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旭娜
摘 要:中職學校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對其思想、行為的健康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從非正式群體的成因入手,探討了非正式群體的主要功能,并重點論述了表揚鼓勵、幫助引導、吸引滲透、瓦解分化等非正式群體的引導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校 非正式群體 引導策略
社會心理學把群體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兩種。正式群體是指有明確的組織目標、正式的組織結構,成員有著具體的角色規(guī)定的群體;而那些以個人感情、友誼、興趣愛好或共同利害關系為基礎結成的小群體則稱為非正式群體。從中職校園分析,系、班級、團支部等可以稱為正式群體,而初中同學會、網絡QQ群等屬于非正式群體。筆者側重于對中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成因、功能和引導策略進行探析。
一、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原因
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對其思想行為是否健康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心理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一)共同興趣追求的聚合
學生中有相同興趣愛好或共同的追求,會產生比較合得來的感覺,從而把相近年齡,甚至是不同班級和不同性別的學生吸引在一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比如班級里幾個喜歡踢足球、打籃球的同學,會在中午、放學、休息日等時間段一起踢球,打球,一起回家或就寢,逐漸形成一個群體。
(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中職生已不再是隨大流的順從心理,處處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意識、參與意識和要求自我表現意識,他們一方面需要在正式群體里展示自身的才能和價值,但由于學習成績不理想,一些學生在潛意識里有些悲觀,他們需要在非正式群體中尋求施展自己才華、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因此,有一些學生專注于組建學生社團,發(fā)展個性愛好,發(fā)揮自己的專長。也有學生沉湎于網絡QQ群的交流,擔任群主,熱衷于“開心農場”,沉湎于網絡游戲的級別提升。
(三)處境相似與情感轉移促成
中職學校重視產學合作、工學交替,在一起實習或勤工儉學,喜歡學技術、學業(yè)務、肯鉆研的同學,會一起討論問題,解決實習學習上遇到的一些難題,在完成規(guī)定學業(yè)任務后,就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而對一些學習成績不理想、厭學情緒較重的學生來說,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指責批評,心里壓力很大,有苦無處訴。于是他們就會與處境相似的學生在一起,從事其他活動,尋求解脫實現心理平衡,從而向外界尋求保護、安慰,逐漸發(fā)展與社會上的人形成非正式群體。在現實中,好生與好生,差生與差生就很容易結成各自的團體,其實就是感情轉移的結果。
(四)性格相似或互補的聚集
部分學生是由于性格相似,脾氣相投,比較容易聚集在一起。這些現象從心理學來解釋,就是他們都有愿望參與集體,心理上得到歸屬和安全的感覺。所以我們經常發(fā)現班級里喜靜、少語、性格內向的同學往往容易在一起;而活潑、好動、性格外向的同學也經常聚在一起。當然,脾氣暴躁的人愿意與性格溫和的人相處;獨立性較強的人愿意和依賴性較強的人在一起。
二、中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功能
中職學生非正式群體具有雙重作用,因此要辯證地分析評價中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功能,既要看到積極的方面,也要看到其消極的方面,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積極方面看它具有以下功能:
(一)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為學生提供社交平臺
中職學校處在發(fā)展的特殊時期,有的新建學校正處在基本建設時期,遠離市區(qū),一到下班時間,教師大多返回市區(qū),師生交流相對比較少,其次由于新建學校的主流校園文化尚未形成,學校服務設施也比較缺乏,學生正式群體的活動相對比較少。而大多數非正式群體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產生的,中職學生需要通過非正式群體的活動去滿足其個性發(fā)展、滿足情感交流等需要。同時,學生的各種社會和心理需要特征是千差萬別的,任何完善的學生正式群體或組織集體,都是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心理需求,非正式群體則能起到有效的調節(jié)和補充作用,多方面去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心理需求,從而彌補學校正式群體活動整齊劃一的不足。
(二)融洽校生和師生關系,促進和諧校園的建立
在中職學校校園生活中,難免出現學生管理、后勤服務、師生關系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妨礙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在網絡時代,這種問題更加復雜,如學校的“貼吧”、“博客”、“學生網絡論壇”等出現的一些負面消息影響校生關系、師生關系。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單靠正式組織,通過正規(guī)渠道去處理,或者在技術上存在難度,或者學生有顧慮,或者本來就有逆反心理,效果不一定好,有時還可能激化矛盾,而如果通過非正式群體這條路徑去做,主動參與,尋找與網絡非正式群體的溝通渠道,化解矛盾,效果可能更好,從而有利于建立和諧的校園關系。
(三)協(xié)助正式群體目標實現,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正式群體目標的實現依賴于內部組織成員的集體力量,而非正式群體的行動相對具有一致性,如果利用得好,就有助于完成學校各個活動目標。非正式群體參與、組織的一些校園文化活動成為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交匯點,學生通過參加多種類型的非正式群體活動,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實踐和合作能力,也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需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些自發(fā)組織的課外文化、科技活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領域,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由此可見,非正式群體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從這一點看,非正式群體不僅能化解學校正式組織實現其目標的阻力,而且還可以成為實現組織目標的突擊力量。
當然,在認識學生非正式群體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要重視非正式群體的消極影響。有些非正式群體的學生,對學校、班級的一系列活動缺乏熱情,反應冷淡,缺乏上進心和責任感,甚至有自暴自棄、敵對情緒,干擾、破壞班級、學校的正常工作秩序。有的甚至形成破壞型的非正式群體,給學校和社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危害。endprint
綜上所述,中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原因,有不同的類型特征和功能。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政治輔導員、學生管理部門要認真分析那些非正式群體學生的類型和特征,根據不同情況加以區(qū)別對待,努力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
三、中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引導策略
不同的非正式群體發(fā)揮的作用不盡相同,筆者有針對性地采取了相應做法,具體如下:
(一)表揚鼓勵
對各種非正式群體開展各項有益的活動,學校應及時用各種方式進行鼓勵,必要時給予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鼓勵他們繼續(xù)搞好各種有益的活動。這種做法既能使群體成員實現自我價值,滿足心理需要,又能為班級、學校、社會創(chuàng)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如作為地方性中職學校,盡管面向全市招生,但本島外的學生畢竟只占少數,因此一些外島學生容易被邊緣化,要盡一切可能給他們創(chuàng)造參與集體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顯示自己的特長和才華,在活動中找回自信,爭做校園的主人。如通過舉行校園海島文化節(jié)等節(jié)慶文化活動,把小島來的同學凝聚起來,展示海島文化,展示本島外學生的風采。所以,學校應采用靈活機動的方式對非正式群體進行引導,如只在“管”字上做文章,是萬萬行不通的。尤其是要及時去捕捉他們的閃光點,有意識地提高他們在校園中的形象和地位,使其重新燃起自尊火焰,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從而正確認識自我、找回自我。
(二)幫助引導
對一些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要從活動的內容、方式、措施甚至是物質方面給予幫助,使其不斷進步,繼續(xù)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學生非正式群體具有組織非正式性、結構的松散性、行為一致性、活動的自主性和成員的廣泛性等特點,對他們的行動,如果調動得好,可以成為一股積極的力量,實現學校正式群體目標。因此,正確地對待和引導他們?yōu)樾@文化建設服務。如在網絡時代背景下,非正式群體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核心人員,如“吧主”、“群主”、“貼主”,他們在網絡環(huán)境中往往享有一定的威望,因此學校要采取盡可能多的辦法去幫助他們,逐步削弱其消極的一面。對一些消極的非正式群體要通過多種渠道、方法、途徑進行引導、輔導,使其逐步走上積極的發(fā)展軌道。團組織要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非正式群體的工作中,引導學生成立學生社團,配備好合適的社團導師,抓好社團的資格審查、章程審定、活動考核、年終評比等工作,監(jiān)督他們建立健全制度,規(guī)范管理,這樣就可以加強引導,趨利避害,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的積極功能。
(三)吸引滲透
中職學校要積極加強正式群體的組織建設,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正式群體的凝聚力、吸引力,大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吸引非正式群體成員參加正式群體的活動;另一方面,要對非正式群體中比較優(yōu)秀、先進,活動能力強的成員有意識地進行培養(yǎng),讓他們去幫助其他非正式群體成員,提高認識,共同走上良性、健康的發(fā)展軌道。在網絡環(huán)境下也要加強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提高他們在網絡環(huán)境中自我管理、社會交往的能力,主動滲透校園“貼吧”、“BBS”等非正式群體,確立他們在校園網絡交往中的核心地位。
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中要重視社會實踐和實訓環(huán)節(jié),把課堂教學與興趣小組結合起來,把非正式群體活動同相關的課程結合起來,如“淘寶”創(chuàng)業(yè)、校園創(chuàng)業(yè)等同電子商務課程、創(chuàng)業(yè)與就業(yè)指導選修課程等結合起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對一些以共同興趣愛好凝聚起來的中職學生非正式群體,如喜歡計算機軟件、喜歡某種技術發(fā)明,要積極引導他們以團隊的名義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科技推廣項目的申報,提高中職學校校園文化的層次。
(四)瓦解分化
對那些消極的非正式群體,特別是對立型和破壞型的非正式群體的成員,要通過其家庭、班級、學校甚至是社會的力量,做他們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他們真正認識該群體的危害性,進行逐個教育分化,促使群體成員瓦解分化該群體。中職學校要構建破壞型非正式群體的預警體系,消除群體性事件。
總之,中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或消失的,它的積極、消極作用也是同時存在的。我們應該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認真分析其成因和特征,研究相應的策略,充分尊重、充分關愛,讓更多的學生健康成長,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存國.中職學校學生非正式群體初探.文教資料,2009(8)
[2]徐燮炯.試論中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教育策略.考試周刊,2010(16)
[3]涂德祥.關于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教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