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認知詩學視角下的心理空間網絡體系特征:從《到燈塔去》談起

      2012-07-24 04:02:14李伯利
      外國語文 2012年6期
      關鍵詞:到燈塔去伍爾夫燈塔

      李伯利

      (重慶工商大學 外語學院,重慶 400067)

      一、引言

      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到燈塔去》(以下簡稱《燈塔》)堪稱是意識流小說的典型。它以逼真再現人的意識活動為宗旨,著重刻畫人物朦朧晦澀、流動不息的意識。從認知構建的角度來看,《燈塔》完美地保留了語言的“原生態(tài)”,很大程度地再現了概念化的原始表征過程。[1]7全文以“到燈塔去”為貫穿中心,描述了Ramsay一家及他的朋友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生活經歷,揭示了女性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經歷的艱辛、困惑及女性主義的真諦。在敘事手法上,伍爾夫融合了意識流的“心理空間”特征,大膽地將表示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交錯重疊、穿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多元化心理空間,因而給習慣于閱讀常規(guī)敘事語篇的讀者的解讀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學界過去對于《燈塔》文本的研究往往是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分析文本主旨思想、人物性格及寫作技巧等。而近年來,胡壯麟[2]、趙秀鳳[3][4][5][6][7]等學者開始涉足于該文本的語言學研究,他們從語言形式、功能的角度論及該語篇中的引語、銜接與連貫、主述位模式、前景化等現象。趙秀鳳、劉辰誕[8]等還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探討了該語篇中的指稱、視角化等現象。對于該文本的認知詩學的探討,趙秀鳳[1][9]堪稱該領域的領航人,她曾從認知文體學的角度闡述了《燈塔》中人物意識的隱喻表征與合成,還從認知詩學的角度歸納了意識流文本的心理空間網絡體系的建構過程。本文擬從認知詩學的視角,探討《燈塔》中的心理空間網絡的特征,旨在引導讀者構建起文本的心理空間網絡框架,提高對該語篇的領悟力及審美情趣。

      二、心理空間網絡理論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認知的表征,語言研究必須與認知研究結合起來。文學文本由語言構成,必然也涉及到認知過程,因此,對于文學文本的研究也應該考慮到認知的因素。Fauconnier[10]149-151提出的心理空間理論正是這樣一種嘗試。該理論是一種以虛擬的心理空間來解釋詞際、句際語義關系的認知語言理論。Fauconnier[10]149-151認為心理空間是人們在思考、談話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和行為目的而建構起來的小概念包,是由框架和認知模型建構起來的聚合體。同時,他還認為心理空間并不是語言結構本身或語義結構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語言結構中相關信息的“臨時性容器”(temporary container)[10]149-151,這個儲存器一直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隨著思維活動的進行,語言使用者不但可以建構一系列心理空間,如時間、信念、愿望、可能性等空間,而且還可以增添心理空間中的概念元素。

      心理空間的構建是通過空間構造語(Space Builder)來構建一個與現實空間(Reality Space)相對的心理空間或可能空間(Mental Space)來實現。[10]149-151空間構造語有多種,比如介詞短語(under the table、in that year等)、副詞(hardly、likely等)、連詞(if、then 等)及主謂結構(she believes Tom hopes Elicia claims 等)。心理空間是一個復雜的心理現象,一個語篇通常由一系列心理空間構成,但這些心理空間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每個空間都來自于一個母空間,而且每個母空間都包括許多子空間,所以空間網絡是一個“二維點陣”[10]149-151。在這個點陣中,人們的心理可以從子空間跨域回到母空間,也可以從母空間到子空間。

      認知詩學是建立在認知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的文學研究范式。它將認知科學理論和文學閱讀結合起來,為文本的解讀和文學批判的提供理論依據。心理空間理論,作為認知詩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把語篇中出現的各種實體、各種關系和過程理解為一個個相互聯系的心理空間,為語篇的生成與理解提供了全新、可靠的視角。本文擬以該理論為根基,就《燈塔》中的心理空間網絡構型作一探討,以便讀者能清晰地分析該語篇的動態(tài)運行機制,理清語篇的組織脈絡。

      三、心理空間網絡體系的特征

      1.物理空間背景化

      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12]曾把時間區(qū)分為“空間時間”和“心理時間”。前者為可以用時鐘來計算的“物理時間”;后者為可以通過感官來感知的、作為強度和變動的“心理時間”。

      在《燈塔》中,整個語篇的結構框架和總體的情節(jié)演進都是在物理時間的基準坐標藍本下進行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那“跨越十年之久的燈塔之旅”。伍爾夫按照先后順序把作品的物理時間劃分為窗、時光流逝和燈塔三段:用一個黃昏、一個夜晚和一個上午的時間來完成全文的敘事。這三段物理時間在全文的順序上依次遞進,但在作用和關系上又相互平行、并列。物理時間刻度的作用在于給人物的行動和心理提供一個符合常規(guī)的時空坐標,以形成一個可以用來發(fā)生事件、表現情節(jié)的客觀物質環(huán)境。

      《燈塔》完美地體現了伍爾夫在敘事技巧上的創(chuàng)新,她采取了一種“作家退出”的敘事策略,大量采用限知視角、以第三人稱作為敘述主線,以人物的意識為媒介,通過故事中人物的視角、聽覺和想法來觀察、感受和反映事件,以物理時空為背景,心里時空縱橫交錯,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互補、共建時空網絡體系。如下列所示:

      (1)①Old Mr.Carmichael came padding softly in, ②The extraordinary unreality was frightening;but it was also exciting.③ Going to the Lighthouse.④But what does one send to the Lighthouse?⑤Perished.Alone.⑥The grey-green light on the wall opposite.⑦ The empty places.⑧Such were some of the parts,but how bring them together?She asked.⑨As if any interruption would break the frail shape she was building on the table she turned her back to the window lest Mr.Ramsay should see her.⑩ She must escape somewhere,be alone somewhere…[13]161

      這一段描述了Lily相隔多年后重返昔日度假小島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的心理感受。①刻畫了與Lily一起故地重游的Carmichael的動作,屬于當前故事世界內的物理空間;②描寫了Lily的觸景生情,物是人非的心理感慨;③講述了Lily由當前情景聯想到即將發(fā)生的事件——到燈塔去;④再現 Mr.Ramsay提出的問題,是Lily腦海中的回響,該提問發(fā)生在當前話語空間之前;⑤展現了由上述提問引發(fā)Lily對Mrs.Ramsay思念與感慨:十年前 Mrs.Ramsay對燈塔之行早有周密安排,而此時卻是人去樓空;⑥和⑦是Lily的思緒穿越過去回到現在,觸目所及的眼前世界的描寫,屬于當前物理空間;⑧再現Lily由人雖遠去,青山依舊的感慨聯想到自己對人生真諦的探索、對藝術追求的質問,是她無聲的內心話語,表達了“意識雖遠,燈塔尤存”的深刻含義;⑨是Lily由沉思重回現實,由假設空間轉成現實行動,而后又回到虛擬空間的視覺;⑩是Lily的內心獨白,面對此情此景,她心潮澎湃,決定繼續(xù)完成那跨越十年之久的作品——那幅未盡的畫。

      在這一段中,伍爾夫打破了常規(guī)敘事的時空鏈條,一反物理時空主宰故事進展的敘事,以Lily的意識為媒介,讓物理時空和心理時空重疊交合。物理時空或定格停滯,或綿延流長,它的作用是為主要人物Lily的心理和行為提供一個符合常規(guī)的時空坐標。用圖形—背景理論來看,此時的物理空間是背景框的作用,它時隱時現地映襯著被置于前臺放大的、跳躍的心理空間中,從而推動了事件空間的發(fā)展,形成了立體的多層事件空間。這種物理時空和心理時空交錯更替可用圖1表示。

      圖1 物理時空和心理時空交錯更替圖

      如上所示,橫坐標是物理時空,被劃分為過去、現在和將來三個時段;縱坐標是心理時空,是Lily的意識活動。其中①,⑥,⑦屬于物理時空,②,③,④,⑤,⑧,⑩是心理時空;⑨是Lily由意識活動回到現實的轉折,是心理空間向物理空間的轉化,故其空間位置介于其它的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之間。上圖中箭頭是故事的推移,物理時空和心理時空兩者穿梭更替,共同構成了一個立體空間網絡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物理空間是基礎,是引發(fā)人物心理的媒介和思想的著陸點,是意識子空間的起點和回歸點。[1]8物理空間與人物的感知、思想、回憶、想像、假設等心理空間層層相扣,交織相融,推動語篇向前發(fā)展。

      由上分析可知,心理空間網絡構建的基礎是物理空間的確立。在解讀該文本時,讀者首先應該確立文本的宏觀故事框架,勾勒出故事世界內的人物、時間、地點、場景等概念;其次讀者還應立足于客觀物理世界,創(chuàng)建起物理時空,并以此為根基,探尋其子空間——心理時空的運行脈絡,從整體上搭建一個立體的心理時空網絡,重構人物意識的過程,以便降低文本解讀難度,增強文本欣賞的愉悅性。

      2.心理空間層級化

      作為意識流小說的經典之作,《燈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伍爾夫的全新的敘事視點的選擇。伍爾夫揚長避短,在全知視點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敘述視角,即多重選擇性全知視角。所謂“多重”視角,指的是敘述視角的不斷轉換;所謂“選擇性”指的是“敘述者”把他的“所知”局限于故事中的某一人物,并從該人物的角度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推動故事的發(fā)展?!稛羲芬员憩F紛繁復雜的意識為主,外部世界作為人物意識的折射物反映在人物的視線和思想活動之中,使人物內在意識和外在言語行為夾雜在一起形成了文本語篇。在該語篇中,心理語段是主體,事件語段主要是經過人物的意識過濾出來的,通過回憶、感知、假設、聯想等方式顯現在人物的意識之中,使文本敘述和人物的意識之間、不同人物的意識之間、同一人物意識的不同層次之間頻繁轉換,就形成了層級化的心理空間體系。如:

      (2)①“Do you write many letters,Mr.Tansley?”asked Mrs.Ramsay,② pitying him too,Lily supposed;③for that was true of Mrs.Ramsay—she pitied men always as if they lacked something—women never, as if they had something[13]93

      圖2 并列式心理空間結構

      外界觸媒引發(fā)自由聯想,聽覺誘發(fā)人物的意識,這是伍爾夫在《燈塔》語篇中創(chuàng)造的基本空間結構范式:物理時空敘述在場人物自由聯想。[1]又如:

      (3)①This sound suddenly thundered hollow in her ears and made her(Mrs.Ramsay)look up with an impulse of terror.②They(her husband and Mr.Tansley)had ceased to talk;that was the explanation.③Falling in one second from the tension which had gripped her to the other extreme which,as if to recoup her for her unnecessary expense of emotion,was cool,amused,and even faintly malicious,she concluded that[13]20(括號系筆者所加)

      ①從敘述者視角描寫海浪的轟鳴聲給Mrs.Ramsay造成了心靈上的驚懼而引發(fā)出她的觀察行為,是基礎空間描寫;②是Mrs.Ramsay抬頭看到她丈夫和Tansley的行為,過去完成時had ceased開啟一個隸屬于概念主體Mrs.Ramsay的視角子空間;③是Mrs.Ramsay由看到他們停止談話的情景引發(fā)的心理活動。其中,as if、cool、amused及malicious等帶有評價意義的詞語和結構體現了她對 Tansley給小兒子的愿望潑冷水的行為感到不滿,聚焦于她的視覺及她對觀察對象的解讀。就心理空間結構而言,as if開啟了一個屬于Mrs.Ramsay觀察視角的虛擬子空間。這樣,整段就出現了內嵌式心理空間結構,如圖3所示:

      上文中①是引號標示的直接引語,是從全知視角來敘述當前故事世界內Mrs.Ramsay對Tansley的有聲言語。②是Lily的聽覺誘發(fā)的對Mrs.Ramsay的行為猜測,是她心理的無聲話語;③表明Lily對Mrs.Ramsay猜測的理由:她總是可憐男人,好像他們缺乏什么東西,而對女人卻置若罔聞。Lily supposed起著“空間構造語”的作用,表明②③是概念主體Lily的即時視角,是她對外界觸媒Mrs.Ramsay的有聲話語產生的共時性心理反應。該段中,說話者Mrs.Ramsay的言語空間與聽者Lily的意識空間并列嵌入基礎空間內,形成并列式網絡結構體系。如下圖2所示:

      圖3 內嵌式心理空間結構

      并列式心理空間和內嵌式心理空間都是空間層級化的體現。層級化心理空間體系是小說《燈塔》的顯著特征。在建構此類空間的過程中,讀者只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認知能力,調用已有的基本經驗或知識圖式,才能感受紛雜的意識流動所折射出的人物獨特的內心世界,領悟人生的真諦。

      3.心理空間回歸越級化

      Langacker[14]376認為解讀一個語段的過程就是在讀者心里構建一個當前話語空間(Current Discourse Space,簡稱為CDS)的過程,也即話語雙方共同構建一個由描述狀態(tài)和敘述事件組成的心理空間的動態(tài)過程。

      在敘事手法上,《燈塔》中的外物敘述和意識流動分屬不同的話語空間,他們之間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即所有心理空間都是嵌入基礎空間內的子空間。[1]隨著敘事的展開,多個心理空間建立、整合、連接起來,形成連通的、開放的空間網絡系統(tǒng)。在這個網絡體系中,諸多空間在結構上往往呈現出回歸越級化特征。如:

      (4)①[[“It is a triumph,”said Mr.Bankes,laying his knife down for a moment.]CDS2②[He had eaten attentively.]CDS3]CDS1③[It was rich;it was tender.It was perfectly cooked.]CDS4 ④[How did she manage these things in the depths of the country?he asked her.]CDS5⑤[[She was a wonderful woman.]CDS7 ⑥[All his love,all his reverence,had returned;and]CDS8]CDS6[5]118

      用 Langacker[14]376的當前話語空間 CDS 來標注該語段的話,該段有八個空間。整體上來說CDS1是從敘述者角度敘述的事件空間,①是人物Bankes的話語,是直接引語開啟的一個基礎空間CDS2,②描述Bankes細細品嘗佳肴的動作,也是一個從屬于敘述者的基礎空間CDS3,①②并列進入CDS1;③為Bankes內心對食物的評論,詞匯rich,tender及perfectly開啟了一個屬于他的心理評價空間 CDS4;④是Bankes詢問Mrs.Ramsay食物的配方,小句he asked her表明是敘述者視角的基礎空間CDS5;⑤是Bankes心里對Mrs.Ramsay的評論,是他的意識空間CDS7;⑥是Mrs.Ramsay從Bankes的言語、動作表情中意識到他對她的愛慕敬仰。小句she knew it表明⑥屬于Mrs.Ramsay的心理空間CDS8;⑤⑥并列進入意識空間CDS6中,表明此由Bankes詢問引發(fā)的兩人各自的心理空間。此段中各空間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回歸越級心理空間結構

      如上所示,人物的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意識空間,可以隨時被基礎空間內的敘述事件切斷、分割之后,意識流又可以繼續(xù)延展。也就是說,空間結構呈現出回歸越級化的特征。如Bankes的心理空間CDS4被基礎空間CDS5切斷后,又回到他對Mrs.Ramsay評述的意識空間CDS7,其意識流得以延續(xù)。

      在《燈塔》中,這種空間結構回歸越級的現象比比皆是。在構建此類空間結構時,正如趙秀鳳[1]指出的那樣:讀者在立足于基礎空間的同時,還需要利用語篇知識,如時態(tài),空間構造語等,逐步積累形成關于人物或故事世界的心理表征。這也是識別空間類型和空間層次、理清意識歸屬的前提。

      四、心理空間轉換標識

      《燈塔》中引發(fā)空間轉換的手段有很多,但概括起來主要有符號標識和語言標識兩種。[1]101就符號標識而言,伍爾夫慣常使用括號插入語來表示敘述者或人物的外部評價和解釋、推理,引導讀者構建起不同的心理空間。如:

      此段是Lily對Bankes主觀印象的內心獨白。括號內的插入語是Lily心理空間暫時轉換成現實空間的標記,表明由Lily的視角轉換成了全知敘述視角。伍爾夫通過這種手段使讀者感受到敘述主體視角的轉移及敘述的雙重性,插入語作為評注對心理空間網絡的建構起輔助作用。又如:

      (6)①Lily would have liked to pay him a compliment;you're not humble,Mr.Bankes,s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said.②But he did not want compliments(,and she was a little ashamed of her impulse[13]79

      如上②小句中,作者在全知視角的敘述空間內,用括號穿插進了Lily的心理空間,引導讀者穿梭于母空間與子空間之中。

      當然,《燈塔》中最主要的空間轉換標識手段還是語言標識。語言符號是講話人引導聽話人穿行于心理空間的路標。[10]141-151在意識流語篇中,常用的引導構建空間體系的語言符號是時體、情態(tài)、語氣、指稱等。其中,疑問、感嘆、祈使等語氣是標識人物意識最直接的語言手段。[1]10

      在《燈塔》中,伍爾夫多次利用進行時或過去完成時,標示視點空間的切換、或敘述焦點的轉移、或回移時間空間等,引導讀者跨越和整合當前話語空間。如:

      (7)①He wished he could say something to Mrs.Ramsay, He turned to her.②But Mrs.Ramsaypeople he had never heard of to William Bankes.[13]95

      上例中①是從敘述者Tansley的角度對人物心理及由此引發(fā)的動作的敘述,屬于基礎空間。②中的進行體表示動作talking與觀察動作turn to and look at同時發(fā)生,暗示在場人物Tansley的觀察或感知,引導讀者把②歸于人物的視覺感知空間。

      此外,伍爾夫在文中還使用空間轉移的明顯標志,如例(4)中劃線部分she knew it,用第三人稱的筆法或解釋性論述來表達人物的間接內心獨白,使敘述者介入人物的意識中,引導讀者構建起不同的心理空間。

      五、結語

      伍爾夫意識流小說《燈塔》凌亂的表層之下隱藏著一定的脈絡和肌理。[1]11基礎空間背景化、心理空間層級化和心理空間回歸越級化,是《燈塔》心理空間網絡總體特征。在破解該文本結構時,讀者應該立足于這些基本特征,在空間標識和語言符號的指示下,積極調用已有的世界知識和基本認知圖式,理清文本時空穿越紋理,并結合文本人物性格、故事情節(jié)、認知風格等特征,克服畏難情緒,領略小說的藝術魅力,構建起立體心理空間網絡體系。

      [1]趙秀鳳.意識流語篇中心理空間網絡體系的構建——認知詩學研究視角[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5).

      [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趙秀鳳.時體在意識流語篇中的銜接功能[J].外語論壇,2004a(1):31-35.

      [4]趙秀鳳.意識流體裁特征前景化的功能解析[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b(6):95-98

      [5]趙秀鳳.過去完成時在意識流語篇中的空間構建功能[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a(1):19-22.

      [6]趙秀鳳.語篇的主觀性等級,與指稱形式的選擇——意識流語篇的認知解讀視角[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6b(4):25-31.

      [7]趙秀鳳.語篇視角的語言表征——指稱在意識流語篇中的視角標識作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a.

      [8]趙秀鳳,劉辰誕.心理空間理論視角下的投射結構及功能[J].外國語,2009(2):8-15.

      [9]趙秀鳳.意識的隱喻表征與合成——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去》的認知文體學分析[J].外國語文,2009b(2):11-17.

      [10] 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1]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2002.

      [12]柏格森·亨利,吳士棟.時間與自由意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3]Woolf,V.To the Lighthouse[Z].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92.

      [14]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9.

      猜你喜歡
      到燈塔去伍爾夫燈塔
      燈塔
      中外文摘(2021年20期)2021-11-03 12:56:50
      論弗吉尼亞·伍爾夫《倫敦風景》中的情景交融
      引航的燈塔,始終在線
      金橋(2020年12期)2020-04-13 05:50:44
      燈塔看守人(節(jié)選)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36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燈塔
      琴童(2016年12期)2017-01-16 02:17:47
      英語翻譯作品在我國傳播與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
      出版廣角(2016年17期)2016-11-07 16:29:12
      《到燈塔去》來洞見回憶的再現
      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到燈塔去》中的莉麗·布里斯科
      淺析伍爾芙小說中的兩性關系
      安塞县| 乌审旗| 通州区| 临洮县| 乌苏市| 米泉市| 桐庐县| 新宾| 永康市| 辽源市| 赤城县| 绵竹市| 红桥区| 醴陵市| 诏安县| 岳阳市| 龙口市| 三原县| 耒阳市| 许昌县| 新晃| 朝阳区| 淮安市| 犍为县| 丰镇市| 阿拉善右旗| 揭西县| 大兴区| 崇仁县| 怀集县| 新营市| 永新县| 苏尼特左旗| 昌吉市| 呼伦贝尔市| 白河县| 平顶山市| 越西县| 随州市| 唐海县|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