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摘要]健全的個人信用體系,是適用破產免責制度的前提。設立自然人破產制度是市場主體地位平等的體現(xiàn),是促進公平競爭,彌補新破產法以及與國際破產規(guī)則接軌的需要。自然人破產制度能夠平衡和保障債權人、債務人的利益,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選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由于自然人破產的特殊性,我們應加快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在適用程序上與企業(yè)破產應有所區(qū)別,其中包括許可免責制度、自由財產制度以及人格破產與復權制度等。
[關鍵詞]個人信用;自然人破產;破產免責;制度設置
[中圖分類號]DF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320(2009)04-0555-05
一、個人信用現(xiàn)狀及適用破產免責制度的價值
目前,我國個人信用現(xiàn)狀令人擔憂,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一是個人信用觀念淡薄,二是缺乏客觀可靠的個人信用資料,三是缺乏專門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四是缺乏法律、法規(guī)及配套政策的保障??梢哉f,我國至今尚未建立完善、可行的個人信用體系,并且由于市場經濟大潮的推動,許多國人已丟棄誠信為本的傳統(tǒng)美德,個人信用狀況堪憂,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在這種情況下要在我國適用破產免責有諸多困難。破產免責對債權人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通過免責,社會把監(jiān)督債務人的信用能力和信用狀況的責任轉移給了債權人,債權人如監(jiān)督失誤,應當自行承擔由于破產免責帶來的損失;(2)通過破產免責可以保證多數(shù)債權人公平受償;(3)破產免責的適用有利于緩解執(zhí)行難的狀況。但是,如果在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給予債務人免責優(yōu)惠,對債權人來說極不公平。通過破產免責保證債權人公平受償?shù)囊罁?jù)在于,給予債務人免責優(yōu)惠,使債務人積極公開現(xiàn)有財產,配合債權人實現(xiàn)債權,使所有債權人公平受償,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在不承認自然人破產能力的情況下,債權人對于債務人財產,誰先申請執(zhí)行,就先獲得清償,從而損害其他債權人公平受償?shù)臋嗬?。至于緩解?zhí)行難的目的,在個人信用體系缺乏的情況下更難以實現(xiàn)。不適用破產免責,債務人會隱匿財產導致執(zhí)行難;適用破產免責,如果不能通過信用體系查證債務人的財產總量、收入等一系列情況對違規(guī)債務人進行嚴懲,僅憑債務人因破產免責的激勵自覺交出財產恐怕不現(xiàn)實。最終執(zhí)行依舊難,債權人的利益又被無謂地犧牲。因此,從債權人的角度看,沒有個人信用體系支撐的破產免責對其弊大于利。
為了有效監(jiān)督個人信用狀況,西方國家從20世紀初就開始著手建立完整的個人信用體系??梢哉f,大部分國家適用破產免責與個人信用體系建立的時間大致相同。而在我國,目前的趨勢似乎是要先適用破產免責制度,而個人信用體系建立的日程表還未出現(xiàn),這樣極不利于對債務人的監(jiān)督。理由是,破產免責對債務人公開財產、配合債權人實現(xiàn)債權的確有無可比擬的現(xiàn)實意義,但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前提,那就是所有獲得破產免責優(yōu)惠的債務人都必須是誠信的債務人。如果這一點得不到保證,債務人既可獲得破產免責優(yōu)惠,又有能力輕易隱匿財產,盡管信譽受損、行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仍舊是利益大于損失,那么破產免責的適用反而會“助紂為虐”,嚴重損害多數(shù)債權人的利益。法律雖然可以規(guī)定各種不適用破產免責和對債務人隱匿、毀棄財產等損害債權人利益以及欺詐破產犯罪的懲罰性規(guī)定,但在我國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對債務人的信用情況調查非常困難,破產法中所謂罰則的實際適用空間極小。因此,在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就對債務人適用破產免責有縱容投機分子的嫌疑,最終會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桎梏,在社會本位立法成為立法者追求目的的今天,如果個人信用體系完善,破產免責制度的適用將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自然人破產意義的理論邏輯和緊迫性
一部沒有自然人破產法內容的破產法不是一部完整的破產法。縱觀破產法發(fā)展的歷史,自然人破產制度是破產法的發(fā)端。西方早期商業(yè)繁榮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人破產法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正是因為在現(xiàn)實商業(yè)活動中有了自然人破產,才帶動了西方早期和后期成熟市場經濟的出現(xiàn),自然人破產制度貫穿了整個破產法的發(fā)展過程。只是在法人制度出現(xiàn)以后,破產法的內容才延及組織團體這種形式,企業(yè)破產不過是自然人破產的放大和延伸。隨著全球的經濟和金融越繁榮越發(fā)展越有規(guī)則,資本和金融危機的風險也越會增強。
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是市場主體平等化,貫徹公平競爭原則的需要。從法理學的角度來說,平等是一種社會觀念,是社會正義的化身,是法律價值體系中首要的構成內容。在法學范圍內,主體的機會平等是平等最重要的含義,這就是說,各市場主體無論大小、強弱、社會地位及所有制形態(tài)如何,在市場這只巨大的“無形之手”面前都是平等的。如果我國破產法就各種不同主體給予不同待遇,勢必造成競爭地位的不平等,不同債權得不到平等對待,不同主體得不到平等的破產保護,這于道德,法理和市場規(guī)律都是不能容忍的。
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可以彌補2007年6月1日正式實施新的破產法不足,維護債權人和債務人合法的權益,建立自然人破產制度,是完善市場主體體系,貫徹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平競爭原則的需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格局、經濟成分與結構呈現(xiàn)出多層次的復雜態(tài)勢,平等的經濟主體要求公平的競爭條件,平等的債權要求得到平等的法律保障。當債務主體陷于無力清償?shù)狡趥鶆盏木车貢r,法律應為之創(chuàng)設平等的市場退出機制,提供同等的破產保護。所以,市場經濟體制蘊涵的公平競爭原則要求我們拓展現(xiàn)行破產法的適用范圍,賦予自然人相應的破產資格。也唯有如此,自然人才能同商事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一樣,成為真正成熟而活躍的市場主體體系中的分子。從保護債權人的角度來看,民事訴訟的強制執(zhí)行的啟動取決于債權人的個別請求,無論是債權人還是人民法院都無義務通知其他債權人參與分配。因此,債權人為了各自的利益會爭先恐后的對債務采取行動,訴請在先的債權人有可能就優(yōu)先得到清償,而同一序位的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必然受到損害,無法保證諸債權人的公平受償。與之不同的破產法貫徹債權人平等原則,各個債權人均可依其債權額等比例的取得破產分配,使得全體債權得到公平合理的債權救濟。從保護債務人的角度來看,破產法的三大基本原則,破產無罪主義,破產不懲戒主義和破產免責主義,可以使自然人從長期的債務壓迫下解放出來,重新開始事業(yè),減輕社會負擔。同時,破產法的“自由財產制度”和“破產執(zhí)行制度”較之于民事訴訟法中的“生活必需品保留制度”和“強制執(zhí)行制度”而言,更有利于保護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并能有效的減輕人民法院的工作量。對自然人啟用破產程序能克服在民事訴訟中“執(zhí)行難”的問題。“執(zhí)行難”得以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由于義務負擔者客觀上無清償?shù)狡趥鶆栈驘o履行法定責任的能力。根據(jù)普通的訴訟程序,針對這類主體的大量生效裁判很難得到執(zhí)行,使國家司法的權威受到蔑視和對抗,成為社會和經濟不安定的隱患。反之,賦予所有主體包括自然人以破產能力,部分“執(zhí)行難”案件就可轉變成破產程序得到徹底解決,不
會產生上述后果。自然人破產法的建立將極大地樹立消費者信用制度的威信。當一個人被法庭宣布破產后,他的確能在實質上得到了減免債務的優(yōu)惠,但相應的是他的貸款信用記錄則留下一個極為嚴重的污點。在美國,這個污點將在7—10年內影響破產者的重新貸款。所以,大多數(shù)的消費者都非常注意自己的信用記錄,決不讓拖款的事情輕易出現(xiàn),更不會輕易申請破產保護。信用制度概念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當以法律的定義規(guī)范貸款人的拖款狀態(tài)以致破產,并用標準的表述形式予以記錄在案,隨時可供全國范圍的計算機網絡查詢,這無疑具有一種威懾的力量。
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符合經濟學上的相關原理。在經濟學中有一種規(guī)范經濟學分析方法。該方法一般采用兩個概念:一個是裴采多效(Pareto efficiency),另一個是卡多勒黑克斯效益(Kodlor Hicks efficiency)?!叭绻环N行為使一個人比原來狀態(tài)變得更好而另一個人的狀態(tài)至少比原來沒有變壞,那么該行為符合裴采多效益。如果某個行為盡管使得其中的一個人變得比原來更好,但另一個人則比原來變得更壞,而第一個人的好處大于第二個人的損害,那么,該行為符合卡多勒黑克斯效益。一般運用協(xié)議在市場上的交換需符合裴采多效益,政府或法律的集體性決策則至少應具有卡多勒黑克斯效益?!卑凑铡捌飘a損失分擔學說”,“破產是將破產損失分由債務人和債權人適當分擔,以便債務人的復興?!弊匀蝗嗣獬耸S嗟膫鶆眨靡灾匦麻_始,是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相反債權人對于剩余債務是多數(shù)人分擔,且個別自然人未能完全清償?shù)氖S鄠鶆詹⒉荒芙o債權人造成較大的損失,而對于債務人則是其生活的基礎,相比之下,顯然是利大于弊。由此分析看,法律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符合經濟學原理卡多勒黑克斯效益的要求。
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是加強國際交往,與破產法國際規(guī)則接軌的需要。我國已經加入了WTO,在法律制度上同國際慣例全面接軌的需要采取一般人破產主義代表了世界破產法的方向和趨勢,在其他國家有自然人破產制度而我國不承認自然人有破產能力的情況下,我們不可避免地面對一些令人尷尬的難題。其一,在我國境內從事商業(yè)活動的外國自然人一旦陷入無力清償債務的境地,我國法院能否依相關當事人申請宣告其破產。其二,如果我國公民在外國境內從事商品生產經營,一旦負債無力清償,外國法院能否依本國法律宣告其破產,我國法院應不應當承認這種破產宣告在中國的域內效力,在國外受到破產宣告的中國公民在我國境內是否仍需要承擔個人破產面發(fā)生的私法上的資格、權利受限制的效果,以上問題,在我國確立自然人破產的相關制度后都將不是問題。因此,世界銀行在2001年對中國新破產法所提的建議中明確指出:中國破產立法應當把自然人納入破產主體范圍之中。這一建議值得我們今天認真考慮,因為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是中國加強國際經貿交往,積極加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現(xiàn)實需要。自然人破產法的建立將有助于中國金融業(yè)的國際接軌。實際的問題包括,如何處理中國消費者無力償還向中國境內中外合資銀行的貸款,中國境內外籍人員無力償還在中國銀行的貸款,如何處理中國人員無力償還向境內外國銀行的貸款,中國的銀行如何向國際投資界申報信貸資金運行中的破產款項等等。可以肯定,在許多細節(jié)上,中國的私人破產法會有自己的特點,但我們應力求在大的框架上與國際上的原則接軌。
三、我國自然人破產立法應確立的基本制度
建立自然人破產立法主要是為了保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具體的來講,是通過詳細而嚴謹?shù)姆沙绦蚝颓袑嵖尚械姆蓷l款,保護普通消費者的利益,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樹立和維護信用制度的權威。一般人破產主義的確立和由此建立起來的自然人破產制度在歐美諸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各國對債務自然人在達到破產界限時進行的債務清償和整理程序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色,如西班牙破產法中的減額清償與延期清償程序、和解或債務整理程序,美國聯(lián)邦破產法典第四章的“有固定收入的個人的債務調整”程序等。雖然各國個人破產制度根植于本國的歷史、人文傳統(tǒng)和社會制度文明。但在創(chuàng)建我國自然人破產制度時,對各先進國家的有關立法進行相應的研究與借鑒,對盡快完善我國的自然人破產制度,提高立法效率將大有裨益。筆者認為,我國的自然人破產立法應確定以下基本制度。
1、健全我國個人信用體系是適用破產免責制度的基礎:成熟的個人信用制度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個人信用登記制度、個人信用評估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個人信用風險預警、個人信用風險管理及個人信用風險轉嫁等制度。首先,建立個人信用登記制度,個人信用登記制度是整個個人信用體系建立的基礎,而其本身的建立和完善又必須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征信數(shù)據(jù)的開放、個人信用數(shù)據(jù)庫經營模式的確立。征信數(shù)據(jù)是否開放,在多大范圍,多大程度上開放,是影響一國信用市場發(fā)展的首要因素,同時也是一個具有頗多爭議的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從信息源角度講,中國的信用管理者已經能夠初步取得相對完整的企業(yè)信用數(shù)據(jù),并形成質量可以被接受的中國信用調查報告,然而在個人信用數(shù)據(jù)的開放方面,發(fā)展過于緩慢。構成消費者個人信用的信息包括:個人資產、個人收入、個人消費信貸額度,個人消費信貸還款紀錄、信用卡還款記錄、訴訟記錄、工作性質、付房租情況、公用事業(yè)記錄,這些個人信用調查數(shù)據(jù)的數(shù)據(jù)源分別掌握在公安、商業(yè)銀行、公用事業(yè)單位、法院、人事等部門手中,個人信用征信系統(tǒng)的功能是能夠成功地,順利地從這些信用信息擁有機構中獲得數(shù)據(jù),因此這些數(shù)據(jù)的開放是個人信用數(shù)據(jù)庫(或個人信用征信系統(tǒng))成功建立的前提。確立個人信用數(shù)據(jù)庫的經營模式個人信用檔案應該在政府支持下,由中國人民銀行管理,各大商業(yè)銀行實施。經辦機構可以是由人行牽頭的金融同業(yè)協(xié)會,也可以是中介公司;就目前條件而言,最好是非營利性的行業(yè)協(xié)會,各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成熟了,再逐步轉化為營利性的中介公司。其次,建立個人信用評估制度,個人信用評估機制是對信用檔案登記機制的延續(xù)和進一步深化,科學地、準確地評價個人的信用水平是開展個人信用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傳統(tǒng)的個人信用評估理論認為應從涉及債務人個人信用的個人品行、能力、資本、條件和抵押品諸方面來考察。具體講,在分析債務人個人信用情況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債務人的收入情況評估。(2)債務人支出情況分析。(3)擔保品的類型。(4)個人品德。(5)是否參與有關的保險。再次,建立與數(shù)據(jù)庫管理相關的法律環(huán)境。要建立良好的個人信用體系,需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自然人的信用行為。近年,我國出臺的有關法規(guī)基本體現(xiàn)了市場經濟的要求,但個人信用問題一直未進行整體規(guī)范。從國外情況看,個人信用管理最關鍵的是需要法律的支持,在中國進入WTO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向成熟之際,也應該建立一套與信用管理相關的法律,為中國市場的信用交易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huán)境。在建立個人信用體系框架后,還應對個人信用數(shù)據(jù)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一定的服務,主要包括個人信用風險預警、個人信用風險管理、個人信用風險轉嫁等。
2、確立許可免責制度:對于法人破產不存在是否免責的問題,因為法人破產必然導致其法人主體資格歸于消滅,而自然人破產并不消滅自然人的民事主體資格,債務人仍然要從事必要的民事活動以維持生存,那么對于適用破產程序后仍然未能清償?shù)膫鶆?,就存在是否繼續(xù)清償?shù)膯栴}?,F(xiàn)代破產法從絕對強調債權人的受償利益發(fā)展至今,更加偏向于由債權人和債務人共同分擔債務不能清償?shù)娘L險,在保障債權人公平受償?shù)耐瑫r,也賦予債務人重獲新生的機遇。因此,對于誠信可靠的債務人,應當給予其相應的債務免除待遇以使其獲得更生的機會。我國新破產法草案中關于破產免責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許可免責的精神。筆者認為,這一許可免責制度同樣適用于自然人破產。債務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債務豁免,取決于其償還債務的誠信與積極程度。具體來說,就是由法院根據(jù)債務人清償債務的比例確定最后免責的期限。償債比例越高,期限越短;償債比例越低,期限越長。在這一期限內,自然人因受破產宣告而在活動資格、享有民事權利乃至人身自由方面都要受到相應的限制。在免責期限屆滿時,對于仍未清償?shù)膫鶆湛梢曰砻狻?/p>
3、建立自由財產制度:債務自然人的破產如果要傾其所有用于還債,債務人將難以維持生計,出于保障債務人及其供養(yǎng)之親屬一定時期內基本生活需要的人道主義要求,各國都設立了與自然人破產財產相對應的自由財產制度。所謂自由財產,指在破產程序開始后,破產人可自由支配和處分,而不受破產程序干預和限制的破產人的財產。該部分財產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專屬于破產人本身的權利,如身體權、名譽權及其損害賠償請求權等。另外一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不得扣押之財產,如破產人及其親屬必需的衣物、餐具等。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在強制執(zhí)行時“應當保留被執(zhí)行人及其所撫養(yǎng)家屬的生活必需品”,就體現(xiàn)了自由財產制度的基本精神。這一規(guī)定可以直接嫁接進入自然人破產制度。
4、確立人格破產與復權制度:自然人與商業(yè)組織的破產相比較,在后果上存在重大區(qū)別,其中之一就是組織體破產不發(fā)生人格破產問題。而自然人受宣告破產后在某些權利及活動范圍上要受到制約。例如在香港,個人在宣告破產后的四年中,須將合法收入扣除必要的生活費用后用于還債的同時,不準有較高價的物品,不能購買房屋,不能自費出港旅行,不能出任如律師、會計師、公司董事等專業(yè)人士,出入境要向法院通報行程、住處及聯(lián)絡方法,并限期返回等。這一系列表現(xiàn)在生活消費、行動自由和社會權利上受到的限制也就是所謂“人格破產”的后果。人格破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體現(xiàn)了破產懲戒主義,這一制度對于自然人破產而言是必要的,因為自然人并不因其破產而被消滅主體資格,仍要從事多種社會活動,而其財產變化情況的監(jiān)控難度又遠大于商業(yè)組織體,自然人破產后因不正當活動而給相對人及社會公益造成損害的風險也遠高于商法人或組織破產,故而各國在自然人破產方面廣泛設置該制度。筆者認為,人格破產的意義還在于,它給自然人設置了可以預見到的破產成本,可以有效遏制債務人為逃避還債而濫用破產程序。復權制度是與人格破產制度相輔相成的,即破產人受種種限制的時間并非無期限,而是允許在一定時間后解除其破產人的身份,使之與其他民事主體獲得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我國對人格破產的復權應當采取申請復權的做法,即一定期限屆滿后,由破產人向法院申請解除破產限制。在我國破產懲戒機制還不完善、成熟的現(xiàn)階段,申請復權主義的做法無疑更加安全與審慎,也體現(xiàn)了法院破產裁決的嚴肅性與權威性。至于復權期限的長短,各國立法規(guī)定不一。筆者認為,在我國該期限以5年為宜,需要說明一點,以上基本制度是自然人破產與其他主體破產比較而言應確立的個性化制度。至于商法人破產中已有的諸如破產債權確認制度、破產管理人制度、破產財產分配制度、破產和解制度等,則當然可適用于自然人破產。
[參考文獻]
[1]邢培泉:《我國個人信用與破產免責》,載《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2]王衛(wèi)國:《破產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3]劉勇:《試論我國立法應允許自然人破產的必要性及其制度設計》,載《法學》1999年第8期。
[4]洪玉:《略論建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若干法律問題》,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責任編輯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