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與我共事的一位老職工,據(jù)說他在少年時只讀過幾年私塾,當時已是接近花甲之年,居然還能背誦《岳陽樓記》全文。每天早晨起來,面對晨曦,吸口清新空氣,便情不自禁的背誦起來。前輩人習(xí)慣于唱誦:“慶歷四年春——藤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新——”那自得的神情,那愉悅的感情,那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簡直令校園陶醉!
后來得知該職工原是公立學(xué)校的一名教師,因在“階級清算”運動時牽涉家庭的高階級成分而被辭退回家。直至改革開放時才獲得平反,恢復(fù)了職業(yè),重返校園?;蛟S是基于如此的遭際吧,他總忘不了“謫守巴陵郡”與“百廢俱興”。無論如何,他那不衰的記憶,以及對《岳陽樓記》(以下簡稱“樓記”)癡迷的程度,足以說明古往今來人們對“樓記”的喜歡與青睞。
“樓記”之美,在于創(chuàng)意不俗。文章雖“屬予作文以記之”(記:多歌功頌德),但作者卻借題發(fā)揮,表達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遠的政治抱負,這自然也少不了表示對朋友藤子京的慰勉和規(guī)箴之意。為此,文章先以敘事起筆,再以描寫、抒情來蓄勢,后以議論點主題。集敘事、描寫、抒情與議論為一體;將駢句與散句語句不通有機結(jié)合起來。語句錯落有致,語音朗朗上口。此外,觀察景物角度的變換,景物、人物的對比,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以及“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心曠神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樂而樂”等成語的強大生命力都堪稱精妙絕倫。
“樓記”之美,還在于作者的人格魅力。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憂國憂民思想,在他“進”、“退”生涯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范仲淹出身貧寒,幼年喪父而能刻苦自學(xué),宋真宗大中祥八年(1015)考中進士。進仕后,歷任諫官、知府、經(jīng)略安撫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在任陜西安撫副使期間(1040——1043),忠于職守,閱兵蓄銳,防守森嚴,西夏不敢侵犯,并相戒說:小范胸中有數(shù)萬甲兵,不可欺也。西夏求和后,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相當副宰相)。此間,曾經(jīng)提出十項政治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蔭”為官、選拔干練人才、嚴格執(zhí)行政令等。后來雖然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自己也被貶外調(diào),改革無法實現(xiàn),但展現(xiàn)了他不堪庸俗、不堪墮落、關(guān)心國計民生思想的執(zhí)著與魄力。
在他在任期間,曾用俸祿購置“義田”千畝,救濟社會貧寒的人,直至死后無余財。這種關(guān)心人民疾苦,清廉從政的高尚品格被歷代人們所贊頌。
“樓記”之美,更在于思想主題的高遠。古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難免面臨困難,遭受挫折,經(jīng)受失敗。對待困難、挫折與失敗的不同態(tài)度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心胸曠達者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心胸狹窄者就會“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故作者范仲淹告誡我們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拔锵病迸c“己悲”,我們不妨說成是順境與逆境,處于順境,我們要警惕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處于逆境,我們不要唉聲嘆氣,怨天尤人。而應(yīng)該“進亦憂,退亦憂”。強調(diào)人們時刻保持憂患意識,這樣,才能得到生存與發(fā)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遷客騷人”,作者勉勵他們效仿“古仁人之心”?!肮湃嗜恕闭?作者無非是指像孔夫子、孟夫子之類的圣人??追蜃釉?“仁者先難而后獲”。(《論語·公冶長》)意思是說“仁者”承擔困難在別人之前,享受收獲在別人之后。孟夫子說:“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其意思是說,凡人只可講仁義就好了,何必去追求個人利益呢。又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強調(diào)“樂民之樂”,“憂民之憂”。這些“與民同憂樂”的“古仁人”思想被范仲淹發(fā)揚光大,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的政治抱負。
范仲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為官達參知政事的他被貶外調(diào)時,不但沒有氣餒,沒有悲觀,沒有憤慨,反而認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種“進”憂民,“退”憂君的憂國憂民,或是吃苦在別人之前,享受在別人之后的思想與精神,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梁子將,廣西環(huán)江縣東興中學(xué)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