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格
摘要:輔導員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本文以當代大學生需求為切入點,把輔導員角色的把握與大學生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指出輔導員的工作要做到以服務于大學生為根本。對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輔導員;角色;把握
角色是指劇中的人物。在社會活動中,每個成員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它是社會對一個處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為期待。
輔導員作為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應擔當什么角色呢?國家教委頒發(fā)的《中國普通高校德育大綱(試行)》認為:輔導員屬于學生專職政工人員即專職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并且和“兩課”教師一并屬于德育專職教師。首先肯定了輔導員的教師身份。我認為輔導員角色的把握主要體現在輔導員對教育活動本身和自身在教育活動中角色位置的理解上。具體要做到三點。
一、政治思想上是學生的領航員
現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與變遷的中國和世界這兩個大局息息相關,這也成為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主導因素和驅動力。調查中顯示,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比較積極,大多數能夠對個人的成才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能夠自覺地認識個人發(fā)展與激烈競爭的關系,能夠把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有機結合起來。但也存在著不少困惑:1.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失、意志品質薄弱。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一些學生對所學專業(yè)認識不足,就業(yè)準備不夠充分,從而導致這些學生對未來社會憧憬和個人將來的發(fā)展產生懷疑,失去信心。2.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一方面他們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而又產生懷疑;一方面在學校接受許多正面觀點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極現象又感到無所適從。因此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模糊的心態(tài),導致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判斷往往側重于突出個人,趨向于現實。這種狀況迫切要求輔導員走進課堂,擔當起大學生思想政治的領航員,通過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工作,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問題,并將思想政治融入到日常工作當中去,緊密聯系大學生關注的問題,為學生答疑解惑,提高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能力,以達到培養(yǎ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學習上是學生的導師
輔導員與專業(yè)課教師最大的不同在于,專業(yè)課教師主要是傳授知識,而輔導員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引導、鼓勵學生學好知識,并且學以致用。在多次的訪談與座談中,大多數學生在提及學習問題時都感到困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目標不明確。2.不能及時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3.對入學后專業(yè)性強、內容單一的教學不感興趣,學習起來感到枯燥無味。4.進入大學后如釋重負,抱有可以休息一下的心理,導致學習沒有動力。5.由于就業(yè)競爭的壓力,對自己的前途沒有信心,而導致一些學生棄學、厭學。因此,輔導員要擔當起學生學習導師的角色,要主動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追求目標,設計自己的學習生活計劃,根據學生各自的情況和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盡快讓學生完成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從而真正達到培養(yǎng)高科技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目的。
三、生活中是學生的益友
大學生活是人生的轉折點之一。對于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莘莘學子來說,他們對大學生活充滿著熱情和向往,但是進入學校以后,他們卻被一些問題所困擾,例如人際關系搞不好、生活自立能力不強、學習壓力過大、生活困難、就業(yè)競爭大等問題,使部分大學生情緒低沉,思想消極、心態(tài)不平衡、身體狀況下降等等。針對以上現象,我們進行了關于“心目中輔導員”的調查,調查顯示了大學生的心聲:學生們希望輔導員像親人一樣關心、愛護自己,作為輔導員不光要看到自己是領導者的一面,還要充分認識到擔當學生益友的一面。因此,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應簡單歸結為教育者與受教者的關系,而應將學生當做同事來共事,當做朋友來交往,當做自己的孩子來引導。只有這樣,輔導員才能在知情知心的基礎上與學生建立感情,才能鼓舞學生自強不息,才會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綜上所述,輔導員角色的把握與輔導員自身的工作性質和工作對象是密不可分的。俗話說,有什么樣的輔導員,就能帶出什么樣的學生。換句話說,輔導員的工作直接關系著學生的未來。針對目前高校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輔導員只有擔當起學生政治上的領航員、學業(yè)上的導師、生活中的益友,即當學生在思想上有障礙時給予正確的點撥,當學生在學習上有問題時給予正確的引導,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立足于服務于學生人生基點上,才是真正意義上把握住了輔導員自身的角色定位。
參考文獻:
1.陳迪英,《高校學生輔導員的角色沖突》[J],《高等教育研究》,1996(1)
2.高瑞果,《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與就業(yè)需求的差異及對策研究》[D],《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5(9)
3.薛冬雪,《高等學校學生輔導員工作的新思考》[J],《遼寧商務職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4.王曉霞,《關于加強高校輔導員自身修養(yǎng)的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5.黃立峰,《談輔導員的心理輔導角色》[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