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永城市直機關幼兒園)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因此,幼兒階段的教學一直都得到社會各界特別的重視。為此,國家正式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包括對幼兒教學過程、教師自身綜合素質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也成為提高幼兒教學水平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在以往我們的幼兒教學實踐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只關注教師如何上好課,如何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但是這種改變很少考慮到學生的特點。不少教師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生年齡比較小,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于是就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也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完全成了教師主導課堂。實際上,很多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上沒有積極性,不配合教師的課堂活動,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學生沒有在課堂中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感覺課堂上自己缺乏主動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學生教學過程中的中心,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等,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進行建構的目的。本文結合新時期教學實踐,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幼兒教學的運用策略進行分析,旨在進一步促進幼兒教學健康地、持續(xù)地發(fā)展。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家長的教育、性格趨向不同,雖然學生的年齡還很小,但是這些“不同”已經非常顯著地促使學生之間的差異變大,而且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很多教師就有意無意地要忽略這種差異,認為教學就是“有教無類”,只要教師用心,學生一定可以達到同樣的進步。實際上,學生之間的特點差異如此之大,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通過教育彌補的,而且如果非要強行的通過教育去彌補這些差異,往往是事倍功半。尤其是教師按照“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只有一部分學生感覺教師所采用的方法和講授的內容是適合他們的,而總會讓一部分學生感覺食之無味,知識太簡單;一部分學生會感覺過于困難,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為此,這就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感情,仔細地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愛好、脾氣等方面的情況,然后給學生分層分類地開展教學。只有真正為學生分好類,找到一種學生最適合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生才能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模式,而且才能使學生逐漸地樹立起自信心,形成自發(fā)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很多教師在課堂上,看到的學生往往都是兩眼迷離地在看著黑板。尤其是孩子年齡比較小,理解力也比價差,領會能力不足,耐性也不足。這時候,如果教師總是在自顧自地講,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實際上,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同樣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希望自己得到同學們的認可,希望自己能在集體中展示自己。為此,教師需要用更為豐富的教學模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師生角色轉換的方法,即每節(jié)課都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們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靶±蠋煛笨梢蕴釂柾瑢W、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學生的年齡都很小,但是他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為了使自己的看法更有新意,學生們都會很認真的去思考。而且,很多學生都愿意在其他同學面前展現自己,讓別人認可自己,這也是使同學們相互展現、了解的一種途徑。另外,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也是一種調動學生主體性的非常有效的方式。通過將班內同學分成小組,給每個小組安排一定的教學任務,讓各小組的同學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完成學習任務。最終,教師對各小組的完成情況進行評比,對于優(yōu)勝的小組要給予口頭表揚和小紅花。這樣一來,每個小組為了能戰(zhàn)勝其他小組,都會積極地思考。這個過程,自然而然地就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性。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但是,我們很多老師總是片面地認為,課堂是自己主導的,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利“至高無上”,感覺學生年齡也比較小,于是,就總是強迫學記住這個、記住那個。實際上,教師更多的還是要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學習的意識,或者說是一種想學的意識。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積極轉變教學方法,更多地采用趣味教學、情景教學、開放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進行繪本閱讀的時候,教師選擇繪本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對象,正所謂“投其所好,送其所要”。一般女孩子可能更傾向于喜歡“布娃娃”為素材的繪本,男孩子可能更傾向于喜歡“汽車”為素材的繪本,這樣孩子們自己找到喜歡的繪本后就會產生閱讀的愿望。
總之,建構主義的觀點使我們認識到幼兒學習的重點不在于被動地獲得一些科學真理,而在于通過教師的教學方法引導,使幼兒能夠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當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幼兒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需要充分尊重幼兒心理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這正如皮亞杰說過,即使嬰兒也不是一張白紙。因此,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并以此為基礎使幼兒建構更多的知識。所以,學前教育階段中教師的綜合素質不僅包括扎實的業(yè)務知識,還要有比較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將教學工作做到幼兒內心深處。另外,學前教育的開展還要注意孩子的年齡和接受知識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孩子有一個慢慢消化和吸收的過程。
[1]李玲.以人為本,注重差異[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2010,(10).
[2]李方芹.論幼兒教師的教育意識與能力——自身素質[J].赤峰學院學報,2007,27(11).
[3]杜艷紅.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幼兒園科學教育[J].幼兒教育,2005,(11).
[4]葉明芳.幼兒繪本閱讀教學的藝術同構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6).
[5]袁冰楠.建構主義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N].徐州日報,201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