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梁啟超一生譯述與借鑒西方資產階級學說、馬克思主義著作和文學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說)。西方的眾多思想和學術流派由他介紹過來。梁啟超不會西文,略通日語,他翻譯的作品不多,有日本小說,也有從日文轉譯的歐美國家的作品。這不僅說明他對西方文化的強烈追求,也顯示了他在文化建設上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
關鍵詞:梁啟超 西學中用 譯述 借鑒 實踐
一、引言
梁啟超一生譯述的西方書籍,包括西方資產階級學說、馬克思主義著作和文學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說)。他流亡日本后,對傳播歐美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學術流派等有特別的興趣,希望通過這種方法,“抉破羅網,造出新思想。”[1]他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稱:“啟超平素主張,謂須將世界學術為無限制的盡量輸入?!庇衷疲骸叭梢锩g,譯述之業(yè)特盛,定期出版之雜志不下數(shù)十種。日本每一新書出,譯者動數(shù)家。新思想之輸入,如火如荼矣?!盵2]
二、梁啟超對西方學術思想的譯介
西方的眾多思想和學術流派由他介紹過來,不少有名的大學問家他都有專文評說。在《飲冰室合集》中,涉及到的歐美、日本有影響的文化名人達50多位。
(一)盧梭。梁啟超在《盧梭學案》中系統(tǒng)介紹了盧梭的生平和政治主張,詳細評述了《民約論》的基本觀點,字里行間不乏溢美之詞,表現(xiàn)了他對盧梭的無限崇愛。梁啟超的文章文字優(yōu)美,對讀者產生了強大的感染力。
(二)培根(Bacon)。在梁啟超的著述中,多處論及培根。1902年,他專門寫《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簡明而富有見地地評述了培根的一生和學術宗旨,并視其為近世文明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梁啟超認為培根的研究方法不外兩途,一曰物觀;二曰心觀。精練而透徹地介紹培根的認識論,這在20世紀初期尚不多見。
(三)笛卡兒(Descartes)。梁啟超對笛卡兒的懷疑精神、科學態(tài)度、以及剖析綜合、計算的研究方法極為賞識。他評論說:“笛卡兒之后,距今至200余年,真所謂‘非見之極明者勿下斷語一言,吾今日觀之,幾陳腐不足道矣。而所以能開出近二百余年之新學界者,實自此一語啟之。蓋自中世紀以來,學者惟依傍前人,莫能自出機杼,前哲所可彼亦可之,所否彼亦否之,不復問事理之如何,附和而雷同之,所謂學界之奴隸也。及笛卡兒興,始一洗奴性,而使人內返本心,復其固有之自由。笛氏之功,不在禹下矣?!盵3]
(四)達爾文(Darwin)。早在洋務運動時期,已有人開始介紹達爾文及其學說,戊戌變法中范圍又進一步擴大。梁啟超的貢獻在于介紹達爾文及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學說的過程中,融會貫通,較廣泛而準確地運用達爾文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各種社會問題,寫下了一系列的論著。特別是庚子之役和八國聯(lián)軍之亂后,國家的危機使他更深刻地感到“適者生存”道理的正確性?!吧w生存競爭,天下之公理也;既競爭則優(yōu)者必勝,劣者必敗”,[4]生物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他先后寫下《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傳略》、《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等著作宣揚西方進化論思想。
(五)康德(Kant)。1903年,梁啟超發(fā)表了《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介紹了康德的生平和時代,評述了康德哲學的主要觀點,從道德和智慧兩方面論述了康德哲學的內涵和社會影響,并予極高評價。難能可貴的是,梁啟超的介紹不僅全面、深入,而且形象、生動,頗能吸引讀者。
(六)亞當·斯密(Adam Smith)。梁啟超對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佩服之至,將其《原富》一書和美國的《獨立宣言》相提并論。他在簡略介紹亞當斯密的生平和主要觀點之后,重點評述了《原富》的一些章節(jié),并加按語,發(fā)表了許多深入淺出的心得體會。梁啟超《對原富》在中國的不普及深入深表遺憾,認為這是中國民智低下的一大原因。正是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梁啟超才大力介紹亞當斯密的思想理論,其現(xiàn)實針對性極其鮮明。
(七)孟德斯鳩(Montesquien)。梁啟超把孟德斯鳩稱為法理學家、近代三權分立理論的奠基人。在梁啟超看來,“孟氏之學,以良知為本旨,以為道德及政術,皆以良知所能及之至理為根基。……《萬法精理》全書之總綱,蓋在于是?!盵5] 在20世紀初期一大批知識青年熱心研讀孟德斯鳩《萬法精理》的時候,梁啟超在評介孟德斯鳩能做出如此中肯的評價,自然起著啟迪和引導的作用。
此外,梁啟超還較多地介紹過亞里士多德(Aristeotle)、柏拉圖(Plato)、蘇格拉底(Socrates)、霍布士(Hobbes)、斯拼挪莎(Spinoza)(通譯“斯賓諾莎”)、斯賓塞(Spenser)、富蘭克林(Franklin)、瓦特(Watt)、牛頓(Newton)、福澤諭吉等,涉及哲學家、政治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倫理學家、文學家等許多方面。希臘的古典學術、英國的經濟學說、法國的民主政治理論、德國的哲學流派在梁啟超的筆下都有生動的描繪和評說。
他介紹馬克思及其學說,成為迄今所知最早譯介馬克思學說的第一個中國人。1902年,發(fā)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他譯引英國進化論者頡德(Benjamin Kidd)的思想說:“今日之德國,有最占勢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麥喀士(即馬克思)之社會主義,二曰尼志埃(即尼采)之個人主義。麥喀士,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也”。[6]又說,“麥喀士謂今日社會之弊端,在多數(shù)之弱者為少數(shù)強者所壓伏”。[7]翌年,又發(fā)表《二十世紀之巨靈托拉斯》一文,再次介紹,“麥喀士,社會主義之鼻祖,德國人,著書甚多”。1906年,他在《雜答某報》上甚至稱贊“社會主義為將來世界最高尚美妙主義”。他敏銳地預感到“社會主義為今日全世界一最大問題?!盵8]當然,在20世紀初,梁啟超并不真正懂得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他無非是從自己的需要出發(fā),為其所用。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梁啟超極力關注歐美的社會主義運動,并力所能及地加以介紹,這不僅說明他對西方文化的強烈追求,也顯示了他在文化建設上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9]
黃遵憲在《致新民師函丈書》中對梁啟超譯介西方學說的愛國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梁啟超“本愛國之心,絞愛國之腦,滴愛國之淚,撒愛國之血,掉愛國之舌,舉西東文明大國國權民權之說,輸入于中國,以為新民倡,以為中國光?!盵10]
三、節(jié)梁啟超對西方文學作品譯介
梁啟超不會西文,略通日語,他翻譯的作品不多,有日本小說,也有從日文轉譯的歐美國家的作品。前者有他翻譯的日本東海散士的《佳人奇遇》;后者有他自日文本轉譯的法國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十五小豪杰》、法國佛琳瑪利安(C. Flammarion)的《世界末日記》。他文筆恣肆,情感汪洋,雖是移譯,無異于再創(chuàng)造。
(一)《佳人奇遇》
《佳人奇遇》是梁啟超于1898年9月25日乘日本軍艦大島號逃亡途中看到的一部日本政治小說。他在船只上只是大體翻了翻,原為解悶,但從這似懂非懂的日文中,他看出了這部小說的政治內容。到日本后,梁啟超一面跟羅普學習日文,一面開始翻譯這部小說,并把它刊登在自己創(chuàng)辦的《清議報》上,刊登時未署譯者名。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這部小說不是梁啟超翻譯的,理由是:以梁啟超當時的日語水平不可能翻譯此書。日本學者山田敬三就說,根據(jù)馮自由的記述和當時梁啟超的日文水平,梁氏不可能獨立翻譯此書。他的結論是:“說梁啟超是這部作品最早的介紹者、羅普是實際的翻譯者,是最妥當?shù)目捶ā!盵11]其實這種說法并不盡然。原因是論者忽略了《佳人奇遇》使用的文體。從小說使用的文體看,它屬于漢文直譯體,多少了解日語的中國文人便不難看懂。而且梁啟超自己也曾在《紀事二十四首》中說:“曩譯《佳人奇遇》成,每生游想設空冥。從今不羨柴東海,枉被多情惹薄情?!盵12]柴東海,即柴四郎,分明是說自己翻譯過柴四郎的《佳人奇遇》。所以把《佳人奇遇》的譯者定為梁啟超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佳人奇遇》的作者是柴四郎(1852 ─ 1922),別署東海散士,上總國人,出身于會津藩士家庭,后成為政治家和小說家。他除寫有《佳人奇遇》外,另有寓言體小說《東洋美人嘆》。《佳人奇遇》從作者(東海散士)在美國留學時與西班牙亡命女郎幽蘭、愛爾蘭女郎紅蓮的邂逅寫起,通過他們開展爭取獨立的政治斗爭,以及愛情友誼的描寫,抒發(fā)了作者爭取民族獨立、祖國富強的強烈愿望,也表達了作者反對國內專制政治的思想。全書共十六卷,廣泛地描繪了從北美獨立戰(zhàn)爭、法軍入侵埃及和埃及人民的反抗、朝鮮東學黨起義直至甲午戰(zhàn)爭百余年來中外戰(zhàn)爭和革命運動的歷史畫卷,生動地展現(xiàn)了大國欺壓弱國,以及弱小民族忍受欺侮、慘遭涂炭的悲哀景況,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獨立、渴望自由和反對封建專制的意愿。這樣的主題也符合梁啟超當時啟迪民智和“新民”的政治要求。另一方面,小說中歌頌的“英雄”(如幽蘭將軍、范卿)、佳人(如幽蘭女史、紅蓮)皆為主張立憲公議而有效忠本國之“賢君”者,這一點更與譯者的政治思想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就是梁啟超到日本不久便首先翻譯這部小說的原因。
《佳人奇遇》在藝術上和一般政治小說一樣,作品缺乏系統(tǒng)的情節(jié),只是設計幾個任務,以長篇對話來發(fā)表自己的政見或敘述事情的經過。比如第一回幽蘭、紅蓮和散士的對話,每個人一開口就是上千言,或敘述家世,或談論國事,或譴責列強的殖民政策。以致使作品顯得呆板、缺乏生活氣息,這是《佳人奇遇》的主要缺點。
《佳人奇遇》較中國的政治小說又稍勝一籌,在長篇的人物對話中,有的變成了第一人稱敘事。其敘述故事經過,卻又生動傳神。比如第四、第五回,紅蓮敘述她和幽蘭女史、范卿商定用美人計欺騙守城長王羅、營救幽蘭將軍的經過就相當生動,且中間屢生波折,雖近傳奇,但也頗能吸引讀者,因之人物形象也躍然紙上。如紅蓮機智聰明、巧于偽飾、膽大心細、善于迷惑敵人,守城長王羅之見色心醉、不辨真?zhèn)巍⒇澤`事,都寫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這又增強了這部小說的可讀性。
(二)《十五小豪杰》
梁啟超還翻譯過《十五小豪杰》的前九回,后九回由羅普續(xù)譯,均發(fā)表于《新民叢報》(梁譯九回刊于第2至13號,羅譯刊于第14至24號)。《十五小豪杰》是由日本森田時軒譯的《十五少年》轉譯的。該小說的原著為法國儒勒·凡爾納的Deux Ans de Vacances(《兩年的假日》),1888)。
小說寫南太平洋有一個英屬的大海島紐西侖,島上學校的學生想利用暑假繞著紐西侖島沿岸環(huán)游一周,夜間海潮起來,把船的纜繩沖開,遇上大風,船吹入海洋中心,后來船又被吹到杳無人煙的一荒島。小說即寫十五個小豪杰與大自然斗爭的故事。譯者的目的主要是通過這一故事,培養(yǎng)青少年的冒險斗爭精神,以及獨立、自治意識。正像白葭在《十五小豪杰·序》中所說:“讀是書者,須知是書之旨趣何在,靈魂何存。曰:有獨立之性質,有冒險之精神,而又有自制之能力也。不獨立則不能生存,不冒險則不能進取,能獨立進取而不能自治,則無意之舉動,不規(guī)則之競爭,亦必終歸于失敗而已。”獨立、冒險、自治,“是三者, 皆我國民之缺點也”。[13]梁氏翻譯此書的目的就在于“吸彼歐美之靈魂,淬我國民之心志”。[14] 換句話說,也就是吸取西方思想中的民主精華,培養(yǎng)、鑄造我國青少年的新國民品格。
這主要是因為小說中所倡導的在惡劣環(huán)境中頑強拼搏、團結戰(zhàn)斗的精神與處在民族危亡中的中國人民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所以這部小說問世后,不斷重印,至1930年上海書局已出至5版。同時還有其他譯本。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原生的中譯本,題為《十五少年》,世界書局1913年出版,至1937年出至第6版;有施落英的中譯本,書名同梁譯本,1940年8月上海啟明書局初版;有章士佼的中譯本,題名《十五小英雄》,1946年上海激流書店出版。由此可見這部小說的影響之深。
(三)其他文學翻譯作品
梁啟超還翻譯過《世界末日記》和《俄皇宮中之人鬼》兩個短篇?!妒澜缒┤沼洝罚凇缎滦≌f》第1號,1902年11月14日)系根據(jù)法國文學家兼天文學家佛林瑪利安所著的《地球末日記》編譯,標“哲理小說”,小說寫西歷紀元后二百二十萬年,地球上人類毀滅之悲劇。《俄皇宮中之人鬼》(刊于《新小說》第2號,1902年12月14號,署曼殊室主人譯),據(jù)“譯者識”云:“此篇乃法國前駐俄公使某君所著也?!盵15] 觀其內容,似為假托之詞。小說描寫俄皇宮中“人鬼”事,影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黑暗。
除翻譯小說外,梁啟超還在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中翻譯過拜倫的兩首詩。在小說中通過名人的詩篇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這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并不乏見。日本政治小說《佳人奇遇》中就通過東海散士的歌唱介紹了法國的《馬賽曲》。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中首先介紹了英國著名詩人拜倫的《渣阿亞》和《端志安》,成為我國最早翻譯拜倫詩歌的譯者。拜倫(George Byron,1788 ─ 1824)是20世紀初中國人民最喜愛的詩人之一,他是英國一位杰出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由于拜倫曾參加過希臘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戰(zhàn)爭,并為之獻身,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熱愛和尊敬。他所寫的歌頌民主自由、爭取民族獨立、富有反抗精神的詩篇,也給生活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中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第四回通過黃克強的口說到:“擺倫(即拜倫)最愛自由主義,兼以文學的精神,和希臘好像有夙緣一般。后來因為幫助希臘獨立,竟自從軍而死,真可稱文界里頭一位大豪杰。他這詩歌正是用來激勵希臘人而作,但我們今日聽來,倒像有幾分是中國的說法哩?!盵16]
注釋:
[1][2]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三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5頁、第67頁。
[3][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9頁、第19頁。
[4]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33頁。
[6][7]梁啟超:《雜答某報》,新民叢報,1921年,第2期。
[8]梁啟超:《新大陸游記》,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48頁。
[9]李喜所,元青著:《梁啟超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頁。
[10]黃遵憲:《致新民師函丈書》,黃遵憲文集,京都:[日]中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頁。
[11]夏曉虹:《覺世與傳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頁。
[12][15]馬祖毅:《中國翻譯史(上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頁、第617頁。
[13]白葭:《十五小豪杰·序》,王運熙主編,中國近代文論選(上冊),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頁。
[14]梁啟超:《十五小豪杰第一回后記》,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九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5頁。
[16]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四回著者按》,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一卷(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1頁。
(李兆國 聊城大學外語教育學院 252059)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