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 ral catheter,PICC)因操作安全、帶管時間長、能減少靜脈穿刺痛苦、保護外周血管、方便輸液,及操作安全、簡便等優(yōu)點在臨床被廣泛應用[1]。然而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導管置入部位及尖端位置的差異,會給患者帶來諸多影響,現(xiàn)綜述如下。
PICC導管廠家提供的操作指南中建議:采用“橫L法”,即穿刺側手臂外展90°與軀干垂直,測量長度為:穿刺點至右胸鎖關節(jié),然后向下至第3肋間,左側置管減2 cm,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此測量方法比實際置管長度深,常進入心臟,甚至出現(xiàn)心律失常等嚴重并發(fā)癥[2-3]。傳統(tǒng)測量方法適用于肋間隙清楚的患者[4],對于肥胖者肋間隙難以確定,可采用從穿刺點測量到對側胸鎖關節(jié)外側緣的距離再加2 cm 的方法[5]。何華等[6]采用穿刺點至右胸鎖關節(jié)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骨上緣外測量法。朱亞等[7]采用自穿刺點沿靜脈走行至右胸鎖關節(jié)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間測量法。也有報道提出由穿刺點測量至對側胸鎖關節(jié)的長度加1~2 cm[8-9]。李健等[10]報道,置管長度為傳統(tǒng)測量方法減5 cm。有學者利用X線胸部正位片攝片測量導管長度,提供了更為精確的數(shù)據(jù):左上肢為(45.62±3.46)cm,右上肢為(42.45 ±3.58)cm[7]。筆者置入長度為穿刺點至右側胸鎖關節(jié)的距離再加3 cm,身高<180 cm的患者置管長度應≤50 cm。
2.1 靜脈的選擇 臨床首選貴要靜脈,其次為肘正中靜脈,最后為頭靜脈[7,11-12]。選擇貴要靜脈的患者易插入心臟[6,13],可能與貴要靜脈粗直,到達上腔靜脈距離最短有關。相比較而言,貴要靜脈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高,引起的機械性靜脈炎和滲血的發(fā)生率高,但程度較輕[14];頭靜脈和肘正中靜脈在操作過程中穿刺失敗和送管困難的概率高,并且頭靜脈導管異位發(fā)生率高于肘正中靜脈和貴要靜脈,頭靜脈沿肱二頭肌外側上行,穿鎖胸筋膜匯入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其匯入鎖骨下靜脈時有靜脈瓣,導管推進至此時,遇阻力再用力進管可使其回折入腋靜脈或錯位于開口在此的胸外側靜脈[15]。有報道認為,經(jīng)頸外靜脈置入導管具有操作安全、并發(fā)癥少、留置時間長、置管后患者活動不受限制、患者愿意接受等優(yōu)點[16],其依據(jù)是頸外靜脈粗大,外周易暴露,不存在盲插,操作者易掌握,且頸外靜脈匯入深靜脈時無明顯曲折,故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高。
2.2 肢體選擇 國外報道,左臂應用PICC有可能導致較多并發(fā)癥,并且由于頭靜脈與上腔靜脈縱軸間的夾角,右側為(27.56 ±9.08)°,左側為(48.02 ±13.92)°,左側夾角較右側大[9],左側路徑較右側彎曲且長,故送管困難常發(fā)生于左側[16]。因此為確保置管成功,通常情況下首選右臂。
在超聲應用于PICC前,常規(guī)穿刺點位于肘下2橫指處[17],臨床發(fā)現(xiàn)此處置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大;肘窩處置管的患者穿刺部位硬結發(fā)生率較高,硬結出現(xiàn)的原因為導管對穿刺部位的反復摩擦刺激[18]。而肘上血管直行,血管管徑粗,血流速度快,導管在血管內(nèi)處于漂浮狀態(tài),穿刺和送管時不易損傷血管內(nèi)膜;該處平坦,無菌貼膜易于固定,可減少PICC導管隨著肘關節(jié)活動進出靜脈摩擦靜脈內(nèi)膜而致血管損傷、導管異位、滲血等,并可避免肘關節(jié)的汗液刺激引起的不適,減少感染、機械性靜脈炎、血栓的發(fā)生[19]。另外,血液病、腫瘤患者因長期治療需反復靜脈采血,肘上置管可為臨床操作預留更多選擇空間。
2.3 輸液流速
2.3.1 靜脈的選擇:鄭海燕等[16]研究表明,導管越短,滴速越快。頸外靜脈置管長度明顯短于上臂3條靜脈,所以同等條件下頸外靜脈置管滴速最快,而上臂3條靜脈無明顯差異。
2.3.2 上肢部位的選擇: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肘窩及肘下置管的患者,當前臂屈曲>90°時輸液流速會減慢甚至完全受阻,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導管的材質(zhì)較柔軟有一定關系,但主要是由于前臂屈曲時敷貼下的皮膚組織松弛使導管固定位置發(fā)生改變,以及導管隨著血管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引起彎曲造成的,而上臂置管患者則完全不受影響。
2.3.3 導管的選擇:目前PICC導管(單腔)包括1.9 Fr、3 Fr、4 Fr、5 Fr 4 個規(guī)格,滿足不同年齡段、靜脈直徑和輸液速度要求的患者,使用時應選擇與血管腔匹配、生物相容性好、高彈親水性硅膠導管,以保證液體的流速和減少對血管的刺激。
2.4 留置時間 肘部及肘下置管,隨著患者的肢體活動,導管可能破損[1],影響留置時間,筆者認為肘關節(jié)上部置管留置時間長于肘關節(jié)下部,而且最好選擇皮下組織較厚部位的血管穿刺,因其周圍組織的收縮性明顯高于皮下組織較薄弱的血管,可延長留置時間[20]。路云青等[11]指出,經(jīng)貴要靜脈行PICC置管留置時間顯著長于頭靜脈,祁靜等[5]報道,PICC尖端位于上腔靜脈下1/2比上1/2者帶管時間長。
2.5 舒適度 在血液、腫瘤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過程中,應注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左臂置管可以保持右上肢的功能,使患者軀體和心理都處于較舒適、滿意狀態(tài)。肘上置管患者的舒適度也明顯高于肘部及肘下置管患者[1,12,21-23],因為肘窩及肘下置管不但影響患者手臂的屈伸動作,而且影響患者的睡眠及日常生活,易導致不舒適感,從而使患者對穿刺部位的滿意程度降低;此外,上臂置管的患者,從保護性醫(yī)療角度來說,對患者心理產(chǎn)生的壓力也低于肘窩處置管者,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無需刻意對導管體外部分進行遮擋,更不必擔心肘部過多活動引起導管斷裂等問題的出現(xiàn),使其更容易輕松接受治療,大大提高了滿意度[19]。
臨床常用X線胸部正位片來確認導管尖端位置,有些攝片質(zhì)量不佳,影響觀察。有文獻表明,選用右前斜位時觀察的誤差最?。?]。尖端位置應位于上腔靜脈下1/3,靠近上腔靜脈與右心房處,而不進入右心房[10]。筆者認為導管末端到達第5胸椎間隙水平為最理想置管深度,不及第4胸椎間隙水平為置入過淺,超過第6胸椎間隙水平為置入過深[24]。置管過深,插入右心房,可引起胸悶、心悸,甚至心律失常和心肌損害,可能與PICC導管刺激上腔靜脈叢、心臟等有關;而置管過淺,未達上腔靜脈容易發(fā)生回血堵塞或化學性靜脈炎,原因為血流量不夠大,不足以充分稀釋化療藥物[25]。文獻報道,導管尖端應位于上腔靜脈下1/2處,此處血流量大,導管尖端漂浮,不易發(fā)生并發(fā)癥,但如果PICC尖端未進入上腔靜脈,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將會明顯提高[26-27]。國外報道,尖端位置與血栓發(fā)生率有關,外周靜脈血栓形成率(61%)高于上腔靜脈(16%)[28],尖端在外周靜脈時靜脈炎的發(fā)生率亦增加,而且從置管到發(fā)生靜脈炎的平均時間較短[29]。
綜上所述,PICC留置時間長,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30],是目前最安全的中心輸液工具之一[31],但是導管的置入部位、穿刺靜脈、置入長度及尖端位置,可使患者疼痛不適、輸液不暢、靜脈炎、靜脈血栓、導管相關性感染、心律失常、心肌損傷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增高,針對現(xiàn)存的一些問題,今后我們應加強PICC相關知識的專業(yè)培訓,規(guī)范置管的管理,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保證安全和高質(zhì)量置管,提高患者舒適度。隨著超聲引導下改良的賽丁格技術應用于PICC,使操作者能全程、直觀動態(tài)地評估血管狀態(tài)、穿刺針的情況及導管置入全過程,準確及時了解導管置入后尖端的位置,避免誤入頸靜脈及其他異位情況的發(fā)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減輕由于反復穿刺對組織的損傷,緩解患者的疼痛及恐懼心理,增加了PICC操作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繆景霞,周瑾,鄭曉嫻.肘部血管條件差的患者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 3例[J].護理學報,2007,14(9):47.
[2]杜萍,何佩儀,何美清,等.兩種PICC體外測量法的比較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8,23(2):41-43.
[3]覃國程.循證護理在外院帶入PICC導管維護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10C):2673-2674.
[4]朱慧萍.經(jīng)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異位部位分析及對策[J].護理與康復,2010,9(2):153-154.
[5]祁靜,伍慶,趙俊,等.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尖端位置與帶管時間的關系[J].護理研究,2010,24(10C):2785.
[6]何華,劉利,齊娟,等.PICC導管兩種體外測量方法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1C):246.
[7]朱亞,董芳,何俏梅,等.應用循證護理規(guī)范PICC置管操作的實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1A):40-44.
[8]岳立萍,周立,張軍紅.PICC應用中的重點操作環(huán)節(jié)及護理要點[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2):2095-2096.
[9]王秀蘭,李桂蓮.循證護理在預防腫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發(fā)癥中的應用[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8):965-967.
[10]李健,紀托,張亞榮,等.不同部位與靜脈PICC置管障礙發(fā)生率比較[J].護理學雜志,2009,24(15):52-54.
[11]路云青,王作勝,薛希愛,等.貴要靜脈不同部位行PICC置管效果比較[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10,33(2):133-134.
[12]張娜,梁雪嬌.Site Rite5血管超聲引導結合微插管鞘技術行上臂中心靜脈置管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6A):812-815.
[13]張福英,林敏.外周中心靜脈導管頭端異位的預防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5):411-412.
[14]丁東珅.三種PICC置管途徑并發(fā)癥的比較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1,26(6):44-45.
[15]張紅,馬淑玲,董靜,等.PICC置管導管異位的發(fā)生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3):203-204.
[16]鄭海燕,鄭學青,沈?qū)W敏.腫瘤患者經(jīng)貴要與頸外靜脈行PICC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4):650-652.
[17]Tilton D.How to fine-tune your PICC care[J].RN,2006,69(9):30-35.
[18]霍曉箐.不同穿刺部位置入PICC的護理觀察[J].天津護理,2009,17(6):312-313.
[19]劉為紅,聞曲,鮑愛琴,等.運用改良塞丁格技術行PICC肘上置管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0,24(6):1670-1671.
[20]張愛玲,劉景玲.PICC不同置管部位對留置時間影響的對比研究[J].西南軍醫(yī),2009,11(4):793-794.
[21]郭敏,李靜,余晉濤,等.超聲引導下經(jīng)肘上留置PICC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0,17(5B):59-60.
[22]黃愛梅,朱敏.PICC不同置管部位的選擇對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7):264-265.
[23]陶蓮德,張莉,袁志平,等.超聲引導下改良經(jīng)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效果觀察[J].西部醫(yī)學,2011,23(7):1362-1363,1366.
[24]袁寶玉,鄭淼,夏冬梅.PICC置管改良方法與理想深度的探討[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1,5(3):265-266.
[25]孫文彥,王秀榮,王凱,等.經(jīng)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術后不同位置導管異位對靜脈輸液的影響[J].中國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07,15(6):391-392.
[26]沈雪萍,吳文英,錢美蓉,等.兩種不同PICC置管部位對舒適度影響的對比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6):68.
[27]李琳,祁靜.經(jīng)外周中心靜脈置管維護技術中沖管操作問題調(diào)查與對策[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09,22(4):409-411.
[28]Gamulka B,Mendoza C,Connolly B.Evaluation of a unique,nurse-inserted,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rogram[J].Pediatrics,2005,115(6):1602-1606.
[29]DeChicco R,Seidner D L,Brun C,et al.Tip position of long-term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s used for parenteral nutrition[J].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07,31(5):382-387.
[30]徐敏冬.PICC置管在腫瘤腸外營養(yǎng)中的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4):109-110.
[31]繆景霞,周瑾,鐘奕,等.PICC不同置管部位對患者舒適度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0,17(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