金》、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屠格涅夫的《羅亭》等等。這些“多余人”,一般都是貴族青年,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有理想、有抱負,不滿足于現(xiàn)實,他們厭惡舊有的社會體制,不愿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但他們又沒有能力擺脫固有的貴族習氣與偏見,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自私,富貴閑人,追求個人自由、個人幸福),致使他們既被排斥于貴族之外,又無法被勞動人民接受,他們脫離社會實際,因缺乏實際行動而找不到方向,成為“多余的人”,他們都面對理想與現(xiàn)實的不協(xié)調而無能為力,于是憂郁、苦悶、精神極度空虛,他們無所事事、毫無成就的度過自己悲劇的一生……而中國文學史上出現(xiàn)的“零余者”形象同樣是一群脆弱、敏感、精神陷入極度憂郁苦悶而不能自拔的青年知識分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形象,諸如《銀灰色的死》中的“Y”、《沉淪》中的“他”、《茫茫夜》中的“于質夫”等等。這些人物都具有著郁達夫本人的“自敘性”色彩,《茫茫夜》中的于質夫“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雙比較細小的眼睛,和一個粗大的鼻子就是他的肖像了”;《銀灰色的死》中的“他”“大約已經(jīng)有二十四五歲的年紀”“從他面上左右高出的顴骨,同眼下深深的眼窩看來,他卻是一個清瘦的人”,這些“零余者”形象的長相都可以說是郁達夫本人的“復制品”。同時他們憂郁孤獨、無所適從,經(jīng)受著“生的苦悶”與“性的苦悶”的精神特征也與郁達夫本人的情緒體驗有某種一致性。他們出身貧寒,他們一生為生計勞碌奔波,經(jīng)濟上的苦悶與困頓帶給他們深刻的創(chuàng)傷性的生存體驗,他們多愁善感,不僅物質上無所憑依就連精神上也無處宣泄,體驗著“性的苦悶”,他們是一群“生則于世無補,死亦于人無損”的“零余的人”,因強烈的自尊欲求得不到滿足而陷入無底的自卑之中……endprint
“‘多余人與‘零余者都具有某種自憐的傾向,在敏感、苦悶的心理體驗中玩弄著自身的卑微”。⑤ 他們之所以陷入理想與現(xiàn)實巨大差異的“魔爪”中不能自拔,以致最終導致悲劇性的人生,就在于無論是“多余人”還是“零余者”都缺乏“屌絲們自嘲自慰”的生活態(tài)度,“屌絲”固然也有自憐的心理傾向,但他們更懂得“自嘲是一種好的生活態(tài)度”。⑥
現(xiàn)實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屌絲”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底層弱勢群體,而是那些有一定的知識水平與經(jīng)濟能力的人,是那些實際上“混的還不錯”的年輕人,他們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xiàn)代社會沉重的生存壓力之下,他們又深感個人夢想及事業(yè)的卑微,他們也意識到在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中,巨大的生活壓力使得人們往往為了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苦惱勞累,為房子、車子而擱置自己曾經(jīng)最真摯的理想追求,這種對生活壓力屈服的無奈選擇也使得年輕的一代苦悶、落寞,他們同樣體驗者“多余人”與“零余者”們體驗的無奈與憂慮。但是,“屌絲”是聰明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差異促使著他們用一種近乎“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來解構理想,他們依靠自我嘲諷性的精神安慰來使自己不致在這個世界中變得麻木無知,他們實際上是一個意識性特別強的群體,他們有危機意識?!皩沤z現(xiàn)象”正是最真切的反映了時下年輕人面對生活無所適從之后的一種選擇方式,在這種選擇中他們獲得了精神上的撫慰與內心憂郁苦悶情緒的宣泄。
但另一方面,自嘲與自覺的自我矮化并不等于說現(xiàn)實生活中的“屌絲”們自我墮落、自甘平庸,這也是“屌絲”群體不同于“多余人”、“零余者”群體的另一個聰明的地方?!懂敶⑿邸分杏羞@樣一個細節(jié):畢巧林在自己曾經(jīng)愛過的女子貝拉死后,他居然“抬起頭來笑了”,這笑正是畢巧林在經(jīng)受精神追求的絕望之后對自我的嘲笑,但嘲笑之后是什么?是對生活的屈服,是對自我的放逐,也是自己的徹底墮落......這與“屌絲”群體營造的“屌絲文化”意蘊不同,后者是借表面的自我矮化與自賤尋求內在的自強與自尊,是借自身的種種不足來激發(fā)自我強烈的危機意識,進而激發(fā)自我拯救的奮斗精神,追求“屌絲的成功逆襲”。這也便是“屌絲現(xiàn)象”的第二層意義:由強烈的自我意識性進而生成一種強烈的自我拯救的奮斗精神。
這樣看來,可以說“屌絲文化”在今天是有著他的積極意義的,這種意義甚至可以說是“屌絲文化”給類似“多余人”的群體在當今21世紀為自己找到的一條“精神出路”。
[注釋]
①摘引自http://old.qqmcc.com/jishu/2012_4_20_2933.htm
② 摘引自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3/c976ee26-201a-4633-983b-0e203b959986.shtml?_ref=360v
③ 摘引自新華網(wǎng):《日媒文章:中國‘屌絲說法流行令人深思》
④ 同②
⑤ 摘引自張小平:《論郁達夫小說中零余者的文化內涵》
⑥摘引自 應琛:《屌絲的狂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