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嵐
摘要:高師古代文學課應重新設定教學目標、全面扭轉教學與學習觀念、合理整合課程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變革考核評測方式,才能適應中學師資新需求,強化其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師;古代文學課;實效性教改
中國古代文學作為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最重要的主干課程之一,自上世紀初學科創(chuàng)立迄今,已歷一百余年。學科歷史久遠,固然使其具有豐厚的教學經(jīng)驗積淀,但一些相沿已久的東西卻已經(jīng)不能適應新的時代要求。新世紀以來,基礎教育的改革、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更是向高師古代文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新課標明顯地更為強調對民族精神、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加大了古代文學作品在課文中的比例。然而,以培養(yǎng)中學語文師資為根本任務的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卻存在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其職業(yè)教育效果,改革高師古代文學教學勢在必行。筆者認為,針對中學語文師資的實際需求,強化高師古代文學教學的實效性,應該是一個多管齊下的系統(tǒng)工程。
一、教學目標的重新設定
1通過古代文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學生的品德和情操。德育與人文素質教育,是所有高等教育都應該強調的,而高師教育尤其要強調。因為,高等師范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基礎教育培養(yǎng)師資,其培養(yǎng)的學生擔負著傳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教育下一代的重要責任。
3000多年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又是中華民族的社會史、文化史和心靈史,無數(shù)杰出的文學作品正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凝聚,因此,中國古代文學課應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和人文素質培育的重要陣地。早在2500年前的先秦時期,偉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著名的“詩教”思想,即通過文學來教化民眾。他的“興觀群怨”說,相當全面地概括了文學的智育作用、美育作用、德育作用等社會功能。所以,我們在進行古代文學課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充分發(fā)揮本課程這方面的優(yōu)勢,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學生的品德和情操明確設定為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
2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具有對古代文學的自學與教學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所能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相對于他們一生社會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于老師講授過的作品可以進行所謂的分析與鑒賞,但面對一篇沒學過的文學作品卻不知從何置喙。所以,古代文學教學中,一定要對學生授之以“漁”而不是僅僅授之以“魚”,應該將培養(yǎng)學生的古代文學自學能力明確規(guī)定為一項教學目標。另外,從高師人才培育任務來說,高師古代文學課還要充分重視對學生的古代文學作品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古代文學作品教學中,從內容到方法都應注意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二、教學與學習觀念的全面扭轉
當前的古代文學教學,普遍存在著明顯的重視文學史而輕視作品學習的傾向,強調觀點出新而忽略具體作品學習。再加上課時量的壓縮,對作品的分析鑒賞越發(fā)減少甚至省略,只講授結論和觀點。從學生學習觀念的角度來看,學生們普遍認為,古代文學學習就是記憶重要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學流派的名詞解釋,背誦所謂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分析,也就是教材中或老師歸納的現(xiàn)成的結論和觀點。這不僅造成古代文學課枯燥乏味,還造成了一個奇怪現(xiàn)象:非中文專業(yè)的學生還在學習《大學語文》,在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文專業(yè)的學生反而可以忽略作品的學習,以至于他們面對一個非常簡單的關于作品內容的問題卻瞠目結舌。
這樣的教學與學習觀念必須盡快扭轉。教師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學作品為根基的觀念。要時刻記住,對作品和文學史的分析、認識,應該是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從系統(tǒng)的閱讀和學習作品的過程中獲得。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觀念,重視作品的閱讀,調動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體味,使他們認識到古代文學的學習不光是知識的積累,還是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過程。
三、課程教學體系的合理化整合
1調整教學內容,根據(jù)中學師資實際需求重新制定教學大綱。在貫穿文學史線索的基礎上,盡量提高作品選的教學比重,增加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及其研究著述的閱讀量。增加古代文論的課時量,增設古代文化史方面的課程,并將這些內容列為學生必須修讀的課程。
2對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進行層級模塊式整合重組,構成全新的動態(tài)綜合化“平臺模塊”式課程體系。第一層級基礎平臺,由文學史模塊、文學作品模塊、文化常識模塊和古代文論模塊構成,為學生奠定一個足夠扎實、有足夠廣度的基礎知識“地基”。文學史模塊不少內容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就很容易掌握,這些以自學輔以課外輔導的形式進行,課上只講授重點難點,節(jié)省出的課時量用于作品教學。文化及文論知識是學生自主、深入理解作品的前提,卻一直被忽視,古代文化常識課常作為其他專業(yè)的公選課沒有被中文專業(yè)開設,古代文論一般僅在大四作為選修課開設,這種局面必須扭轉。第二層級,在基礎平臺上構建素質能力拓展平臺,由專題課模塊、選修課模塊和職業(yè)能力訓練模塊構成。專題課模塊重在關鍵點的縱深拓展;選修課模塊則側重研究探計性學習,可將學術界的新成果不斷通過本模塊介紹給學生,拓寬其視野;職業(yè)能力訓練模塊除貫穿在文學作品模塊教學以外,主要與學生實習相結合,打破實習階段只有教法老師帶隊的慣例,古代文學教師跟進實習進行實踐指導,并總結普遍性問題回校后開設專題講座。第二層級素質能力拓展平臺決不是與第一層級基礎平臺截然分開、各自為政,而是統(tǒng)籌安排、相互打通、互為補充,各模塊的教學內容實行同步或異步交叉進行。如:在課程設置前,先統(tǒng)計專題課、選修課所涉及的文學史與作品分析內容,然后再確定基礎平臺中文學史模塊和作品模塊的精講與略講內容;在講授某階段的文學史和作品選時,同步開設相應的專題和選修課,而一些全面勝的或難度比較大的專題和選修課則在大四開設。這樣,兩層級間既有承接關系,又相互補充,不僅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系統(tǒng)、完整并合理化,而且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求活創(chuàng)新
1教學中堅持三個原則:(1)學生主體參與原則。僅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是不夠的,必須真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提高其學習的自覺主動性和有效性。(2)素質能力培養(yǎng)原則。從過去單一的知識傳授向素質提高和能力培養(yǎng)轉變,堅持授人以“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3)職業(yè)素養(yǎng)傳授原則。突出師范職業(yè)教育特點,教學中貫徹職業(yè)精神,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質。
2在傳統(tǒng)的講授法基礎上,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的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對一些重點而難度又不大的問題或學術界的熱點話題,采用討論法教學,教師提前布置任務,學生課下查閱資料,課堂上分組討論,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學生因為有了動手動腦和爭論的過程,對知識點印象更深,并鍛
煉了自學和分析問題能力。再如,對那些較為復雜卻又非重點的問題,采用指導協(xié)作學習教學法。指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通過協(xié)同互助的方式,為完成共同任務而展開學習。通過小組學習交流與合作,學生們掌握知識的同時也促進了認知、情感和社會意識等方面的成長與發(fā)展。又如,對大量需解讀而受課時限制不能課上解決的作品,采用讀書指導法,教師課上簡單講解,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行研讀,教師再適當跟進指導和管理。這樣,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地位,并有效利用了課余時間,無形中增加了古代文學教學課時。其他如比較法、研究法、情境法等等,都有各自獨到的作用。
3教學手段方面注意創(chuàng)新性和有效性,將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引進到古代文學教學中來。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已經(jīng)成為普遍現(xiàn)象,這方面主要是精研課件制作和使用方式,提高利用的創(chuàng)新性和有效性,如:充分利用多媒體聲光畫綜合形式,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將朦朧含蓄的意境或復雜繁瑣的敘述直觀化;將大量引證材料利用課件直接提供給學生,節(jié)約板書需耗費的教學時間,等等??傊?,盡量避免使課件成為機械呆板的電子板書,最優(yōu)化地利用它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再者,樹立信息化教學設計理念,充分利用網(wǎng)絡,開辟網(wǎng)上第二課堂,搭建網(wǎng)絡教學輔助平臺。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課程教學輔導站,發(fā)布課程公告、預留課前作業(yè)、上傳電子教案、答疑解惑;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上網(wǎng)學習,在網(wǎng)上與老師和同學討論問題。
五、考核評測方式的科學有效化變革
1建立全過程全方位的考核體系。將學生的測評從評估結果改為評估過程,如在學生課堂答問、課前復習預習、搜集資料、小組討論、作品背誦研讀、教學實習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滲入測評,將考核貫穿于教學的始終。這樣,不僅能更及時、準確、全面地檢驗教學效果、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而且能促使學生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自覺參與到每項教學活動中來。
2采取多樣化多主體的評測方式。根據(jù)具體課程的不同特點和不同教學目標,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如閉卷與開卷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理論考試與實踐考試相結合、抽查與自評相結合、結課論文與答辯情況相結合等等。此外,在考核評測中還要倡導評測主體的多元性,改變學生只能作為被評測者被動消極地接受評測主體教師的考核評測的固有模式,注重教師評測與學生自我評測相結合,其中自我評測不僅針對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反思和評價自己獲取知識與能力的過程、經(jīng)驗、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以便全面、客觀與公平地評測學習效果。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高師古代文學課強化實效性教改研究”(0802002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