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調查分析影響社區(qū)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老年人認知減退的相關因素。 方法 納入調查的輕度認知功能損害老年人與無輕度認知功能損害老年人各146例,分析可能影響輕度認知功能損害老年人認知減退的相關因素。 結果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常讀書看報、常做家務、性格外向是保護因素,體力勞動、吸煙、喜歡呆在家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腦血栓、腦出血、收縮壓增高、TC、ApoEε4、雌激素是危險因素。 結論 影響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因素比較多,了解這些影響因素,及時進行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輕度認知功能損傷;老年人;認知減退
[中圖分類號] R74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5-0012-03
老年性癡呆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性病,起病隱襲,病程呈慢性進行性,是老年期癡呆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嚴重影響社交、職業(yè)與生活功能。給患者和家庭以及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1]。輕度認知損害發(fā)展下去,可發(fā)展為老年性癡呆。因此,積極治療輕度認知損害,對老年癡呆預防具有戰(zhàn)略性意義[2]。了解影響輕度認知功能損害老年人認知減退的相關影響因素,在治療和預防中可以有的放矢,有效預防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延緩或阻止向老年性癡呆的發(fā)展。本文采用巢式病例-對照研究的方法,調查分析影響輕度認知功能損害老年人認知減退的相關影響因素?,F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11年1月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老年聚集的社區(qū)共10個,納入調查的老年人7 138人,年齡≥65歲。根據輕度神經認知損害標準[3]確定輕度認知功能損害診斷標準。入組標準:①65~85歲;②客觀檢查或者主觀認為患有輕度認知功能損害;③記憶減退超過3個月;④記憶商(韋氏記憶測驗)得分為60~79分;⑤建明智力狀態(tài)檢查結果:文盲低于17分,小學文化程度<20分,初中或以上得分低于24分為認知功能受損;⑥ 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分18分及以下;⑦總體衰退量表評級為2~3級;⑧達不到老年性癡呆的診斷標準;⑨排除其他因素導致的認知功能減退。根據上述標準對7138人社區(qū)老年居民進行篩選,共673人納入隊列人群。每6個月進行1次隨訪,分別于2011年7月、2012年1月及2012年7月進行3次隨訪。在每次隨訪中,采用智商(IQ)變化評價隊列人群的認知功能變化情況。將在3次隨訪過程中與基線IQ比較,標準差降低超過1倍的老年人定位認知功能減退組,3次逐次確定的認知功能減退患者分別為47例,48例,51例,共14例。在相同隊列中,根據性別比、年齡、文化程度匹配原則,選擇與基線IQ相比,標準差降低不足1倍的社區(qū)老年人146例為對照組,入選對照組的對象無精神系統(tǒng)及機體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
1.2 調查方法
1.2.1 社會人口學及臨床檢測指標 采用自制的流行病學調查納入的調查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疾病、生活方式等,檢測納入對象的身高、血壓、體質量等。測量血壓時服用降壓藥的患者當天測量血壓前停藥。晨起空腹采集靜脈血進行血糖、血脂、雌激素等檢測。低密度脂蛋白計算方法: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1/5甘油三酯。
1.2.2個性心理特征 采用卡氏16項人格因素測驗(16PF)[4]對個性心理特征進行測驗。16PF將人格分為16種相關因素,所有因素轉換為以10分為滿分的標準分,采用因子分析法,將各個因素的結果匯總出數個二級因子(包括果斷與懦弱性、感情用事與安詳機警性、內向與外向性、焦慮性),得分低于4分或者高于7分表示該項得分突出,4~7分為中等程度。所有測驗由專人進行,在測驗前進行專門的培訓。
1.2.3 納入的研究因素 ①一般情況包括職業(yè)婚姻狀況、經濟收入、居住面積、居住情況;②生活習慣包括吸煙、飲酒、刷牙、讀書看報、常呆在家里、習書法、公益活動、旅游、做家務、退休后有第二職業(yè);③合并疾?。焊哐?、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抑郁、腦卒中、腫瘤;④一般臨床指標:血壓、體重指數、嗅覺、牙齒脫落數;⑤血清生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載脂蛋白E2、E4型等位基因;⑥人格特征;⑦性激素水平:雌激素、雄激素;⑧性生活。所有激素均逐一納入Cox回歸模型進行分析。
1.2.4 智商的評定 采用韋氏成人智力量表[5]進行測驗,包括11項,其中6項語言測驗:知識、領悟、算數、相似、數字廣度、詞匯;5項操作測驗:數字符號、填圖、木塊圖、圖片排列、圖片拼湊。以回歸法一次性計算出簡式智商,并查出對應的總智商。測試人員經過統(tǒng)一培訓,現場安靜、舒適。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進行單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檢驗或t檢驗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歸模型及Logistic回歸分析。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單因素分析
將調查問卷中的可能影響因素納入Cox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具有意義的變量見表1。單因素分析中,認知功能減退患者體力勞動、單身、吸煙、喜歡呆在家里、不??磿鴪?、不常做家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抑郁癥、腦梗死、腦出血、ApoEε4多態(tài)性、內向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1)。認知功能減退患者收縮壓、血糖、總膽固醇的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1),雌二醇水平低于對照組。
2.2 相關因素多因素分析
見表2。將有意義的項目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常讀書看報、常做家務、性格外向是保護因素,其他體力勞動、吸煙、喜歡呆在家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腦血栓、腦出血、收縮壓、TC、ApoEε4、雌激素是危險因素。
3 討論
老年性癡呆是指老年期發(fā)生的以慢性進行性智力衰退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的大腦退行性變性疾病。早期癥狀是近事遺忘、性格改變、多疑、睡眠晝夜節(jié)律改變;進一步發(fā)展遠近記憶均受損,出現計算力、定向力和判斷力障礙或繼發(fā)其他精神癥狀,個性改變及自制力喪失[6]?;颊咴跓o意識障礙的情況下,有記憶和認識功能障礙,伴有言語、視空間技能、情感或人格改變,并影響其社會活動。由于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手段,老年性癡呆逐日加重,最終因軀體合并癥而危及生命。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是處于正常衰老和老年性癡呆之間的認知功能障礙的狀態(tài),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繼續(xù)發(fā)展即可發(fā)展為癡呆。因此了解輕度認知性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及早進行干預,能夠有效預防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
醫(yī)學界對認知功能的研究已有較長的歷史,1962年Karl用良性老年遺忘來描述正常老化所導致的記憶減退。美國國立精神研究院提出的年齡相關記憶損害強調正常老化。ICD-10的輕度認知衰退是指有明確疾病,并激發(fā)記憶、學習及注意損害。年齡相關認知衰退(國際老年心理學會)指老化引起的各種認知改變,缺乏特異性。年齡有關認知衰退(DSM-Ⅳ,1994年)指的是生理老化過程導致的認知功能下降。加拿大的健康與老化研究所提出的認知損害非癡呆指所有非癡呆的認知損害,其中包括輕度到嚴重不同程度的損害,但未達癡呆的診斷標準。這些概念均強調存在認知損害,但未達到癡呆的標準。以上概念因缺乏可操作性的診斷標準,因此并沒有在學術界得到公認。1997年Petersen等提出了輕度認知功能損害(MCI),指認知功能損害超過了正常的老化,但是未達到癡呆的程度的一種狀態(tài)。狹義的MCI指老年性癡呆的前驅期,強調記憶損害,而其他有關的認知功能基本保存,日常生活未受不良影響。隨著進一步的觀察研究,MCI患者也存在包括語言視空間、注意等其他認知損害,MCI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癡呆的前驅期。目前,廣義的MCI指的是有單個或者多個認知功能的損害,并不一定存在記憶損害,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正常,但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可存在輕微的損傷。MCI分為三個亞型,遺忘型以記憶損害為主,可進展為老年性癡呆;單個非記憶域的認知損害型屬于非遺忘型MCI,例如單純注意或執(zhí)行功能障礙、單純語言障礙、單純視空間功能障礙,其中的單純語言障礙可進展為進行性失語;多個認知域損害型可分為伴記憶損害和不伴記憶損害,可進展為老年性癡呆,也可進展為血管性癡呆或非癡呆型疾病。在理論上遺忘型可作為早期老年性癡呆的診斷[7~9]。
目前我國華北地區(qū)60歲以上老年人MCI患病率為 8.08%,國外研究老年人群癡呆患病率為3%~18%,我國60歲以上人群癡呆患病率為0.75%~4.69%,由此可見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病率明顯高于癡呆。每年約10%~15%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病轉化為癡呆,6年可高達80%,而正常老人每年僅1%~2%轉化為癡呆,因此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具有發(fā)展為癡呆的高度風險。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為記憶力、語言功能、注意力、執(zhí)行功能、視空間結構功能或計算力的減退,在這些不同的認知領域中以記憶力減退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尤其是近期記憶力減退明顯,表現為丟三落四\"、\"說完就忘\",“同一問題反復提問”,學習新知識困難,而遠期記憶相對保存,表現為十多年甚至幾十年前的事都記得清清楚楚。其他亦可有不同程度的、同時尚可伴有情感障礙,如抑郁、焦慮、易激惹等。頭顱磁共振成像檢查顯示海馬、內嗅皮層萎縮明顯,且海馬萎縮的程度預示病程進展,海馬萎縮的越明顯發(fā)展為癡呆的可能性越大。
眾多研究表明,高齡、受教育程度低、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心臟病、糖尿病、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吸煙和飲酒、ApoEε4等位基因多態(tài)性等是導致并使MCI加劇發(fā)展的危險因素[10]。本文的研究與既往的研究結果類似。慢性高血壓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毛細血管的病變,導致腦動脈供血、腦細胞代謝障礙,腦細胞慢性缺血缺氧導致神經元變性、腦細胞壞死,從而導致認知功能下降。高血脂可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這些也可導致腦細胞缺血缺氧、變性壞死。而高血糖可導致腦動脈的病變,導致腦細胞缺血缺氧,變性壞死。國外有研究顯示,受教育程度是MCI的影響因素,在本文中兩組的受教育程度具有均衡性,因此并沒有對此因素進行比較。而對兩組工作性質進行比較,認知功能損害組體力勞動的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可能是腦力勞動者對大腦的刺激更多,腦神經元的儲備更為充足,因此成為認知功能損傷的保護因素。吸煙是MCI的影響因素,可能與吸煙導致大腦低灌注有關。腦出血或者腦梗死本身可造成腦細胞的壞死,導致認知功能損傷[11,12]。常讀書看報、常做家務是MCI的保護因素,可能也與知識刺激腦神經元,神經元儲備多有關[13~15]。性格外向是MCI的另外一個保護因素。性格外向者更容易與人打交道,社交能力強,善于交流,這些都有助于大腦功能的鍛煉。有研究顯示,絕經后的老年女性老年性癡呆的發(fā)病率高于同齡男性,原因可能是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同齡男性機體產生的睪酮在腦內可轉變?yōu)榇萍に亍4萍に鼐哂猩窠浖毎L因子的作用,與神經元突起的數量有密切的關系。雌激素還能增加腦血流量,因此是MCI的一個保護因素。
綜上所述,影響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因素比較多,了解這些影響因素,及時進行干預,以期能夠有效預防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艷敏,韓布新. 老年性癡呆患者選擇性注意的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04,24(5):467-469.
[2] 王魯寧. 對輕度認知功能損傷研究的幾點建議[J]. 中華內科雜志,2007,46(5):358-359.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torders DSM-Ⅳ[M]. 4th ed.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706-708.
[4] Bharadwaj R. Types of prisoners literac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s correlates of the ego-strength[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Clinical Studies,1995,11(1-2):49.
[5] 汪達山,陳建華,杜亞利,等. 中華成人智力量表與韋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國修訂版的相關研究[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7,33(1):31-34.
[6] 周芳,胡惠惠,杜長明,等. 居家老年癡呆患者家庭看護者精神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調查分析[J]. 齊魯護理雜志:下旬刊,2012,18(11):3-4.
[7] 王百靈,孫祥虹,衣磊,等. 老年癡呆患者營養(yǎng)需求的統(tǒng)計分析調查研究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8): 89-90.
[8] Fernandez A. Hornero R. Mayo A. MEG spectral proffie in Alzheime'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Digest of the World Core Medical Journals[J]. Clinical Neurology,2006,2(6):22.
[9] 譚紀萍,詹才智,王魯寧. 輕度認知功能損傷的流行病學研究概況[J].中國卒中雜志,2006,10:703-706.
[10] 譚紀萍,王魯寧,王煒. 老年人輕度認知功能損傷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1):55-57.
[11] 譚紀萍,王魯寧,劉克新. 腦血管病變與輕度認知功能損傷關系的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4):241-243.
[12] 楊娟. 電針百會、風池干預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1:2-3.
[13] 周良佳,馬菲. 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 現代預防醫(yī)學,2013,40(2):306-311.
[14] 郝云玲,嚴勵. 2型糖尿病合并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35):84-85.
[15] 謝連珍. 關于老年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1):432-434 .
(收稿日期: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