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蕾
摘 要: 大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關系到其求職就業(yè),以及今后的社會適應力,不少高校正在加強對漢語口語教學的重視。本文結合實際,探討了影響高職生口語表達的因素,并就如何設置教學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進行了思考,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高職生 漢語口語教學 口語表達能力
當今社會,大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普遍較差,很多大學生對于如何自如地使用母語進行交談感到無所適從。新東方文化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徐小平在《仙人指路》一書中就犀利地指出:“中國大學生,很多人不僅說著啞巴英語,其實他們很多人的使用中文的能力,嚴格來說也屬于半啞狀態(tài),離‘啞巴英語也差不了多少!”面對這一現(xiàn)狀,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以不同形式推廣漢語口語教學。作為一名在高職院校從事漢語口語教學的工作者,我就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改革的方法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影響高職生漢語口語表達的因素
1.傳統(tǒng)觀念
中華民族是個含蓄內斂的民族,推崇少說多做,傳統(tǒng)教育強調“敏于行,訥于言”,后來發(fā)展出的“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等處事告誡,無一不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中長期的應試教育更是重筆試輕口試。再加上高職院校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受傳統(tǒng)的影響比城市更為嚴重,鍛煉口語的條件也更受限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高職生對于漢語口語的課程感到很陌生,他們對于語文課的理解仍停留在高中以前純粹的“讀、寫”階段,而對于“聽、說”的概念比較模糊。
2.心理因素
進入大學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除了新鮮感以外,成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差異使不少大學生還面臨著一個個心理問題。例如,高職院校貧困生比例較高,這些學生的自卑心理令他們不愿意與人交流,尤其是與家境富裕的學生進行交流。再如,高職生中不少人來自方言與普通話差異較大的地區(qū),平時沒有主動使用普通話的習慣,長期單一的方言環(huán)境使方言對普通話產生了負遷移,一開口難免“鄉(xiāng)音未改”。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同學們善意的笑聲,也可能會傷及他們的自尊心。
3.社會影響
現(xiàn)代社會網絡的普及和信息的暢通令電子資料幾乎替代了文本,成為大學生接觸漢語的主流途徑。一方面,最受大學生青睞的網絡語言隨意性太強,詞匯語法錯誤屢見不鮮,這些都淡化了學生的語言規(guī)范意識。另一方面,社會用語混亂的現(xiàn)象也對大學生學習漢語進行著強烈的干擾,商家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亂改成語、亂造新詞,造成語言污染。一般來說,高職生的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甄別能力較差,更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用語習慣的影響,降低口語表達的質量。
二、關于漢語口語教學內容的設置
口語教學重在凸顯其“交際”的功能,即人們出于某種社交需要,通過口語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表情達意。目前也許是對這門新興課程的研究還不夠,不少高職院校在如何設置教學內容的問題上遭遇了瓶頸。對此,我的看法如下。
1.突出普通話在漢語口語教學中的基礎地位
普通話是現(xiàn)代漢民族的共同語,也是漢語口語交流得以進行的基礎。近幾年來,教師資格證、公務員考試把普通話等級作為一個重要條件,吸引了不少大學生主動報名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可以一開始就利用10%的學時講授普通話與方言、普通話聲母韻母的正音以及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相關知識,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也為他們參加測試做好準備。在具體操作中,僅有10%的課時可能會令某些基礎差的學生“吃不飽”,針對這部分學生的特殊情況,可以通過選修課和課外輔導的形式進行強化訓練,化解教學目標與學時限制之間的矛盾。
2.實施教學內容“分模塊化”
高職院校的口語課程,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都很明確,就在于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生活、專業(yè)、工作特點,分模塊、有重點地進行教學。大體而言,教學可以分為社會交際(含普通話教學)、畢業(yè)答辯、求職面試、日常辦公、業(yè)務工作這五大情境模塊來進行,這五大模塊應根據(jù)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要求進行調整。如對于所有專業(yè)而言,社會交際、畢業(yè)答辯、求職面試都是必備技能,可各安排20%的課時;對于文秘、法律等專業(yè),日常辦公模塊的課時量可增加至25%或30%,而對于營銷、旅游和部分工科類專業(yè)而言,業(yè)務工作模塊的課時量也可以適當增加。
三、關于漢語口語教學方法的改進
口語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是一種現(xiàn)場的雙向式甚至多向式交流,這種現(xiàn)場性給口語表達者帶來了心理壓力,這也正是口語教學的最大難度之一,對我們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1.實行“分層教學”
高職生的口語基礎較之本科生更為參差不齊,最好能因材施教、分層進行。教學面向三個層次,第一層面向普通話語音問題嚴重或者膽量太小不敢開口的學生,從訓練朗讀和復述文章開始,要求每人每課準備一篇文章當眾朗讀,朗讀完畢以后以脫稿形式再將文章復述一遍。第二層面向語音水平一般、表達能力中等的學生,可以安排他們圍繞某個主題即興說一段話,或者根據(jù)真實情境進行模擬對話。第三層面向普通話基礎好、表達清晰流暢的學生,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訓練其朗誦、演講、主持、辯論的能力。教師觀察一段時間的教學效果后就要進行層次上的調整,最終實現(xiàn)共同進步。
2.實行“分組教學”
口語教學的課堂經常會出現(xiàn)教師活躍而學生沉悶或者絕大多數(shù)學生感到無所事事的情況。因此,我們可以實行分組教學,將全班分為5—6個小組,分別完成老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如根據(jù)生活情境,每組設計一段口語交流,然后輪流展示、互相點評;或者各組間進行繞口令、故事接龍比賽;又或者模擬招聘面試現(xiàn)場,每組派出一位組員成立一個考官團,向“應聘者”提問并打分。課后,教師針對各組的表現(xiàn)進行及時點評。分組教學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將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引導者”,把“主體者”的身份還給學生。
3.實行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網絡在現(xiàn)代社會化的教學實踐中呈現(xiàn)出越來越強的發(fā)展勢頭,漢語口語教學中也可以嘗試使用這種輔助教學方式。例如普通話方音很重的學生唇形和舌位的控制不得要領,以前只能依靠教師的口述來進行糾正,現(xiàn)在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音頻功能將動態(tài)的X光錄像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既聽到發(fā)音,又看到發(fā)音過程中各器官相互配合的狀況。還有“上聲”是聲調中的難點,澳大利亞紐卡素大學研制了一套漢語聲調軟件,將看不見的聲音軌跡變成可視的曲線,學生可通過曲線對比自己的調值是否準確。多媒體還能夠向學生展示提供名家名篇的朗誦,或者大學生演講比賽、辯論賽的錄像,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漢語口語教學對于絕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而言是一門新興的課程,有的院校已經作為公共必修課向各系各專業(yè)進行了推廣,有的作為專業(yè)課或者公共選修課向一部分學生開放。盡管前景良好,但是高職生自身的特點也給這門課程的教學增加了難度,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地改革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黃曉娟.從純正語音到口語交際——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新思路[J].語文學刊,2006,(9):141-143.
[2]孫媛媛.如何提高職業(yè)院校普通話口語教學質量[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1):90-91.
[3]郭蘭.從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失分看大學語言能力教育[J].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6,(1):102-104.
[4]盧錦明.交流與表達[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