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朝烈 黃炳境
(1.中共廣州市委黨校 廣東 廣州 510000;2. 廣西大學(xué)公共管理學(xué)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本文所講的“幸福觀”,是指對幸福的人是什么樣的人、怎樣才能成為幸福的人的基本觀點。那么,在孔子看來,什么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怎樣才能成為幸福的人呢?本文主要以《論語》為文本探析孔子的幸福觀。研讀《論語》,就會發(fā)現(xiàn),“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xiàn)107 次,所有20 篇中均有出現(xiàn),是《論語》中唯一一個貫穿始終的概念,可見其在孔子思想中地位之重要。實際上,“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從孔子對“君子”的闡述即孔子的“君子觀”中可以探析其幸福思想。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在孔子那里,他沒有使用“幸?!钡母拍?,而是用“樂”,“不惑”,“不憂”,“不懼”、“壽”等與幸福內(nèi)涵相關(guān)的概念。
孔子理想中的“君子”,既包括君子應(yīng)該是什么樣的人,也包括怎樣才能成為君子。概而言之,孔子理想中的君子是德行高尚的人。這里所講的“德行高尚”,既包括德行高尚的境界或表現(xiàn),也包括如何才能達到德行高尚的境界(即對君子的德行要求)。具體來說,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主要有以下一些德行要求和表現(xiàn)。
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該一輩子任何時候都不應(yīng)該違背“仁”的原則。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仁”是什么意思呢?“仁”就是“愛人”的意思。如,樊遲問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說:“愛人?!保?]當(dāng)然,孔子所主張的愛是一種大愛,正像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鬃舆€主張,為了不違背“仁”,在最緊迫最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仁”的最高境界。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3]
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該以“義”作為自己行為取舍的根本標(biāo)準(zhǔn)。他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保?]又說:“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5]他還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那么,什么是“義”呢?古人多以“宜”釋義,如《禮記·中庸》篇云:“義者,宜也。”漢代賈誼云:“行充其宜謂之義?!保?]揚雄云:“事得其宜之謂義。”[8]《白虎通·情性》篇亦云:“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币陨辖?jīng)典皆認為事得其宜即為義,即當(dāng)人遇事時能夠作出正確判斷,采取適宜、恰當(dāng)行為,就是“義”??鬃铀v的“義”也是這樣的含義。
孔子認為,君子推行“仁”的方法,就是奉行“忠恕”的原則。例如,子貢問孔子怎樣做才算是“仁”??鬃踊卮鹫f:“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9]子貢又問道:“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0]有一次,孔子對他的學(xué)生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笨鬃映鋈チ艘院?,門人問曾參:“何謂也?”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1]在曾子看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忠”,用大白話說,就是多為別人做好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用大白話說,就是不做壞事、不做傷害別人的事。這就是推行“仁”的方法,這就是孔子講的“吾道一以貫之”之“道”。
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chǔ),一個有“仁愛”的人必然是講“孝悌”的人,反之,一個不“孝悌”的人是不可能有大愛的,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是不可能去愛其他人的??鬃拥膶W(xué)生有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2]“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里雖然不是孔子的話,但也是孔子認可的思想。因為《論語》所記之“語”的范圍,其中既有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之語,又包括了時人、弟子之間的言語,這些言語必須為孔子所“聞”即間接為孔子所知或與孔子相關(guān)。
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該克已守“禮”??鬃铀v的“禮”,主要指“周禮”,是周公所制定的政治準(zhǔn)則、道德規(guī)范和各項典章制度的總稱??鬃臃浅M瞥缰芡醭贫群臀幕@?,顏淵問仁的表現(xiàn)??鬃诱f:“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問:“請問其目?!笨鬃踊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3]筆者認為,孔子的這個主張,在現(xiàn)代社會仍然有普遍的社會意義,每個社會都有主流的政治準(zhǔn)則、道德規(guī)范和各項典章制度,作為一個公民和一個追求德行高尚的“君子”,當(dāng)然應(yīng)該遵守這些“禮”,否則社會就沒有秩序和和諧可言。
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該講信用。如前面提到的,“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4]這里的“信以成之”即講信用,守信用的含義。不過,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孔子主張言而有信,但他并不主張“言必信,行必果”。我們現(xiàn)在很提倡“言必信,行必果”,但是,孔子實際上是貶低這種境界的。他說:"言必信,行必果,徑徑然小人哉!”[15]如何理解呢?孔子贊成“言而有信”,說話講信用,做事有結(jié)果,也是道德的底線??鬃臃磳Φ?,是這兩個“必”字?!氨亍弊志褪墙^對化,凡事一旦絕對化,就會發(fā)生偏差。說過的話,要守信,要兌現(xiàn),當(dāng)然對,但是中,假如說錯了呢?也要守信嗎?做事要有結(jié)果,當(dāng)然也對,但是,假如后來發(fā)現(xiàn)是錯事呢?也要硬著頭皮做下去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做錯事,都會說錯話,怎么辦?應(yīng)該知錯則改。所以,“言必信,行必果”還和另一個人生重要原則相沖突:那就是:知錯就改。正如孟子所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16]
孔子認為,君子作為“仁者”,“必有勇”。他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保?7]同時,孔子認為,君子之“勇”應(yīng)該是“義勇”,“勇”應(yīng)以“義”為前提,應(yīng)該符合“義”的原則,一個人如果有“有勇而無義”,或者會犯上作亂,或者淪為強盜。如,子路問:“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保?8]
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該修養(yǎng)自己,對世界保持一顆恭敬的心;在此基礎(chǔ)上安頓周圍的人,安頓天下的百姓。安頓天下的百姓,是非常高的境界,堯舜都擔(dān)心難以做到。如,子路問什么是君子??鬃踊卮?“修己以敬?!弊勇酚謫?“如斯而已乎?”孔子回答:“修己以安人?!弊勇酚謫?“如斯而已乎?”孔子回答:“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19]
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該成為一個“不或”的“知者”(通“智者”)。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保?0]孔子在總結(jié)自己的人生時,也曾經(jīng)說過自己“四十而不惑”。那么,“知者不惑”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所說的“知者不惑”,意思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對人世間的林林總總、光怪陸離的萬事萬物,對是非、善惡,有價值判斷的能力。孔子為什么強調(diào)“君子”要成為一個“知者”?那是因為,“君子”只有成為“知者”,才不會迷失自我,才有價值無決斷力;才不會說傷害他人話,不會做傷害他人的事;才會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才不會違背“仁愛”的要求。
孔子認為,只有好學(xué)才能成為君子。孔子甚至毫不謙虛的說自己是最好學(xué)的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21]孔子進而還認為,不好學(xué),一切美德皆成蔽病。如孔子與學(xué)生仲由的對話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鬃?“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仲由:“未也?!笨鬃?“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22]孔子不僅認為君子應(yīng)該好學(xué),他還認為君子應(yīng)該樂學(xué),以學(xué)為樂,而且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他說:“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3]
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該“訥于言而敏于行”。他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保?4]“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5]
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該不斷反省,從善如流,知錯就改。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7]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也強調(diào):“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過也必文?!保?8]
綜上所述,孔子理想中的“君子”至少有以下十二個方面的要求和表現(xiàn)(當(dāng)然,孔子關(guān)于“君子”的論述十分豐富,“君子”還有其他方面的要求和表現(xiàn),這里的概括和提煉只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1. 生不違仁;2. 以義為本;3. 奉行忠恕;4. 為人孝悌;5.克已守禮;6 言而有信;7. 義勇不懼;8. 修己安人;9.智而不惑;10. 好學(xué)樂學(xué);11. 訥言敏行;12.自省改過。
那么,上述十二個方面要求和表現(xiàn)它們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邏輯關(guān)系呢?首先,“生不違仁”是對君子的最根本的要求。其次,“以義為本”是“仁”的必然要求和體現(xiàn),正所謂“義盡則仁至”,“仁”和“義”就象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一體的。如,1283 年文天祥就義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他的衣帶上寫著:“孔日成仁,孟日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這是文天祥對孔孟之道和仁義關(guān)系的最深刻的理解。再次,“奉行忠恕”是實踐“仁義”的途徑和方法;“為人孝悌”、“克已守禮”、“言而有信”、“義勇不懼”(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人們所講的“見義勇為”)、“修己安人”等是根據(jù)“忠恕”的原則和方法推行“仁義”的具體體現(xiàn)(當(dāng)然,根據(jù)“忠恕”的原則和方法推行“仁義”,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仁義”還會有其他更豐富更具體的表現(xiàn))?!爸嵌换蟆?、“好學(xué)樂學(xué)”、“訥言敏行”、“自省改過”等等是既是“仁義”得以實現(xiàn)的條件和保障,也是成為“君子”的重要途徑。
英國哲學(xué)家休謨說過:“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biāo)在于獲得幸?!?。但什么是幸福?對幸福的理解筆者贊成這樣一種觀點,即幸福是以體內(nèi)平衡、心靈安逸和價值實現(xiàn)的最大化為目的的合理需要的滿足。[29]這個定義的外延――“需要的滿足”包含了任何能夠解除痛苦的事物、任何讓人如愿以償?shù)氖挛?、任何能夠愉悅?cè)诵牡氖挛?、任何對人有好處和有價值的事物以及一切被人們當(dāng)作幸福的那些事物。這個定義的內(nèi)涵反映了一切需要及其需要滿足的本質(zhì)屬性。人類的幸福不是來自于所有需要的滿足,而是只來自于合理需要的滿足,而體內(nèi)平衡、心靈安逸和價值實現(xiàn)既掲示了一切需要的本質(zhì)屬性,又是衡量一切需要合理性的最高判據(jù)。體內(nèi)平衡的程度的表征是身體健康的程度。心靈安逸即積極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或體驗,如安全感、寧靜感、舒適感、成就感、充實感、愉悅感、欣慰感、輕松感、自豪感、歸屬感、美感,等等。反之則為消極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或體驗,如提心吊膽、緊張、焦慮、煩躁、空虛、無聊、寂寞、不滿、怨恨、憤怒、嫉妒、失望、內(nèi)疚、迷茫、困惑,等等。價值實現(xiàn)的表征是主體對他人、社會、國家合理需要的貢獻,貢獻程度越大,價值實現(xiàn)越大。體內(nèi)平衡、心靈安逸、價值實現(xiàn)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體內(nèi)平衡是心靈安逸和價值實現(xiàn)的基礎(chǔ),心靈安逸反過來也會影響體內(nèi)平衡,價值實現(xiàn)也會增進心靈安逸。
研讀《論語》,我們發(fā)現(xiàn),全書雖然沒有一個“幸?!弊謽?,但“樂”字則迭出不窮。“樂”(樂)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原指用絲和木制作而成的樂器,后演化出多種含義。其中主要有三個意思:其一,表示音樂;其二,表示一種快樂的情感,“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中的“樂”便是此意;而其第三個意思表示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指“一種經(jīng)過較長時間修養(yǎng)而成的理和情交融的精神狀態(tài)或境界,是幸福的另一種表達方式”,[30]孔子之樂便是此“樂”。在孔子眼中,樂可分為兩類:感性之樂與理性之樂。感性之樂近于欲,理性之樂偏于性。欲望就其本身來說并沒有什么不好,欲望追求的是快樂。孔子并非禁欲主義者,他并不排斥悅耳愉目佚體賞心之樂。但欲望具有非理性的一面,需得到理性的指導(dǎo)和控制,否則對人無益。而為孔子所樂道的是理性之樂。所以,在孔子看來,君子不僅是德行高尚的人,也是真正幸福的人。那么,為什么德行高尚的君子是幸福的人呢?根據(jù)幸福的上述定義,因為德行高尚的君子有仁、有知(通“智”)、有勇,而“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币驗椤爸邩匪收邩飞?,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因為君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其中,“壽”是 身體健康(體內(nèi)平衡)的表現(xiàn);“樂”,“不惑”,“不憂”,“不懼”等是君子心靈安逸的表現(xiàn);“安人”、“安百姓”則是君子價值實現(xiàn)的方式和表現(xiàn)??梢姡暗滦小迸c“君子”的幸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因果關(guān)系或一體化的關(guān)系。
“君子”是幸福的人,還因為,君子好學(xué)、樂學(xué),從學(xué)習(xí)中得到快樂;君子有很多良友,從良友中得到快樂;君子修養(yǎng)很高,自己不被別人了解也不生氣,驗證了自己修養(yǎng)的境界而感到快樂。正所謂“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31]君子有太多的快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32]君子是幸福的人,還因為,君子有人生理想,為理想忘我工作或奮斗,正所謂“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33]“君子”是幸福的人,歸根到底,是因為君子心中有太多的愛,愛好美德,愛好自然,愛好學(xué)習(xí),愛藝術(shù),愛天下的黎民百姓……一個心中沒有愛的人,是沒有幸??裳缘?。
在孔子的論述中,“君子”很多時候?qū)嶋H上是在說他自己,他所說的“君子之樂”,不僅是他“倡導(dǎo)之樂”,實際上就是他自己“現(xiàn)實之樂”或“所求之樂”。然而,孔子并非只有快樂而無憂愁。相反,其憂甚多,因此,莊子譏諷道“彼仁人何其多憂也”。[34]孔子既然如此多憂,又何來快樂和幸??裳阅?要理解孔子的幸福境界,還需要進一步理解孔子的“憂”與幸福的關(guān)系。
有學(xué)者認為,所謂憂也可分為兩類:[35]一類是外感的憂,即因遭受困難挫折而產(chǎn)生的憂,或物欲等未得滿足之憂;另一類為內(nèi)發(fā)的憂,即欲實現(xiàn)理想而生起的憂,亦即力圖擴充善行之憂。前者如在陳絕糧、被困于匡地、簞食瓢飲,這是平常人心目中的憂,而非孔子之憂。孔子在贊美顏回時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保?6]“簞食瓢飲居陋巷”,在常人看來,是一種憂,甚至是難以承受的憂。但對顏回來說,這不過是外在境遇的“貧”,安貧便是樂道,樂道始能安貧。既已萬物皆備于我,何在乎一簞一瓢呢?孔子畏于匡,陷入困境。在常人看來,這是性命攸關(guān)之憂。但孔子看來這不過是外來的“患”,并由此領(lǐng)悟到“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37]這種高揚理性之樂,化憂為樂的體悟,便是宋儒孜孜以求的“孔顏樂處”。
所以,外感之憂非孔子之憂。而孔子真正之憂在于內(nèi)發(fā)之憂。即“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38]“君子憂道不憂貧”、[3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40]這類內(nèi)憂,覺之則有,迷之則無,是良心善性之見于感情者,也是為學(xué)修身的結(jié)果,是君子之所以為君子的情感動力。但這并非是通向幸福之路的絆腳石,相反,這種憂卻是孔子的一種動力。正是在這個動力的推動下,才有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有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一代代仁人志士,才有了中華文明之悠久輝煌。所以。此“憂”有時也被說成是人類精神,或者叫理想主義者才有的悲憫之情,一種宇宙的悲情。
因此,孔子之樂,并非如道家那樣明哲保身,回避現(xiàn)實社會,順乎自然的至樂;孔子之憂,也并非佛教所認為的世間乃苦海,只有一力靜修,棄絕人倫,屏除百事,才能從人生的苦海中得到解脫,達到常樂我凈的涅槃狀態(tài)。正如徐復(fù)觀所說:“儒家對己是樂,對天下國家而言是憂?!币嗉纯鬃討n的是國家社稷的安穩(wěn)、黎民百姓的幸福,并以此為人生奮斗的目標(biāo)、人生的理想。因此,正是其憂,使其獲得了非常人能獲得的幸福。
總之,在孔子看來,君子不僅是德行高尚的人,也是真正幸福的人,而君子之所以是真正幸福的人,正是源于其德行本身。
在人類思想史上,很多哲學(xué)家、思想家對什么是幸福的問題(或者怎么樣的人是幸福的人)都提出過自己獨樹一幟的見解。西方思想史上的幸福觀,大致可以概括為基督教幸福觀、理性主義幸福觀、感性主義幸福觀、德性主義幸福觀四種形態(tài)。
德性主義的幸福觀把幸福理解為德性或者是美德,反對把感官的享受當(dāng)作幸福的觀點。在西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多亞學(xué)派,直至近代的康德,當(dāng)代美國著名哲學(xué)家麥金太爾都認同這種看法。他們認為人生的價值及其幸福在于人們通過擁有和踐行德性,豐富自己的人生活動而滿足社會和他人需要的積極作用,個人的人生價值和幸福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孤立的個人是沒有什么價值和幸??裳缘?,個人的人生價值及其幸福只有在與社會的關(guān)系中才能存在和體現(xiàn)出來。圣賢亞里士斯多德對幸福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幸福就是至善——它是一切行為的目的。他著重研究了幸福的德性內(nèi)涵,強調(diào)“幸福就是靈魂的一種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他雖然認為適度的財富、健康的身體也包含在幸福之內(nèi),但同時又指出,德性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有德就有福,有德才有福。斯多亞學(xué)派也認為“道德自身足以自樂”。追求德性的諸多理論觀點都強調(diào)道德自身價值,弘揚用理性來滿足人們對于道德的嗜好,以達成幸福??档掳讶说睦硇蕴Ц叩綗o以復(fù)加的地位,從人的理性中推導(dǎo)出善良意志,它“像一顆寶石一樣,自身就發(fā)射著耀眼的光芒,自身之內(nèi)就具有價值”,突出了道德之于幸福生活的非功利性和義務(wù)性。值得注意的是,德性主義幸福觀從來就沒有蔑視過理性對于人生的指導(dǎo),只是抬高了理性中最高貴的德性,但是它同時也意識到感官需要滿足的不可或缺性。如康德就指出:“人類,就其屬于感性世界而言,乃是一個有所欲求的存在著,并且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他的理性對于感性就總有一種不能推卸的使命,那就是要顧及感性方面的利益,并且為謀求晉升的幸福和為了幸福立下一些實踐的標(biāo)準(zhǔn)?!保?1]
孔子幸福觀的實質(zhì)也是一種德福一致的德性主義幸福觀。因為,在孔子看來,君子不僅是德行高尚的人,也是真正幸福的人;而君子的幸福正是來源于其德行本身。孔子的一生就是這種幸福觀的最好的注腳??鬃硬粌H倡導(dǎo)人做人應(yīng)該做德行高尚的“君子”,他本身終其一生都在踐行這樣的“君子”觀,是知行合一的典范??v觀孔子一生:他生于春秋末期,禮崩樂壞,諸侯混戰(zhàn),民不聊生,并沒有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三歲喪父,未及成年而喪母,中年妻離,晚年喪子,也缺乏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而其一生仕途坎坷,曾做過季氏家的小吏。后得魯君重用,官至司寇,算是達到了仕途的巔峰??珊镁安婚L,因被國中大臣排擠、齊國離間諸多原因,被迫離開魯國,踏上了周游列國的征程,這一去就是十余年。十四年間,風(fēng)餐露宿、顛沛流離,游說列國卻無人重用(需要說明的是,孔子是很想出來做官,但他做官與當(dāng)下一些人當(dāng)官是為了升官發(fā)財或光宗耀祖是不同的,他做官是想實現(xiàn)他的理想抱負,實施仁政,造福天下百姓。而且他做官是有原則的,如果當(dāng)政者是惡的,即使給機會給他,他也拒絕接受,正所謂“道不同則不相為謀”,與當(dāng)下一些人為了當(dāng)官跑官要官、不擇手段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孔子還曾困于匡地、絕糧于陳蔡,幾度有性命之憂。經(jīng)過十四年風(fēng)塵仆仆的漂泊后,終于又回到了他的故鄉(xiāng)魯國,著書育人度過余生。這樣的人生歷程,讓很多人很難將其與幸福搭上邊,可孔子卻說他“樂在其中”。那么,在他人看來不堪其憂的,孔子又如何自得其樂,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在于孔子秉持的是一種德福一致的德性主義幸福觀,即有道德追求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真正幸福的人就是以道德本身為樂、以人格完善為樂的人。
孔子十分重視人的道德品質(zhì),集中體現(xiàn)孔子思想的《論語》其實就是一部道德論。他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42]即以道為志向,根據(jù)德性品質(zhì)行事,并將“仁”擺在道德人格的核心地位,是最高的理想人格,人的道德情操的最高境界。而能夠做到“仁”的人,孔子稱其為“君子”。孔子一生都在以君子之德行來教化弟子,自己也在踐行著君子之德行。他認為“仁者不憂”,君子是永遠幸福的?!帮埵枋筹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而“不義而富且貴”對他來說則如浮云。[43]在他那里,道德高尚之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是一種德性幸福。普通人并非就不能獲得幸福,但這種幸福是很難持久的。馮友蘭先生將人的精神境界分為四個層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決定了其對幸福的體驗不同。一個處于功利境界的人,很難能從“飯疏食飲水”中感受到樂趣,他的幸福在于對物欲的滿足。這種非德性的感官幸福是一種脆弱的幸福,它經(jīng)不起外部環(huán)境的打擊和時間的考驗。對于孔子來說,對人格完善的追求,才是人生理想和生命目的。人唯有做一個仁者,才既能“久處約”,又能“長處樂”??鬃右孕腥柿x道德本身為樂、以人格完善為樂,把道德與幸福達到完美一致,這就是“孔顏樂處”。
應(yīng)該說,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而且,在我們當(dāng)今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對很多人來說不缺乏使人能產(chǎn)生幸福感的物質(zhì)條件和精神條件,可是,很多人卻找不到幸福,或者感受不到幸福。對于很多人來說,似乎沒有幸福感可言,他們感覺到的只是身心的疲憊,或生活的無聊,甚至是對塵世的厭倦。為什么孔子“飯疏食飲水,樂亦在其中矣”,而今有些人腰纏萬貫、錦衣玉食卻不知其味?為什么孔子在一生漂泊、居無定所中還能體驗到君子之樂,而今有些人有車有房有別墅卻依然感受不到快樂?為什么孔子在受困于匡,絕糧于陳時,還彈奏歌唱,而我們有些人在生命未受任何威脅卻絕望自殺?為什么孔子得到的幸福,我們很多人得不到?因此,孔子的幸福觀及幸福境界對當(dāng)下追求幸?;蛘吒杏X不到幸福的人們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如果一個人要得到真正的幸?;蚋邔哟蔚男腋?,以下幾個方面應(yīng)該是必要的:
孔子德福一致的幸福觀回答了古往今來人們的哀嘆與困惑,在他看來道德與幸福是一致的。他一生心懷天下,懷揣理想抱負,卻仕途坎坷;他有著高尚的德行,卻多次受到誤解和嘲諷。這些在常人看來是多么不幸!可孔子卻告訴我們他“樂在其中”。為什么?因為孔子把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當(dāng)作幸福本身,而我們很多人把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當(dāng)作了獲得幸福的手段。我們很多人所追求的不是道德行為本身所帶來的身心的愉悅和幸福感,而是通過道德行為獲得世人的尊重、名譽和利益,道德是我們的手段,不是我們的目的。所以,當(dāng)我們很多人踐行道德卻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他們困惑了、抑郁了、不平衡了,哪里還有幸??裳浴?/p>
孔子德福一致的幸福觀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tǒng)一。孔子當(dāng)然也是追求個人幸福的人,但他并未就此止步。他的人生目的并不只是個人的幸福,而是整個社會、全人類的幸福??鬃又尽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44]以及“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45]的理想,并為理想而不懈奮斗的實踐,“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正是他追求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tǒng)一的生動寫照。如果一個人心中只裝著自己,那么他的幸福當(dāng)然會少得可憐,并很容易消逝。而培養(yǎng)自己的人生社會理想,為自己的人生選擇更高尚的生存方式,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更廣闊的天空,獲得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孔子德福一致的幸福觀是人生目標(biāo)與奮斗過程的統(tǒng)一。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君子也有憂愁嗎?”孔子回答:“沒有?!本有扌写蟮溃谶€沒有修成的時候,享受修行的過程;等到終于達到了大道,又享受修行的結(jié)果。所以,君子享有終生的快樂,而沒有一日的憂愁。小人則不然。他在沒有得到所求之物時,為不能得到苦惱;等到終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擔(dān)心會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終生的憂愁,卻沒有一日的快樂?!笨梢?,孔子并沒有把幸福僅僅看作是達到目標(biāo)后瞬間或短暫的一種快樂和享受,而是把實現(xiàn)人生目標(biāo)的過程也當(dāng)作是快樂和享受的事情。
幸福感是一種高級的情感,積極性情感是構(gòu)成幸福感重要的要素與實質(zhì)內(nèi)容。孔子德福一致的幸福觀飽含著他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耙缓勈?,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顏樂處”,不僅來源于對道德的追求,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來源于他們對人生的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所以,要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首先要有對世界的樂觀感受。積極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奮,成為生命不竭的動力和源泉;消極的生命情感則意味著對生命的否定和沉淪。積極的生命情感包括對生命的熱愛、對挫折和逆境的樂觀態(tài)度,也包括物質(zhì)生活上的知足心態(tài),正所謂“知足常樂”(當(dāng)然,提倡物質(zhì)上的知足與精神上的積極向上并不矛盾)。
[1][4][11][25]26]論語·里仁[M].
[2][3]論語·顏淵[M].
[3][5][10][14][39]論語·衛(wèi)靈公[M].
[6][27][38][42][43]論語·述而[M].
[7]新書·道術(shù)[M].
[8]法言·重黎[M].
[9][15]論語·子路[M].
[12][13][21][33]論語·學(xué)而[M].
[16]孟子·離婁下[M].
[17][19][20][24][40]論語·憲問[M].
[18][22]論語·陽貨[M].
[21][44]論語·公冶長[M].
[28]論語·子張[M].
[29]呂秀斌. 掌握幸福的衡量方法: 幸福之道[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1.4 .
[30]陳瑛.人生幸福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155.
[32]論語·季氏[M].
[34]莊子·姘拇[M].
[35]謝永鑫.論孔子幸福觀的現(xiàn)代價值[J].荊楚理工學(xué)院學(xué)報,2011,(11) .
[36]論語·雍也[M].
[37]論語·子罕[M].
[41]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0.69.
[45]禮記·禮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