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暖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13)
文化價值認同:新時期兩岸關系和諧建構中的重要向度
徐曉暖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13)
打造兩岸共同的文化家園,追求同屬兩岸同胞的文化價值,是構建新時期兩岸和諧關系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要通過文化價值認同的意義識別、困境解讀、共識基準認知、途徑方法探究,理解文化價值認同在新時期兩岸關系和諧建構中的重要性。
中華文化;價值認同;兩岸關系
兩岸經過近三十年的交流、交融、激蕩之后,尤其是馬英九上臺以來,以“經貿兩岸”為主軸的兩岸關系,逐漸向“文化兩岸”演進?!敖涃Q兩岸”是形而下、物質層次的,而“文化兩岸”則是形而上、精神層次的。當“文化兩岸”發(fā)揮整合兩岸的功能時,兩岸和平發(fā)展將取得決定性、跨越式進展,兩岸的統(tǒng)合將大大加速。因此,打造兩岸共同的文化家園、精神殿堂,追求同屬兩岸同胞的文化價值,就成了構建新時期兩岸和諧關系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自 20世紀 80年代以來,兩岸文化交流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發(fā)展兩岸關系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從總體來看,兩岸文化交流仍不廣泛、不深入。不廣泛主要體現在兩岸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文學藝術、文藝演出領域。在上述兩個領域中的交流遠遠多于諸如教育、宗教、新聞、出版、傳媒等領域的交流。從形式上來看,文化交流包括互訪交流、文化合作以及文化對話。在這三種形式中間,兩岸帶有了解性、禮貌性的互訪交流遠多于文化合作,文化對話則是最少的。究其原因,兩岸的文化交流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機制;而本質的原因在于,文化交流背后的深層次文化價值認同存在著較大的分歧。
文化價值認同指價值主體經過對文化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三個階段,把一定的價值觀念、價值體系和價值規(guī)范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外化為自己行為的過程。兩岸文化交流并不能僅憑借確認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就可以開展廣泛的合作與對話,文化交流不等于文化認同,文化認同也不等于文化價值認同。文化認同與文化價值認同一樣,都可以使兩岸人民產生強烈的“自己人效應”,所不同的是,文化價值認同比文化認同有更強烈的情感因素、更深刻的理性思考、更主動的踐行。文化認同只能使兩岸產生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血緣聯想,價值認同卻能使人產生我們可以生活在一起的政治聯想[1]?;谝陨系乃伎?筆者認為,兩岸關系和諧建構之路的關鍵,不在于重新確認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而應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對兩岸的價值觀進行重新梳理,由文化認同走向價值觀的整合,在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統(tǒng)一。親民黨領導人宋楚瑜 2005年訪問大陸時說過:“抓住根本,一通百通。”筆者認為,“根”實際上就是指文化價值認同,“本”則是指國家認同,有根才有本,根深才能葉茂。只有深植于文化價值認同之根,兩岸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才有厚實的基礎,國家的統(tǒng)合才可能水到渠成。
既然文化交流的深層目標在于構建價值認同,那么,我們就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是任何雙向的文化交流都具有正面意義,就是形勢一片大好,還必須在審慎評估的基礎上,努力尋求兩岸文化價值認同中的共識與差異,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包容差異、互利共贏、心靈相通中形成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最終實現統(tǒng)一。
(一)價值認同“西化”
由于兩岸長期分離,在西方思潮沖擊下,臺灣社會逐步向西方靠攏,具體表現在:軍事上仰仗美國支援,經濟上主要依賴對美國出口,現行制度和價值觀受美國影響很深,臺灣的政、商、學界諸多精英都有留美背景。蔣介石政權在敗退臺灣的過程中,實行孫中山所創(chuàng)立的“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不管我們現在如何評價這套政體,但它所蘊藏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觀念和價值觀卻深入人心。蔣經國在 1986年廢除黨禁,開創(chuàng)了臺灣民主政治的新格局。李登輝、陳水扁上臺繼續(xù)執(zhí)行親美路線。由于長期受西方社會的影響,“民主”、“自由”、“人權”成為島內民眾的核心價值,“競選”、“投票”成為參政形式,“政黨輪替”成為社會常態(tài)。
(二)價值認同“本土化”
隨著“兩蔣”時代的結束,經歷了李登輝、陳水扁執(zhí)政 20年的“臺獨”宣傳和運動,臺灣的“本土意識 ”、“臺灣主體意識 ”、“臺灣優(yōu)先 ”、“認同臺灣 ”成為了新的政治道德標準。政治道德標準的轉換導致部分民眾對臺灣地區(qū)的認同逐漸與“中國認同”對立起來,尤其是年輕一代迅速“去中國化”,認為臺灣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有臺灣學者指出,起初國民黨把臺灣“處處抹上大中國的色彩”。20世紀 70年代起,臺灣的大中國外衣一件件地被剝掉。80年代起,小臺灣的“大中國”色彩逐漸褪去,“中華民國”轉化為“中華民國在臺灣”。從此,臺灣人的心態(tài)起了顯著的變化,“由天朝大國的自大自尊逐漸轉化為小國的政治文化”,只要“小臺灣”不管“大中國”,認為中國即使成為世界大國,也與臺灣無關[2]。
(三)價值認同“歪曲化”
長期以來,由于國民黨和民進黨政權長期對中國共產黨和大陸進行反動的、歪曲的、妖魔化的宣傳,使得臺灣民眾在推崇自由、民主的同時,本能地將社會主義、共產黨與專制聯系在一起。現實的表現是,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欣然接受,對大陸政權本能地排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 1986年兩岸人民交往破冰之后,兩岸的經濟文化往來日益密切,而支持臺灣獨立的民進黨卻能獲得民眾的選票,獲得執(zhí)政地位;就不難理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發(fā)表的奇談怪論,稱“北京奧運把中國民族主義推上了最高峰,中國人民沸騰的情緒跟 1936年納粹德國一模一樣”。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了一些人對大陸固有的敵對看法和排斥情緒。
(一 )中華“根 ”文化
眾多的史料證明,臺灣文化的主體源于中華文化。在地緣上,大陸與臺灣,古來一家;在血緣上,同根同祖。左鎮(zhèn)人的發(fā)現便是一個考古上的例證,而歷史上閩人移臺,更是不爭的事實。臺灣 2300萬居民中,有 85%的所謂本省人,都是客家人、閩南人的后裔。臺灣的方言就是閩南話,住的房子也是閩南式的。兩岸同胞同種同文,衣著、居所、民間工藝品、興趣愛好、生活習俗和婚喪禮俗等十分相似,這是共同文化、同一民族特點的重要表現。盡管臺灣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承受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民族屈辱,1949年后與大陸又隔絕了四十多年,但是,臺灣一直也沒有脫離中華文化的“根”??傊?兩岸血同緣、根同宗、文同脈,臺灣文化之根在大陸,任何力量都無法切斷、否認。臺灣文化與大陸任何一個地方的地域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臺灣文化并沒有生成一種也不可能生成一種與中華文化完全不同的無“根”文化。
(二)宗教信仰文化
臺灣信教群眾多,各種宗教信徒占臺灣總人口的90%,社會覆蓋面廣,有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控制力。傳統(tǒng)信仰如佛教、道教在該族群中極為流行且根深蒂固。兩岸佛教一脈相承、同出一門,臺灣佛教是祖國大陸佛教在臺灣的傳播和發(fā)展,臺灣佛教界的許多高僧是祖國大陸赴臺高僧的傳人。歷代大陸民眾遷徙開墾臺灣時,為保佑風調雨順,祈求平安,都把家鄉(xiāng)神祗請到臺灣供奉,臺灣的寺廟,多是福建、廣東一帶的分靈。臺灣民間信仰最突出的是媽祖信仰,媽祖是海峽兩岸人民 (在大陸主要是福建省等地)共同信奉的“海上守護神”,臺灣的媽祖信仰對臺灣民眾的社會、經濟、政治活動與習俗信仰有著極大的影響力。日本占領時期,臺灣人民就利用媽祖信仰和民間道教,反抗日本的殖民奴化,寄托他們思親懷祖的感情。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旅游探親之后,“媽祖熱”更是席卷臺灣全島,媽祖信徒爭先恐后奔向湄洲。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和共通性,成為兩岸文化價值認同的重要精神資源,也是我們對實現兩岸統(tǒng)一充滿信心的重要依據之一。
(三)交流合作中催生的共識價值
近年來,中央政府提出的和諧社會理念、科學發(fā)展理念,都獲得了臺灣民眾廣泛的認可。汶川大地震中,解放軍和各級政府尊重生命、尊重人權的作法在島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臺灣《聯合報》、《中國時報》等主流媒體上,長期被妖魔化的“共軍”幾乎都是英勇救人的形象,臺灣媒體上進行了一次空前規(guī)模的正面宣傳。這個事實表明,兩岸間在價值觀問題上是可以找到最大公約數的,這就是對人權的尊重,對權力的監(jiān)督,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因此,在兩岸交流中,我們不僅應當讓臺灣民眾了解大陸同胞在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且應當讓他們了解大陸民眾價值觀的最新變化,使血緣上的“自己人效應”發(fā)展到精神層面、制度層面上的互相認可與接受,為兩岸最終的統(tǒng)一奠定心理基礎。
(一)正視臺灣現狀,求同存異
由于歷史原因,臺灣經歷過荷蘭、日本等殖民者的統(tǒng)治,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深。臺灣與大陸長期分離,有著不同于大陸其他地方文化的特殊性。因此,要充分了解臺灣獨特的歷史文化脈絡和現實政治文化生態(tài),客觀地看待臺灣民眾的歷史悲情。如果我們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臺灣、理解臺灣,而不了解臺灣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不了解臺灣民眾對臺灣歷史的“集體記憶”,不了解臺灣民眾的種種復雜心態(tài)、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就不能說服他們,更重要的是在感情上不能為他們所接受,心無法貼近,無法產生共鳴。比如,臺灣同胞講的“臺灣意識”,不要簡單地把“臺灣意識”理解為“臺獨”意識。正視臺灣的現狀,就是要做到“求同存異”,即努力尋求兩岸文化的共通之處,其目的是使交流成為可能,使中央的政策能順乎自然地為臺灣民眾逐漸理解和接受;包容兩岸文化的差異,其目的是使交流更加寬容,即便有不同的聲音,也要溝通聆聽,盡量避免正面爭辯。
(二)努力尋求兩岸文化價值的對接
吳伯雄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說:“從經貿的角度看兩岸,大家追求的是經濟的利益,從文化的角度看兩岸,大家重視的是品質與價值的問題,包括制度的改革,生活的方式以及社會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等等?!睂で髢砂段幕瘍r值的對接,加強兩岸在文化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的交流。目前,大陸涉及臺灣民間民族文化遺產 (如祖廟、祖墓、寺廟、禮儀、民間音樂、工藝和民間建筑等)需做好普查、搶救、傳承工作。因為涉臺文化資源作為歷史的見證物,能充分反映臺灣與祖國大陸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也是兩岸面向未來發(fā)展的重要財富。此外,臺灣提出將阿里山、日月潭等公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陸也要鼎力支持。應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發(fā)揚國學。事實上,兩岸文化目前都面臨著外來文化的嚴重侵襲,如何保護、推廣、傳播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自身文化發(fā)展,需要兩岸聯手合作,共同面對。同時,兩岸宗教如佛教、道教、媽祖信仰的交流往來可以更加緊密。
(三)擴大和深化兩岸青少年的交流與合作
由于三十多年“去中國化”的宣傳教育,臺灣年輕一代的文化價值認同狀況并不樂觀。青年是未來解決兩岸關系的主體,積極擴大和深化兩岸青少年的了解、溝通和交流,是增進兩岸文化價值認同的戰(zhàn)略舉措??梢酝ㄟ^大型學習交流活動、參觀考察、互相承認學歷、編寫教科書等工作,逐步推進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
(四)拓寬合作領域,增進兩岸共同利益
兩岸共同利益越多,同胞之間合作雙贏的機會就越多,兩岸民眾情感融合的渠道就越多,形成共同價值的可能性就越高,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和諧構建就越不可逆轉。當前,兩岸強調的“共同利益”,更多地偏重于經濟利益,兩岸還應擴大共同的文化利益、政治利益。應遵循“從下而上”的方法,即由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而后政治生活;先民間、后官方,最終形成上下一體、官民互動,各階層積極參與的文化融合狀態(tài)。
(五)構建兩岸新文化
兩岸新文化誕生于兩岸同胞頻繁交流的實踐活動中。透過兩岸經濟合作、人員往來,形成共同的生活圈、生活方式,促成兩岸語言、價值的趨同化、同步化。兩岸新文化的追求,應著重于兩岸同胞人文、精神、心靈層面的建設,應具有開放、多元、前瞻、創(chuàng)意、包容等多項特征,它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也吸納臺灣文化中具有創(chuàng)意的活性元素,從而不斷延伸中華文化血脈、生生不息。
[1]楊敬峰.從文化認同到價值觀認同[J].社科縱橫,2009,(3).
[2]馮穎紅.臺灣同胞的認同現狀及對策研究[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3).
責任編輯:楊 東
D618
A
1002-0519(2011)02-0057-03
2011-01-05
徐曉暖 (1972-)女,山東諸城人,大連社會主義學院統(tǒng)戰(zhàn)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文化學、宗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