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華
【摘 要】基于一節(jié)數(shù)學課對教材的研讀和對學情分析比較膚淺,缺少對教材編寫意圖的深層次思考和理解,導致教學活動只是停留在“教教材”的層面上,沒有真正觸及學生的思維的這種狀況。我們重新和執(zhí)教老師在教學細節(jié)上做了精細設計,使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更好地體現(xiàn),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和富有成效,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
【關鍵詞】教材研讀;學情分析;有效課堂;精細設計
近日,聽一位老師上了一堂數(shù)學課,教學內(nèi)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蘇教版)“認識三角形的高”。教材是這樣編寫的:先出示了一幅“人字架”的圖,讓學生量一量它的高度是多少毫米。再根據(jù)“人字架”的形狀,畫出了一個三角形,并在這個三角形里畫了一條高,然后說明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并引出了相對應的底。接著安排了“試一試”,讓學生量出幾個三角形中指定的底和高的長度。最后,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讓學生畫出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
在教學中,這位老師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層次:
1.出示一幅三角形“人字架”的圖,向學生介紹它的名稱、作用。
2.提問:你能量出圖中“人字架”的高度嗎?學生在作業(yè)紙上測量。匯報測量結果。
3.借助多媒體課件抽取出“人字架”的形狀,并在剛才測量高度的部位畫上一條線段。向學生指出:這條線段是三角形的高。
4.組織學生討論:怎樣的一條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
5.揭示三角形高的定義,并引出相應的底。
6.完成“試一試”:測量一些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長度。
7.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畫出每個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
從表面上看,上面的數(shù)學過程完全是按教材的編寫思路展開的,似乎無可厚非,但是從課堂里的實際情況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問題出在哪里呢?
通過課后與這位老師一起進行交流、反思,我們感覺到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教材的研讀比較膚淺,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缺少對教材編寫意圖的深層次思考和理解,導致教學活動多流于形式,只是停留在“教教材”的層面上。二是沒有對學情進行深入分析,即沒有根據(jù)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目標,對學生的知識起點和認知發(fā)展過程進行分析并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沒有真正觸及學生的思維,從而也就無法幫助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概念的深刻理解。
通過對上述兩方面的問題作進一步分析,我們形成了以下共識:首先,在教材研讀方面,教材通過讓學生測量“人字架”的高度,引出三角形的高,其編寫意圖是要提示我們注意從生活中的典型實例引出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通過讓學生經(jīng)歷這一過程,使新學的數(shù)學概念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能形成自然聯(lián)系,從而讓學生借助生活經(jīng)驗理解新概念的意義。
“試一試”,讓學生實際測量幾個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長度并不僅僅只是一種練習,而是為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高提供了各種變式,同時讓學生體會底和高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豐富和完善對“高”的認識。
“想想做做”,通過讓學生畫出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不僅要指導學生學會畫高的方法,同時也是要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更好地體會“高”的本質特征,從而獲得對概念的深刻理解。
其次,在學情方面,由于三角形的高是一個純粹的幾何概念,通常情況下并不能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因而學生對三角形高的認識總體上只能通過“接受”的方式來學習。但是,在“接受”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意溝通教學概念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這種“接受”變得更有意義;同時,我們還要注意為學生提供較充分的觀察、操縱和思考的機會,特別是要想方設法使學生的思維能真正參與進來,從而使“接受”的過程變得更主動,并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對本課重新進行了設計,并請這位老師再次在課堂里進行了實踐。以下是第二次實踐的教學流程:
1.出示兩個人字形屋架圖(一個是書上的三角形屋架圖,另外再補充一個高度略矮一些的),老師簡要介紹名稱后,讓學生觀察,比一比哪個屋架高一些?
2.思考:你是從哪兒比出來的?你能從圖上量出這兩個屋架的具體高度嗎?讓學生在作業(yè)紙上量一量。匯報測量的結果。
3.利用課件把上述兩個屋架的實物圖分別抽象成兩個三角形,并在剛才測量的部位畫上一條線段。讓學生說一說這條線段有什么特點,向學生說明像這樣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改編“屋架”的形狀和擺放位置,引出各種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說一說這些高有什么共同特點。
5.揭示三角形高的定義,并引出相對應的底。
6.讓學生獨立完成“試一試”測量各種不同的三角形中指定的底和高的長度。說說底和高之間有什么關系。
7.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畫出每個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說說畫高時要注意些什么。
跟第一次教學相比,二度設計的教學流程其實并沒有做太大的改變,但后者更注重一些教學細節(jié)的設計和處理。正是由于在教學細節(jié)上做了精細設計,使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更好地體現(xiàn),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和富有成效,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學需要我們進行精細設計,這種精細設計不僅體現(xiàn)在整體的教學流程上,更體現(xiàn)在那些具體的教學細節(jié)上。對于絕大多數(shù)青年老師來講,設計較為合理的教學流程常常并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但要使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都設計得比較到位和精妙就往往會讓人感到力不從心,在這一點上也特別能反映出一個老師的教學功力,而構成這種教學功力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對教材的研讀和對學情的分析,每一位青年老師都應該在這兩方面進行不斷修煉。只有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出現(xiàn)“精細設計”的“有效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