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容
(泉州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泉州362011)
解剖學是一門形態(tài)學課程,是醫(yī)學生最早接觸的啟蒙學科之一,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醫(yī)學人才的培養(yǎng)。由于人體結構復雜,內容繁多,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因此,提高人體解剖學的課堂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和掌握后續(xù)醫(yī)學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我們人體解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借助于課堂教學的形式在同一時間、空間及同一情境中通過互動而完成的,且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最根本的途徑,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自然是關鍵。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應從教與學兩方面著手。
解剖學是一門形態(tài)學科,內容比較直觀,而多媒體教學正好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它能把文字、聲音、圖形、動畫、視頻等集于一體,使一些枯燥、抽象、難以描述和理解的結構,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具有很多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之處;如:(1)直觀展示:骨骼、肌肉、心、肝、脾、肺、腎、胃、腸、腦等的外形及內部結構,都可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現(xiàn),形象逼真,勝于千言萬語的描述;(2)可作跳躍式的縱橫比較講解:上肢骨與下肢骨的對比、各部椎骨形態(tài)特點的對比、男女性骨盆形態(tài)差異的對比、動靜脈形態(tài)走行的對比,腦和脊髓的各部形態(tài)與位置連續(xù)關系等內容中,都可作跳躍式的比較講解;(3)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抽象為形象:運動系統(tǒng)中,可自作動畫展示骨、骨連結與骨骼肌三者之間的關系;心血管系統(tǒng)中心的泵血、肺循環(huán)和體循環(huán)的血管一段內容,可通過動態(tài)的血流方向、顏色、行程來展示;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可用圖(如膝跳反射)示反射弧的結構基礎中的五個基本組成部分,從而使學生輕松的掌握傳入神經(jīng)、中樞以及傳出神經(jīng)的方向、功能和位置;腦脊液的循環(huán)途徑內容中,通過動畫更能直觀地展示出腦脊液的循環(huán)途徑; (4)在系統(tǒng)解剖學中還可分系統(tǒng)用圖片顯示獨立而完整的系統(tǒng)。多媒體教學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中獲得很大的喜悅和滿足,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能喚起學生的形象思維。解剖學以形態(tài)結構為特點,很多內容純屬記憶,如果教師能把那些抽象、死板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比喻表達出來,既能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又能喚起形象思維,如:子宮的形狀比作呈倒置的梨形;前列腺呈栗子狀;用“偏心眼”一語說明心尖的位置是偏左的;用“圍圍裙”來形容大網(wǎng)膜;用“接力棒”喻為神經(jīng)傳導的交換神經(jīng)元;用“交通要道”比喻內囊;用“蝴蝶”來喻灰質在脊髓的分布形狀,用“密閉的循環(huán)往復的鍋爐”比喻心血管系等,生動恰當?shù)谋扔?化深奧為通俗,學生定著眼、張著嘴,驚詫間,印在心里了,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事半功倍,收到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口訣可以把復雜、難記的解剖學的概念、名詞、數(shù)據(jù)、結構等知識簡化為歌謠形式,如:腕骨的名稱順序用“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鉤”;肩關節(jié)的特點可述為:“肩關節(jié)有特點,肱骨頭大盂較淺;運動靈活欠穩(wěn)固;脫位最易向下前”;胸廓形態(tài)功能可記為:“胸廓形似小鳥籠,上窄下寬扁錐形;上口狹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容納保護心肝肺,吸氣下降呼氣升;膈肌隨著年齡變,肋間增寬有毛病”,食管與胃的特點:“食管三段頸胸腹,三個狹窄要記住;胃居劍下左上腹,二門二彎又三部;賁門幽門大小彎,胃底胃體幽門部;小彎胃竇易潰瘍,及時診斷莫延誤”;支氣管歌訣:“主支氣管左和右,各有特點要記住;左支細長右粗短,異物墜落多入右”;膀胱歌訣為:“外觀膀胱錐體形,頂尖底大體臌隆;內面三角有特點,結核腫瘤好發(fā)生”;心臟的結構歌訣:“一套房子十一個門,迎來送去不停神;請你猜猜它是啥,每間房子幾個門?”;十二對腦神經(jīng)順序名稱以“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九舌咽,迷副舌下大團圓”等,例子舉不勝舉,口訣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將知識輕松記憶,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解剖學的名詞術語較多,學生普遍反映解剖學難學、難記、易忘,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作為任課教師要把相關的知識點、容易混淆的概念歸納總結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1)器官的“門”:“肝門”、“脾門”、“肺門”、“腎門”、“卵巢門”;(2)“三角”:“危險三角”、“股三角”、“肝膽三角”、“膀胱三角”、“聽診三角”、“胸腺三角”、“心包三角”、“肘后三角”、“海氏三角”、“肛門三角”等;(3)有三個狹窄的的器官:食管、輸尿管、男性尿道;(4)器官的體表投影:闌尾根部(一般在右髂前上棘與臍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此處稱闌尾點,又叫麥氏點)的體表投影、膽囊(右鎖骨中線與右肋弓相交處的稍下方,即墨菲氏點)的體表投影、腎門(位于豎脊肌外側緣與十二肋相交的夾角內,即腎區(qū))的體表投影、心的體表投影(四點描述法,即:①左側第2肋軟骨下緣,距胸骨左緣1.2era處②右側第3肋軟骨上緣,距胸骨右緣lcm處③右側第6胸肋關節(jié)處④左側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約7-9cm處,用弧線連結上述四點,即為心在胸前壁的體表投影)等;(5)人體之最:最長的骨(股骨)、體積最大的肌(股四頭肌)、最靈活的關節(jié)(肩關節(jié))、最復雜的關節(jié)(膝關節(jié))、最大的唾液腺(腮腺)、最大的消化腺(肝)、最粗大的神經(jīng)(坐骨神經(jīng))等;
教學的對象就是學生,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認知心理學派代表人物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因此在解剖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1)以各種方式提出問題,啟發(fā)誘導學生,以激起興趣,并增強思維能力,在課堂上提出與講授內容有關又為日?,F(xiàn)象的問題,這也是啟發(fā)式教學的方法之一。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并思考,然后老師回答。如:①講到淚囊窩、淚點、鼻淚管結構時,提出“為什么人在哭時會‘一把鼻泣一把淚’?”;②講到面靜脈與眼靜脈、顱內海綿竇的關系時間:?“為什么面部三角稱‘危險三角’?此部位長癤腫時為什么不能擠壓?”;③講到直腸的外形:“直腸,它的外形究竟是直的?還是彎的?”,在這種連續(xù)的問、答、思考、講解、明確答案的過程中,在師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收到好的課堂教學效果。(2)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作為在課堂學習理論知識的醫(yī)學生,對將來的醫(yī)院實踐是很向往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聯(lián)系臨床實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師生互動,如:①三角肌、臀大肌時,聯(lián)系肌肉注射部位;②肱動脈,聯(lián)系到測量血壓的部位;③橈動脈時,聯(lián)系測數(shù)脈搏的部位;④手背靜脈網(wǎng)時,聯(lián)系到靜脈滴注的部位;⑤面動脈、顳淺動脈、股動脈,聯(lián)系壓迫止血的部位;⑥周圍神經(jīng),聯(lián)系麻醉位置的選擇;⑦脊髓下端位置,聯(lián)系腰穿位置的確定等。(3)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課堂心理特點,拉近師生間心與心的距離,方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絕非一夕之功,一定是在長期沉淀基礎上的厚積薄發(fā),這種沉淀包括科研素質、人文素質、創(chuàng)新素質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還應包含高尚理想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師應該不懈努力,始終抱著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穩(wěn)扎穩(wěn)打,日積月累,從多方面學習提高自己,方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 杜守洪,丁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解剖學教學效果[J].航空航天醫(yī)藥雜志,2008,3:353.
[2] 宋兆華,李曉莉.人體解剖學課堂教學探微[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4:44.
[3] 周文遜,李文明.青年教師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的幾點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學,2009,2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