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輝 賀正皖
摘 要: 教師一定要調動學生動手學字詞,與遺忘作斗爭;動手記筆記,讓知識轉化為能力;動手寫體會,強化文章學習的感悟;動手小練筆,提升寫作能力,有機地把“寫”融匯于課堂中,構筑一個牢固的知識“地基”。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工具性 動手能力
人的手可以做出幾十億種動作,它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創(chuàng)造者,遺憾的是,對于手培育智力的作用(特別是在童年和少年早期迅猛發(fā)展的時期)研究的很少。令人費解的是,學生的雙手,在語文課堂上無所事事。翻開近一年的聽課筆記本,在閱讀教學課中,給予學生動筆時間的課例,僅占5.5%?!罢Z文課,課課不動筆!”一位專家一針見血地批判了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這是近年來,語文學科強調“人文性”,而弱化“工具性”的緣故嗎?工具屬性是語文的重要屬性,工具性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這是無法回避也不應回避的。糾正語文教學片面強調工具性訓練的傾向,目的是解決語文教學狹隘機械的問題,而不是徹底否定語文工具性的客觀存在。否則,語文教改就會走到另一條偏狹的道路上去。
一、動手學字詞,與遺忘作斗爭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3500個常用字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經驗證明:如果兒童在小學時牢牢地記住這些字,他就成了一個有讀寫能力的人,當然,其意義不僅如此,這最基本的讀寫能力,也是日后掌握知識的工具?!墩Z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至二年級的教學重點?!钡湍昙壗處熢谡Z文課堂上必須重視識字教學,但不是簡單機械、大量抄寫,而是讓學生富有情趣地記憶書寫。如“鳥”和“烏”,小朋友常錯,一位教師這樣教:“‘鳥須點睛,‘烏則不須點睛。因為烏鴉老時,眼睛會瞎,由小烏鴉覓食喂養(yǎng),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反哺,鳥類中只有烏鴉反哺,所以‘鳥須點睛,‘烏”則不?!倍蠹磿r書寫,加強記憶,正確率高。事實上,像“鳥”和“烏”這樣的形近字,以及音近、義近字受抑制的干擾作用尤為明顯,艾賓浩斯發(fā)現(xiàn)的“先快后慢”遺忘規(guī)律,也提醒我們在學習時需適當增加練習,加以強化,這樣才能與干擾、遺忘作斗爭。
中高年級第一課時的閱讀課堂,不能只聽到朗朗的讀書聲,以及滔滔不絕的交流聲,而應擠出時間讓學生記憶生字新詞。如初讀《三顧茅廬》課文后,我設計了一組詞串:“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秀麗宜人”。教學目標:(1)理解詞語意思;(2)想象這些詞語描繪的場景或畫面,再選擇其中的詞語寫幾句通順連貫的話。許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這么一種思維定勢:要求學生掌握詞語,就是會正確地默寫。這導致知識脫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他們的智力興趣。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掌握知識變成了毫無樂趣的事,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就確定了“詞串”的兩個教學目標,踏踏實實地把好詞語關:學生既大大方方、規(guī)規(guī)矩矩寫,練生字新詞,又提升譴詞說句的能力,使詞語“活起來”,夯實知識的“地基”。
二、動手記筆記,讓知識轉化為能力
如今,語文老師已經很少讓學生概括段意、課文主要內容了,一味地重學生感悟與體驗,輕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平時考試時也難得考分段、概括段意和課文主要內容的試題??梢哉f,老師忽視了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了學生概括能力的嚴重缺失——不能判斷內容的主次,只會機械重復文段中的某些語句,不能使用簡練的語言,更不會相機組織語言。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已經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語文教育要堅持語言訓練和人文熏陶的統(tǒng)一,就要實實在在指導學生讀書,培養(yǎng)學生把文章由厚讀薄、把長文章讀短的能力。
基于這一現(xiàn)狀,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記筆記的能力尤為重要,因為筆記既能訓練學生歸納要點的能力,記筆記要求簡明扼要,從而能逐步提高歸納重點的能力;又能增進學生文字表達的能力,因為記筆記要求用自己的話把要點記下來,經多次練習,可以具備純熟的文字表達能力。
如何概括《人類的老師》第3、4、5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初讀課文時,我設計下表,告訴學生不要把一切都從頭到尾地記住,而只要記住主要的東西,在閱讀過程中做簡要筆記,把主要的知識點及其順序等記錄下來就行,再根據(jù)表格串聯(lián)主要內容。因為是通讀課文,學生都對其有個輪廓性認識。我引導學生各自按提綱進行讀、思、劃、填寫等活動,經歷一個完整的閱讀思維過程,使學生獲得知識、訓練技能。
采用列表筆記法,不僅幫助學生把知識材料有條不紊地儲存,方便交流時順暢地提取,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統(tǒng)觀全文,對識記材料進行鳥瞰、梳理、歸納的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布置記筆記任務,學生就會注意聽講。同時,教師在檢查學生筆記時,不僅可以了解、引導學生,而且可以為自己贏得教學思考的時間,有利于合理調試預設環(huán)節(jié)。
三、動手寫體會,強化文章學習的感悟
我們的閱讀課堂更多側重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課堂四十分鐘,由于時間的有限,得以有機會訓練的往往是優(yōu)秀生,其他一大部分學生只做聽眾。長此以往,學生的表達能力得不到長足的發(fā)展。怎樣充分利用課堂四十分鐘的教學時機,既對學生進行大量的口頭表達訓練,又適當?shù)剡M行書面表達的培養(yǎng),從而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運用語言、組織語言、練習表達呢?
我除了嘗試抓住課文的切入點,加強隨堂小練筆外,還嘗試著每堂課都讓學生動動筆。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寫寫段落的意思、文章的主要內容;在精讀課文時,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讓學生感悟批注。
例如我聽過的蘇教版《愛之鏈》一文的教學,細細品讀完課文中重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的一段后,張老師并沒急于讓學生站起來感慨一番,而是讓學生先在感動之處做上記號,并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想。
【學生一】
在“腳腕被蹭破了”、“手也蹭破了”下畫了橫線,寫道:喬依是個有愛心的人,自己腳和手受傷了,還熱心地幫助老婦人修車。
【學生二】
在“摘下了破手套”“凍得幾乎沒有知覺”“喘著”、“流下來”下畫了橫線,寫道:我覺得喬依不怕冷,修車非常認真,是個樂于助人的好人。
【學生三】
在“沾滿了油污”“臟”下做了記號,寫道:看出喬依不怕臟,像修自己的車一樣認真。
【學生四】
在“他沒穿襪子”“破手套”下圈了點,寫道:喬依是貧窮,很需要錢。
【學生五】
在“喬依讓她坐進車里”下畫了線,寫道:喬依很會體貼人,他知道老婦人很冷。
……
在寧靜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卻是活躍的。個性化的解讀傾注筆端時,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提高,書面表達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四、動手小練筆,提升寫作能力
現(xiàn)行的閱讀教學重理解輕運用,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運用能力,導致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積累的語言材料和表達形式不能在廣泛的說寫實踐中加以運用,變成消極的“死知識”,讀與寫之間不能達成順暢的轉化,語言的“成活率”低。有了用筆閱讀思考、用筆表達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交流不再是原有水平的重復,而是實質性的發(fā)展。用筆來思考,應該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一種終身受用的學習方式。
比如在教學《我只看到你的眼睛》一課時,我讓學生先找一找詩中哪一個詞語或哪一個細節(jié)打動人,模仿寫上一句或幾句感言。
第一步,練習說單句:從你的眼睛中,我看到 。
加上修飾成分,如“從你的眼睛中,我看到你那慈母般的溫暖……”,把句子說具體、優(yōu)美。
第二步,學習最簡單的排比句,排列、組合創(chuàng)作一首小詩:
從你的眼睛中,我看到你那慈母般的溫暖;
從你的眼睛中,我看到你對我的殷切期望;
從你的眼睛中,我看到你對我焦躁心靈的撫慰;
……
學生用質樸的語言,抓住了細節(jié),對描寫對象作了簡潔的勾勒。通過描寫,學生不僅了解了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受到情感的感染。由此,課堂上的說話、寫話訓練,不是隨心所欲,而是研讀文本后,精心設計的語言訓練活動。
當前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通病是“說”風太盛,學生練習的時間太少,尤其是筆頭練習更少。葉圣陶先生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訓練之。顯然,語文課就是要講究訓練的。教語文,就是貫徹八個字:“字、詞、句、篇”“聽、說、讀、寫”,前四個字是語文的基礎知識,后四個字是語文基本能力。我認為一節(jié)課寫寫練練的時間,一般不得少于10分鐘,強調“練得準、練得巧、練得及時”。另外,講練也要緊密結合,講了什么馬上就練什么,否則講練脫節(jié),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工具在于運用,能力重在訓練,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但語文是思維的工具,是交際的工具,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工具,這種特殊性決定了語文的基本訓練不單單是一種技術訓練。
就像植物的生長需要養(yǎng)分一樣,孩子的大腦發(fā)育同樣需要外界的刺激。手是孩子探索、認識外界的主要器官之一,通過手的動作,大腦獲得大量的外部信息,而這些信息就是大腦發(fā)育的養(yǎng)料。顯然,手巧能心靈,心靈又促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