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劉秀英 張美玲
[摘要] 目的:探討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術前、術后的護理要點,以及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方法:對152例行鼻內鏡手術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術前除給常規(guī)護理外,還給予心理護理;術后密切關注病情,配合醫(yī)生進行鼻腔清理及鼻竇沖洗,強調出院隨訪。結果:152例患者術后隨訪觀察,病癥完全消除128例,好轉24例。結論:鼻內鏡術前、術后的護理對徹底治愈鼻竇炎、鼻息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 鼻內鏡;鼻竇炎;鼻息肉;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6[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5(c)-092-02
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1],傳統(tǒng)術式常難以將其病變徹底切除干凈,病情易復發(fā)[2]。鼻內鏡手術(ESS)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傳統(tǒng)鼻竇手術基礎上建立的新鼻竇外科手術治療方式[3],由于該術式具有視野清晰、損傷小、合并癥少,既能徹底切除病變又能保留正常組織和結構等優(yōu)點,使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效果有了顯著提高。同時,鼻內鏡手術前后的護理對疾病的康復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4],我院2005年8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152例,現將護理方法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2例患者,男97例,女55例;年齡14~77歲,平均37歲。其中,鼻竇炎和(或)鼻息肉142例,上頜竇囊腫6例,鼻腔乳頭狀腫瘤4例。按照1997年??跁hESS診斷標準:Ⅰ型59例,Ⅱ型73例,Ⅲ型20例。
1.2 方法
152例中采用全麻125例,局麻27例;分別行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和根治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清除鼻腔、鼻竇不可逆病變,切除息肉,改善鼻腔、鼻竇通氣和引流。術中對切口滲血采用0.1%腎上腺素鹽水棉片止血,術畢使用醫(yī)用無痛止血海綿填塞鼻腔。
2 結果
152例患者經治療后,Ⅰ型59例,治愈54例,占91.5%;好轉5例,占8.5%。Ⅱ型73例,治愈63例,占86.3%;好轉10例,占13.7%。Ⅲ型20例,治愈11例,占55.0%;好轉9例,占45.0%。共治愈128例,好轉24例。
3 護理措施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況,詳細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請一些經歷過同類手術的患者現身說教,使患者對手術的目的、安全性、如何配合手術及術后情況有所了解,使其在術前有心理上的適應過程。
3.1.2 術前準備術前3 d予林可霉素滴鼻。術前日剪鼻毛,注意在額鏡下認真清理鼻腔和修剪鼻毛,由于鼻內鏡下的鼻腔手術照明充分、視野廣闊、遠近景均十分清楚,加之鏡本身的放大作用,如鼻毛未去除干凈,可直接影響視野。術晨肌注術前針。
3.1.3 行為指導術前指導患者經口呼吸,以適應術后雙鼻腔填塞的情況;注意預防感冒,以免引起手術感染及術中、術后打噴嚏;注意戒煙、戒酒,保證充足睡眠,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藥物。
3.2 術后護理
3.2.1 一般護理全麻術后未清醒患者給予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吸入氣管,并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局麻術后患者取半臥位,以減輕頭面部的充血和腫脹,減少不適。術后48 h內可行鼻額部冷敷,以減輕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組織腫脹、降低神經末梢的敏感性,可起到減輕鼻部滲血、有效控制疼痛的目的。術后由于鼻腔堵塞,需張口呼吸,囑患者多飲水,濕潤口咽部、補充水分等可有效緩解術后疼痛及不適感;對疼痛明顯者,可服用鎮(zhèn)痛藥(如瑞普樂等)。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傷口感染。術后3 d內可有吸收熱,如持續(xù)發(fā)熱或高熱提示傷口感染或發(fā)生并發(fā)癥,全身應用大劑量抗生索,控制炎癥,預防顱內感染的發(fā)生。
3.2.2 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
3.2.2.1 出血的觀察護理鼻、鼻竇解剖位置特殊,手術創(chuàng)面不需縫合而以油紗填塞止血,術中應用腎上腺素收縮血管,術后可出現腎上腺素撤退性出血,因此,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出血情況。鼻腔有少許血水樣物流出是正?,F象,告訴患者不必驚慌,如鼻前持續(xù)不斷地血液流出或反復從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塊,應立即報告醫(yī)生,及時給予處理。囑患者不要咽下血液,以免引起胃部不適、惡心嘔吐。
3.2.2.2 顱內并發(fā)癥的觀察護理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有無劇烈的頭痛、嘔吐。若發(fā)現填塞紗條取出后,鼻腔有清亮液體流出,低頭時嚴重,應考慮為腦脊液鼻漏,應立即報告醫(yī)生,同時囑患者頭高位臥床休息,避免咳嗽、打噴嚏、擤鼻和過度緊張,防止便秘。對兒童采用講故事、聽音樂等方法分散注意力,防止哭鬧和劇烈躁動。
3.2.2.3 視神經損傷的觀察護理密切觀察患者有無眶周淤血、腫脹,眼球結膜充血,有無視力下降、復視、斜視,眼球有無突出、溢淚及瞳孔變化,發(fā)現并發(fā)癥應立即報告醫(yī)生??山o予血管擴張劑、地塞米松、能量合劑等以利視力恢復,同時將觀察情況準確地記錄在護理病歷中。
3.2.3 出院指導術后隨訪和綜合治療是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5-6]。應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綜合治療及長期隨訪對清除后鼻竇分泌物、增生肉芽和水腫黏膜,控制感染,解除鼻腔黏連及及時調整治療,和手術本身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術后第1個月應每周門診復診1~2次,以清理術腔防止術腔黏連與閉塞;術后2~3個月每2周復診1次,以后每月1次,直至術腔黏膜上皮化。囑患者術后1月內勿做重體力勞動,禁煙、酒,勿食刺激性食物,加強營養(yǎng),注意休息,預防感冒。
4 討論
鼻內鏡手術常見的并發(fā)癥有腦脊液鼻漏、出血與感染、術后術腔粘連等。本組觀察發(fā)現術后大多數患者鼻腔填塞紗條,只能經口呼吸,并有切口痛、頭痛、溢淚、嘔吐陳舊性分泌物等癥狀,撤紗條后上述癥狀緩解,但鼻黏膜反應性腫脹使患者覺得鼻塞癥狀比術前更嚴重,常出現舒適性差、過度緊張。因此,護士提供精細的圍術期護理尤為重要。術前為患者提供有關疾病和手術的完整信息,術畢患者回病房后,護士將手術情況及時反饋給患者,加強心理引導,可幫助患者適應術后的不適反應。加強巡視,對患者有條不紊地進行各種治療護理,如術后加強對體溫、鼻腔分泌物、視力、視野的觀察;協助漱口,防止鼻腔逆行性感染;指導滴鼻藥的使用方法;對出院患者要強調定期復診和局部用藥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李軼,郝紅燕.鼻內鏡鼻竇手術156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8,46(5):61-62.
[2]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委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
[3]趙偉.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348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8,46(5):55-56.
[4]黃兆選,汪吉寶.實用耳鼻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214.
[5]韓德民.鼻內窺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99-208.
[6]許庚,李源.內窺鏡鼻竇外科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105.
(收稿日期: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