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振,趙繼紅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淺論新時期高校青年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
熊 振,趙繼紅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從 20世紀末至今,隨著“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我國的高等教育迅速進入到大眾化教育的階段,高校的青年教職工數(shù)量迅速增長,一大批青年教職工已成為學校教學、科研和管理的主力軍。我們針對新時期高校青年教職工的新特點、青年教職工思想政治狀況存在的新問題及青年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中面臨的新情況,從更新思想觀念、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和創(chuàng)新工作內容等三個方面提出舉措,以此加強新時期高校青年教工思想政治工作。
新時期;高校青年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
20世紀末高等院校擴招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階段迅速過渡到“大眾化”教育階段,2008年的毛入學率已超過23%,并呈繼續(xù)上升的態(tài)勢。隨著學生規(guī)模的急劇擴張,大批應屆大學畢業(yè)生得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任職。有的高校,特別是一些新辦地方院校,其青年教職工的比例高達80%,成為學校教學、科研和管理的生力軍 。高等院校人才隊伍的壯大,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帶來了強勁的動力,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書育人,德育為先,青年教職工與大學生接觸最緊密,是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引路人,青年教職工思想政治素質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
當今社會,大學已經(jīng)成為人才的聚集地,大學是新思想的發(fā)源地,是人類文明的高地,是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基地。在這樣一個社會的轉型時期,由于客觀社會環(huán)境和高等教育規(guī)律影響,年輕教職工呈現(xiàn)出新時期的青年教職工的新特點,反映出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些方面的問題,對于青年教職工的自身成長和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都十分不利。因此,加強青年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青年時期是人生創(chuàng)造的黃金期和高峰期,據(jù)教育部2008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35歲以下青年專任教師約占目前高校教師的 48.34%左右。他們作為青年群體的特殊部分,除了具有一般青年人普遍具有的特點,在我國經(jīng)濟快速增長和高等教育長足發(fā)展的今天,高校青年教職工更具有以下不同的新特點。
1.學歷高,科研能力較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意識
目前,高校青年教職工的學歷普遍較高。以某高校為例:近幾年引進的具有碩士學位的教職工占同類教職工的一半,其中全部為35歲以下的青年教職工,大都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他們有著更廣闊的知識面,更厚實的專業(yè)底子,這為學科建設、課堂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條件。這些青年教職工的外文水平普遍較高,開設雙語課程教學的能力和對學科前沿成果的敏感與研究能力較強,借助網(wǎng)絡獲得中外學術科研信息便捷,這就大大促進了學術和科研的成長。他們的眼界開闊,更能理解知識更新的迫切性,業(yè)余時間自覺投身學習,教學和科研齊頭并進。另外,從事黨政管理的青年教職工學歷結構發(fā)生變化,他們主動補充人文社科知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表現(xiàn)出較好的素質,尤其是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規(guī)律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優(yōu)勢。
2.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講求辦事效率
中國教育的振興和發(fā)展給高校青年教職工帶來廣闊的發(fā)展機遇, 目前高校普遍注重教職工隊伍建設和培養(yǎng),為青年教職工的自身發(fā)展搭建各種平臺,鼓勵他們提高和發(fā)展。青年教職工普遍相信要經(jīng)過個人努力,才能脫穎而出。他們工作有激情,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受傳統(tǒng)觀念的約束不多。青年教職工在本職工作和業(yè)務提高安排上有自己的計劃,注重提高工作效率,但在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上更強調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
3.思維活躍,關心國家的前途和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當代青年教職工都是1973年以后出生,是我國高等教育振興和飛速發(fā)展培養(yǎng)出來的年輕一代,他們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更是受益者,還是進一步改革和開放的貢獻者。絕大多數(shù)青年教職工的政治立場、態(tài)度和觀點總體正確,贊同黨的方針政策,對國家未來發(fā)展、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充滿信心。同時他們關心國家大事、國際大事,保持著中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出較強的愛國主義精神。
4.工作積極性高,具有較強的進取精神和專業(yè)精神,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
絕大部分青年教職工將主要精力用于本職工作,呈現(xiàn)出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特別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實施和就業(yè)形勢的變化,高校教職工職業(yè)愈來愈受到社會的尊重和個人的珍惜;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教書育人也越來越成為自覺行為,那種不認真熟悉鉆研教材、不按教學要求認真?zhèn)湔n、上課照本宣科、講授寡淡無味、教學方法陳舊的教職工不僅不受學生歡迎,他們自己也感受到淘汰的壓力,也在改進和提高自身的職業(yè)素質。可見,高校青年教職工的整體素質是好的,
1.在政治信念方面,一部分青年教職工政治熱情不高,存在信仰危機。從教育部近年來所做的一年一度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數(shù)據(jù)表明,絕大多數(shù)青年教職工的思想政治素質的主流是好的。他們堅信黨的領導,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充滿信心,但因多年來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重業(yè)務輕政治、重實惠輕理想的不良傾向影響,部分青年教職工在“為誰服務”的問題上,沒有從立場和態(tài)度上得到根本解決,對政治逐漸失去了熱情,對政治理論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因此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和判逆心理。主要表現(xiàn)為,他們入黨積極性不高,甚至不愿意加入黨的組織。受西方資產階級的不良思想影響,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發(fā)生扭曲,有的對現(xiàn)實不滿,有的變得消極頹廢。
2.在責任意識方面,有的青年教職工在認識和行為上存在偏差,表現(xiàn)為本位主義、個人主義。認為自己是搞學問或做行政的,只要搞好自己的教學科研或管理工作就夠了,因而對學生缺乏愛心,育人意識淡泊。他們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聞不問,或流于形式;對學生違紀行為視而不見,或不愿多管“閑事”;對差生冷淡歧視,缺乏關愛和幫教。有的青年教職工在校外大量兼職,份內工作則馬兒虎之,敷衍塞責,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的青年教職工把自己的學校當作跳板,積蓄能量,羽翼豐滿后則隨時準備跳槽,沒有樹立“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觀念。有的青年教職工根本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完全沒有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不注重自身形象,不講究個人修養(yǎng),上課自由散漫,隨意遲到早退或停課調課,種種不端行為貽害學生,誤人子弟。
3.在敬業(yè)精神方面,表現(xiàn)為愛崗敬業(yè)精神不強,對教書育人工作投入不夠。據(jù)有關調查,青年教職工在遵守職業(yè)道德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教學方面的情況有∶部分教職工不認真熟悉鉆研教材,不按教學要求認真?zhèn)湔n,上課照本宣科,講授寡淡無味,教學方法陳舊,很少批改作業(yè),個別教職工甚至連考卷都不改就胡亂給分。反映在管理方面,有些管理干部不去現(xiàn)場,不入寢室,不下基層,服務意識極差。有的教學怕多上課,管理怕多做事,做點工作就講價錢。受市場經(jīng)濟負面影響,部分青年教職工個人主義思想抬頭,價值取向傾斜,對收入的反差失去心理平衡,在追求人生的價值過程中過分注重眼前實惠和個人利益,在付出與索取、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時陷入誤區(qū)。他們不講愛崗敬業(yè),不講犧牲奉獻,過多追求個人利益,滋生了嚴重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享樂主義。
4.在社會閱歷方面,表現(xiàn)為閱歷不深,缺乏見識,承受挫折和困難的能力不強。高校青年教職工大多都是直接留校或從其它院校畢業(yè)分配而來的,基本上就是從家門到校門,再從校門到校門這樣一種簡單經(jīng)歷。往往從小就是學習尖子,是在父母的呵護下、社會的追捧下和同齡人的羨慕下長大的,由于缺乏工作經(jīng)驗和實際鍛煉,頭腦里裝的全是書本知識,加上過順的成長經(jīng)歷,他們的心理素質相對脆弱,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產生迷茫和困惑,當自己追求的理想與社會的現(xiàn)實發(fā)生碰撞時,在對待一些社會問題上,他們往往會出現(xiàn)主觀、片面和偏激的認識傾向,甚至怨天尤人,牢騷滿腹,走到自己愿望的反面。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職責是傳道解惑,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沒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個人品德修養(yǎng),沒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意識,就不可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
1.市場經(jīng)濟的重利性給青年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負面效應。市場經(jīng)濟強調的物質利益原則和追求利潤最大化原則,以及市場經(jīng)濟中所產生的“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的原則等種種負面效應,嚴重影響了青年教職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使得他們極易產生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極端享樂主義。這種資產階級思想與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等先進思想意識相互撞擊,給青年教職工在觀念上和行為方式上所帶來的沖擊是不可忽視的,正是由于社會理想和現(xiàn)實需要上的明顯落差,使得青年教職工們難以在現(xiàn)實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到自己明確的定位,因此容易造成思想上的迷茫、行為上的偏激抵觸等。
2.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網(wǎng)絡文化的沖擊給青年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網(wǎng)絡教學、遠程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青年教職工可以利用網(wǎng)絡更新知識,獲取信息,開闊視野,提高自己;青年教職工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給學生傳授知識,答疑解難,交換意見,溝通感情。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使廣大青年教職工受益匪淺。但網(wǎng)絡作為一種傳媒、一種工具,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消極的一面。網(wǎng)絡文化的無序,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入侵,西方精神文化產品及價值觀無不在青年教職工的身上打上烙印,勢必淡化青年教職工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從而使青年教職工的思想心理上形成矛盾和不穩(wěn)定性等特點。在一部分青年教職工中表現(xiàn)為理想目標的實際化,價值理念的實惠化,道德觀念的自我化,重利輕義、急功近利思想較為嚴重。
3.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觀念和方法還比較落后,不適應新的形勢。高校青年教職工是一個知識程度較高的群體,他們思維敏銳,思想活躍,比較容易接受新的知識和新的觀念。而我們現(xiàn)在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相對年紀較大,因為受傳統(tǒng)教育多,思想觀念相對陳舊落后,總是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具體工作和日?,嵤轮腥ィ譀]有掌握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不能很好地與青年教職工進行交流溝通,對青年教職工的思想動態(tài)沒有較深的了解把握,因而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說服力不強,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4.對青年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視不夠,針對性不強,缺乏實效。審視過來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總覺得沒有把青年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到應有的位置。有的高校領導總認為只要抓好教學、科研,管好學生不出亂子就可以了,而對青年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與青年教職工管理脫節(jié),青年教職工存在的思想問題得不到疏通和引導;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與政策導向缺乏內在的統(tǒng)一。比如,在職稱、學科帶頭人等的評審中,一般只注重學歷學位、科研能力,而很少、也很難在政治素質、師德師風等方面有所要求,這無形中助長了青年教職工重業(yè)務、輕政治;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三是生活上對青年教職工關心不夠,許多實際問題得到不解決,因此削弱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實效;四是忽視青年教職工的成長規(guī)律。習慣于簡單的行政手段管理,沒有考慮到青年教職工群體的特殊性,忽視了青年教職工成長期中特有的思想情緒和各種實際問題;五是缺乏社會評價、激勵、引導、保障體系的建設,沒有為廣大青年教職工提供個體發(fā)展、參與競爭、建功立業(yè)的機會;六是高校所灌輸?shù)睦碚撆c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的不協(xié)調甚至沖突,使青年教職工陷入無所適從的迷茫境地。
1.大力加強師德建設,將其列為高校青年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加強教育引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青年教職工頭腦。在師德師風建設活動中,要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指導,根據(jù)“立足實際,突出重點,標本兼治”的原則和“重在教育,重在引導,重在建設”的方針,以調動廣大青年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使教職工從內心深處認識這項工作,支持這項工作,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主動實踐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神圣職責;要充分利用教職工理論學習時間和黨員民主生活會、座談會、報告會等,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廣大教職工深刻認識在“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中所肩負的使命,從根本上解決教職工教書育人的理論指導和方向原則問題,使教職工得到充實和升華。
其次,要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的規(guī)章制度和評估體系。通過建章立制和監(jiān)督評價使教職工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行為有準則,職業(yè)有要求,使師德師風建設與廣大教職工的教學科研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并輻射、滲透到教職工的職稱評聘、職務晉升、評優(yōu)獎勵等各個方面,使之逐步走上經(jīng)?;椭贫然?,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結合、標本兼治的工作機制。
再次,評選師德模范,搞好典型示范。通過樹立先進典型,以點帶面,推動整個師德建設。要將中外教育史上師德楷模啟迪和教育他們,與此同時,積極培育和發(fā)現(xiàn)本校教職工隊伍中的先進典型,通過師德標兵評比和宣傳,達到激勵先進,弘揚正氣的目的。
2.降低管理重心,充分發(fā)揮院系、黨支部和教研室的作用
現(xiàn)階段,要想建設一支專職教職工思想政治隊伍是不切實際的,短期內也不可能的。只有充分調動院系、黨支部、教研室的積極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實行院系經(jīng)費總額動態(tài)包干和院系目標管理責任制的高校,可將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項硬性指標列入其中,每年組織考評,將考評結果直接與承包經(jīng)費、集體評佳掛鉤,使校、院(系)、基層黨支部(教研室)三級組織都建立各自的目標責任制,真正實現(xiàn)分級負責、齊抓共管。
3.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
首先,要以人為本、構建高校和諧發(fā)展的體制機制。學校的體制機制,決定了學校的行為方向和人的做事方式,也影響教職工的思想意識。高校體制機制,應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富于人性化,不能簡單地把師生員工看作制度的對象,有規(guī)訓而無體諒。要便于信息流通、意圖傳達,便于廣大師生員工發(fā)揮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每個師生員工尤其是基層管理者相信,他們是學校的主人,他們參政議政、共商校是是學校和諧發(fā)展的需要。其次,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和人際關系。高校文化是左右?guī)熒鷨T工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環(huán)境,它潛在地并時時刻刻地指揮著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個文化和諧的高校,必然體現(xiàn)以人為中心,從人的價值追求上引導,用一種強大的文化,造成一種共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把人們團結起來,動員起來,激發(fā)起來。高校還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應始終貫徹平等、尊重、合作、發(fā)展為基本內涵的人本思想,以誠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再次,要突出教職工、學生和教學中心地位。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職工為本,突出教職工、學生、教學的中心地位,使教職工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關心學校的發(fā)展。以促進師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基礎,以教職工和學生的成功為學校的成功,實施“促進教職工教育成功”為目標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及評價體系。最后,要以人為本,建造和諧、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對教職工具有陶冶情操、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建筑裝飾、綠化美化應體現(xiàn)中華文化特點,突出校園文化氛圍,以樸素大方、莊重明快、自然流暢、簡潔實用為主,形成集綠化、美化、凈化、園林化為一體,融校園、花園、樂園、家園于一身的育人環(huán)境。
4.把思想政治工作與關心教職工的生活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人文關懷
胡錦濤總書記一再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要體現(xiàn)人文關懷,實實在在地為青年教職工解決實際問題。實踐證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常常磨破嘴皮也不如真心實意辦一件實事打動群眾。作為黨委宣傳思想政治工作部門,要定期深入廣大青年教職工人中開展調研活動,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和呼聲,要及時撰寫調查報告上報校黨委;作為校領導,要堅持實行領導接待日制度,開設校長信箱,真正了解青年教職工的所思所想,關心他們的疾苦,對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要說明原因,能夠馬上解決的,要當即拍板并付諸實施,真正把溫暖送到教職工心坎中。應該看到,無論多么先進的現(xiàn)代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對面的思想政治工作,都不能替代人文關懷的巨大作用。
5.不斷挖掘網(wǎng)絡教育功能,完善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進網(wǎng)絡
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所具有的開放性、交互性、廣泛性、虛擬性、即時性以及方便快捷、資源豐富等特點,思想政治工作在網(wǎng)絡中顯示出優(yōu)越性和超前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挖掘網(wǎng)絡教育功能,扎實構建網(wǎng)絡教育園地,培養(yǎng)網(wǎng)絡道德,建設網(wǎng)絡文化,變被動為主動,變堵為疏導,掌握網(wǎng)上主動權;要充分利用BBS這個高校師生輿論最集中的場所,因地制宜,采取有針對性的、有科學性的方法,找準切入點,抓住著力點,及時應對,正面引導,以心平氣和的討論方式,積極引導網(wǎng)上輿論,及時發(fā)布有關學校重大事件、突發(fā)事件信息,把有效的傳統(tǒng)作法和有效互動的網(wǎng)絡教育結合起來,努力開創(chuàng)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進網(wǎng)絡工作的新局面。
[1] 熊建生,萬佳妮.試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的情感效應[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7.
[2] 李合亮. 思想政治教育探本——關于其源起及本質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3] 余仰濤,彭啟智. 論職業(yè)服務生活體是思想政治工作載體中的根本載體[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9.
[4] 余仰濤,徐斐. 論社會生活體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載體的主要形式[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9.
On the Ideod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Young Teaching Staff in the University in a New Situation
XIONG Zhen,ZHAO Ji-hong
This thesis puts forword some proposals for the new phenomenon appear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young teaching staffand some solutions to the new problems existing among the young teaching staff at present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renewal of ideological con2cept , improvement of working methods and innovation of working content ,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youngteaching staff in the university in a new situation
young teaching staff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41
A
1008-7427(2010)07-0034-03
20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