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地緣政治學視角下明王朝與播州土司的政治博弈

    2011-08-15 00:42:11陳季君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1年5期
    關鍵詞:播州楊氏土司

    陳季君

    (1.遵義師范學院歷史系,貴州遵義563002;2.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重慶400715)

    在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研究中,“地緣政治學”是一個經(jīng)常用到的概念。瑞典人魯?shù)婪颉り鼈?Rudolf Kjéllen)最早提出了這一概念。他認識到,國家是克服災難和混亂的有效的組織形式,所以他提出了地緣政治學的概念。1916年,他正式把地緣政治學作為一門學科提出來,并將之定義為:“把國家作為地理的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xiàn)象來認識的科學?!盵1]在他看來,國家是最重要的,它的存在是秩序和避免混亂的惟一真正的源泉。他相信國家是領土組織的基本單位,國家的安全是第一要務。他認為,恰恰是空間視角才是國家的出路和解脫。國家最根本的特征和行為都源于此。對挈倫來說,國家作為地理和空間事物所獲得的合法性要遠遠大于其依賴于法律和倫理的合法性。在這里,作為地理事物的國家不僅是追求權力和安全的最終訴求,而且也是方法論上的最終寄托。[2]所以,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我們不難理解明朝“恩威并重”“繳撫并行”的少數(shù)民族邊疆政策。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權博弈中,當國家在空間視覺平衡時,政府實行的是恩惠與安撫政策;這種空間平衡被打破時,戰(zhàn)爭就代替了“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倫理。從明王朝與播州土司的政治博弈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一、播州土司的地理位置及轄境

    播州乃貴州遵義古地名,《明史》“秦為夜郎且蘭地。漢屬牂牁。唐貞觀中,改播州?!盵3]平播主帥李化龍說道:“播州故牂牁地,介在川湖貴竹間,扼險盤踞舊矣。唐乾符中楊端者,取播地南詔,世官茲土。歷我朝,率眾內(nèi)附,遂以宣慰茲州,領二安撫、六長官如故。大都視為徼外部曲,取羈縻而已?!盵4]播州地處川黔要沖,西通巴蜀,東連湖南,地理位置優(yōu)越,經(jīng)濟環(huán)境較好,是貴州省聯(lián)系長江通道前沿和烏江沿岸的重要通道。大婁山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橫亙其間,成為天然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楊氏土司在明朝建立以前已經(jīng)是統(tǒng)治播州近500年歷世20代的世襲專制土官了。其始祖楊端是居住在敘永以東,合江、瀘縣南境邊徼習水及赤水河流域下游一帶的僚人土酋,唐朝乾符三年(公元876),偕八姓族人興兵,自瀘州、合江“逕入白錦(今遵義縣南)軍高遙山,據(jù)險立寨,結土豪庾、蔣、黃三氏,打敗羅閩和僚人,據(jù)有播土?!盵5]從此楊氏盤據(jù)于此,并歷任播州刺史,播州成為唐朝的一個羈縻州?!皻v五代,子孫世有其地。宋大觀中,楊文貴納土,置遵義軍?!盵5]宋代播州轄境逐漸擴大,是貴州最大的羈縻州。元朝統(tǒng)一全國后,在總結漢、唐、宋各朝羈縻統(tǒng)治的基礎上,開始實行一種招撫、任用各地方首領的土司制度。始創(chuàng)蒙夷參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元朝統(tǒng)治者根據(jù)各少數(shù)民族者所據(jù)之地,建立了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和一部分土府、土州、土縣,委任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為宣慰使、安撫使、招討使、安撫使等土司和土官,表示區(qū)別于中央政權直接派出的官吏。對土司的設置、任用、承襲、貢賦、義務、征調(diào)等都有具體的規(guī)定,土司制度基本創(chuàng)立。公元1276年(至元十四年),宋都臨安被元軍所占,已瀕臨滅亡。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使臣到播州招降,并許世代封爵。當時播州統(tǒng)治者是楊氏第十六代傳人楊邦憲。楊邦憲見宋大勢已去,只得“遣使納款”,以表臣服。元世祖授楊邦憲宣慰使,賜其子漢英名賽因不花,封播國公。元代假于土司名號、爵祿以后,土司必須對中央王朝承擔貢賦之責。貢賦制是構成土司制度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隨著元朝貢賦制在播州的推行,播州土司制度也就此開始。元朝統(tǒng)治下,全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加之元朝統(tǒng)治時間不長,制度未盡完善,所以元朝的土司制度屬草創(chuàng)階段。

    明朝統(tǒng)一南方后,先后建立布政使司(行省),掌管行政、財政,下轄府、州、縣。設都指揮使司,掌管軍事,下設衛(wèi)所。另設按察使司掌管刑法。上述機構由流官擔任。對于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明朝繼承了歷代封建王朝“以夷制夷”的羈縻政策和元代的土司制度。明初,西南各土司紛紛歸附,仍以原官授之,待大局已定,逐一加以整治,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統(tǒng)治制度,并納入中央職官體系。對土司的官職、品階、員額、承襲、進貢、賦稅、差役、供輸、征調(diào)、守土、獎懲等都做了更為明確的規(guī)定,形成了一套嚴格駕馭土司的制度和辦法。而且明朝對土司的犯科處置是嚴厲的,反叛必誅,有罪職除。雖然明王朝對土司的控制與土司對王朝的反控制事件層出不窮,但都被王朝逐一平定了。土司始終處于王朝的控制之下。

    公元1372年(洪武五年),播州宣慰使楊鏗歸順明王朝,朱元璋授楊鏗“金牌銀印銅章衣幣等物”,詔楊鏗仍領播州宣慰使。經(jīng)過兩宋元明幾代的經(jīng)營,楊氏領地不斷擴大,據(jù)遵義縣境內(nèi)楊氏太平莊大水田《萬世永賴》碑記載,楊氏之領地“上齊烏江,下至重慶,左抵合江、瀘洲,右齊湖廣柳楊石柱”[5]?!拔髂弦摹渲胁プ畲?地方二千里,民悍而財富”[4]譚其驤先生評價楊氏說:“西南夷族之大,蓋自漢之夜郎,唐宋之南詔、大理而外無出其右者。元明之世有‘思播田楊,兩廣岑黃’之諺,言土司之巨者,實則田、岑、黃三姓,亦非楊氏之比也?!盵6]明初播州宣慰司領黃平、草塘兩安撫司,播州、重安、真州、余慶、白泥、容山六長官司,以其統(tǒng)治時間長,領轄范圍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實力強盛而聲震西南。

    楊氏土司在楊應龍反叛前,一直臣服于中央政權,與中央王朝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對鞏固明朝西南邊陲起過重要作用。

    二、駕馭與歸順——明王朝與楊氏土司的互利合作

    明王朝建立和推行土司制度的意圖,主要是為暫時安定情況十分復雜的南方民族地區(qū),以求得暫時的相安無事。明朝開國之初,百廢待興,統(tǒng)治階級面臨的主要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社會秩序急需穩(wěn)定,還沒有力量去解決邊遠地區(qū)的民族問題,“安邊”就成為要務之一。在土司制度開創(chuàng)的初期,確實起到了安定地方的作用。南方各民族首領被封為土司土官后,在一段時期中與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對和平友好的關系,而地方上也出現(xiàn)了相對安定的局面和環(huán)境,有利于南方各民族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播州土司在政治上與中央王朝保持一致,在軍事上服從征調(diào),效命疆場,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地方安寧,從而得到朝廷倚重。這對于楊氏在其轄區(qū)內(nèi)對鞏固集權統(tǒng)治,維護自己家族利益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播州土司與明王朝之間體現(xiàn)互利合作最多的是土司朝貢、承襲和征戰(zhàn)。

    在朝貢方面,《明史》載:洪武“七年,中書省奏:‘播州土地既入版圖,當收其貢賦,歲納糧二千五百石為軍儲?!垡云渎氏葋須w,田稅隨所入,不必以額”[3]賦稅方面改變了過去只獻“方物”,貢土特產(chǎn)的辦法,也看出明朝對播州的優(yōu)厚政策。從《明實錄》記載中統(tǒng)計:播州歷任宣慰使楊氏土官向明王朝朝貢的次數(shù)共計137次,楊鏗19次、楊升35次、楊欽1次、楊炯5次、楊綱6次、楊輝12次、楊愛15次、楊斌13次、楊相10次、楊烈11次、楊應龍10次。為西南土司中次數(shù)最多者,進貢財物也多為朝廷所需的珍貴特產(chǎn),如楠木、戰(zhàn)馬。除正常的朝貢外,播州土官還以奉表、立皇太子、請入太學等名義進貢。中央王朝對地方和邊疆地區(qū)的土司進貢則賞賜金銀,綢緞等,以示朝廷“懷柔”之意。每次朝貢均有賞賜,只是賞賜的物品、鈔幣等數(shù)量不一。明朝對播州土司進貢的封賞是優(yōu)厚的,如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征鏗入朝,貢馬十四,帝諭以守土保身之道,賜鈔五百錠”。[3]萬歷十四年,“楊應龍獻大木七十,材美,賜飛魚服?!勖远贾笓]使銜授應龍。”[3]這實際上是一種政治優(yōu)待為主,經(jīng)濟賞賜為輔的管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方式。

    在承襲方面,明朝規(guī)定凡老土司亡故,其子繼承之時,“務要驗封司委官體勘,別無承襲之人,明白取其宗枝圖本,并官吏等人結狀,呈部具奏,照例承襲,移付選部附造,司勛貼黃,考功附寫行止,類行到任,……頒給誥敕”[7]。襲職時須赴闕受職,表明土司官職“乃朝廷所授”,土司必須惟命是從。楊鏗洪武初年率其屬張坤、趙簡來朝,授宣慰使,賜敕獎諭,俾其永堅臣節(jié),后屢隨大軍討平叛寇。楊鏗死后,贈名懷遠將軍。子楊升襲職,蒞政勤敏,邊境綏寧。綱、輝、愛、斌、相、烈、應龍承襲。明朝廷提出“蠻夷教化”方針,邊夷土官設儒學,注意土司地區(qū)的文化教育,土司子弟可以優(yōu)待進入國子監(jiān)就學,強制土司應襲子弟入學,并對土人入學給予獎勵。為了增強統(tǒng)治能力,鞏固統(tǒng)治地位,保證權勢世代相承,播州土司積極送子弟赴京進國子監(jiān)深造,洪武二十一年“播州宣府司和所屬宣府司官,各遣其子來朝,請入太學,帝敕國子監(jiān)官訓導之”[3]。包括轄地大小土司各遣子弟進入太學學習,接受朝廷的訓導。

    在征戰(zhàn)方面,播州軍服從朝廷征調(diào),征戰(zhàn)頻繁。明朝對土司領地采取“土流并治,軍政分管”的方針,設衛(wèi)囤兵直接對土司進行交錯控制,逐漸強化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軍事上加強了對播州的防守,“(洪武)十五年,城播州沙溪,以官兵一千人、土兵二千人戍之”[3]。播州土司平時必須保境安民,防止境內(nèi)發(fā)生騷亂、暴動及盜賊之事,維持地方治安;戰(zhàn)時,必須聽從征調(diào),由朝廷任命的將軍統(tǒng)一調(diào)度指揮,配合有關軍事行動。楊氏土司自從入主播州以后,為了給自己地處“夷陬之地”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保障,非常重視軍事力量的發(fā)展,擁有一支強大的土兵武裝。洪武十四年,率兵兩萬,馬三千為“先鋒”,為明朝統(tǒng)一云南立下戰(zhàn)功。后來,明代朝廷先后調(diào)播州軍鎮(zhèn)壓“當科、葛雍十二寨蠻人”谷撒等“十一寨蠻”、“度江諸苗黃龍、韋保”、“凱口爛王苗”,“討米魯”。[3]由此可見楊氏為朝廷征戰(zhàn)頻繁,說明楊氏土司建立的播州軍隊是朝廷維護地方安定不可忽視的一股軍事力量,為統(tǒng)治當?shù)厣贁?shù)民族,維護明王朝中央集權起到了較大作用。史載播州宣慰使楊升“蒞政勤敏,邊境綏寧”,明朝播州幾代土司都能為朝廷“附揖諸蠻,謹守疆土”[5]?!奥c五年,楊應龍襲職,萬歷元年給應龍宣慰使敕書”,“迨至應龍,憑累世資,驍雄黠武,國家償依之起戰(zhàn)功”[4]楊應龍職播29年(主要在萬歷年間),大都能為朝廷效力,但后來走上了與朝廷決裂之路,有著復雜而深刻的原因。

    總之,明朝推行的土司制度對于穩(wěn)定和加強中央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土司也借重明朝的封號,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強自己的實力,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三、平播戰(zhàn)爭——楊氏土司與中央王朝關系的破裂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王朝對西南民族地區(qū)采取的一種過渡性統(tǒng)治措施,就其本身來說有著許多不可避免的弊端,特別是隨著歷史的向前發(fā)展,土司制度所產(chǎn)生的弊端,使土司制度固有的落后性更加突出。隨著封建王朝中央集權不斷強化和邊境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土司勢力不斷強大,與中央集權的矛盾必然愈益突出。

    楊應龍執(zhí)掌播州以后,數(shù)次征調(diào)有功,如萬歷十四年(1586年),領兵“征松潘諸番”,次年,征調(diào)播兵“入討邛部蜀夷”十八年(1590年)“復調(diào)楊應龍領兵征疊茂?!盵3],以戰(zhàn)功封“都指揮使”、“驃騎將軍”。[3]說明楊應龍在承襲播州宣慰使后,忠于朝廷,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后楊應龍走向另一個極端,有他個人、中央、地方長官和部下等多方面的原因。

    楊應龍剛愎自用,生殺任性,家族內(nèi)訌,“阻兵嗜殺”。所轄五司七姓悉叛離,不堪楊應龍殘酷統(tǒng)治,紛紛告狀朝廷。萬歷十八年(1590年),“貴州巡撫葉夢熊疏論應龍惡諸事,巡按陳效歷數(shù)應龍二十四大罪。時方防御松潘,調(diào)播州土兵協(xié)守,四川巡撫李化龍疏請暫免勘問,俾應龍戴罪立功?!盵3]萬歷十九年,葉夢熊主議播州改土歸流,與李化龍意見不同,朝廷令楊應龍到重慶聽勘,楊應龍到重慶后,因朝鮮戰(zhàn)事愿赴朝鮮抗倭并得以脫身,以其子楊可棟為人質(zhì)。楊應龍回到播州后,可棟死在重慶,同時要交納贖罪銀,“益痛恨”,索要子尸不得,遂起反意,“分遣土目,置關據(jù)險,厚撫諸苗……苗人咸愿出死力”,[3]“恃險作亂“,“所居飾以龍鳳,僭擬至尊,令州人稱己為千歲,子朝棟為后主。”[5]

    楊應龍作了準備后,于萬歷二十七年以“朝廷不容我,只得舍命出綦江”,[4]打著“擒王剿叛”的旗號,公開叛亂。明朝采取“師如游龍”,“泰山壓卵“大征,”進行鎮(zhèn)壓[8]。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發(fā)動了平播戰(zhàn)爭,命李化龍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軍事大權,“賜化龍劍,假便宜討賊”。[4]王朝經(jīng)過幾個月的調(diào)兵遣將,從陜西、甘肅、浙江、湖廣、云南等省征調(diào)的軍隊不斷開往川貴,加上川貴本身的兵力,共計二十余萬,號稱百萬,二月二十二日兵分八路血洗播州。官兵一路過關斬將,六月六日攻下海龍囤,楊應龍自焚,平播戰(zhàn)爭以明朝廷勝利而結束,世傳29世、700余年的播州土司灰飛煙滅。楊氏土司與中央王朝的博弈以敗局而告終。

    震驚全國的“平播之戰(zhàn)”是明神宗執(zhí)政時期發(fā)動的大規(guī)模血戰(zhàn),屬“萬歷三大征戰(zhàn)”之一,雙方?jīng)Q戰(zhàn)114天,八路大軍共斬首級二萬余,生獲朝棟等楊氏家族親信等百余人。[3]明王朝的征剿政策,給黔北各族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明朝官兵殺戮甚重,播地化為廢墟,“播土舊民,自逆囚芟夷之后,大兵征討之余,僅存者十之一二耳,遺棄田地,多無主人”,[4]這樣一種慘境下,生產(chǎn)恢復艱難。而且明軍傷之4萬余人,以重大的代價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在播州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將播州分設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屬川黔,并且派流官進行治理。它加強了明王朝對西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促進了播州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四、結束語

    播州楊氏土官與中央王朝之間長達725年的關系中,和平相處成為他們博弈關系的主流,楊氏土官與中央王朝長期保持著良好的關系,為地方的安定,國家的統(tǒng)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促進了本民族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楊氏十三世楊粲很重視家教,并以儒家封建道德標準為指導,制定了《家訓十條》:“盡臣節(jié)、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賢佞、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9]。十四世楊價曾告告誡子孫“吾家自唐守播,累世恪守忠節(jié)。吾老矣!勉繼吾志,勿墮家聲,世世子孫,不離忠孝二字”[10]楊氏子孫恪守祖訓,不辱楊氏家族聲譽,以忠孝為先,為國盡忠職守。宋元明中央王朝與播州楊氏形成了一種長期和好的局面直到明朝萬歷后期楊氏土司與中央關系破裂。明萬歷首輔大學士申時行《賜賢堂集·雜記》中記述其事件始末后寫道:“向使委官不索賄,應龍不系獄,調(diào)必赴,招必來,何止稱兵叛逆呼?挑釁起禍,必有任其責者。故好事喜功,窮兵殫財,非國家之利也。事可永鑒也。”[11]

    首先,雖然明王朝是封建王朝,但它仍把邊疆穩(wěn)定作為重要的執(zhí)政目的,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對邊疆民族上層的政治控制,一切都納入到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地理空間平衡安全前提下處理,這是十分重要的借鑒。其次,從明政府對播州土司招撫失敗的原因來看,與行政區(qū)劃混亂以及官員腐敗有關。研究表明,行政區(qū)劃的變化與歷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對立關系密切。在行政區(qū)劃中能從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去考慮是比較理想的,但在中央集權不穩(wěn)定時,行政區(qū)劃十分復雜、紊亂,變化無常,而且往往只考慮政治岡素。明朝洪武五年,播州宣慰司劃歸四川布政司管轄。洪武十五年,設貴州都指揮使司,播州軍政事務劃歸貴州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七年,播州復劃屬四川布政司。[12]黔北從漢代到元代屬丁四川省管轄,自然在文化風俗上受四川的影響更大,與貴州文化認同感差。當時播州在行政上歸屬四川,但黃平、凱里又屬貴州。川、黔兩省官員各從自己的利害出發(fā),對待楊應龍的態(tài)度分歧很大。川、黔撫按疏辯,在蜀者謂應龍無可勘之罪,在黔者謂蜀有私匿應龍之心,使之有隙可乘,以致“朝議命勘,應龍愿赴蜀,不赴黔”[9]。加上有的官員受賄袒護,或借“會勘”進行勒索,以致“會勘”無法繼續(xù)進行,使楊應龍有時間作大規(guī)模起兵反明的準備。第三,盡管歷代中央王朝及楊氏土司在處理雙方關系時的政策與措施有得有失,但和平統(tǒng)一始終是國家發(fā)展的大趨勢。對于中央王朝而言,根據(jù)民族地區(qū)的特點采取適可的“雕剿”政策,既可以避免勞民傷財,又不毀滅地方民族文化,又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繁榮穩(wěn)定。對于歷史上民族地區(qū)的地方政權,只有摒棄夜郎自大的心態(tài),以開放友好的姿態(tài)融入中央政府,自身才能得到真正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1] [英]杰弗里·帕克.20世紀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57.

    [2]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論析[J].理論月刊,2005,(10):30.

    [3] 清·張廷玉.明史(卷312)·列傳(第二OO)四川土司二[M].北京:中華書局,2000.5385,5389,5386,5391.

    [4] 明·李化龍,劉作會點校.平播全書[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3,5.

    [5] 遵義縣志編纂委員會.遵義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199,1166.

    [6] 譚其驤.播州楊??糩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82,(1):1.

    [7] 明·申時行等修,趙用賢等撰.大明會典(卷6)吏部五[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89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4.

    [8] 許立坤.淺論明代對少數(shù)民族的軍事政策[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0,(2):35.

    [9] 清·鄭珍,莫友之.遵義府志(卷31)·土官[M].遵義市志編纂委員會,1986.956,970.

    [10] 遵義市文化局.遵義地區(qū)文物志[M].1984.78.

    [11] (明)申時行.雜記[A].吳曾祺.舊小說(第14冊《戊集一》)[M].上海:上海書店,1985.80.

    [12] 貴州省遵義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遵義地區(qū)政權政協(xié)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13.

    猜你喜歡
    播州楊氏土司
    立足核心素養(yǎng) 發(fā)揮育人功能——執(zhí)教《楊氏之子》之點滴思考
    成才(2023年14期)2023-11-16 03:26:42
    中華獼猴桃新品種‘楊氏金紅50號’在河南的引種表現(xiàn)及關鍵栽培技術
    中國果樹(2020年2期)2020-07-25 02:14:34
    “土司文化圈”的內(nèi)涵、特征與意義
    Fort Besieged
    遵義市播州區(qū)珊瑚冬青栽培技術及栽培價值初探
    烏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一個壞官員導致冤假錯案
    百家講壇(2016年7期)2016-08-09 18:49:42
    播州歸來
    遵義(2016年13期)2016-07-18 11:31:46
    播州治域變遷及其原因探析
    楊鏗夫婦合葬墓發(fā)掘記 追尋宋明播州土司的足跡
    大眾考古(2014年7期)2014-06-26 08:00:50
    定州市| 南雄市| 遂溪县| 上犹县| 阳西县| 安徽省| 达州市| 寿阳县| 健康| 兴和县| 桐乡市| 五原县| 探索| 荔波县| 青川县| 探索| 杭锦旗| 同江市| 彝良县| 建平县| 浮梁县| 太原市| 秦皇岛市| 广宗县| 梁河县| 成都市| 长乐市| 和政县| 綦江县| 本溪市| 广平县| 鸡泽县| 铜梁县| 西贡区| 克山县| 无锡市| 龙海市| 中牟县| 铜鼓县| 德昌县|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