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彩
摘要:在當今全球生態(tài)危機的的大語境下,本文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重新解讀庫柏的經(jīng)典之作《皮襪子故事集》,展示了主人公“皮襪子”在荒野中的朝圣之旅,揭示了庫柏前瞻性的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思想。
關鍵詞:“皮襪子”;朝圣;生態(tài)批評;庫柏
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1789-1851)是美國民族文學的先驅(qū)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生著述頗豐,但傳世之作主要是以納蒂·班波( 綽號“皮襪子”)為中心人物的邊疆題材五部曲《皮襪子故事集》,包括《開拓者》(1823)、《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草原》(1827)、《探路者》(1840)和 《打鹿將》(1841) 這五部長篇小說。國內(nèi)外研究者對《皮襪子故事集》的解讀有從其社會、道德和宗教意義,有從其人物、主題和藝術特征,有從其折射出的印第安文化,有從其反映的種族、等級和性別觀……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然而,在當今全球生態(tài)危機的大語境下,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對該作品的研究卻寥寥無幾。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理論,生態(tài)批評于20世紀70年代初見端倪,90年代興起于美國并迅速向世界范圍擴展。美國生態(tài)批評的主要倡導者和發(fā)起人徹麗爾·格羅特費爾蒂(1996:xviii)指出,生態(tài)批評是把以地球為中心的思想運用到文學研究中,探討文學與自然環(huán)境之關系的批評。生態(tài)批評的誕生改變了二十世紀各種文藝批評對象中自然缺席的局面,把自然環(huán)境作為一種新的批評范疇。本文擬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重新解讀庫柏的經(jīng)典之作《皮襪子故事集》,展示主人公“皮襪子”的朝圣之旅,揭示庫柏前瞻性的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思想。
一、感悟自然
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騷客以優(yōu)美的筆觸描繪大自然,表達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人們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并且感悟著自然。通過對大自然美景的觀賞,可以激發(fā)心靈的美感和愉悅。庫柏是一個對大自然滿懷深情的作家,他很善于寫景,在《皮襪子故事集》中,他以優(yōu)美的筆觸描繪了生機盎然、絢麗多姿,充滿著無窮魅力的大自然。在庫柏的筆下,濃密幽深的原始森林,遼闊無垠的大草原,流水淙淙的溪流湖泊,構成了一幅幅迷人的風景畫卷,無一不孕育著大自然的無限生機,無一不向人展示了大自然的迷人魅力。
在《打鹿將》中,開發(fā)者尚未涉足,整片遼闊的荒野渺無人煙,年輕的納蒂·班波呼吸的空氣完全是原始的、質(zhì)樸的,感悟到的自然之美是一種處于原生態(tài)的無以比擬的生態(tài)美。那里有“茫茫的林?!?“許多湖泊星羅棋布,波光閃閃,無數(shù)河流蜿蜒加帶,縱橫貫穿其間”;那里有一幅幅莊嚴肅穆,恬靜幽美的山水畫:“遼闊而澄清平靜的湖水”像是“鐘靈之氣結晶而成的點綴品”,“向四周舉目遠眺,水平如鏡的湖面,萬里無云的晴空和郁郁蒼蒼的樹林,盡收眼底”,“茂密的森林綿延不斷,眼力能看到的地方,從高聳的山峰到湖邊一片青翠”,“草木占有了一切,但是似乎對自己的勝利還不滿足,湖邊的樹木都朝著太陽探向湖心”,“沐浴在陽光中的這一片雄偉茂密的森林,由于六月的馥郁芬芳,憑添了幾分嫵媚,在這一片遼闊美麗的湖水襯托下愈發(fā)顯得醒目了”。這一幅幅使人心曠神怡的絕妙畫卷里的自然景色還沒有被人手破壞或改變。正如庫柏在書中所總結的那樣:“這是一塊不曾為人類蹂躪和玷污過的處女地”,“這里的一草一木還都象上帝安排的那樣,按著自然規(guī)律自生自滅!”
置身于這樣的自然美景之中,我們年輕的主人公納蒂被深深地吸引陶醉了,他感受到了這湖上的恬靜幽美和這山林的荒野氣息,他體驗到了大自然的原始美,并且這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喜悅,使他當時擁有了詩人般的心境。在這里,納蒂開放所有感官,充分感受著大自然,體驗著大自然之美,并激發(fā)起了心靈的美感。美國生態(tài)文學家巴勒斯也曾告誡人們走進自然之后一定要開放所有感官去吸收、去感悟自然萬物,他認為人的真正的發(fā)展,是開發(fā)感官潛力,是增加對自然的感悟。
在感悟大自然的過程中,人的情操會得到陶冶,性格會得到塑造。在上述純真天然的湖光山色中,納蒂禁不住感嘆自然界的造化神奇:“這樣壯麗,真是偉大啊!看了的確讓人心胸開朗!” 接著他又進一步指出,如果尤蒂絲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話,那她一定是個純樸可愛的姑娘,因為即使受了一點壞影響,這所大自然的學校也該把她糾正過來。再看納蒂本人,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荒野中度過的,荒野塑造了他勇敢、熱情、正直、淳樸、謙卑、光明磊落等種種傳統(tǒng)美德,并且他把這種種品德作為自身的生活準則。對于自然的這種性格塑造價值,庫柏的觀點和當今一些美國生態(tài)學家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他們認為原野對人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荒涼的森林和群山是安詳和力量的原始資料,也為生活在與自然協(xié)調(diào)秩序中的人提供機會。
二、融入自然
在《皮襪子故事集》中,印第安人是自然的孩子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而與像欽加哥這樣的印第安朋友有著深厚友誼的“皮襪子”雖是白人,卻覺得與這些森林的自然居住者更加親近,這說明他已經(jīng)深深地融進自然的世界。
納蒂過著純樸的生活,是個自然的哲學家。盡管他與理論知識格格不入,但卻與大自然息息相通。他從小生長在林子里,他唯一讀過的書或者說他唯一愛讀的一本書,就是“上帝在雄偉的森林里,在寬闊的湖面上,在潺潺的河流中,在蔚藍的天空間,在風、陽光、暴風雨以及大地上其他一切光輝的奇跡中,對所有的生物打開的那本書”,這本書他“看得懂”并發(fā)現(xiàn)其中“充滿了智慧和知識”。他能從森林中吸取知識,形成幾乎是傳奇性的技術和力量,具有無窮的生存能力。
在納蒂的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麗的、動人的。他愛森林,愛高山,愛湖泊,愛泉水以及上帝所賜給的一切財富。他認為世界上最動聽的音樂是自然界的聲音,在他看來“沒有比樹梢上的微風輕吟和清澈晶瑩的天然泉水流過山澗的潺潺聲更好聽的音樂”。他非常迷戀美麗的大自然,以致把自然當作自己的親密愛人。在《打鹿將》中,當尤蒂絲問及他的情人在哪兒時,他回答說,“她呀,她在森林里,尤蒂絲,她是細雨濛濛中的樹枝,是清晨草原上的露水,是漂浮在蔚藍天空里的朵朵浮云,是在森林中歌唱的小鳥,是沁人心肺的泉水——她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一切自然景物!”。納蒂從小生活在森林里,生活在美麗的自然王國,他把森林里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都當成有生命的個體,把上帝創(chuàng)造的一切自然景物都當成是他的情人,他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在自然之中。
三、回歸自然
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是生態(tài)文學和生態(tài)批評關注的重點?;貧w自然是生態(tài)文學永恒的主題和夢想。在《皮襪子故事集》中有兩個重要的象征——荒野的象征和“皮襪子”納蒂的象征,都與回歸自然有關?;囊跋笳髦环N自然純樸、自由自在的生活;納蒂則代表著一種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存態(tài)度和生存方式。
從《皮襪子故事集》的全部五部作品可以看出,“皮襪子”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荒野中度過的,并且他終生未娶。從他畢生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來看,他傾向于印第安人這種與大自然為伍、自由自在的生活;從理智的現(xiàn)實來說,他又不得不接受現(xiàn)代文明對純靜、美麗的大自然的入侵。身處這樣一種尷尬的境況,他很難找到一位追求和他一樣的生活方式,寧愿生活在荒野里而不是文明社會里的妻子。
在《皮襪子故事集》中,庫柏給納蒂安排了兩段愛情都沒成功?!洞蚵箤ⅰ分杏鹊俳z愛上了這個勇敢、熱情、正直的獵手,但納蒂似乎并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給這個姑娘,因為他想繼續(xù)追求他那自由自在的打獵生活,而尤蒂絲卻是位貪圖物欲享受的姑娘,對殖民區(qū)的文明社會充滿向往。因此,他拒絕了這位姑娘的愛,然后繼續(xù)在荒野里的行程。在《探路者》中,三十五歲的納蒂愛上了要塞守軍上士的女兒梅貝爾·鄧海姆。雖然依舊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這次他決意為愛情作一些改變,于是便想象與梅貝爾生活在森林深處一所木屋里。然而可惜的是,梅貝爾拒絕了他的求婚。這一方面是由于姑娘已經(jīng)芳心另有所屬,另一方面是由于梅貝爾雖屬于并喜歡文明社會,但她卻理解并贊同納蒂對荒野生活的追求。她曾真誠地告訴納蒂說她不想看到他做出任何改變,他應該堅持他的理想和追求。梅貝爾真誠的話直說到了納蒂心坎里,并使他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他的歸屬,因此便與他的印第安伙伴欽加哥回到森林中去了。
從這兩段愛情可以看出荒野似乎是“皮襪子”唯一追求的目標和歸屬?;橐鍪遣粚儆谒?因為對于他而言,婚姻就是被家庭和女人所束縛。他不會和一個真正的女人結婚,因為邊疆、荒野和大自然就是他的情人、他的至愛。他認為只有在荒野中,在大自然的蔭庇之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即使獲得這種完全的自由需要付出代價,需要一個人孤老終身,他也無怨無悔,因為他具有這樣一種特質(zhì):沒有什么能取代他對荒野生活的熱愛,也沒有什么能減弱他對在荒野中冒險的樂趣。
在《皮襪子故事集》的最后一部《草原》中,年老的“皮襪子”逃離文明來到了西部廣闊的大草原。草原上的山巒緩緩向西伸延,直至落基山脈。那兒似乎有一種新的寧靜,納蒂就住在這山中的一座寧靜的村子里。這時的他已經(jīng)八十開外,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黃昏。他坐在椅子中,遙望著西方地平線,那兒太陽正西沉。沐浴著柔和的夕陽,“皮襪子”安詳而肅穆地在大自然中,靜待著死神的降臨。臨死時他仍望著那生于斯長于斯的森林和甘甜的大河流水。他靜靜地死去,死后被安葬在有橡樹遮蔭的印地安土地上,這樣他的靈魂可以繼續(xù)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并且繼續(xù)在荒野中自由打獵行走?!捌ひm子”,這個自然之子終于求得與大地,與印第安人融為一體。庫柏把“皮襪子”之死安排在落基山上,并且把他的死描寫得很安詳很靜謐,目的便是突出這個老人與大地與印地安人的融合,強調(diào)他最終的回歸自然。
小結
“皮襪子”是個自然之子,他離開了文明社會,在荒野中度過了一生,感悟著自然,融入了自然,即便死后也徹底地回歸了自然。通過“皮襪子”在荒野中的朝圣之旅,庫柏表達了他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以及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思想。在當今全球生態(tài)危機的的大語境下,這種具有前瞻性的生態(tài)意識和生態(tài)思想是人類拯救地球的一劑良方,可以使當代人更好地審視環(huán)境問題和解決生態(tài)危機,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 Cooper, James Fenimore. The Pioneers. New York: Ai-
rmont, 1964.
[2] Cooper, James Fenimore. The Prairie. New York: Mer-
shon, 1985.
[3] Cooper, James Fenimore. The Pathfinder. New York:
Airmont, 1964.
[4] Glotfelty, Cheryll & Fromm, Harold. 1996. The Ecocr-
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Athens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5]庫柏著. 白濱譯. 打鹿將[M]. 北京: 外國文學出版社, 1982。
[6] 庫柏著. 宋兆霖譯. 最后的莫希干人[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1。
[7]王諾. 歐美生態(tài)文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