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孟令榮,馬靜靜,郭淑芹,李志紅,張紅杰,張云良
自200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第69屆年會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糖尿病(DM)診斷的新指標[1],我國相關學者圍繞是否也將該指標納入DM診斷標準相繼展開了討論,但至今未達成共識。HbA1c水平受血紅蛋白(Hb)水平的影響較大[2],不同海拔高度人群Hb水平的差異將影響HbA1c的測定值。本研究選取冀中平原5個中心城市45歲以上中老年人群進行橫斷面研究,分別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并檢測HbA1c水平,用于篩查DM、糖調節(jié)受損(IGR)患者,并探討在平原地區(qū)HbA1c診斷DM的理想截點。
1.1 研究對象 2011年6月—2012年10月,選取冀中平原地區(qū)海拔高度<100 m的5個平原城市(即保定、廊坊、滄州、衡水、石家莊),每個城市均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確定2個社區(qū),對社區(qū)內居住時間>5年的人群進行橫斷面流行病學調查。入選標準:年齡≥45歲,無急性感染、手術、創(chuàng)傷等應急狀況;既往未進行過OGTT,未診斷過DM或糖耐量異常;未進行過生活方式干預及降糖藥物治療。排除標準:既往已診斷為DM患者;嚴重精神和/或神經疾病患者;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正在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貧血和血液病患者;患有影響血糖的各種疾病(如惡性腫瘤、甲狀腺疾病等)者;資料不全者。
1.2 調查內容及檢查指標 所有受試者隔夜禁食10~12 h,于清晨空腹到達調查現(xiàn)場,采用統(tǒng)一的流行病學調查表,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調查員對其進行詢問填表,測量血壓、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采空腹靜脈血檢測空腹血糖(FPG)、Hb、HbA1c;同時使用日本產泰爾茂血糖儀測定空腹指尖毛細血管血糖,篩檢出指尖血糖≥5.1 mmol/L者行OGTT試驗,口服300 ml葡萄糖溶液(含無水葡萄糖粉75 g),檢測OGTT后2 h靜脈血糖〔餐后2 h血糖(2 hPG)〕。采用EDTA抗凝真空管抽取4 ml全血分成兩管。其中一管依據通用方法[3]于4~8 ℃冷藏,應用美國BIO-RAD公司D-10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檢測HbA1c。另一管靜脈血標本即時離心,取血清2 ml于4~8 ℃冷藏,應用Hitch大型生化儀(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糖。以上均施行中心化檢測,所有標本以專用4~8 ℃冷藏箱保存,并在4~6 h內送到檢測中心。
1.3 診斷標準 根據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診斷標準[4]:(1)糖耐量受損(IGT):FPG<6.1 mmol/L,且7.8 mmol/L≤2 hPG<11.1 mmol/L。(2)空腹血糖受損(IFG ):6.1 mmol/L≤FPG<7.0 mmol/L,且2 hPG<7.8 mmol/L。(3)DM:FPG≥7.0 mmol/L或2 hPG≥11.1 mmol/L。(4)同時具備IFG和IGT時為IGR。
1.4 質量控制 按照《現(xiàn)場調查工作手冊》的要求,在調查前對全部調查者進行培訓,考核合格方能進入現(xiàn)場實施調查,在正式開展調查前先進行預調查??诜咸烟欠鄣呐渲糜舍t(yī)院制劑室專人負責。
2.1 一般情況 本次共調查3 168例居民,資料完整者3 109例,其中男1 487例(47.8%),女1 622例(52.2%)。本次調查血糖正常者1 746例(NGT組,56.16%);單純IGT 367例(IGF組),患病率為11.8%;單純IFG 197例(IFG組),患病率為6.3%; IGT+IFG為146例(IGR組),患病率為4.7%;DM 653例(DM組),患病率為21.0%。4組受試者Hb水平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bA1c、FPG、2 hPG比較:IGT組、IGR組、DM組高于NGT組,IGR組、DM組高于IGT組,IGR組、DM組高于IFG組,DM組高于IGR組(P<0.05);IFG組FPG高于NGT組(P<0.05,見表1)。
Table1 Comparison of HbA1c,FPG and 2 hPG in different status of glucose metabolism groups
組別例數HbA1c(%)Hb(g/L)FPG(mmol/L)2hPG(mmol/L)NGT組17465.40±0.60 135.42±11.365.14±0.47 5.98±1.00 IGT組3676.10±0.47* 135.89±14.775.40±0.43* 8.97±0.94* IFG組1975.87±0.52△ 135.22±12.346.38±0.22*△ 6.00±1.35△ IGR組1466.21±0.42*△▲ 136.09±16.116.48±0.24*▲ 9.20±0.90*▲ DM組6537.79±2.14*△▲★137.05±13.768.50±2.53*△▲★14.05±4.91*△▲★F值194.332.04403.26402.27P值<0.001>0.05<0.001<0.001
注:與NGT組比較,*P<0.05;與IGT組比較,△P<0.05;與IFG組比較,▲P<0.05;與IGR組比較,★P<0.05;HbA1c=糖化血紅蛋白,Hb=血紅蛋白,F(xiàn)P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
2.2 不同HbA1c值對DM、IGT 、IFG的診斷價值 3 109例受試者的HbA1c為4.10%~16.90 %,平均(6.38±1.96)%。不同HbA1c值診斷DM、IFG、IGT的敏感度和特異度見表2。
2.3 HbA1c和FPG對DM的診斷價值 以2009年WHO診斷標準為金標準,HbA1c診斷DM的截點為6.35%,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3.5%和87.2%,ROC曲線下面積為0.968〔95%CI(0.956,0.979)〕,標準誤為0.006,P<0.001。FPG診斷DM的曲線下面積為0.951,P<0.001;2 hPG診斷DM的曲線下面積為0.950,P<0.001(見圖1)。
表2 不同HbA1c值診斷DM、IFG、IGT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Table2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different levels of HbA1con diagnosis of DM,IFG,and IGT
HbA1c(%)DM敏感度 特異度IGT敏感度 特異度IFG敏感度 特異度≥6.1596.077.557.953.058.252.2≥6.2594.281.650.456.145.655.1≥6.3593.587.236.158.036.758.5≥6.4591.790.329.359.832.961.0≥6.5589.992.422.660.824.162.2≥6.6587.093.818.062.221.564.1≥6.7583.895.015.063.917.765.8≥6.8581.296.311.365.312.767.2≥6.9576.597.96.867.57.669.6≥7.0573.698.16.068.76.370.7≥7.1569.398.03.870.72.572.5
注:DM=糖尿病,IGT=糖耐量受損,IFG=空腹血糖受損
圖1 HbA1c、FPG及2 hPG診斷DM的ROC曲線
2.4 HbA1c和FPG對IFG的診斷價值 HbA1c診斷IFG的截點為5.75%,ROC曲線下面積為0.521〔95%CI(0.476,0.566)〕,標準誤為0.023,P=0.532;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9.5%和31.3%。FPG診斷IFG的曲線下面積為0.672〔95%CI(0.638,0.706)〕,標準誤為0.017,P<0.001。2 hPG診斷IFG的曲線下面積為0.462〔95%CI(0.409,0.515)〕,標準誤為0.207,P=0.269(見圖2)。
2.5 HbA1c和FPG對IGT的診斷價值 HbA1c診斷IGT的截點為5.75%,ROC曲線下面積為0.523〔95%CI(0.484,0.562)〕,標準誤為0.020,P=0.399;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5.4%和34.4%。FPG診斷IGT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451〔95%CI(0.409,0.493)〕,標準誤為0.021,P=0.072;2 hPG診斷IGT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635〔95%CI(0.599,0.671)〕,標準誤為0.018,P<0.001(見圖3)。
圖2 HbA1c、FPG及2 hPG診斷IFG的ROC曲線
Figure2 ROC curve of HbA1c,FPG and 2 hPG for diagnosis of IFG
圖3 HbA1c、FPG及2 hPG對IGT診斷截點分析的ROC曲線
Figure3 ROC curve of HbA1c,FPG and 2 hPG for diagnosis of IGT
長期以來,血糖被視為診斷DM的重要標準。目前普遍以FPG≥7.0 mmol/L及OGTT后2 hPG≥11.1 mmol/L作為DM的診斷截點。Petersen等[5]研究發(fā)現(xiàn),同一個體的FPG隨不同檢測時間發(fā)生的變異率為12%~15%,而HbA1c的變異率僅為1.9%。因此,某一時間點的血糖值無法完全客觀地反映慢性高血糖狀態(tài),故依據時間點血糖值診斷DM會導致假陰性率和假陽性率的增高。而HbA1c不需空腹檢測,也不受上述因素的影響,可作為客觀反映一段時間內血糖水平的良好指標。
隨著美國ADA學會將HbA1c≥6.5%納入DM診斷標準后,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展了相應研究,探討在中國人群中應用HbA1c篩查及診斷DM、DM前期的可能性。唐松濤等[6]納入11篇文獻進行Meta分析,評價HbA1c在中國成人DM診斷中的價值,結果顯示HbA1c≥6.5%在中國成人DM中的診斷特異度非常高,但敏感度相對較低,存在一定的漏診率,需結合血糖檢測以降低漏診率。對上海地區(qū)DM初篩人群的調查結果表明,HbA1c≥6.1%有良好的診斷能力,但與FPG對DM的診斷價值無明顯差異,二者聯(lián)合應用可有效提高對DM的診斷水平[7]。Bao等[8]發(fā)現(xiàn)在篩查人群中以HbA1c為指標診斷DM的截點為6.3%(敏感度62.8%,特異度96.1%)。以上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與受試者及檢測方法的不同有關,但結果均表明,在中國人群中,診斷DM的HbA1c截點值低于國際標準推薦的6.5%。除此之外,采用HbA1c作為診斷DM的標準還須考慮海拔高度造成的影響。HbA1c是Hb與葡萄糖間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應的產物,平原地區(qū)與高原地區(qū)居民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其Hb水平差異較大,可造成HbA1c檢測值的差異[9]。本研究針對平原地區(qū)城鎮(zhèn)常住居民進行橫斷面調查,結果顯示,以HbA1c≥6.35%診斷DM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3.5%和87.2%;以HbA1c≥6.15%診斷DM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6.0%和77.5%,特異度較低;以HbA1c≥6.45%診斷DM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1.7%和90.3%,敏感度較低。因此,以HbA1c≥6.35%作為診斷DM的標準,無論是敏感度還是特異度均最佳。經繪制HbA1c、FPG及2 hPG診斷DM的ROC曲線,以HbA1c≥6.35%作為診斷DM的標準,由于單純采用FPG或2 hPG診斷DM,與李青等[10]對上海居民的研究結果一致。日本學者同樣贊同以HbA1c≥6.5%作為DM的診斷標準,但不認為HbA1c在篩查輕度糖耐量異常方面同樣有效[11]。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HbA1c診斷IFG的截點為5.75%,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9.5%和31.3%;HbA1c診斷IGT的截點為5.75%,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5.4%和34.4%。兩者的特異度均較低,說明雖然HbA1c在診斷DM方面優(yōu)于FPG,但并不適合作為IFG及IGT的診斷指標,也印證了日本學者的報道,并與周翔海等[12]對北京居民的研究結果一致。以HbA1c≥5.75%作為標準,無論在判斷IFG還是IGT時均具備較高的敏感度,建議采用此標準篩查DM時,還需行OGTT試驗,以避免漏診。
綜合近年的文獻報道[12-13],關于以HbA1c診斷DM的研究均集中在海拔較低的地區(qū),上述結論只能適用于平原地區(qū)居民,有關高原地區(qū)的相關研究很少。李宗霞等[9]比較了青海地區(qū)和上海地區(qū)體檢人群的HbA1c水平,結果顯示高海拔地區(qū)人群HbA1c水平較高。姚勇利等[14]研究結果顯示,高原地區(qū)紅細胞增多人群的HbA1c水平隨Hb水平增高而上升。目前尚缺乏我國高原地區(qū)有關HbA1c診斷DM的數據,希望有條件的研究者增加這方面的觀察,完善我國高原地區(qū)的相關資料,為我國明確在不同海拔高度HbA1c診斷DM的截點提供更多依據。
同行評議:
本研究選取冀中平原地區(qū)人群為研究對象,不同于高原人群;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為金標準,探討了糖化血紅蛋白(HbA1c)對糖代謝異常的診斷切點,對臨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09[J].Diabetes Care,2009,32 Suppl 1:S13-S61.
2 楊燕,邢文曉,李貴連,等.淺議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影響因素[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5):629-630.
3 潘玥,何泳,史亞明.全血標本的貯存條件對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結果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8):2988-2989.
4 WHO.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
5 Petersen PH,Jorgensen IG,Brandslund I,et a1.Consequences of bias and imprecision in measurements of glucose and HbA1cfor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J].Scand J Clin Lab Invest Suppl,2005,240:51-60.
6 唐松濤,章秋,王長江,等.糖化血紅蛋白對中國糖尿病診斷價值的Meta分析[C].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教育管理研討會暨2012國際糖尿病教育管理論壇論文集,2012:188-188.
7 王連升,莊興.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的診斷價值[J].臨床檢驗雜志,2011,29(3):193-194.
8 Bao Y,Ma X,Li H,et al.Glycated haemoglobin A1c for diagnosing diabetes in Chinese population:cross 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J].BMJ,2010,340:C2249.
9 李宗霞.不同海拔地區(qū)人群糖化血紅蛋白值的比較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6):1519-1520.
10 李青,包玉倩,潘潔敏,等.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不同切點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J].上海醫(yī)學,2011,34(5):341-344.
11 Tominaga M.Diabetes mellitus and HbA1c[J].Rinsho Byori,2003,51(6):586-591.
12 周翔海,紀立農.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用于篩查糖尿病的研究[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3):203-205.
13 張震,李軍,李思源,等.糖化血紅蛋白在篩查和診斷糖尿病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5):1590-1592.
14 姚勇利,白秀玲.高原地區(qū)紅細胞增多人群血紅蛋白與HbA1c關系的初步研究[J].高原醫(yī)學雜志,2006,16(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