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平
(遼寧省阜新蒙醫(yī)藥研究所,遼寧阜新123100)
周圍性面癱是由于頭顱部或面部白脈受損而引起,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特征的病癥。在我國尤其北方地區(qū)發(fā)病率較高,以青壯老年為主,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我科自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收治周圍性面癱患者32例,運用蒙醫(yī)藥辨證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將報告整理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32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最小年齡為20歲,最大年齡為54歲,平均年齡35.1±3.2歲,病程在10天—1.5年,療程最短1個月,最長3個月。本病起因主要由于三根失衡而巴達干,赫依偏盛,侵犯顏面部之白脈,阻塞其傳導功能,導致氣血滯留不行所致。誘因及臨床表現(xiàn):如受冷風吹襲面部,睡眠中感受風寒,中潮濕之毒等,多發(fā)生于睡夢中,早起發(fā)現(xiàn)口眼歪斜,眼不能閉合而流淚,流口涎,言語不利。因患側肌肉松弛而額頭部皺紋消失。
2 辨證治療:治療以祛巴達干、赫依之邪,疏通脈竅,調(diào)理三根為原則。多在應用額爾敦烏日勒、扎沖竹松等蒙藥的基礎上,赫依偏盛者加沉香15味散,希拉偏盛加服三子湯,巴達干偏盛加服五味清濁散。
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神清語利,面部表情活動自如,眼裂完全閉合,額紋和鼻唇溝對稱,示齒時口角無歪斜,無口眼歪斜,無流口涎;有效:眼裂能閉合,但閉合力較健側差,或額紋、鼻唇溝變淺、示齒時口角歪斜等癥狀較治療前減輕;無效:經(jīng)治療后上述癥狀未見改善。
4 治療結果:以1個月為1療程,最短1個療程,最長3個療程,治愈24例,占75.0%,有效5例,占15.6%,總有效率為90.6%。
5 體會:蒙醫(yī)理論認為周圍性面癱是由于風寒侵襲,中潮濕之毒,長期飲食起居不當,情志異常,而致人體三根七素失衡,影響其正常功能而致病。蒙藥額爾敦烏日勒、扎沖竹松等蒙藥具有祛風通竅,舒筋活血,鎮(zhèn)靜安神,殺黏,除黃水之功效,所以對本病療效奇佳,值得臨床更進一步推廣。參考文獻
[1]策·蘇榮扎布.蒙醫(yī)內(nèi)科學[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赤峰市.1977.281.
[2]蒙醫(yī)學編輯委員會.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蒙醫(yī)學分卷[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