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怡
[摘要] 本文從研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入手,探討了元培精神的基本內涵、具體實踐及對于今天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極大指導意義。
[關鍵詞] 元培精神 兼容并包 開拓創(chuàng)新 以人為本
蔡元培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對北大的成功改革,徹底推動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現(xiàn)代化。改革后的新北大,成為全國著名的學術中心,馬克思主義的最早傳播地,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更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作出了巨大貢獻。
今年是“五四”運動爆發(fā)九十周年。重溫這段偉大的歷史,研究和發(fā)展元培精神,對于當代大學內涵與水平的不斷提升,具有非常大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
一、元培精神的內涵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大學教育制度和思想體系的締造者。他主張教育救國與教育獨立,積極倡導“思想解放,兼容并包,學術自由,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以人為本,民主辦校,主張養(yǎng)成人格,實行文理交融,推崇科學研究”等教育思想,對近現(xiàn)代中國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中國近代乃至現(xiàn)代學校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把元培精神簡要地歸納為:兼容并包、開拓創(chuàng)新、以人為本。
二、元培精神的歷史實踐
1.兼容并包,不拘一格延攬人才
蔡元培認為,“大學者,‘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之學府也”。他采取兼容并包方針,不拘一格廣泛延攬人才。蔡先生說:“我對于各家學說,依各國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達自然淘汰之命運,即使彼此相反,也聽他們自由發(fā)展?!币虼?他“廣延積學與熱心的教員,認真教授,以提起學生研究學問的興會”。
由于蔡元培校長的積極倡導和親身實踐,北京大學一掃陳腐的官僚校風,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濃厚學術氛圍。各種思想相互交匯、相互給養(yǎng),使學術研究達到了自由發(fā)展的高度。
2.廢科立系,文理交融
蔡元培曾在《中國現(xiàn)代大學觀念及教育趨勢》一文里指出:“從理論上講,某些學科很難按文、理的名稱加以明確的劃分……例如,地理就與許多學科有關?!薄熬蛯W生方面來說,如果進入一所……只有本科專業(yè)課程的大學,那對他的教育將是不利的?!虼?我們決心打破存在于從事不同知識領域學習的學生之間的障礙?!?/p>
于是,蔡先生對北大原來文、理、法、商、工五科作出了整頓,撤去了科的界限,而是設置了并立的十四個系。同時要求習文科者必須兼習理科的一種,而習理科者也必須兼習文科的一種。這對于北大的學風建設起到了非常積極和顯著的推動作用。
3.主張個性化教學,實行“學分制”和“選科制”
1917年11月15日,教育部召開北京各高等學校代表會議,蔡元培提出“廢除年級制,采用學分制、選科制”的議案,大致意思是:學生修滿若干單位,即可畢業(yè),不拘年限。預科須修滿四十單位,其中四分之三為必修科,四分之一為選科,選科由各預科主任指導。本科須修滿八十單位,半數(shù)為必修科,半數(shù)為選科,本科學生入校時,應擇定教授一人為導師。
由于這個制度使學生能夠不拘于專業(yè)而自由選習,大大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知識、追求真理”的潛能,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因而很快被全國各大學采用,當時被認為是我國大學教育上一個極大的進步。
4.推崇科研,首創(chuàng)研究所
蔡元培強調大學應研究高深學問,大學生應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大力主張“凡大學必有各種科學的研究所”。他認為大學不是養(yǎng)成資格的場所,也不是販賣知識的地方,而是旨在培養(yǎng)學生研究真理的興趣和致力學術的人格。譬如,范文瀾、馮友蘭、葉圣陶、俞平伯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研究員或通信研究員。
這一舉措為學生做高深學問研究提供了機會和場所,在國內屬最早成立的大學研究所,具有首創(chuàng)之功。此外,通過開展科學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做到“學以致用”。
5.興辦學報和學術研究團體,多途徑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蔡元培認為,“大學的學生并不是熬資格,也不是硬記教員講義,是在教員指導之下自動的研究學問的。”為了激發(fā)北大師生的科研興趣,蔡元培極力主張興辦學報,“有了學報,學生必要發(fā)布議論,斷不能抄講義,必要于人人所知的講義以外求新材料,就不能不研究學理了”。
這些豐富多彩的學術交流活動,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有利于良好學術氛圍的形成,成為北京大學流傳至今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
6.注重人格養(yǎng)成,倡導以美育代宗教
由于辛亥革命的失敗,社會動蕩、政治復辟,導致普通百姓盲從宗教,封建迷信現(xiàn)象抬頭。這也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迷信宗教的思想洪流。有鑒于此,蔡元培于1917年在北京神州學會講演時,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學說。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把人格的培養(yǎng)作為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
這一觀點的提出,極力主張反對封建迷信,適應了當時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需要,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戰(zhàn)斗性,更為北大在1919年成為五四運動的發(fā)源地和指揮部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成果。
三、元培精神的啟示
歷史表明,以教育救國與教育獨立為核心的“元培精神”和以兼容并包與網(wǎng)羅眾家為核心的“元培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深刻領會和把握“元培精神”的實質,弘揚、發(fā)展、傳承“元培精神”,對于指導今天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仍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兼容并包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兼容并包”是大學之大的重要表征,也是大學的靈魂所在。更是高等教育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然選擇,還是應對發(fā)展過程中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chuàng)高等教育事業(yè)新局面的助推器。我們倡導的“思想自由”不是放任自流,“兼容”不是無所不容,而“并包”也不是無所不包。對各種流派的學術思想和見解主張,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合通用”。
2.開拓創(chuàng)新是人才培養(yǎng)的力量源泉
大力提升青年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知識經(jīng)濟和市場競爭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當前急需破解的一道難題。從“元培精神”的本質出發(fā),我們應該把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中開放出來,強化參與、合作、指導意識;把學習方式從機械記憶中開放出來,強化自主探索、合作創(chuàng)新;把教材從單一信息源中開放出來,強化教材的拓寬、活用與效益。要使課堂教學成為培育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品質的過程。
3.以人為本是營造和諧校園的根本保證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從高校管理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堅持“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的個性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營造一種自由、安全、和諧的校園氛圍。另一方面,堅持“以教師為本”,進一步加大教學投入和改善教學條件,實現(xiàn)資源的合理配置。優(yōu)化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充分調動教師進行教學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參考文獻:
[1]高平叔.蔡元培文集——(卷三)?教育(下)[C].臺北:錦繡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5.484.559.99.
[2]蔡元培.自寫年譜[A].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十七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47-448.
[3]高平叔.我在教育界的經(jīng)驗[A].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97.
[4]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8.194.
[5]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