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紅
摘要: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要有形成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努力培養(yǎng)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寫作主體 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造能力
一篇文章要不落入窠臼、獨具新意,就得從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進行求異思維,展開聯想,以豐富的想象
力給寫作的材料賦予濃厚的生活氣息,創(chuàng)出新意,從中展示社會變革、人類的進步、事物的新生,從中開拓人們的視野,點燃智慧的火花,這是我們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最終目的。
當然,要使學生在作文中大膽求新,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筆者以為,在作文中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樹立“我要寫”的意識,把不愿作文的被動心理變?yōu)橹鲃有睦?作文才能創(chuàng)出新意來。
怎樣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呢?
一、創(chuàng)造條件,豐富生活,誘發(fā)動機
許多學生害怕作文,主要是因為生活單調,缺少題材。因此,教師務必使寫作內容貼近生活,富有時代氣息,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讓學生走出圍墻,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這個世界,再用自己的筆把這些感受物化,這樣作文與寫作欲望就大大縮短了距離。
具體的操作是:
1.觀察引導,培養(yǎng)探求精神。使學生主體得到發(fā)揮,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就是說,要給學生自我發(fā)揮主體性的機會。對此,觀察引導是提高學生寫作欲望的方法之一。觀察能力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基本能力,是提高表達能力的基礎,通過觀察,使學生獲得寫作材料,便可解決“無話可寫”的問題。例如,要寫一篇記敘文,可先讓學生參加某項實踐活動,讓學生眼看腦想手記,回來再寫。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觀察,起到主導作用。指導學生觀察要做到細致、有序、突出重點,運用多種感官以及邊觀察邊聯想,對觀察對象要努力探求,找出新意。同時要幫學生由無意性、情緒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發(fā)展。比如,通過參加某項活動后寫記敘文,應事先向學生說明寫的是“記人”的還是“記事”的記敘文;一路所見所聞的材料、景物會不會起到什么作用;哪些材料和要表現的主題相關等。通過這樣的提示,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思考、探索,形成自己的東西,通過內化以后,便會產生自己要說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
2.實踐帶動,打破思維定式。知識和興趣是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產生并發(fā)展的,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參加實踐活動的機會,更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寫作材料。尤其是學生走出教室,他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對于發(fā)生在自己周圍一些事形成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認識,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理解社會現象和知識,打破了思維的定式,積累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材料,一旦“量”已足夠,“質”便不會沉默太久,“靈感”來了,寫作動機就會產生,作文所表現出來的就會是自己在實踐中所獲得的新的看法和思想。
3.把握時機,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我們知道,批判性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把握時機,引導學生不要“迷信”前人既成的定式,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勵學生在寫作中敢于評判前人的得失。這樣,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只有對所要寫的對象、對寫作活動本身有真情實感,有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不致于落入窠臼。
怎樣把握時機呢?教師要千方百計使學生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前人的感受作對比,使他們在頭腦里產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接納一個自己認為可以接受的主張,把它“外化”出來,作文自然有其創(chuàng)造性。
4.形式多樣,培養(yǎng)思維的廣闊性。除了正常的課堂作文輔導訓練形式之外,應對學生輔之于一些有效的形式。如口頭作文,口頭作文常常分散在其他課堂教學過程中或單獨放在作文課上,還可以放在基本功考核上,筆者常常采用的形式是課前五分鐘演講或描述:在每一次課即將結束時先出一個或是議論或可描述的題目,要求兩個以上的學生針對這些題目展開聯想,然后到第二次課前上講臺對全班進行演講或描述。題目諸如“鎖頭”、“圓”、“竹子”等。兩個學生描述完后,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小結。由此達到思維的多樣性和廣闊性,從而達到交流的目的,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演講或描述中發(fā)揮了主體性的作用,參與評判的學生也體現了主體參與的精神,也從中得到多角度、多向性的寫作材料的積累,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文也就由個中產生。
二、體驗成功感,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新教育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就是在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時,教學生學會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行作文審題、立意、選材、構思和創(chuàng)造,以達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因此,對于學生作文,我們的評價就應該采取靈活的鼓勵方式,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作文的創(chuàng)造性。
文章是一種精神產品,它的個性特色應該是最明顯的,由于生活閱歷、思想認識、性格愛好等各方面的差異,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應該不同。因此,對學生的作文,教師應多方面正確地、客觀地去評價,只要合乎基本要求,都要加以鼓勵、表揚,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打破束縛思想的框架,給他們思想、言論以自由,他們便會毫無顧忌地道出自己的心聲,講出自己要講的話,這樣文章才有個性,才能創(chuàng)出新意。
總之,筆者認為,要使學生在作文中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所創(chuàng)新,必須在作文教學中給學生以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