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zhì)屬性,模糊語言作為是語言的—種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重要的語用功能。恰當?shù)氖褂媚:Z言能使語言表達更富有表現(xiàn)力,禮貌客氣、靈活生動,從而取得良好的交際效果。
關鍵詞:模糊語言 跨文化交際 語用功能
作者簡介:姚敏(1985-),女,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一、引言
傳統(tǒng)觀念認為,人們用來表達自己的語言越精確越好。但更多的時候,人們會大量使用模糊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圖。模糊語言作為語言的—種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被廣泛地使用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其恰當?shù)氖褂每墒拐Z言表達更緩和含蓄、禮貌客氣、靈活有效,從而更好的改善交際雙方的關系,使交際順利進行,達到交際的目的。自從美國控制論專家扎德提出模糊理論以來,模糊引起了人們在諸多領域的廣泛關注。
二、模糊語言
對于模糊現(xiàn)象,早在古希臘哲學中就引起人們的注意,1965年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Zadeh教授在《信息和控制》雜志上發(fā)表論文“模糊集”,才真正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論。之后,模糊概念廣泛地運用于諸多領域,如數(shù)學、哲學、邏輯等。90年代以來,模糊語言學作為研究模糊語言的主要學科引起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
模糊語言是一種內(nèi)涵豐富、中心意義明確但又缺乏清晰范圍邊界的語言表達形式,從語用學的角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模糊語言是指語言的模糊性;狹義的模糊語言則指模糊性的語言單位:模糊詞語和模糊結構。它的模糊性緣于對客觀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確定性,是通過模糊詞語、模糊限制語及隱含意義的使用來實現(xiàn)的[1]。但正是自然語言的這種模糊性.使它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富有表現(xiàn)力。
三、跨文化交際中的模糊語言
模糊語言具有的開放性、包容性、不穩(wěn)定性、多意性等特點被廣泛使用在跨文化交際中。當人們不能夠或不愿意表達準確信息時,或是認為沒有必要也不合適時,使用模糊語言會產(chǎn)生出奇制勝的效果,從而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進行,達到交際的目的。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對模糊語言的使用有很大的影響,不同的價值觀、風俗習慣、地理位置、民族心理、權利等級觀念及文化語境等都將左右模糊語言在交際中的使用。選擇不同的模糊詞語和表達的特殊方式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傳統(tǒng)習俗特點和民族個性。
四、模糊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功能
(一)使言語表達的委婉含蓄、禮貌客氣
英國著名學者Leech將禮貌原則劃分為6類: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這6條準則清楚地解釋了人們在交際中為什么總喜歡間接的、委婉含蓄的表達自己的意愿。
在跨文化交際中,恰當?shù)厥褂媚:Z言,能使說話人在清楚表達會話含義的情況下,避免與聽話人的想法和意愿相沖突,使交際在和平友好的氛圍中進行,取得更好的交際效果。同時,在交際中,特別是一些敏感話題,使用模糊限制語能幫助順利的掩飾或回避過去,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例如一位美國的男孩喜歡上了一名中國女留學生,他表明自己的心意后,想知道女孩的答案時的對話:
(1)A: I really love you. Do you love me?
B: I like you very much.
女孩沒有直接回答男孩的問題說 “Yes, I love you.” or “No, I dont.”她非常禮貌的告訴男孩雖然喜歡但沒有到愛上他的程度。這樣既表明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又不過分傷害對方的感情,遵守了禮貌原則中的得體準則和一致準則。
(二)提高言語表達的靈活性和得體性
美國語言學家Grice認為,在交際過程中,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說話雙方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即“合作原則”,并提出了判斷或具體實現(xiàn)合作原則的四大準則:數(shù)量準則、質(zhì)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一般來說,為了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交際雙方應彼此合作,共同遵守這些基本原則。[2]
然而,在實際的跨文化言語交際中,有時會使用模糊語言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中的某一準則,其目的是使話語與實際情況更接近,更真實。例如,一名外國人向一個北京當?shù)厝藛柭窌r得對話:
(2)A: How far is The Great Wall from here?
B: More or less 1000 metres.
這名當?shù)厝艘驗椴恢来_切的距離,但也不能拒絕回答,所以用了“More or less ”。從合作原則的角度來說,似乎違反了四大準則中的數(shù)量準則,而實際上他卻遵循了質(zhì)量準則。由于語言的模糊性特點,它使得交際更加靈活,使我們能更靈活的應付經(jīng)驗的不確定性
(三)自我保護,避免承擔責任
Grice認為經(jīng)由語用推理而得到的會話含義具有5個特征,即可取消性、不可分離性、可推導性、非規(guī)約性、和不確定性。[3]在某些特殊的場合,人們?yōu)榱吮Wo自己,避免承擔責任時就會使用模糊的語言削弱話語原意的真實程度。例如,一位中國學生向他外籍教授的助理詢問時的對話:
(3)A: When will our professor come back?
B: Maybe two or three days .(B知道教授回來時的時間)
從該對話中可以看出助理知道教授什么時候回來雖然,但是在回答A時考慮到也許會發(fā)生某些狀況教授不能準時回來,所以故意使用了“maybe”,將話語說的模糊,避免自己承擔責任。
五、結語
模糊語言是自然語言的一部分,在交際中起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言辭手段和交際策略。在跨文化交際中,模糊語言雖然具有模糊性,但如果恰當?shù)氖褂茫湄S富的語義內(nèi)涵和語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確語言所不能及的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P131-134,1983。
[2]胡華芳:跨文化交際中的模糊限制語[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3]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