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英
“數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新課程標準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要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并探索其實際價值。”因此,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皵祵W知識生活化,生活世界數學化”這一理念也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重視。下面,筆者就在日常教學中形成的“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思想和案例與大家共享。
一、數學源于生活,樸素而真實
純粹的數學知識枯燥而乏味,讓學生畏難和厭倦。為了讓數學知識富有真情和活力,教師應密切聯系生活,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使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
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無處不在的數學為學生提供了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生活化”的數學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把生活實踐融入數學課堂,那么數學知識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而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生活啟示教學、促進學習,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
二、教學案例來自于生活
1.借助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在講解數的認識相關內容時,設計如下場景: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1、2、3、4、5、6、7、8、9、10等數字,你們能說說它們代表的意義嗎?知道的請舉手回答。
生1:2可以表示2個蘋果,2塊糖。
生2:4可以表示4個人,4個手指頭。
生3:1表示1棵樹,1本書。
生4:我們班有8個男生,10個女生。
生5:今年我9歲了。
生6:我家的電話號碼是2836255。
生7:我姑姑住的是3號樓5層504。
在學生認識了1~10后,讓學生找一找這些數在生活中的用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這些數的認識與理解。這些例子都來自于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從而喜歡上數學,同時在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的基礎上增強數感。
2.利用身邊的數學模型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把數學生活化,并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使數學這門令不少學生望而生畏的課程產生了神奇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可讓學生說說現實中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學生會舉出多種實物,如汽車的輪子、水桶的底、下水道的蓋子等等。那么,為什么要把它們設計成圓形呢?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接著教師再引出學習的內容:“這些設計都與圓的特點有關,等學了圓的知識之后,大家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這樣聯系生活實際的開頭,使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增強了,興趣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3.利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在學完乘法后,聯系身邊的事件進行啟發(fā)教育,由淺及深。比如學習了個位數乘法,為了加深同學們的印象,解決身邊的問題,筆者會從4個皮球排成1排,總共幾個問起,問到5排,同學們都能踴躍回答。然后會提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現在只有10個皮球,要求擺成5排,每排要求4個皮球,該怎么擺?這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碰到這么有意思的問題,無論課下或者回家后,學生們一定不會閑著,或自己動手,或請示父母,筆者想這個答案一定會永遠記在他們心里。
4.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愿望。數學教學活動應當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學生展開,使新的數學知識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心的源泉,讓學生日常生活的情景出現在課堂上、教學中,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單價×數量=總價”時,可展示學生熟知的日常購物情景,然后提出問題:“巧克力每塊5角,買5塊要付多少錢?”買巧克力對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親身體會。順便可以溫習以往的知識。又如,提問:“同學們可曾注意超市的購物小票,你們可曾知道小票上各種數字之間的關系?!比缓?,展示自己前幾天的超市購物小票,和學生一塊研究幾個數字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就在具體生活情景中激活了原有的經驗,拉近了與數學的距離,產生了探索數學知識的愿望。
三、數學“生活化”要適可而止,不要片面化
在教學“數學生活化”的同時,不要片面追求生活化效果。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是對生活的提煉與生活的超越?!皵祵W生活化”不能過于放大。數學回歸生活,并不意味著生活就是數學,也不意味生活可以替代數學。數學是抽象和理性的,生活卻是具體和感性的。在實際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一味追求數學的“生活化”,把聯系生活作為唯一的數學教學方法,數學課變成了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課,數學教學變成單純地研究學生的實際生活,片面追求數學的“生活化”,用“生活化”取代“數學化”,削弱了“數學化”。在倡導“數學生活化”的同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區(qū)別,過于放大“生活化”,導致的后果是阻礙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形成學生對數學的錯覺。
在現實教學中,不能生拉硬拽、東拼西湊,使數學課堂過于“生活化”的情況。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創(chuàng)設了一些學生在公園里游玩的歡樂場景,播放了長達5分鐘,在播放碟片的同時,在下面聽課的學生一邊觀看,一邊大聲地叫嚷:“啊!這不是××公園嗎?“我去過?!薄拔乙沧^這種車?!薄淌依镩L時間難以安靜。學生都在興奮地談論著自己曾經游玩時的感受,絲毫聽不進老師本節(jié)課要想涉及的內容。很顯然,這位老師本想通過游樂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過了頭。雖然整節(jié)課很熱鬧,學生情緒高漲,但這種“數學生活化”的做法卻值得深思。
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合理地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中更好地體驗數學。認真做到使“生活化”與“數學化”兩者更有效地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數學真正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又不失數學本身應有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