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雯
摘要:本文是一例主要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并綜合使用多種方法對某高中生的網(wǎng)絡成癮問題進行的心理輔導。在本案例中,先通過與求助者及求助者家長交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一般資料,并對其情況進行鑒別診斷,確定求助者心理與行為問題的關鍵原因,然后與求助者協(xié)商制定咨詢方案,并通過跟蹤調查對咨詢效果進行評估,經(jīng)過評估,確定療效較好。
關鍵詞:高中生 網(wǎng)絡成癮 認知行為治療 厭惡治療
一、資料整理
(一)一般資料
張××,男,16歲,高中一年級學生,因網(wǎng)絡成癮一個月來訪,無重大軀體疾病歷史,家族無精神病史。
求助者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親與母親學歷較低。為了養(yǎng)家糊口,母親決定外出打工,父親則留在家中陪同求助者。在初中時,父親管教甚嚴,求助者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嚴加控制,不給任何的自由空間,并且與求助者很少溝通,求助者覺得非常壓抑,但又礙于父親的威嚴,不敢有任何的反抗。在父親的嚴格控制下,求助者的學習成績還算可以,并且順利考上了高中。
到了高中之后,求助者的父親開始改變對他的教育方式,走向另一個極端,給予他很多的自由和空間,不再管制約束他。突然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間,壓抑很久的求助者開始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后來在同學的帶領下,迷上了網(wǎng)絡游戲,將大部分生活費用在了上網(wǎng)上,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甚至發(fā)展為逃課上網(wǎng),脾氣也變得暴躁,和父親的關系越來越僵。
求助者感知覺正常,邏輯思維清晰,情感表達一致,自控能力較差,對父親的管教方式有很多的不滿和怨言;與同學相處融洽,沒有過激行為。
(二)求助者自述
主述:上網(wǎng)成癮、厭學、想輟學、注意力無法集中等一個多月
個人陳述:近一個月來對上網(wǎng)難以控制,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就想著網(wǎng)絡游戲,有時忍無可忍就逃課去上網(wǎng)。沒有學習的動機,在初中時都是父親逼著學習,沒有任何學習的興趣和快樂。到了高中父親不再管之后,學習就沒了動力,不愿學習,成績不斷下降,之后出現(xiàn)了“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huán),找不到學習的成就感后,失去了進取心,就從網(wǎng)絡游戲的過關中尋找滿足感。后來經(jīng)一個輟學的同學教唆,想輟學出去打工,覺得上班比學習自由,而且可以自由支配平時的生活費用。
(三)咨詢師觀察和他人反映
老師和同學反映:和同學能和睦相處,自控能力較差,不愛學習,上課沒有精神,經(jīng)常睡覺;和同學的主要話題就是游戲,談論游戲時精神百倍,對游戲興趣很濃;沒有其它的不良行為。
咨詢師觀察:求助者衣著整潔,談話時反應正常,邏輯思維順暢,談及父親時明顯有很多怨氣,想要控制上網(wǎng)又控制不住很痛苦。
(四)心理測驗結果
運用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楊(Kimberly. S.Young)的網(wǎng)絡成癮量表,測驗結果為:回答“是”的題目有6項。
二、評估與診斷
(一)綜合分析所收集的臨床資料,對求助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1)能從網(wǎng)癮中走出來,不再迷戀網(wǎng)絡游戲。
(2)培養(yǎng)自信,尋找成就感,建立學習和其它有益活動的內(nèi)部動機。
2、求助者的主要癥狀:焦慮煩躁,注意力難以集中,睡眠不足。
3、社會交往:與同學相處融洽,但沒有知心朋友。
4、相關資料:母親外出打工,很少關心小孩,一打電話就是問學習;父親先是管教嚴格,不給自由的空間,讓求助者產(chǎn)生了壓抑;初中時成績優(yōu)良,高中后有了自由空間、沒人管制,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同學描述游戲的快樂激起了他的好奇,對游戲產(chǎn)生了依賴,并且游戲水平受到了同是游戲愛好者的稱贊。
5、資料可靠性: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很完整,求知欲強,態(tài)度誠實。與求助者老師家長提供的
資料一致。
6、求助者問題的關鍵點:所有癥狀的表層都是由網(wǎng)絡成癮引起。其背后的實質是,對家庭教育的反抗。
7、求助者問題的性質:根據(jù)郭念鋒教授判斷心理正常與異常三原則,該求助者可排除重性精神病。理由:該求助者的主客觀世界是統(tǒng)一的,對自己的癥狀能自知,內(nèi)心感到痛苦壓抑,能主動尋求幫助;精神活動內(nèi)在協(xié)調一致;個性相對穩(wěn)定。
本案例也不屬于神經(jīng)癥。理由是求助者雖然有焦慮暴躁等癥狀,但時間短,僅一個月左右,對社會功能尚未造成明顯影響,生理功能的影響也不嚴重,故本案例初步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8、原因分析:該求助者母親出外打工,一是忽略了對他的關愛,二是讓他覺得父親沒用,讓母親在外吃苦,因而對父親產(chǎn)生了不滿;父親事事管的家庭教育方式讓他失去了自我,對學習只有外部動機,認為學習是為父親學的,后來父親遲到的覺醒已無法挽救求助者錯誤的認知,而且反差很大的教育方式讓求助者手足無措,最終選擇在網(wǎng)絡上尋找心理支持;求助者學習上的失敗讓他失去了成就感和價值感,體會不到存在的意義,只有去網(wǎng)絡上尋找。
(二)診斷
根據(jù)對臨床資料的收集,該求助者無重大疾病史,表現(xiàn)有明顯的焦慮情緒。
根據(jù)病與非病三原則,該求助者的主客觀統(tǒng)一,知情意協(xié)調一致,個性穩(wěn)定,有自知力,主動求治,沒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癥狀,因而可排除精神病。
對照癥狀學標準,該求助者出現(xiàn)焦慮、暴躁等情緒癥狀,從嚴重程度上看,該求助者的反應較重,但沒有泛化,并未嚴重影響其在學校生活的功能;從病程標準來看,只是一個多月;心理沖突也是由家庭教育不當,網(wǎng)絡誘惑等現(xiàn)實因素引起,因此可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jīng)癥性心理問題。
根據(jù)以上判斷,可初步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屬于心理咨詢的范疇。求助者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1、網(wǎng)絡成癮。
2、親子關系緊張。
3、缺乏內(nèi)部動力。
三、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jù)以上的評估與診斷,同該求助者協(xié)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1、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幫助求助者認識網(wǎng)絡的利與弊,正確合理地使用網(wǎng)絡;改善與父母的親子關系。
2、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培養(yǎng)內(nèi)部動力,增強其價值感,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達到人格完善。
四、咨詢方案的制定
1、咨詢目標:符合咨詢目標有效性的七個要素:具體、可行、積極、雙方可以接受、屬于心理學性質、可以評估、多層次統(tǒng)一。
2、咨詢雙方各自的特定責任、權利與義務
求助者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責任
(1)向咨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
(2)積極主動地與咨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完成雙方商定的作業(yè)。
權利
(1)有權利了解咨詢師的受訓背景和執(zhí)業(yè)資格;
(2)有權利了解咨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
(3)有權利選擇或更換合適的咨詢師;
(4)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咨詢;
(5)對咨詢方案的內(nèi)容有知情權、協(xié)商權和選擇權。
義務
(1)遵守咨詢機構的相關規(guī)定;
(2)遵守和執(zhí)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的內(nèi)容;
(3)尊重咨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咨詢師。
咨詢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責任
(1)遵守職業(yè)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
(2)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
(3)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并說明保密例外;
權利
(1)有權利了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
(2)有權利選擇合適的求助者;
(3)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tài)度,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咨詢;
義務
(1)向求助者介紹自己的受訓背景,出示營業(yè)執(zhí)照和執(zhí)業(yè)資格等相關證件;
(2)遵守咨詢機構的有關規(guī)定;
(3)遵守和執(zhí)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的內(nèi)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詢的次數(shù)與時間安排
咨詢次數(shù):2次。
時間安排:周四、周五下午,每次50分鐘左右。
4.咨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
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的心理治療方法,幫助求助者發(fā)現(xiàn)并糾正錯誤觀念及其賴以形成的認知過程,使之改變到正確的認知方式上來,以合理的人生觀來維護心理健康,促進人格的全面發(fā)展。
厭惡療法:通過附加某種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進行不適行為時,同時產(chǎn)生令人厭惡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厭惡療法的原理是經(jīng)典條件反射。
5.咨詢的效果及評價手段
(1)求助者自己評價
(2)家長和同學評價
(3)咨詢師評價
(4)心理測量結果評價
6.咨詢的費用:學校心理咨詢室對本校學生免費。
五、咨詢過程:共分2次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
1、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
2、心理幫助階段;
3、結束與鞏固階段。
具體咨詢過程:
第一次:2008年10月9日
目的:1、了解基本情況
2、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3、確定主要問題
4、進行咨詢分析
方法:會談法
過程:
1、填寫咨詢登記表,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guī)則
2、通過尊重、關注、共情等技術進行攝入性會談,收集臨床資料,探詢求助者問題及原因所在
3、針對主要問題,協(xié)商制定咨詢目標和咨詢方案
(1)認知行為療法:向求助者介紹關于情緒和行為的ABC理論,指出他迷戀網(wǎng)絡不僅僅是網(wǎng)
絡游戲的誘惑,更是由他對家庭教育的不滿和缺少成就感所致;網(wǎng)絡是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得到的成就感沒有任何現(xiàn)實意義,可從一些有意義的興趣愛好上尋找被人欽佩尊重的滿足感;父親是全心全意愛他的,只是因為文化水平等因素,選擇的教育方式不當;他缺少與父母的溝通,不愿把心里話說出來,以致心里積壓了很多不滿,最終通過迷戀網(wǎng)絡游戲爆發(fā);外出打工并不是件輕松的事,社會的復雜不是還未成熟的中學生可以承受的。
(2)厭惡療法:向求助者講解厭惡療法的實施原理和方法,確定靶行為為有關上網(wǎng)的想法和行為,具體如下:上課想到游戲和走進網(wǎng)吧的時候就用橡皮筋彈一下,提醒自己轉移注意力,改做其它的事情;玩游戲忘了時間時不允許吃飯休息,直到餓到、累到不想打為止(請家長協(xié)助)
咨詢記錄片段:
咨:能具體談談你的情況嗎?
求:。。。(不語) 。
咨:(換了一個話題)你有什么興趣愛好嗎?
求:打籃球。
咨:你應該打的不錯吧。
求:(興奮的眼神)對啊,我是我們班球隊的,可是現(xiàn)在不怎么打了。
咨:為什么呢?
求:沒勁。
咨:是嗎?那你目前最想做什么呢?
求:打電腦游戲。(這個時候我意識到他來求助的真正原因了)
咨:玩得怎么樣???
求:(有點驚訝,我聽到游戲沒作任何反應)是我們那里玩得最好的。
咨:真的嗎?那你為什么能夠玩的那么好呢?
求:我……我也說不清楚。
咨:在玩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感覺呢?
求:(興奮地)我非常開心,我有成功的感覺。
咨:那種感覺一定很好吧 。
求:是的。
咨: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浚私馑募彝ソ逃闆r)
求:我不想提他們。(出現(xiàn)阻抗)
咨:對不起,我可能觸到了你的痛處。我只想多了解你的情況便于我們解決問題。我想你一定很想讓自己快點從煩惱中走出來吧。
求:對我們的談話有幫助嗎?
咨:(很肯定)是的。
求:那好吧。他們都是普通工人,我媽媽在外打工,我爸爸在家。
咨:你爸爸跟你的關系怎么樣呢?
求:我覺得他有病。他就知道讓我學習,上初中的時候他恨不得連我上廁所都要約束,那個時候我不敢有任何的反抗,過的很痛苦。到了高中,他突然變了個人似的,對我基本不管了,還假惺惺地說要跟我溝通。他越是這樣我越覺得恐怖,不知道又有什么陰謀。(到這里為止,我大致了解了他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
咨:你說你喜歡游戲,這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求:就是上了高中后,他(指他父親)突然不管我了,我突然放松起來,在同學的帶領下就迷上了游戲,這一個多月來我就想著上網(wǎng),最近還忍無可忍逃課去上網(wǎng),我不想這么墮落的,可是玩游戲時每過一關我就很興奮。
咨:你剛才提到你籃球打的很好,那你進球或者比賽取勝的時候那種感覺能比得上游戲過關嗎?
求:(沉思)好象進球的時候更開心,畢竟打游戲是偷著去的,雖然過關心里也不太塌實。
咨:那你的意思是你更喜歡進球的感覺拉?
求:是的。
咨:那你可以重新找回那種感覺,重新投身到球場上啊。
求:對啊,我找的不就是成就感嘛,我也可以在籃球上找啊,何必讓自己痛苦呢。
咨:對,這就是轉移注意法。將你的精力轉到健康有益的活動上,既可以滿足成就感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
咨:針對你的上網(wǎng)情況,我們可以用一些心理學方法加以控制,你愿意配合使用嗎?
求:當然可以,我不想再上網(wǎng)了。
咨:好。這種方法叫做厭惡療法(具體實施過程略)。
另外,我們要制定一個上網(wǎng)規(guī)則,請你父親配合,規(guī)定你每周的上網(wǎng)時間不超過10小時;上課期間不允許上網(wǎng),可在周末和課余時間適當上網(wǎng)。如有違反,減少下周的上網(wǎng)時間并給予懲罰,如打掃衛(wèi)生、沒收心愛物品等。
4、布置家庭作業(yè):回顧今天的咨詢內(nèi)容,將控制上網(wǎng)的方法記錄下來;向家長介紹方法并請家長配合。
第二次:2008年10月10日 家長咨詢(輔助咨詢)
目的:1、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與其中存在的問題
2、幫助父親改變教育方式,糾正其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
3、請父親協(xié)助配合,幫助求助者改變上網(wǎng)行為
方法:會談法
這次咨詢幫助家長認識到以下幾點:
(一)家長多和孩子溝通
家人之間缺少溝通、交流家庭教育方式過于粗暴、單一是造成求助者上網(wǎng)行為的主要原因。所以,家長要選擇適當?shù)慕逃绞剑绕洚敿议L發(fā)現(xiàn)孩子開始沉溺于網(wǎng)絡時,首先要調整的就是家庭氣氛,加強和孩子的溝通,例如,一起外出游玩,購物,讓孩子陪父母工作,讓孩子更多地了解父母謀生的不易;同時,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苦悶,學習壓力等,多給孩子一些人生的指導,并一起探討解決家庭難題的方法,讓孩子形成一種責任意識,從而明確自己的人生任務來調整其行為。
(二)家長要與孩子同步發(fā)展
家長也應該主動學習一些網(wǎng)絡知識,提高自身的指導能力,教給孩子正確如何正確的使用網(wǎng)絡,承擔起引導孩子上網(wǎng)的責任,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一味的限制孩子上網(wǎng),切實起到管理和監(jiān)控的作用。
(三)家長要起監(jiān)督引導作用
向家長介紹了厭惡療法的原理和制定的上網(wǎng)規(guī)則后,請家長監(jiān)督和引導求助者實施方法,而不是強迫和威逼;對于獎勵和懲罰措施要實施到位,不能言行不一,這會影響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實施的效果。
六、咨詢效果評估
1、求助者評估:“我現(xiàn)在上課可以不想上網(wǎng)了;上網(wǎng)的時間也少了;我越來越高超的籃球技術讓同學們羨慕的不得了”。
2、家長和同學評估:他的上網(wǎng)情況大為好轉,上網(wǎng)也不單是打游戲,還會瀏覽一些新聞,寫一些心得文章;和同學交流也多了;更開朗更自信了。
3、咨詢師評估:通過回訪和跟蹤,發(fā)現(xiàn)求助者已基本達到近期目標,自信心也增強了,對各項班級活動變得熱心,有了一些知心朋友。
4、心理測量結果評價:運用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楊(Kimberly. S.Young)的網(wǎng)絡成癮量表,測驗結果為:回答“是”的題目有3項。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