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紙張避蠹加工研究

      2012-02-16 04:43:53
      圖書館 2012年2期
      關(guān)鍵詞:花椒紙張

      (中山大學圖書館 廣東廣州 510275)

      從簡帛時期開始,文獻就深受蠹魚之苦,所以古人在文獻載體的制作過程中,除了注意其本身的耐久性之外,還采用多種方法來避免其遭受蠹魚的蛀蝕。用含有防蟲效果的植物染料和化學涂料對紙張進行染制和涂布加工是中國古代紙張防蠹加工的重要方法。

      1 染潢避蠹

      魏晉之間用紙盛行之后,紙本書籍就面臨蟲蠹蛀蝕的問題,于是出現(xiàn)了染潢避蠹的技術(shù)。染潢古時亦稱裝潢,王重民《說裝潢》云:“裝潢為圖書學上重要名詞,古人保護書籍之善法,千數(shù)百年后,因其他防御之品利用,古法漸廢,幾無人能言之者。……裝潢之用,古者專以防蠹,蓋殺青之遺意也。其事蓋在魏晉之間?!?/p>

      東漢時已經(jīng)有了染潢技術(shù)。染潢所用之材料為黃蘗,其目的是為了防蠹。北宋宋祁的《宋景文公筆記》“釋俗”條云:“古人寫書,盡用黃紙,故謂之‘黃卷’?!蛟?‘古人何須用黃紙?’,曰‘蘗染之,可用辟蟫’?!彼瘟_愿《爾雅翼》也說:“后世書敕用黃紙,味既苦而蟲不生?!泵鞣揭灾恰段锢硇∽R》卷八《藏書辟蠹》也說:“古用黃卷,以漬蘗,殺蟲也?!?/p>

      在魏晉南北朝時大量宗教用紙,尤其抄寫佛經(jīng)、道經(jīng)時常用黃紙,如斯坦因在敦煌所得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寫經(jīng)《勝蔓經(jīng)疏》即用黃紙。用黃紙寫經(jīng)后來在隋唐時尤其盛行。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弘文館置“熟紙裝潢匠九人”,秘書省“熟紙匠、裝潢匠各十人”,還規(guī)定官府文書、宗教經(jīng)典皆須用黃紙。《文房四譜》說:“貞觀中始用黃紙寫勅制。髙宗上元二年詔曰:詔勅施行既為永式,比用白紙,多有蟲蠧。宜令今后尚書省頒下諸司諸州縣并宜用黃紙?!?/p>

      敦煌石窟中發(fā)現(xiàn)的佛經(jīng),大多是用黃紙書寫。這也是從敦煌藏經(jīng)洞出來的大量唐人寫經(jīng)完整無損的原因之一。“敦煌寫經(jīng)紙有不少是入潢的,……潢紙以隋、唐時居多,晉六朝次之,五代多本色紙?!彼未俑n錄復制圖書典籍,有時也用黃紙。仁宗嘉佑年間,崇文院就曾用黃蘗染成的黃紙抄寫復制三館秘閣圖籍。南宋王楙(1151~1213年)《野客叢書·卷八·禁用黃》曰:“《東齋雜記》:‘治平間(1064-1067年),以館中多書蠹,更以黃紙寫?!?/p>

      1.1 染紙用黃蘗

      染紙用黃蘗為黃蘗屬植物。據(jù)《中國植物志》,黃蘗屬植物為落葉喬木,樹高10-20米,大樹高達30米,胸徑1米。成年樹的樹皮較厚,縱裂,且有發(fā)達的木栓層,內(nèi)皮黃色,味苦,木材淡黃色。木材堅硬,邊材淡黃色,心材黃褐色,為優(yōu)良木材。樹皮和果實可作驅(qū)蟲劑及染料。主產(chǎn)亞洲東部。

      中國最常見的黃蘗有兩種,關(guān)黃蘗和川黃蘗。中國產(chǎn)黃蘗大致是以陜西呂梁山及黃河為界,以南者為川黃蘗,以北者為關(guān)黃蘗。關(guān)黃蘗分布于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等地,川黃蘗主產(chǎn)于中國四川、貴州、云南、陜西、湖北等地。

      從《本草綱目》所載的產(chǎn)地分布情況來看,中國歷代古本草學中的黃蘗及歷史上入藥的乃是現(xiàn)在的川黃蘗。據(jù)此,中國古代用以染黃紙張的應主要是川黃蘗。川黃蘗與關(guān)黃蘗雖為同科同屬植物,功效也基本相同,但在有效成分及含量上,還是有所差別。川黃蘗中小蘗堿含量較關(guān)黃蘗高,關(guān)黃蘗中掌葉防己堿含量較川黃蘗高。小蘗堿是一種真生物堿,所有真生物堿都是有毒且皆有廣譜的生理活性。小蘗堿具抗細菌、抗真菌、抗微生物、抗原蟲、抗寄生物及對昆蟲具拒食劑作用。小蘗堿也是黃蘗染料的主要黃色染色劑,以特別含有小蘗堿及掌葉防己堿的黃蘗水提取物染黃紙張,將使紙張具有拒食劑作用,能預防蠹蟲的蛀蝕。以黃蘗的水提取物染黃紙張可以使染過的紙張不僅具備防蛀性,還帶有清香。

      1.2 染潢方法

      據(jù)余嘉錫先生研究,晉時染潢有兩種方式,一是先寫后潢,二是先潢后寫。西晉陸云(262-303年)《陸士龍集》卷八《與兄平原(陸機)書》云:“前集兄文為二十卷,適訖十一,當黃之?!薄啊S’即入潢,就是先編書而后入潢。”晉中書令荀勖(?-289)《上穆天子書敘》中說“謹以二尺黃紙寫上”,指的是先潢后寫。從出土古紙實物來看,先潢后寫者居絕大多數(shù)。宋姚寬(1105-1162年)《西溪叢語·卷下》也說:“凡潢紙滅白便是,染則年久色暗,蓋染黃也?!瓌t古用黃紙寫書久矣,寫訖入潢辟蠧也。今惟釋藏經(jīng)如此,先寫后潢。”

      那么,古人紙張染潢的做法到底是怎樣的,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雜說第三十》有專門一節(jié)詳細介紹:

      “染潢及治書法:凡打紙欲生,生則堅厚,特宜入潢。凡潢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則年久色闇也。入浸蘗熟,即棄渣,直用純汁,費而無益,蘗熟后,漉渣搗而煮之,布囊壓訖,復搗煮之,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凈。寫書,經(jīng)夏然后入潢,縫不綻解。其新寫者須以熨斗縫縫熨而潢之;不爾,久則零落矣。豆黃特不宜裛,裛則全不入黃矣。”

      明代在繼承前人染潢技術(shù)的同時,又加進了橡斗汁和胭脂水,目的是調(diào)和紙的顏色。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十五載:

      “黃蘗一斤捶碎,用水四斤浸一伏時,煎熬至二升止,聽用。橡斗子一升,如上法煎水,聽用。胭脂五錢,深者方妙,用湯四碗,浸榨出紅。三味各成濃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觀音簾堅厚紙,先用黃柏汁拖過一次,后用橡斗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托一次。更看深淺加減,逐張晾干可用。”

      1964年,潘吉星先生按照《齊民要術(shù)》所述,用川黃蘗煮液,做染黃麻紙實驗,效果非常好。染后紙色的深淺和黃蘗煮液的濃度有關(guān)。賈思勰主張染色不要太深,只要將被染紙的白色除去便成,太深則日久紙色會變得不鮮明。依照此法將麻紙染成淡黃色,看起來更為美觀,寫出字后也不刺眼。

      1.3 硬黃紙

      從唐代開始,人們對紙張進行染潢的同時還加以砑光打蠟制成硬黃紙。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1240年)云:“硬黃紙,唐人用以書經(jīng),染以黃蘗,取其辟蠹。今世所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真跡’,或用硬黃紙,皆唐人仿書,非真跡?!边@說明東晉時沒有硬黃紙。宋張世南(1195-1264年)《宦游紀聞》卷五寫道:“硬黃(紙),謂置紙熱熨斗上,以黃蠟涂勻,儼如枕角,毫厘必見。”

      硬黃紙因經(jīng)過打蠟砑光,質(zhì)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顏色美觀,確是唐紙中之上品。著名的金粟山藏經(jīng)紙中也有硬黃紙,制作方法是紙張兩面加蠟磨光,紙質(zhì)堅挺平滑,質(zhì)料用樹皮。據(jù)清張燕昌《金粟箋說》記載:“金粟山藏經(jīng)紙有黃、白兩色及厚薄兩種。對于黃紙,味苦,蓋以黃蘗染成耳?!?/p>

      潘吉星先生在1965年又根據(jù)唐代硬黃紙實物按照古法做模擬硬黃紙的實驗。在手工紙坊中以白麻紙為試樣,用黃蘗汁染成淡黃色,再以黃蠟涂布,然后再用細石砑光。結(jié)果表明硬黃紙既可供書寫,也可供摹拓。但因用蠟砑光,如果用清水研墨,寫字時易于滑筆,墨跡不連貫,必須用皂莢水或肥皂水或堿水研墨,才能流利運筆。

      染潢技術(shù)在中國古代紙質(zhì)文獻早期就開始使用,對保護紙張和書籍具有非常理想的功效。不過當今也有人對于染潢的最初目的是否就是為了防蛀持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學者富谷至認為“在后代,黃紙有時是指具有除蟲目的、用黃蘗汁液染成的紙。但是,如果說作為書寫材料的黃紙從開始出現(xiàn)時起就與防蟲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非常令人懷疑的?!瓚撜J為黃色包含著特殊意義?!?/p>

      但宋王楙則認為“治平間,以館中書多蠧,更以黃紙寫,又知易白以黃者,往往以避蠧之,故非專為君命而然?!薄杜f唐書》載唐高宗上元二年“敕制比用白紙,多為蟲蠹,今后尚書省下諸司州縣宜并用黃紙”。古人對染潢作用的描述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其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防蠹。而為崇黃而用黃紙則應是后來的事情了。

      宋朝以后,印刷術(shù)普及,書籍的裝幀形式改為冊頁裝,硬紙不再適用,染色也很困難。再加上“今臺家誥勅用黃,故私家避不敢用”,“后因詔誥用黃色紙,遂易以白紙”,所以,以后普通文獻基本沒有用經(jīng)過染潢的紙張。后世凡神圣、莊重的物品仍然多采用黃色,官府文書、重要典籍、道釋藏經(jīng)等使用黃紙,多有黃色尊崇、莊重、肅穆之意。

      2 碧紙避蠹

      碧紙又名瓷青紙、磁青紙、紺碧紙、紺青紙、青藤紙、碧楮紙、鴉青紙等,紺是紅的意思,碧是藍綠的意思,紺碧就是藍紫色,被稱為磁青紙則見于明代宣德以后,以其顏色與青花瓷的顏色相近。日本、韓國現(xiàn)在仍稱為紺紙。

      明清時期,因碧紙的顏色如宣德青花瓷釉色相似,故逐漸稱之為磁青紙或瓷青紙。明項子京《蕉窗九錄》也有“磁青紙,如段素,堅韌可寶?!薄⒚鲃⒍薄兜劬┚拔锫浴肪硭挠?“磁青紙,堅韌如段素,可用書泥金”的記載。磁青紙頗為昂貴,據(jù)明朝沈榜《宛署雜記》,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一張磁青紙值一錢銀子,而當時一錢銀子可買2瓶燒酒,或白面10斤。明宣德年間出現(xiàn)了著名的皇家專用寫經(jīng)貢紙羊腦箋就是用磁青紙制成,為磁青紙中的極品。在瓷青紙上采用涂布的加工方法,把暗存了一段時間的羊腦和頂煙墨涂于瓷青紙上,然后砑光成箋。羊腦箋堅硬如板,表面漆黑中帶藍、光亮如鏡,用泥金寫字,一般用來寫佛經(jīng),而且可以歷久不壞,蟲不蛀。

      古代所用碧紙為多張皮紙通過浸染、漿捶復合、涂布、施蠟、砑磨上光而成,所用染料為天然植物染料。古代用碧紙一是因為多用來寫經(jīng),而為了鄭重其事寫經(jīng)又常用金銀粉作為書寫材料,用一般白紙則無法顯示其字跡,所以將紙染成藍色;二是靛藍有殺蟲作用,可以保護經(jīng)卷不受害蟲侵蝕。

      《本草綱目》記載:“澱,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錃馕杜c藍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于藍?!薄吨腥A醫(yī)書集成·本草類》:“浸藍水殺蟲,下水蛭。”

      碧紙應該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制作。日本三井文庫所藏敦煌遺書中用碧紙書寫的《維摩詰經(jīng)》卷下是和一批有隋唐紀年的經(jīng)卷同時收藏的。敦煌藏經(jīng)洞的佛教經(jīng)卷中發(fā)現(xiàn)了若干用銀絲欄金字抄寫的碧紙佛經(jīng),以及山西應縣、浙江瑞安、江蘇蘇州分別出土五代、遼、宋等代的碧紙佛經(jīng);上海圖書館藏敦煌五代《妙法蓮華經(jīng)》7卷,每卷1冊,經(jīng)折裝為碧紙,宋開寶六年(973年)的《妙法蓮華經(jīng)》經(jīng)折裝也是碧紙。

      宋代雕印的佛經(jīng)取代寫本后,碧紙常被用作卷軸的引首或包首以及冊頁裝的封面。1978年蘇州瑞光寺塔出土北宋雍熙年(984-987年)刻本《妙法蓮華經(jīng)》,每卷引首以橫長14-16厘米的碧紙為包首。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發(fā)現(xiàn)的遼代一批佛經(jīng)中也有1件碧紙包首,從這些出土的碧紙文獻看,其保存狀態(tài)良好,其防蟲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但是碧紙如何制作卻無詳細的史料記載。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里只記載了藍靛的做法。2002年,臺灣王國財先生等人進行了磁青蠟箋和羊腦箋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復原研制工作,其試制之磁青紙和羊腦箋具有穩(wěn)定的色澤和良好的耐旋光性。

      3 椒紙避蠹

      南宋時代出現(xiàn)了“以椒染紙”的染紙防蠹法,即將抄造出來的紙張,用椒汁染漬,制成所謂“椒紙”。葉德輝(1864-1927年)《書林清話》卷六載:

      椒紙者,謂以椒染紙,取其可以殺蟲,永無蠹蝕之患也。其紙若古金粟箋,但較箋更薄而有光,以手揭之,力頗堅固。吾曾藏有陸佃《埤雅》二十卷,舊為汲古閣、季滄葦、陳仲魚諸家收藏,每卷有諸人印記,相傳以為金源刻本,似即以此種椒紙印者也。又縣人袁漱六芳瑛臥雪廬散出殘書中,有史記表傳數(shù)卷,亦是此紙印成。色有黃斑,無蠹傷蟲蛀之處。

      葉德輝認為“以椒染紙,可以殺蟲,永無蠹蝕之患”。宋代刻印的書到葉德輝收藏的時候已經(jīng)歷了600多年,仍然“無一蠹傷蟲蛀”,充分說明椒紙在防蠹方面的功效。

      但是椒紙是如何制作的,史無記載。葉德輝也僅以“以椒染紙”解釋,并未指出“椒”為何物、染紙如何操作。

      錢存訓先生認為,椒紙是用花椒種子的汁浸染而成。吳泰先生在《宋朝史話》中寫道:“南宋時福建建陽書坊還有一種用山椒果實煮汁染成的椒紙,紙性堅韌耐久,有濃烈的芳香氣味,經(jīng)久不消失。這種紙印成的書可以防蟲。”山椒是花椒的一種。戴南海先生也認為:“椒即花椒,又名川椒、蜀椒、巴椒,以四川產(chǎn)為佳,故名。川椒辛溫有毒,力能驅(qū)蛔殺蟲。用以染紙,也可以辟蠹?!倍鴦⑷蕬c先生則認為“椒紙是用一種名為山椒或朝天椒的辣椒汁(搗碎、水煮),涂刷紙面陰干后備用的白色印刷紙?!埿詧皂g,具有濃烈的辛辣味,久不消散,故有驅(qū)蟲的效果”。他認為“椒”是辣椒。也有人認為椒紙是將胡椒、花椒或辣椒浸汁滲紙內(nèi)而成。這種說法當是因為無法確定“椒”為何物,所以將帶椒字的植物都羅列在內(nèi)。

      其實辣椒原產(chǎn)于中、南美洲,本是印地安人最常用的一種調(diào)味品。大約在15世紀末期被西班牙人傳到歐洲,明朝才傳入中國。南宋時不可能用辣椒汁來浸染紙張。胡椒是一種原產(chǎn)于印度的藤本植物,唐時傳入中國?;ń穭t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全國均有分布,但以西北、華北、西南地區(qū)較多?;ń酚米髦兴帲袦刂行袣?、逐寒,止痛,殺蟲等功效。治胃腹冷痛、嘔吐、泄瀉、血吸蟲,蛔蟲等癥,又作表皮麻醉劑?;ń芬幻钤缬形淖钟涊d是在《詩經(jīng)》里,說明中國人于二千多至三千年前已經(jīng)種植和利用花椒了。花椒又是一種芳香防腐劑,發(fā)掘的漢墓中常有以花椒的果實填墊內(nèi)棺的,很可能是利用它的高效防蟲防腐作用,同時,也帶有“繁衍盈升”,多子多孫的封建迷信思想。在《齊民要術(shù)》中,也有花椒栽培的記載。由此可見,花椒在中國的種植和食用歷史悠久,地域廣泛。采用花椒汁來染制椒紙是可能的。雖然西方藏書家也有將胡椒放在藏書處所用以驅(qū)蟲的做法,但相信中國宋時胡椒應未大面積種植和食用。

      椒紙的良好避蠹性能,以椒水處理后的紙便具有抗蛀性,同時有一種特殊香氣,其功在于浸染椒紙的花椒中的化學成分?;ń?亦稱川椒、蜀椒、秦椒等),與黃檗、蕓香一樣,也屬蕓香科,為雙子葉植物,其皮中含有檸檬烯、枯醇和香葉醇等揮發(fā)油,有殺蟲之效?;ń饭麑嵵泻邢忝┤圯?,椒根中含有白鮮堿,茵芋堿、小檗堿等多種生物堿。椒中所含的這些化學成分以及椒中散發(fā)出來的強烈辛辣氣味都對蠹蟲有驅(qū)避作用,這就使得椒紙具有較好的防蛀避蠹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椒紙良好的避蠹性能應是由花椒的果實和果皮浸泡出來的汁液染制而得,而不僅僅是花椒的果實,更與胡椒及辣椒無關(guān)。

      4 鉛丹避蠹

      明末清初,為了解決南方潮濕,蠹魚泛濫成災的問題,廣東地區(qū)流行一種用色彩鮮艷的桔紅色紙、俗名萬年紅紙做副葉的裝幀工藝。藏書家常據(jù)此為粵刊本或粵裝本的標志。萬年紅紙也叫紅丹紙、正丹紙、東丹紙、黃丹紙。這種紙可經(jīng)年歷久不變顏色,萬年紅即由此而得名。

      萬年紅紙的主要產(chǎn)地在廣東的佛山和潮州。萬年紅紙的功效,除了防蟲外,還有人認為用萬年紅紙做副葉能防潮,且紅白相襯,頗為鮮艷,具有裝飾作用。也有人認為,萬年紅可以既防潮又防蟲,保護正文書葉。

      萬年紅紙起于何時、如何制作,尚未見文獻記載。根據(jù)現(xiàn)存裝有萬年紅紙的線裝書實物來看,應不晚于17世紀,并且一直使用到20世紀30年代。

      1977-1980年間,中國歷史博物館防蠹紙研究小組及周寶中先生等人對館藏裝有萬年紅紙的線裝書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很多明清時期廣東刊印的在扉頁和封底里各襯一張單面涂有桔紅色涂料的萬年紅紙的線裝書絕大多數(shù)都未被蟲蛀,而同一時期的其他地區(qū)刊本則多被蟲蛀。但同時發(fā)現(xiàn)也有帶有萬年紅紙的線裝書被蟲蛀。他們對這些帶有萬年紅紙的線裝書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沒有被蟲蛀的那部分萬年紅紙所含涂料的成分相同,質(zhì)量穩(wěn)定,雜質(zhì)極少,桔紅顏色鮮艷。經(jīng)分析桔紅色涂料的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Pb3O4),次要成分有堿性硫酸鉛(PbO·PbSO4)、一氧化鉛(PbO)等。四氧化三鉛具有較強的毒性,在空氣中穩(wěn)定。另一類為天然有機染料,不含鉛,化學成分尚待確定,無防毒作用,所以書籍被蟲蛀。由此可見古代民間生產(chǎn)萬年紅紙,配方并不一致,桔紅色涂料雖然顏色相同,但成分不一致,防蟲效果就不同。所以周寶中先生等認為應用于文獻保護并以鉛丹為涂層原料的萬年紅紙稱為“鉛丹防蠹紙”更為合適,以區(qū)別于不含鉛的、不具防蠹效果的普通萬年紅紙。

      鉛丹防蠹紙的制作與古人很早就掌握制取鉛丹的技術(shù)有關(guān)。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有有關(guān)鉛丹(黃丹)的敘述,“黃丹及胡粉,是化鉛所作”。而用鉛丹為辟蠹殺蟲劑,則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的南唐。當時人們在煮漿糊時就加入黃丹(鉛丹)以防蠹,“南唐煮糊用黃丹”。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制取鉛丹的工藝。從存世帶有鉛丹防蠹紙的古籍文獻來看,前后相距三百年,仍保持鮮艷的桔紅色和較好的防蟲效果,說明我國古代制作鉛丹工藝的高超。

      周寶中先生等在對現(xiàn)存“鉛丹防蠹紙”實驗分析的基礎(chǔ)上,又進行了仿制研究。仿照清代萬年紅“鉛丹防蠹紙”的主要成分和配比,又從“鉛丹防蠹紙”的發(fā)明地廣東佛山等地的造紙作坊吸收了民間傳統(tǒng)工藝并進行適當改進,并經(jīng)反復試驗最終獲得了成功。

      上海檔案館也曾根據(jù)中國歷史博物館周寶中等人的配方和工藝自制萬年紅鉛丹防蠹紙試用于永久檔案保管。辦法是根據(jù)古代線裝書的裝訂方法,在檔案的“卷內(nèi)目錄”前與“備考表”后各襯上一張防蠹紙。試驗發(fā)現(xiàn)蠹魚將防蠹紙的背面胚紙蛀食了,而涂紅丹等藥劑的一面卻完好無損。吳利明先生認為萬年紅防蠹紙能起防蠹的作用,是由于鉛丹具有一定毒性,所以蠹魚才不蛀食。但卻發(fā)現(xiàn)蠹魚喜歡棲身在防蠹紙上,并沒有畏懼的跡象,這說明防蠹紙不具有驅(qū)蟲效能。為此,吳利明先生認為如參照古書的作法將防蠹紙應用在檔案保管上,效果不一定理想,因為只是在案卷的封面后與封底前放上兩張防蠹紙,蠹魚仍可能從案卷的縫隙中侵入為害。這與周寶中等人的調(diào)查相符。

      毛俊儀先生認為“萬年紅”紙作扉頁,只能防止靠近扉頁的幾張書頁不蛀,不能保全全書不蛀。蠹魚會從書籍邊緣食書,嚙至中心,來個中心開花?!叭f年紅”紙只能扉頁防蠹,而不能像黃蘗染紙能做印書紙,做到整本書都防蠹,這是其短處。事實確實如此。

      5 結(jié)語

      中國古代在文獻制作階段就已經(jīng)考慮到文獻的長久保存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不僅在紙張的原料選擇、加工工藝等方面保證了紙張的長壽,為了防止紙張在保存過程中受到蟲蝕鼠嚙而進行的紙張的避蠹加工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所有這些措施和手段保證了中國古代文獻的長久保存,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文獻遺產(chǎn)。反觀當代紙質(zhì)文獻的生產(chǎn),很少注意紙張質(zhì)量的問題,大量選用不適宜長期保存的紙張,造成文獻壽命的縮短,是值得我們警醒的。

      1.(宋)蘇易簡,(清)唐秉鈞撰;曾敏華,耿紀朋譯注.文房四譜·文房肆考圖說.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5

      2.(明)高濂著,王大淳等整理.遵生八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1

      3.(宋)沈括著;唐光榮譯注.夢溪筆談.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9

      4.(明)李時珍編纂;劉衡如,劉山永校注.本草綱目:新校注本·卷十六.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10

      5.(清)紀昀,(清)永瑢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冊.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

      6.葉德輝.書林清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

      7.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四十三卷·第二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8.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中華本草.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9.錢存訓.中國書籍紙墨及印刷史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12

      10.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63

      11.潘吉星.中國造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

      12.王菊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shù)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

      13.徐雁,王燕均.中國歷史藏書論著讀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

      14.戴南海.版本學概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

      15.劉仁慶.中國古紙譜.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09

      16.陳國慶.古籍版本淺說.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57:86

      17.雷夢水,張宗序.古籍版本知識.北京:中國書店,1980

      18.南京藥學院.藥材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0

      19.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86

      20.南京藥學院.藥材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0

      21.王重民.說裝潢.圖書館學季刊,1931(3):39-41

      22.周寶中.古代保護紙質(zhì)文物的藥物防蠹技術(shù).中原文物,1984(4):87-92

      23.史向東.中國古代檔案保護技術(shù)綜述.檔案,2000(3):25-26

      24.王連科.古代紙的名稱.黑龍江造紙,2004(1):47-48

      25.黃鄭爽,周寧.關(guān)于黃蘗種類的探討.中草藥,1999(8):621-623

      26.繆啟光.花椒代替樟腦、衛(wèi)生球防蟲.云南檔案,1991(3):25-26

      27.中國歷史博物館防蠹紙研究小組.對明清時期防蠹紙的研究.文物,1977(1):47-50

      28.周寶中等.鉛丹防蠹紙的研究.中國歷史文物,1980(2):193,194-206

      29.吳利明.萬年紅防蠹紙.檔案學通訊,1981(6):55

      30.毛俊儀.談古籍防蠹.江蘇圖書館學報,1980(3):67-68

      猜你喜歡
      花椒紙張
      倔強的紙張
      紙張的隱秘攻擊
      薄如紙張的揚聲器
      我國古代的玫瑰:花椒
      當前花椒價格走低 椒農(nóng)如何積極應對
      國內(nèi)花椒產(chǎn)業(yè)進入低谷期
      芮城花椒好味道
      近期國內(nèi)市場紙張價格(2019年2月)
      造紙信息(2019年3期)2019-09-10 09:44:20
      摘花椒
      花椒泡腳好處多
      海峽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39
      六安市| 桦南县| 甘肃省| 安福县| 毕节市| 嵩明县| 剑河县| 永善县| 秦皇岛市| 格尔木市| 南陵县| 临夏县| 隆德县| 平湖市| 余江县| 长白| 固原市| 乌拉特前旗| 哈尔滨市| 宁南县| 旬邑县| 株洲市| 乐亭县| 左贡县| 河西区| 南昌市| 微山县| 民权县| 方城县| 湟中县| 乌鲁木齐市| 无为县| 文山县| 克东县| 松阳县| 呼玛县| 洪雅县| 错那县| 静宁县| 佛山市|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