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英
摘 要: 本文就初高中化學教學存在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化學用語、化學實驗等銜接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 初高中化學教學 銜接問題 解決對策
新教材的知識結構安排、體現的思維方式及相應的教學方法,以及使用的教手段等都與舊教材有很大的區(qū)別。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的銜接問題是高一化學教學一開始就面臨的一大難題,新教材將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安排在第一章就是為了解決好這一問題?,F針對初中教材及高中教材就知識體系、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化學用語、化學實驗等方面加以對比,以便教學的有利開展。
一、初高中化學教學存在的銜接問題
(一)知識體系的銜接問題
初中化學知識主要是常識性介紹,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上以物質的分類為主干,即每一部分知識只介紹其中的一個點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很少談及。而高中化學知識則以物質的結構、化學反應速率及化學平衡、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的理論為主,在教學中以學生在初中所學的知識“點”開始,注重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使學生把知識由點而發(fā)展成為一個知識層面,進一步注重知識面的應用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而形成知識網。現就初中的幾個知識點與高中化學的知識體系具體銜接列舉出來。
1.高中新教材的第一章第一節(jié)就是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一知識“點”來說在以往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是一大難點。氧化還原反應在初中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化合反應中出現了氧化反應的概念,第二次在氫氣還原氧化銅中出現了還原反應,只是從得氧失氧的角度認識,并且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為閱讀材料,這樣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是很少的,并且將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割裂開來,使概念不完整,而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使該概念完整,要求從化合價的角度認識,進一步提高對電子轉移的認識,實現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并從化合價升降、電子轉移的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指出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使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面。在教材中還很直觀形象地設計了一個彩圖,將氧化還原反應與初中四個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表現得清楚明白,且用數學中集合的關系表示出來,使學生看起來很直觀,確實由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在高中教材中將氧化還原反應這個難點采取了分散的形式,將氧化還原的配平安排在高中氮族部分,這有利于知識的不斷加深和學生的掌握,最終形成知識網絡。同時使學生得到啟發(fā):在學習知識時不能只看形式,而應抓住本質,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就是從“形式→本質”的發(fā)展過程。
2.初中復分解反應的知識點是一個重點,但只是從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角度進行分類,沒有揭示反應的本質,這部分知識與高中化學第一章第二節(jié)離子反應直接銜接,從離子反應的角度揭示復分解反應的本質,教學的切入點是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引入電解、電離及強弱電解質的概念認識復分解反應的實質,實現知識點的擴充、知識面的形成。
復分解反應條件■離子反應條件
①生成氣體 ①生成易揮發(fā)物
②產生沉淀 ②生成難溶物
③生成水 ③生成難電離物
具體過程以書寫離子方程式的練習訓練體現出來,并且引導學生通過離子方程式的書寫不斷加深理解,由一個離子反應過渡到一個離子反應代表同一類型的反應,揭示復分解反應的本質,特別強調:H■+OH■=H■O的離子方程式代表了所有的強酸與強堿反應的實質,不僅代表某一種強酸和強堿的反應;最后再通過應用,即離子共存問題和離子的鑒別(離子除雜質)實現知識體系的形成——構建知識網。
3.化學計算問題的銜接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難點之一,初中所學的化學計算有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和洛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有關生成物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是一個難點,也是中考的熱點之一,每年都不例外。這一知識點在初中是重點和難點,也是化學計算、思路和方法形成的一個基礎。在高中化學中經過一個過渡,即第二章《堿金屬》中出現的兩種混合物其中一種不反應的計算,是對初中化學計算的一個復習和總結,而且是對初中純凈物計算的一個知識點的拓展,為高中化學計算的難點“物質的量”做準備。高中化學的計算知識網是由“物質的量”為核心展開的,即高中化學計算的思路既有微觀計算又有宏觀計算,靠“物質的量”架起宏觀與微觀的橋梁,實現由初中的“質量計算到高中的“物質的量的計算”的過渡與銜接。
4.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銜接問題。在初中只介紹某一種物質的性質,一般不考慮物質的結構,只是按其類型講授、學習、總結規(guī)律。在高中以物質的結構為主干,以族的板塊,從結構開始,推理出其性質變化規(guī)律,再通過實驗驗證其性質和規(guī)律,進而總結、應用得出推論,達到知識的靈活應用與遷移,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的目的。第二章《堿金屬》有利于實現初中單一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思路與高中以族為板塊,從結構上解決問題的銜接。讓學生形成初步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思路及方法,通過具體的實例開闊學生的視野。
如:將金屬鈉放置在空氣中最終會變成什么物質?
以金屬鈉著火后如何滅火(與初中用CO2或H2O滅火進行討論)這個問題實現知識網絡的構建,形成下列學習思路:
(二)思維方式的銜接
初中化學的思維方式只是向觀思維,感性認識比較多,邏輯性不太明顯。高中化學則以抽象思維為主,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因此,在高中化學中首先要完成學生思維方式的銜接和轉變,為學好高中化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高中化學教學必須解決的難題。在教學中每節(jié)課都應培養(yǎng)學生學習本節(jié)知識的思維方式,這一點應貫穿教學的始終,如《堿金屬》一章中的《堿金屬元素》一節(jié),從結構上進行分析,推測其性質變化,實驗證明,結合前面鈉的性質作對比,再分析找出結構上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這是新教材思路中的精華。又如物質的鑒別問題,學了焰色反應后,應形成物質鑒別的整體思路:三種物質以內用一種試劑,三種以上物質先分組,再一一鑒別(配套練習上有思路引導)。利用新教材圖表資料多的特點,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找出其聯(lián)系和規(guī)律,是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解決問題方法的銜接
初中化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單一,只是從某一個方面看待問題,而高中化學需要從多角度、多方位、不同層次看待問題,這就是高中化學教學面臨的義一個難題,也是將初中的知識“點”過渡到高中知識層“面”進而形成知識“網”所必須經過的途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完成這一過渡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這樣易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化學用語的銜接
經過多年的高中化學教學發(fā)現,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中對化學用語的使用不規(guī)范,直接影響高中化學教學,這一點表現得非常突出。特別是化學符號的書寫,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實驗步驟的正確書寫,計算過程的客觀反映等方面都有不規(guī)范的現象出現。望初中教師提高學生正確使用化學符號、規(guī)范書寫及書面文字表達能力。
(五)化學實驗的銜接
化學實驗的教學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化學教學中科學品質培養(yǎng)的途徑,是激勵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源泉,在教學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yōu)樯鷦踊顫姷男畔⒌拇呋瘎?。初中化學實驗與高中化學實驗的銜接顯得尤其重要,下面列舉幾個事例加以說明。
1.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①實驗室制氧氣裝置的氣密性如何檢查?②用Na■O■和H■O制氧氣選取何種裝置?③該裝置的氣密性如何檢查?引導學生分析兩種裝置的不同,初中制氧裝置是固體加熱,使用單孔橡皮塞;而用Na■O■和H■O制氧氣時固液反應不需加熱,使用雙孔橡皮塞,且有長頸漏斗。因反應條件和使用儀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檢查氣密性,為此教師要采取正確的講解方法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在高中階段如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2.關于量筒和滴定管讀數的問題,即俯視和仰視讀數與實際體積的誤差比較,因量筒的起始刻度在底部,而滴定管的起始刻度在上部,這樣讀數時俯視和仰視其結果顯然是不同的,啟發(fā)學生應從不同的角度用比較的方法看待問題,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高中實驗要求學生對裝置及操作進行改進,如初中課本中CO的回收到高中的Cl■的處理,都是有毒氣體對環(huán)境有污染,且引導學生根據二者性質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吸收裝置。由此激勵學生進行比較、討論、改進裝置,即從啟發(fā)、引導、研究、探索的角度進行實驗教學,這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
4.在實驗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在教學中要不斷引導、不斷提出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導學生如何解決,并提供解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鼓勵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也是新教材的一個要求。
例如高中課本第一章第三節(jié)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講到充分燃燒時的一個反應:
C(s)+H■(g)■CO(g)+H■(g)
工業(yè)上將固體燃料汽化增大了與氧氣接觸的面積,使燃燒更充分,節(jié)約能源,減少環(huán)境污染。這時教師應立即提出問題,煤在家庭取暖中被大量使用,那么要使其充分燃燒,應在煤爐中加水嗎?當然學生會答加水就熄滅。老師繼續(xù)問,不加水該怎么辦?學生無話可說,教師應馬上啟發(fā),初中課本中有一個煤爐比較特殊,它有兩個進氣通道,起什么作用?它叫“雙風爐”,在上世紀80年代蘭州市紅古區(qū)曾經在居民中推行“雙風爐”,收到很好的節(jié)能環(huán)保效果,其原理學生都能理解,就是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遇到第二個通風口進入的空氣燃燒,使其充分燃燒又防止一氧化碳對空氣的污染,使學生掌握充分燃燒的條件。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對策
鑒于上述事實,我們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應采取如下對策。
(一)發(fā)揮新老教師合理搭配的優(yōu)勢
新老教師合理搭配,是促進教學相長,發(fā)揮教師特長,體現整體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之一。新教師具有接收新信息快、掌握或熟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老教師有比較豐富的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易于把握學情的優(yōu)勢,應將二者的優(yōu)勢通過組織教學的方式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每位教師的特長,以提高教學水平。
(二)充分發(fā)揮集體備課的優(yōu)勢
新教材的教學課時少,內容多,信息量大,教學難度不易把握,根據學情分析采取集體備課的方式組織教學為好。其優(yōu)勢有三:易把握難度,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通過集體備課,統(tǒng)一進度,有利于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完成教學任務;通過大家集思廣益,教學更有針對性,易于把握學情,為各位教師省出更多的時間輔導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有利于教學相長。
(三)及時開展學法指導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及時進行學法指導,定期進行學情調查,為教師及時反饋學情,易于改進教法,集體研究,整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