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開軒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文法學院,河南鄭州 450002)
締約過失性質(zhì)辯
馬開軒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文法學院,河南鄭州 450002)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確定,是民事立法日趨完善的體現(xiàn)。但締約過失責任自設立以來,關于其法律性質(zhì)法學界一直存有爭議。迄今為止,多數(shù)學者認為締約過失的理論根基在于誠實信用原則,然而從侵權責任的發(fā)展、民法體系性要求、國際趨勢來看,以侵權行為來理解締約過失行為更符合實際情況,也更符合民法規(guī)則現(xiàn)代化的要求。
締約過失責任;法律性質(zhì);侵權行為說
早在羅馬法時代,對于締約上的過失行為,人們試圖對其進行規(guī)制,以保護受損害一方當事人,但羅馬法沒有產(chǎn)生締約過失的概念,當然更無締約過失的系統(tǒng)規(guī)定。自 19世紀德國法學家耶林發(fā)現(xiàn)并提出締約過失的概念后,很快成為大陸法系各國理論和實務界的共識。
締約過失理論公認歸功于德國法學家耶林。1861年耶林在其主編的《耶林法學年報》第 4卷發(fā)表了《締約上過失、契約無效與不成立時之損害賠償》一文,他認為當事人因自己過失致契約不成立者,對信其契約為有效成立的相對人,應賠償基于此項信賴而生的損害[1]。耶林的締約過失責任顯然對傳統(tǒng)的無合同即無責任的合同責任理論提出挑戰(zhàn),肯定了成立合同之前的談判關系是一種法律上的社會關系,因相互信賴而產(chǎn)生了法定義務,當事人如果違反此法定義務應該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于是合同責任被擴大了,不再限于單一的違約責任。此理論因其影響重大而深遠被后人贊譽為“法學上的偉大發(fā)現(xiàn)”。
在我國大陸法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締約過失制度以法律移植的方式被采納,1999年《合同法》第四十二條和第四十三條確立了締約過失責任,至此締約過失責任作為大陸法系優(yōu)秀的法學成果,正式被我國立法全面采用。
關于締約過失的性質(zhì)目前通說的觀點為“誠實信用說”,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產(chǎn)生是由于當事人違反了建立在誠實信用原則基礎上的先合同義務。在進行談判磋商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業(yè)務關系而是具有一定法律信賴的業(yè)務關系,這種關系雖沒有具體給付內(nèi)容,但依據(jù)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應負有通知、說明、照顧等附隨義務,所謂的先合同義務即為此義務。
誠信原則作為現(xiàn)代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很多民事違法行為都可看做是對誠信原則的違背,以誠信原則作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明顯有省事省力的痕跡,不能夠體現(xiàn)締約過失自身的特點。我國著名的民法大家王澤鑒先生就反對此學說,他明確指出“就締約過失責任而言,其法律基礎也并非僅誠實信用原則”。[2]“誠信說”有兩大缺陷:其一,誠實信用說導致無法判斷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什么性質(zhì)的民事責任;其二,誠實信用說自身有邏輯缺陷。試問:既然締約過失責任來自談判階段對誠實信用的違反,那履行階段對誠實信用的違反就不是締約過失嗎?在同一合同中,同樣對誠信原則的違背,有的是締約過失責任,有的是違約責任,邏輯上說不通。
法律行為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的磋商行為本質(zhì)上已構成了一種法律行為,于是當事人之間形成了一種“準備法律關系”,締約過失責任恰是違反這種法律關系的結果。因此,締約過失行為本質(zhì)上應視為違反約定的違約行為。
此說缺陷在于混淆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qū)別,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根本不同在于違約責任必須以有效成立的合同為前提,責任人所違反的是合同義務;而締約過失責任的當事人之間由于不存在有效的合同,責任人所違反的義務不可能是合同義務,只能是法定的義務[3]。所以法律行為說在理論上漏洞頗為明顯。
法律規(guī)定說主張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既不是侵權行為,也不是法律行為,而是來自于法律上的直接規(guī)定。
此說缺陷在于難以回答締約過失責任是何種性質(zhì)的民事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法律規(guī)則都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可見法律規(guī)定說不僅回避了締約過失責任性質(zhì)的爭論,而且也不能提出可行方案。民法典一般規(guī)定如此之多,締約過失這么重要的規(guī)則用類推很難服人。
侵權行為說認為締約過失致他人損害是侵權行為,因為它違反了不得侵害他人人身和財產(chǎn)權益法定義務,并且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所以訂立合同過程中的過失行為導致他人利益損害的,應該屬于侵權行為的范疇。
該學說雖然在傳統(tǒng)侵權行為法難以概括締約過失不同情形的損害賠償范圍問題上存在缺陷,但較之其他學說,采侵權行為說更為合理,正如我國學者董安生所言:以侵權行為來解釋締約上過失行為更符合實際情況,也更符合民法規(guī)則體系化的要求[4]。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侵權行為所必須具備的因素,只有同時具備這些因素,侵權行為才能成立。締約過失責任符合侵權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
1.締約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為構成要件中的過失加害行為
締約當事人承擔責任,違反先合同義務是其前提,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采取的一種“加害行為”。這與沒有合同上聯(lián)系而過錯致人損害的行為除了損害發(fā)生的場合不同以外,二者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根本區(qū)別。
2.締約相對人受到的損失為構成要件中的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是指因一定的行為對他人的財產(chǎn)或人身造成的不利后果。侵權行為以損害事實的存在為成立條件,締約過失也不例外。在締約過失責任的情況下,締約相對人受到的損失是指因締約過失人的過失行為使相信合同能夠有效成立的無過錯的當事人,在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后而造成的損失,這種信賴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如果僅有一方的過失行為,而無對方有損失的事實,則無賠償。
3.締約一方有過錯為構成要件中的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有過錯是締約過失責任構成的要求。根據(jù)《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guī)定,締約過失人的過錯包括: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這里的過錯情形和侵權法中的過錯是一致的。當然如果締約過程中發(fā)生的損失是受害人、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則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也不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在要求當事人行為必須主觀有過錯問題上侵權行為和締約過失是完全一致的,此處無須贅言。
4.締約過失行為與受損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為構成要件中的因果關系
侵權行為只有在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時才能構成,締約過失與此相同。在締約過失中的因果關系是指一方當事人的過錯與對方遭受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之間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無過錯的當事人的信賴損失系對方過錯行為所必然引起的,若己方遭受的損失非因對方的過錯,即使發(fā)生在締約過程中,即使出現(xiàn)了信賴利益的損害,也不產(chǎn)生締約過失責任??梢娋喖s過失責任的因果關系與一般侵權行為的因果關系認定并無不同。
1.締約過失和侵權行為均為違反法定義務
毋庸置疑,締約過失責任是對先合同義務的違反,而先合同義務已成為一項法定的義務,例如我國《合同法》第六條與第六十條第二款關于先合同義務的規(guī)定。所以締約過失行為所違反的義務實際上為法定一般義務,其實質(zhì)是不得侵害他人財產(chǎn)和利益,對法定義務的違反顯屬侵權法調(diào)整的范圍,在此問題上締約過失和侵權行為的理論基礎是一致的。
2.締約過失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種形態(tài)
現(xiàn)代侵權行為法越來越關注行為人的注意義務,很多傳統(tǒng)締約過失情形都已經(jīng)看作侵權責任。比如,一個人在商場買東西談價格時由于商場地滑摔倒致傷,從合同法的角度分析顯然是一個較為典型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場合,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chǎn)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此時消費者當然可以要求商場承擔侵權責任,因此應屬侵權責任;除此以外,即便是其他典型締約過失場合,例如:惡意磋商、欺騙對方或締約過程中侵犯對方商業(yè)秘密等情形下,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侵權法來尋求損害賠償。可以說,僅僅強調(diào)先合同義務的特殊性便將締約過失責任從侵權責任中獨立出來沒有說服力,更無必要。所以說,締約過失責任不過是侵權責任的一種形態(tài),是一種特殊的侵權類型。
在英美法系國家,并無獨立的締約過失概念,根據(jù)英美法系合同法的傳統(tǒng)觀點:在合同成立以前,處于締約階段的當事人,除了禁止欺詐和虛假陳述以外,沒有其他責任。后來雖然在判例中擴大了締約階段承擔責任的情形,但并沒有對其性質(zhì)進行統(tǒng)一的解釋[5]。
可見,在英美法系國家,發(fā)生在締約階段的損害賠償糾紛由合同法和侵權法共同完成,但從英美法律界人士來看,侵權法保護更受青睞,因為“法院制造合同”被認為是對自由市場理念和合同自由原則的過度干涉[6]。
在大陸法系風光無限的“締約過失責任”在英美法系并沒有成為獨立的責任類型,在傳統(tǒng)大陸法系國家開始日益重視英美法的趨勢下,英美法裹挾著美國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優(yōu)勢對大陸法系的立法以及世界范圍內(nèi)的立法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接受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侵權責任的理念符合國際趨勢。
綜上所述,將締約過失行為納入侵權行為是在民法現(xiàn)有規(guī)則基礎上解決締約過失責任的一種可行的途徑。既如此將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單獨放在《合同法》中來規(guī)范顯然不合時宜,故建立在“誠實信用說”基礎之上的我國現(xiàn)行締約過失規(guī)則須重新改造,本文建議在未來我國民法典中,將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放在債權總則似更為妥當,更符合實際民法規(guī)則體系化要求;同時筆者贊同李中原先生的主張,將締約過失責任的條款設定為“在締結合同的過程中,當事人一方因過失致使相對人遭受損害時,應負賠償責任。關于此項責任,準用侵權責任的一般規(guī)定?!盵7]
[1][2]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第一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88.85.
[3]魏振瀛.民法學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18.
[4]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28.
[5][7]李中原.締約過失責任之獨立性質(zhì)疑 [J].法學,2008,(7).
[6](英)P.S.阿狄亞.合同法導論 [M].趙旭東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12.
The Nature of Culpa in Contrahendo
MA Kai-xuan
(Gramm ar Schoo lof Henan A gricu 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02)
The fault system is established,the responsibility of civil legislation isperfect.Bu t the fau ltof du ty since its estab lishm ent,its legalnature hasbeen a controversial.So far,Most scho lars think that the fau ltof the theory is that thep rincip leof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However,from the responsibility of civil law system of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and in vio lation to understand the negligence is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mo re consisten tw ith the civil law ru les.
Cu lpa in contrahendo;Legal character;Tort theory
DF5
A
1008-2433(2010)04-0082-03
2010-05-19
馬開軒 (1974—),男,河南羅山人,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文法學院講師,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