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維福
通過連續(xù)兩年思品學科的培訓學習,我認真聆聽了教育專家們的講座,這使我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小學思品學科教學的方式方法。我不斷反思教學工作,進而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讓我在困惑、迷茫的思品學科教學中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現(xiàn)就如何通過《品德與社會》教學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談幾點自己的意見:
一、 《品德與社會》教學應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培養(yǎng)兒童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這就要求我們品德課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力求做到從兒童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從而促進他們在這種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課程以兒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但兒童對社會生活的認知只有在教育引導下才能不斷發(fā)展和提高,才能使他們的價值不斷得到提升。本課程所涉及的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我等諸多關系,都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準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他們各方面的情感與態(tài)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也需要按一定的目標去積極引導。如教學《我們的生命》一課時:課前,我先讓班上學生回家訪問媽媽,媽媽懷你的時候想到了什么?訪問家人,你出生的那天,他們是怎么度過的?再布置學生準備一些自己不同時期的生活照片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上課時,我一是讓學生匯報訪問情況,二是讓學生分組分角色表演一小孩出生時的情境劇,再是出示學生收集的照片,并請當事學生講相關的故事,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一個人成長的不容易,體會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凝結了家人極大的關愛與付出。從而真正讓學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在課堂上以學生家庭生活為基礎,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fā)了學生的體驗。
二、《品德與社會》教學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要求教學應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實現(xiàn)。因此,在教學中,應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來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有自身生活需要與生理心理特點,教學活動設計只有符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生活需要與生理心理特點,貼近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
為增進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設計必須強調實踐和體驗,要根據(jù)不同的社會情景和課題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注重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使學生在充分感知和體驗的基礎上,提升對社會的關心,發(fā)展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基本認識,進而形成積極的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
品德教學活動必須是開放的,必須以兒童的主體活動為主,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與此相應,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勵和引導兒童參與學習活動,評價應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如在《從看電視說起》一課中,我就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與父母或祖父母之間因看電視發(fā)生的一些沖突,說出自己對他們的一些不滿。然后讓學生分組分角色表演學生在家看電視遭父母或祖父母訓斥甚至打罵的情境劇,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活躍課堂。在這個過程中,每一組表演結束,就讓學生進行評價,一是評價表演效果,一是評價劇中人物做法是否合理。通過活動,學生基本上明確了自己什么時候該看電視、該看什么樣的電視劇,該看多長時間,家長在什么情況下應予以支持和理解。接著我就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怎樣平息在家看電視引起的家庭風波?”讓學生分組去挖掘,一些小組從認為把自己的想法給大人們說一說就行了,一些小組認為最好是根據(jù)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實際以及學校建議的合理作息時間,和家長商量一下,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協(xié)議。再把兩種情況綜合起來,先說想法,后簽協(xié)議,通過活動,學生明白了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和溝通的一些方法。
三、品德與社會教學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創(chuàng)新。
對生活、自然、社會現(xiàn)象的探究是兒童的天性,學習過程是兒童用“調查”、“實驗”、“探索”、“討論”、“服務”、“辨別”、“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等多種方式去感受、體驗、領悟與表達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善于聯(lián)結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學生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而達到自主創(chuàng)新。
如我在教學《我們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一課時,在課前調查中,學生發(fā)現(xiàn)學校附近的牛房河污染特別嚴重:場鎮(zhèn)的居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場鎮(zhèn)樓房下水道也直接排放到河水中,河水呈暗黑色,散發(fā)著臭味……要改變這些現(xiàn)狀,靠我們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于是,我?guī)ьI學生再次實地考察牛房河污染的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探尋導致牛房河污染的各種原因;探究提高水質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而后組織學生撰寫了牛房河污染的調查報告。并指導學生將報告以學校大隊委的名譽交到鎮(zhèn)政府環(huán)保辦去,沒想到,一個月后,學生們真看見有施工隊在牛房河邊安排污管道,修垃圾站了,而且也是學生在報告中的一些建議,自己的建議得以實施,同學甭提有多高興了,學生因此初步形成了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教師只要能走進學生的生活,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