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桂華
摘要:成功的電影作品往往能夠達到大眾趣味與藝術個性的雙贏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既決定于導演自身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又決定于一定的“導演策略”。本文通過對這些基本策略進行梳理與分析,以期某種程度上對中國電影導演有所裨益,從而帶來中國電影更大意義上的空間釋放。
關鍵詞:成功影片;導演;導演策略
作為一名電影導演,要把眾口難調(diào)的廣大觀眾自愿地拉進電影院,并使觀眾耐心地觀賞下去,無疑是影片成功的一種最直接的證明,也是票房最直觀的一種收入。本文就著重探討成功影片背后所應具備的幾點基本“導演策略”,這幾點策略也是和已達到藝術享受與商業(yè)實現(xiàn)共贏的導演所不謀而合的。以下擬就這幾種“導演策略”做出梳理和分析。
一、訴諸內(nèi)心情感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人都有著人性情感的追求,如對愛的渴望、對溫暖的期待、對生命的珍惜等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心理,是全民族共通的情感,表現(xiàn)在藝術中也就是把握藝術的人性化觀念,即把握全人類藝術的共通性。而要成就一部成功的影片讓觀眾不斷地領略人類自己真正的本質(zhì),人性的豐滿與完善是不可少的。只有實實在在的情感與付出,真真正正的人文關懷,才更能打動人心,更能讓觀眾在觀賞時獲得享受,在回味時得到啟發(fā),從而達到藝術享受與商業(yè)實現(xiàn)的完美結(jié)合。
二、深植民族精神
法國的著名藝術理論家泰納認為:“越是偉大的藝術家,越是把他本民族的氣質(zhì)表現(xiàn)得深刻……”也就是說,藝術家首先屬于他的民族,藝術品呈現(xiàn)的首先是、最根本的也是他所隸屬民族的精神。受到世界性關注的電影作品,一定是別具一格的產(chǎn)生藝術魅力并贏得異域共鳴的,深植民族精神是他們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李安作為華人最成功的導演之一,他的電影總是能享譽全球,而傳遞東方文化和中國人的情感也始終是他的追求。他所導演的古代武俠片《臥虎藏龍》中融入了相當深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在這部影片中,李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得很充分:影片無論是在武打場面、服飾造型、山水意境的營造上都突出了寫意、靈秀等中國古典美特色,同時也將中國武術中的俠義精神推向了世界。李安的影片在藝術上和商業(yè)上可謂是找到了完美的契合點,使影片既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又能在商業(yè)發(fā)行上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梢娒褡寰竦纳钪彩遣蝗莺鲆暤?民族精神往往是藝術的根本特質(zhì)。
三、熟諳大眾心理
藝術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公眾認可、受到公眾喜愛可以是一個標準。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眾趣味,這就更要求藝術家走近大眾、了解大眾,關注大眾趣味。因為無論是如何高深玄妙的藝術,倘若沒有觀眾,那么就無法實現(xiàn)其價值,所以對于電影藝術家來說,萬勿躲進象牙塔,孤芳自賞,當然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大眾、盲目地媚俗從俗,這樣只會影響本身的藝術品質(zhì)。所以要處理好藝術個性與大眾趣味的把握度,要在不降低藝術自身品質(zhì)的基礎上熟諳大眾心理,把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巧妙的藝術處理與大眾的觀賞熱點結(jié)合起來。很多成功人士很好地拿捏了這個“度”,如王家衛(wèi)是少數(shù)幾位在國際上有影響的華語電影人之一,雖然他并不是一位多產(chǎn)的導演,但卻能做到部部經(jīng)典。首先說來,王家衛(wèi)有自己影片的“問題支點”,這些問題支點往往觸及香港這個有著特殊歷史際遇、文化和社會背景的繁華都市,觸及都市人的精神生活,而這些“問題支點”又在那個時代總能吊起觀眾的胃口。如《重慶森林》中,主人公每天買一罐5月1號到期的鳳梨罐頭,因為鳳梨是他已分手的女朋友阿美最愛吃的東西,而5月1號是主人公的生日。影片中以5月1號到期的鳳梨罐頭為象征符號,隱喻著九七香港回歸的期限即到,表達著港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存在著憂患意識??梢哉f港人心路歷程的漂泊、彷徨、迷失……就是王家衛(wèi)的“問題支點”。這撓人心般的電影風景已把觀眾牢牢地拴在了銀幕上,再加上王家衛(wèi)電影特有的艷麗、冷漠畫面、敘述的時空不定性,以及人物的失語化、數(shù)字化,更突出著都市人情感的失落。由此,觀眾與導演一起在快樂與痛苦中慰藉著自己,慰藉著都市中眾多的孤獨靈魂,灑下同情的淚水亦或露出會意的笑容??梢娨勾蟊娙朊?緊抓其心弦不失為一個成功經(jīng)驗。
四、永葆創(chuàng)造精神
藝術就是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藝術。倘若一個人缺乏創(chuàng)造精神,那他肯定不會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不會有獨立的思考,而這恰恰是藝術個性的淪喪。電影藝術則更應照顧大眾眼球的新鮮感,而這也不失為成功的一條途徑。如表現(xiàn)同性戀題材的影片,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于他們對同性戀題材都有自己獨特性的處理方式,并獲認可。如關錦鵬的《藍宇》,以他獨特的“煽情”方法把同性戀者之間的故事演繹得哀婉動人,觀眾看到的好像不再是同性戀,而是人類之間共同的情感,整個影片可以說是帶著觀眾一起進行“道德逃亡”。當然也要注意的是:永葆創(chuàng)造精神并不是一味地搞實驗,電影藝術家要在繼承古代偉大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懈地去進行探險,而不是去嘩眾取寵,因為嘩眾取寵不是創(chuàng)造精神,而是胡亂折騰。
總之,由于導演群體的復雜多變,藝術環(huán)境的變幻莫測,努力者可有所側(cè)重甚至適度的偏向。以上僅是幾點粗淺的建議,而更多的成功則需那些向電影藝術高峰攀登的人們繼續(xù)努力和艱辛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法]泰納,《藝術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2.蒲震元、杜寒風,《電影理論:邁向21世紀》[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3.張同道,《藝術理論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文物出版社資料室編,《揚州八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