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主持人:張千帆(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100871)
·政治文明與法律發(fā)展·
憲法解釋與憲政實踐(專題討論)
特約主持人:張千帆
(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100871)
●主持人語:1982年憲法自頒布起,已經到了“而立之年”。在這三十年中,憲法文本經過了四次修正,每次修正都為憲法增加了新的原則和意義。今天,如何解釋這部憲法已經成為一項相當迫切的任務。尤其是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迄今尚未行使釋憲權、司法似乎又不能在個案中適用憲法的情況下,解釋乃至解構憲法就成了憲法學者義不容辭的使命。
這個專題專欄收錄了三篇論文,至少有兩個共同點:一是三位作者都是憲法學界的年輕新秀,二是他們探討的都是中國憲法的結構性問題,并試圖從不同視角論證中國憲法的特殊性。張龑博士的論文則從人口治理的角度,嘗試重新解釋頗能體現“中國特色”的憲法第25條。田雷博士的論文試圖論證1982年憲法除了四次明文修正之外,還可能存在若干次不成文修改。田飛龍博士的論文從中國憲法的“政治憲法”結構出發(fā),試圖說明“憲法司法化”失敗的必然性。
當然,這三篇論文的立論都有進一步商榷的余地。憲法第25條的“中國特色”是否足以表明“中國政治秩序建構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深層困境”?政策實踐對憲法文本的偏離能否被認為是“不成文修憲”,抑或只是良性乃至惡性違憲?對齊玉苓案批復的廢止是否能證明“憲法司法化”在中國“遭遇根本性失敗”,進而佐證“政治憲法學”解讀的正當性?這些法理上的“深層困境”對解決中國現實社會的具體人口問題(如“黑孩子”的公民權利)有何關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篇論文都以“人民主權”作為中國憲法的核心原則,但是除了作為共和政體標志之外,這項籠統(tǒng)抽象的原則是否應該在憲法適用或具體問題的論證中發(fā)揮任何作用?
這些問題都值得更深入的探討,但是這些顯然并不否定三位青年學者已經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我相信,他們的觀點及其論證將促發(fā)中國憲法學界進一步思考和探索這些相當重要的話題。
張千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政府學博士,曾任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法律評論》主編,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以及法學院人大與議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外憲政、比較行政法、法律分析方法、法律的經濟與社會分析、法律體制的歷史演化、比較政治/道德與法律理論、政治與法律體制的比較研究方法、模型設計與定量分析等。在相關領域出版專著并主編教材近30部,發(fā)表論文130余篇、評論27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市場經濟的法律調控》、《美國憲法與政府體制》,《西方憲政體系》、《憲法學導論——原理與應用》、《憲法決策的過程》、《憲在:生活中的憲法蹤跡》、《憲政原理》、《國家主權與地方自治: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法治化》等。個人法律博客:http://const123.fyfz.cn/blog/const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