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波,蔣家莉
(長江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8100)
大學英語是每位大學生的必修課,打好語言基礎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其中既有語言輸入又有輸出,而語言基礎就包含了聽力理解、口語表達、閱讀理解、英語寫作、英語翻譯五部分內(nèi)容。聽力理解與閱讀理解屬于語言輸入,英語翻譯、英語寫作與口語表達屬于語言輸出。這五個方面又同時含有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內(nèi)容,它們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1]
但是在目前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輸入與輸出脫節(jié);重輸入、輕輸出;重知識、輕能力;重書面、輕口頭;重結果、輕過程;多灌輸、少互動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有必須重新審視今天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并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使之與新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相適應。
“語言輸入假說”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來的,他在研究兒童對于母語習得的基礎之上,經(jīng)過多年研究,指出“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首要條件,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和內(nèi)在的語言習得機制是促成語言習得的兩個首要條件。[2]”Krashen提出了理想的輸入條件:(1)輸入是可理解的;(2)輸入是有趣或相關的;(3)輸入不按語法順序進行;(4)輸入必須有足夠的數(shù)量。[3]但是滿足了Krashen的四個輸入要求,進行了相關語言輸入,學生卻沒有學好英語。原因在于除了輸入還必須進行輸出訓練。但是語言輸出又恰恰是經(jīng)常被忽略的。因此,很有必要研究Swain的輸出假說。
Swain于1985年提出了輸出假說,他指出:輸出需創(chuàng)造新語言形式與意義,學習者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用目的語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4]
語言輸入假說和輸出假說并不沖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果運用得當,二者還可以完整的統(tǒng)一,相互促進,使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在某種條件下,輸出可以促進二語習得,其方式不同于輸入,卻可以增強輸入對二語習得的作用,[5]“語言學家從理論上承認語言輸入與輸出之間存在著銜接與轉化”,[6]“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是相互依賴, 相互促進”。[7]
教學大綱對于語言輸入(聽力理解、閱讀理解)和輸出(口語表達、英語寫作、英語翻譯)都有要求,[8]需要二者并舉。但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卻不盡如人意,存在重輸入輕輸出、重知識輕能力等問題。
受中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片面追求知識傳授的系統(tǒng)性、全面性和準確性,將教學等同于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用分離。課堂上學到的英語知識,除了期末考試以外,與現(xiàn)實生活毫不相關,不能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應用,日常英語交際能力更無從談起。
當前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習慣于語言輸入,學生被動接受輸入占了課堂時間的80%~100%。語言輸入主要是以講解語法和詞匯為主,大學英語一般是60人~100人大班授課,學生極少有機會進行語言輸出,且同樣習慣于語言輸入,不愿意主動進行語言輸出,也不想輸出。久而久之,教師被迫進行語言輸入的時間更長,學生進行輸出的時間更短。大學英語教學中輸入與輸出比重嚴重失衡,造成了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現(xiàn)象,大學英語課堂到課率低、學生注意力渙散、學習效率低等課堂危機不容小覷。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重文輕語”的影響,加上大學英語教學中書面知識清晰明了,而英語口語教學中不可控因素過多,導致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重書面、輕口頭的現(xiàn)狀。授課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動筆的次數(shù)多(抄筆記、抄單詞、課文翻譯練習)、動口的次數(shù)少(讀單詞、讀課文、練習口語)。長此以往,造成學生不好意思張口、張不開口說英語的問題,能寫、會做題卻不能用英語進行正常交流。
盡管現(xiàn)在對大學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中包含了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但是平時成績所占比重低(通常為30%左右),過低的占比加之任課教師往往礙于情面,一般不會給學生評定過低的平時成績,導致學生的目光始終聚焦在期末考試上。同時,許多高校將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與能否取得畢業(yè)證書掛鉤,所有這些做法都與強化過程性評價的要求背道而馳。
當前大學英語課堂還是以知識的講授為主,教師滿堂灌或變相滿堂灌的實質未發(fā)生根本改變。滿堂灌其實就只是語言輸入,教師的心態(tài)似乎是感覺未將知識講深、講精、講透,就覺得對不起學生、違反了職業(yè)道德、甚至枉為人師。學生有時候也以教師沒有講到為理由,將沒有學好英語的責任歸咎到教師。殊不知教師的職責除了進行語言輸入以外,還要將知識的鞏固與靈活運用的方法教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必須的語言輸出。
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來說,知識的傳授是第一位的,但是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英語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因此,知識與能力是同等重要,知識是基礎和前提,而能力培養(yǎng)是目的和歸宿。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片面進行知識的輸入是遠遠不夠的。英語課堂更需要知識的輸出,尤其是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大學英語教學。
由于語言輸入操作起來比較簡單,同時也易受師生重視,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輸入部分做的比較好。而語言輸出部分(比如口語表達、英語寫作和英語翻譯)和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聯(lián)系密切,如果教師不對學生的行為加以引導和監(jiān)督,語言輸出部分的練習很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輸入和輸出同等重要,作為大學英語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重視英語的口語表達、英語寫作和英語翻譯等語言輸出的內(nèi)容。大學英語教師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符合他們的英語學習程度和文化背景,有的放矢地進行可理解性的輸入和輸出,只有這樣才可能在整個課堂上抓住大學生的心。
由于聽力和閱讀理解的易于操作性且教師普遍重視,學生在這些方面得到的訓練多,效果也較好。而口語表達、英語寫作與英語翻譯需要更多的語言綜合技能與知識儲備,操作起來也比較困難,耗時耗力且不容易見到成效,所以這些能力的操練大都是以課后作業(yè)的形式進行。如果學生自制力差又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很多人則會偷懶不去練習,導致這三項基本技能沒有得到很好的操練。因此,教師在對于課后作業(yè)上要嚴格要求、合理安排,加強對基本語言技能的訓練。
要解決片面注重考試分數(shù),而忽略學生平時表現(xiàn)的做法,首先需要教育部進行頂層設計,改變過去那種一考定終身的做法。同時,需要教師把握住職業(yè)道德底線,真正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去評定他們的平時成績,不能礙于情面或擔心打擊報復就一味地遷就縱容學生。學校要從管理層面加強引導師生注重過程性評價。改變目前平時成績在學生成績評定中比重過小的狀況,可以從現(xiàn)在的30%提高至60%~70%,甚至更高的比重。
互動是一個真正將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密切結合起來的過程,師生互動既包括課堂中也包括課后。[9]為了解決大學英語學習中輸入與輸出相脫節(jié)、片面進行語言輸入而忽略語言輸出的問題,需要強化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
為了改變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輕能力、重輸入輕輸出、重書面輕口頭、重結果輕過程、多灌輸少互動等問題,真正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就需要任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知識與能力并重,語言輸入與輸出并舉,加強學生說、寫、譯能力的訓練,真正實施過程性評價,增加師生互動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大學英語教學搞好。
參考文獻:
[1] 邵永真.新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和特點[J].外語界,1999(4):19-20.
[2] 王烈琴,李建魁.克拉申的輸入假設與斯溫納的輸出假設的比較研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4):88.
[3] 鐘敏.“輸入”和“輸出”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有效學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S1):37-40.
[4]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G.Cook & B. Seidlhofer,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Ec.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27.
[5] Swain,M.,& 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 371.
[6] 朱桃香.大學英語學習輸入與輸出的銜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5):107-109.
[7] 王新博.輸入輸出并舉走出語言教學的誤區(qū)[J].中國成人教育,2006(10):176-177.
[8] 尤其達.輸入與輸出并舉,提高英語應用能力[J].外語界,2001(6):40-43.
[9] 尹波.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輸入與輸出的脫節(jié)問題及解決策略[J].未來與發(fā)展,2012(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