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全 孫良英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2)
生命,教育的載體。沒有離開個體生命的教育,也沒有離開教育的生命個體。而現(xiàn)階段的教育過于重視分數(shù),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很大,但縱觀教育界,真正將素質教育提到重要位置的學校或培訓機構寥寥無幾,就更別說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這使現(xiàn)階段的道德教育忽視生命意識教育的現(xiàn)象不難理解。道德教育呼聲高、踐行少,生命意識教育幾乎沒有在道德教育中有所凸顯,而近年來發(fā)生了某些“生命喪失”的事例,讓我們意識到在道德教育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是多么重要和必要,這必須引起我們對生命意識教育的重視。
葉瀾教授認為德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事業(yè)”[1]?,F(xiàn)今德育的發(fā)展方向應該朝著有關生命意識的方面發(fā)展。將生命意識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呼喚符合生命存在內在邏輯的道德教育。
生命意識,從哲學的層面講,是個體對自身存在的一種深刻感覺,是個體對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種自覺的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的審視。一個人是否有生命意識,決定了這個人會不會理解自身生命存在的價值,會不會珍惜并保護自己的生命。王曉虹認為,生命意識是指個人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他人及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理解生命間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和關系。[2]本文的生命意識是指個體對自身及他人生命存在的一種直覺的意識。也就是說,能夠意識到個體生命的存在,意識到他人生命的存在及各種生命間相互平衡的關系。
顯而易見,生命意識教育的定義是以生命意識的內涵為基礎的,生命意識教育是指基于一定的價值取向,遵循一定的行事原則,喚起及形成人們的生命意識,從而使人們擁有一個美好而完整的人生。生命意識教育可以逐級進行:①認識生命。從生命的起源開始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知道生、老、病、死等生命現(xiàn)象,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②敬畏生命。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奇跡,學會敬畏生命;③尊重生命。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即使是雙胞胎,也是有很大差別的。因此,要學會尊重自己的生命;④珍視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即使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暫時的不順,也要勇敢地生活,珍視自己的生命;⑤完善生命。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拓寬它的廣度。好好地生活,即使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也要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靠近生命的完善境地。
馬克思曾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币粋€沒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是沒有多少價值的,而且生命只有一次,且是短暫而易逝的。自然災害面前,生命是那么不堪一擊,讓我們?yōu)橹锵А?墒?,生活中卻有一些原本可以活蹦亂跳的生命從此戛然而止,早早地畫上了句號。當然,原因很多,也不易條條舉例,總的來說,后者表現(xiàn)為對生命的不尊重。
(1)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有些時候不能只是為自己活著,更是為了父母。對自己生命的尊重,既是一種孝道,又是一種責任。然而,近幾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者逐年增加,從各個層面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當然,這種表面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必由深層原因引發(fā),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從根基出發(fā)。
首先,這種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是由壓力引起的。社會在發(fā)展,生活節(jié)拍在加快,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些壓力會加深人們對自己生命不尊重的程度。其次,對自己寶貴生命的重視程度不夠。中國沿著科學發(fā)展觀的道路前行,科學發(fā)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fā)展,而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是發(fā)展的前提,也是發(fā)展的目的,沒有人的存在,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切都是一紙空談,沒有實際意義。再次,個體對自己的人生理想缺乏必要的堅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一帆風順,也不是所有的理想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能夠堅持自己內心深處最初的聲音,勇敢地走下去,哪怕用自己一生的堅持換取理想目標的實現(xiàn),這是體現(xiàn)人生意義的一個方面。
(2)對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道德視野下的生命意識缺失現(xiàn)象不僅表現(xiàn)為對自我生命的不尊重,還表現(xiàn)為對他人生命的不尊重上。無視他人生命,甚至踐踏別人的生命,都是令人發(fā)指的?!凹核挥?,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個對別人生命不尊重的人往往對自己的生命也不怎么尊重,更何況,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生命的人,往往得不到別人對他生命的尊重。
生活實例、不尊重生命的種種事例等都是生命意識缺失的表現(xiàn),如毒奶粉、地溝油、棄嬰、“小悅悅”事件、投毒事件等。對生命的漠視,雖然有客觀的某些顧慮或者束縛,但是內心深處最初的那些底線已經喪失,體現(xiàn)了道德教育對凸顯生命意識教育的不足,甚至道德教育的教條式傳授根本不曾涉及生命意識的教育?!暗赖碌臓I養(yǎng)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對人的心靈的危害,正如身體的營養(yǎng)不良對身體的危害一樣”[3]。
“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直接把人跟動物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4]。人和動物的區(qū)別之一:人是有意識的存在。作為有意識的生命存在的人,應該追逐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
全程是一個時間概念,是從個體的出生開始到個體生命終結所持續(xù)的時間。全程的生命意識教育是指自始至終對生命個體進行生命意識教育。
生命意識教育無時不在,貫穿始終,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序進行。當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道德教育內容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要低起點切入,分層次育人。按照個體的不同年齡階段,施以不同層次的生命意識教育。起初,在道德教育中幫助個體形成關于生命的認知,由生命認知逐漸向生命意識轉變,外化的生命知識是否已經內化,要看個體是否形成了較穩(wěn)定的行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做好養(yǎng)育孩子的同時要教育好孩子,所謂對孩子的“教養(yǎng)”,不僅要有養(yǎng)還要有教,“教”包括對生命意識教育的引導,自小對孩子進行珍視生命的教育,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
學校是孩子眾多品質內化的重要場所、必要環(huán)境。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主要承擔者,當然,在教師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的生命意識教育進行一定的引導。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真實的內心想法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注意挖掘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識教育的要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也可以說,將生命意識教育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是進行全方位生命意識培養(yǎng)的地方。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熏陶。所以充分利用社會大環(huán)境對生命意識教育給予支持,才可以使生命意識的理論向實踐轉化,個體將實踐的經驗整合,重新體驗生命意識……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增強個體道德教育視野下的生命意識。
全員是指將所有的社會個體成員,全員的生命意識教育是指對所有的社會個體施加生命意識教育的影響。
將個體看成是道德教育視野下生命意識教育的主體,人人都是道德教育中凸顯生命意識教育的工作者,每一位家長、每一名教師、每一個公民都要根據(jù)自身的“崗位職責”實施相應的生命意識教育影響,保證生命意識教育的全員性,把道德教育視野下的生命意識教育落實到各個環(huán)節(jié),當然,生命意識教育既是一種目的,又是一種手段,是道德教育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可以說是一種需要,一種必然的需要。
不論是以家長、教師還是公民的身份,個體都要重視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懂得嚴于律己,認真履行“崗位職責”,為學生更好的未來、更充實的生活提供可以實現(xiàn)的前提條件。家長做好家長的角色,盡好監(jiān)護人的職責,多抽點時間陪陪孩子,聊聊生活,談談理想,探討人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孩子面臨困境時的經驗不足提供參考意義。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不能忘記,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處事方式,要學會尊重他們的意見,試著和他們做朋友,讓他們的生活中少些怒斥和苛求,多點贊美和表揚。每個公民都要明白,自己也曾從孩子時期走過來,知道每走一步的特點和需求,其實,站在他們的立場,你會發(fā)現(xiàn)得更多、給予得更多,因為你們的關心和愛護,他們會更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全面可以說是一個空間概念,是指學生生活、學習的全部環(huán)境,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全面的生命意識教育一方面指生命意識教育無處不在,全方位地深入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部領域。另一方面指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這三方面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生命意識教育。
家庭是一個人最早接觸的環(huán)境,孩子呱呱墜地來到家庭,首先受到的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孩子生命意識的啟蒙應該從家庭的生命意識教育開始。因為父母日常生活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都是對孩子生命意識教育的引導。為此,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yǎng),做好榜樣,培養(yǎng)他們優(yōu)秀的品格。
伴隨孩子的成長,學校教育開始進入他們的生活,并擔任主要的教育角色,學校要注重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適當開展社會實踐,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將生命意識教育融入道德教育教學中。
直至他們成年后踏入社會,學校的教育影響一直伴隨,雖然會受到社會或好或壞的影響,但早期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識教育影響根深蒂固,即使是不好的影響,也會遵循內心深處的底線;相反,早期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識教育影響或有或無,社會的點滴影響會使個體生命意識的認知紊亂。這就要求將家庭、社會、學校統(tǒng)一協(xié)調,共同為個體成長中的生命意識教育服務。
“人一來到這個世界,即不可選擇地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其生命不僅屬于他自己,也屬于其家庭、社會,個體生命的價值也只有在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才能得以形成與展現(xiàn)。因此,人與生命不僅是一個有機體的自然發(fā)展過程,更是一個完善道德、履行責任的過程”[5]。的確,人的生命價值只有在其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中才能被確證,這是人的生命價值的道德意蘊。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碑銘文里有這樣一段話:“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保?]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今道德教育中凸顯生命意識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需要持續(xù)不斷地熏陶、影響。培養(yǎng)生命意識的一個途徑是明確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不僅包括對自我生命意義的探討,還包括對個體與社會相結合價值意義的認識。人生價值是在社會中實現(xiàn)的,要想更好地探討生命的意義,把握生命的價值,就應該將個體與社會聯(lián)系起來,整體把握。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體現(xiàn)。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才能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即使壓力襲來,也不會輕易被困難和挫折打敗。
人生因目標而美麗,生活因目標而精彩。明確生活目標對增強生命價值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愛始終是很好的,始終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由于每個人對保存自己負有特殊的責任,因此,我們第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而且應當是不斷地關心我們的生命”[7]。沒有生命,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生命意識,也不是每個個體的年齡增長就一定代表這個個體生命意識的增強。
3.社會的關注可以讓生命意識教育的效果更加顯著。
社會是人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場所。融入社會是價值實現(xiàn)的前提,若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就要扮演不同角色以獲得人們的關懷和支持。不僅要引導學生增強自己的生命意識,還要動員全社會對生命意識的關注。社會人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給他們一些心靈上的支持,對他們進行心靈的感化,讓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對人生滿懷理想,對生命意識教育更欣賞。
一個珍愛自己生命的人不僅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是對其他人的生命負責。在道德教育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使美好的人生揚起希望的風帆。
[1]葉瀾.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7.
[2]王曉虹.生命教育論綱[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3]蒙臺梭利.現(xiàn)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1.
[4][德]馬克思著:劉王坤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5]張勇.敬畏生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關鍵[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9(02):39-43.
[6]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0.
[7]法·盧梭.愛彌兒(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