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瑩
室內樂演奏藝術產生于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并于17世紀晚期傳入法國、德國、英國。室內樂演奏一般用于私人貴族聚會場所,按聲部多寡分為二重奏、三重奏以及四重奏等,按樂器的組成又分為鋼琴、弦樂和木管、銅管等多種多樣的組合方式。這種獨特的藝術被致力于學習歐洲文化的俄羅斯所吸收,并在不斷的創(chuàng)造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手法,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四重奏,并且俄羅斯把室內樂作為音樂學院里獨立的專業(yè),同時在本科學習期間列為必修課程。與中國音樂教育不同之處在于,俄羅斯的室內樂是從音樂初學者開始學習的,例如學習小提琴演奏者在初學樂器本身演奏技法的同時學習室內樂演奏,這樣就有利于在起初學習音樂的同時為室內樂演奏的配合與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有助于演奏獨奏作品時擁有更強的音樂表現能力以及對音樂的洞察力。
俄羅斯室內樂演奏訓練最初是聽。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室內樂由多種樂器構成精確的聽更加重要。首先,聽每個樂器的音準,不但要聽自己所演奏樂器同時聽合作樂器的音準,這可以不斷強化初學者對不同音色的樂器正確音準的反復記憶,并形成固定音高。其次,聽齊奏和聲,室內樂的和聲是由多樂器同時演奏組成,由于多種樂器同時演奏,其中演奏的整齊度尤為重要,如同一人獨奏,所以要求演奏者擁有精準的節(jié)奏。最后,聽聲音的強弱對比,室內樂不同于交響樂隊在于每位演奏者都有自己的獨奏炫技以及為他人伴奏的部分,這使得音樂在明與暗中穿梭,這樣配合的聲音更富有表現力。
在演奏者明確如何聽自己、如何聽他人后,就需要更為細致的音樂處理。俄羅斯室內樂的音樂處理手法復雜繁多,演奏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處理手法不同。例如處理貝多芬作品中和弦的演奏,貝多芬的和弦富有力量,音色更深更富有張力,而莫扎特的作品中和弦的演奏更趨向于音樂線條的流動性及導向性,同樣是和弦的演奏在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中更注重平均感。其次,同一作曲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處理手法不同。例如莫扎特早期的作品凸顯出宮廷音樂的味道,所以在處理莫扎特早期的作品中音樂更為規(guī)整,在莫扎特中期作品里可以清楚地發(fā)現音樂中包含了生活的情趣,比如莫扎特鋼琴與小提琴作品中對于舞會歡樂情景的描寫,以及對兒童嬉戲的描寫都形象地反映出沖破皇室與教會的束縛使音樂更趨向于生活和平民化。還有相同作曲家相同時期,相同風格在音樂處理上不同。巴洛克時期,巴赫與亨德爾的作品中同是教堂音樂但在不同作品中闡述的內容卻不盡相同。例如巴赫《第三號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在主題的演奏中典雅明亮富有動感,在演奏中抓住樂句與短動機,和弦更為向下。巴赫《d小調雙小提琴協(xié)奏曲》兩個主題交替出現雖然明亮典雅,但主題作為獨奏單線條出現,所以在演奏上更注意樂句的橫線走向同時和聲向下。
演奏者把握好音樂處理的思路后,圍繞著多成員演奏整體結構做進一步研究。在室內樂作品中大多采用不同樂器之間的對話、交替演奏同一主題以及在樂曲進行中一個樂器的獨奏其他樂器伴奏襯托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在演奏進行中不同樂器之間的對話,這是室內樂演奏的最初也是最為原始的形式,其中主題中會出現“問句”與“答句”,其中“問句”與“答句”會交替出現,一個或部分樂器演奏“問句”時,另一個或部分樂器會以伴奏的形式進行襯托,在和聲上與之相呼應。當一個或部分樂器演奏“答句”時,另一個或部分樂器會同樣以伴奏的形式進行襯托并在和聲上與之相呼應。雖然在樂譜中標有強、弱不同力度記號,但是其中的分寸很難恰到好處,這就需要演奏者運用敏感的聽力進行音樂綜合效果的控制,使之融為一體。
第二種是交替演奏同一主題,例如舒伯特《小提琴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以一個主題貫穿并交替出現,鋼琴在演奏主題中部時,小提琴開始演奏主題,兩種樂器如同“拉鏈式”相互咬合。當小提琴的主體部分開始出現時,鋼琴要漸漸退下來由獨奏轉化為合奏再轉化為伴奏,這種獨特的處理方法使得音樂更加立體化,這種表現方法突出地反映出俄羅斯演奏學派在音樂表現上所呈現出的特有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第三種是當樂曲進行中一個樂器獨奏,其他樂器伴奏襯托,這種表現方法集中體現在多人室內樂演奏中,例如舒伯特《鱒魚五重奏》。此曲雖然在一人獨奏中其他四人伴奏襯托,但是伴奏的四人所充當的角色卻不盡相同,例如小提琴在獨奏時鋼琴起到對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中提琴起到附和主題和聲的伴奏,大提琴是主題的低聲迎合,而低音提琴在歡快飄動的旋律中向下拉著。這樣的演奏角色使得歡快的音樂很堅實,與此同時,每個樂器以獨有的音色在相同的和聲中產生不斷變化的藝術效果。
俄羅斯的室內樂演奏藝術雖然源于歐洲,但是在融合了俄羅斯民族音樂立體而多變的特色進一步加工升華,使演奏更加富有層次性,它使單一的樂器巧妙地結合成一個整體并且不失樂器獨有的特色。俄羅斯的室內樂演奏藝術在獨奏演奏的基礎上進行技術與藝術的進一步處理,并與獨奏的演奏技法相分離,成為一門獨特的音樂演奏門類,在每一個演奏細節(jié)上進行加工從而擁有固定處理方式。在音樂表現力上,雖然每個樂器都擁有自己的獨奏或主題片段,但是比演奏獨奏作品稍稍控制但又不失表現力,在演奏獨奏或主題片段的同時需要與其他樂器進行交流呼應,使整體更加和諧。俄羅斯的室內樂演奏不同于歐洲在于無論樂器的多寡,音樂的空間性與立體感是不變的,例如在演奏鋼琴與小提琴二重奏中,鋼琴同時擔任低音、旋律、伴奏、主題等多種角色,其中與之合作的小提琴也是如此。這在音樂聽覺上如同感受到交響樂般龐大的和聲框架以及豐富多變的音樂線條在不斷交織中形成一個不可分離的互動空間,這種演奏方法使得演奏者在不斷的學習與探究中擁有高度的藝術技巧水平,同時展示出作曲家對巧妙的和聲運用,以及在不斷變化的樂器組合中尋找更為和諧的契合點。而欣賞者在不斷用心“深入”音樂的同時,感受其中的奧妙。
俄羅斯的室內樂藝術如同“萬花筒”般千變萬化,但使西洋樂固定的樂器種類在不同組合中產生更具特色的藝術效果,這種華麗、唯美且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也不斷地豐富著演奏藝術。
作者現在俄羅斯彼得羅扎沃茨克格拉組諾夫國立音樂學院
攻讀鋼琴獨奏博士學位、室內樂演奏博士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