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教育糾紛及其救濟機制

    2009-01-14 08:11:10羅時貴蔡建紅
    教育與職業(yè)·理論版 2009年23期
    關鍵詞:解決機制

    羅時貴 熊 英 蔡建紅

    [摘要]高校與學生之間教育糾紛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要求相關部門尋找最佳的糾紛解決機制。文章在教育契約關系的理論基礎上,分析了高校與學生之間的糾紛類型和要素,提出了非訴訟和訴訟兩種解決糾紛的路徑,比較了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的特點。結合學生受教育權利的現狀,建議將高校教育糾紛納入訴訟途徑中民事訴訟的范疇。

    [關鍵詞]教育糾紛 解決機制 民事訴訟方式

    [作者簡介]羅時貴(1969-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熊英(1969-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蔡建紅(1968-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學院社科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法律與心理交叉學科。(江西南昌33003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8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公立高校與學生糾紛的法律關系及學生維權機制類型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8ZD047,項目主持人:羅時貴)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09)35-0164-02

    一、因教育行為不當而引發(fā)的各類糾紛

    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教育糾紛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以其遭受侵害權益的類型為依據,可將教育契約糾紛做以下分類:

    1.因學生受教育權引起的糾紛。因教育權利引起的案件主要涉及兩種類型:一類是學校決定不予頒發(fā)在校學生學歷、學位案件,這類案件的構成要件主要是學校消極不作為而導致的,表現為學校對學生將來應獲取的學歷、學位證書的拒絕發(fā)放;另一類是學生違反校規(guī)而被學校開除或勒令退學等處分案件,這類案件主要是學校積極作為所致。因教育權利引發(fā)的案件糾紛均以行政案件來對待和處理,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來解決。

    2.因學生人格權遭受侵害引起的糾紛。在校期間,大學生人格權(主要為生命、身體、健康權)遭受侵害的案件頻頻發(fā)生,引發(fā)侵害的緣由多種多樣,糾紛的類型非常復雜。從產生的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學校未盡教育契約義務,不能履行、瑕疵履行和拒絕履行所造成的。(1)因學校物質條件不適合而導致學生的人身傷亡案件。物質條件適合要求學校的教育教學設施和設備必須符合法定的標準、安全和衛(wèi)生要求。因校舍或附屬設施倒塌、教學設備質量不合格以及其他校園生活設施不安全因素導致學生的傷亡案件屢見不鮮,這類因學校物件瑕疵導致的學生傷亡事件涉及人員多、面積大,危害后果十分嚴重。通常來說,物件瑕疵致人傷亡構成要件是由于學校物質條件不符合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或通用標準,使在校學生產生了傷亡的損害結果,這類案件的賠償不需考慮學校的過錯因素,而由學校直接負責。(2)學校未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而導致學生的人身傷亡案件。民法理論把注意分為三種,即普通人之注意、應為處理自己事務之同一注意和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善良管理人之注意指一般觀念上認為具有相當知識經驗的人對于一定事務所用的注意。學校應當對學生履行善良人之注意義務,如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發(fā)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時,應當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因此,學校未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而導致學生的傷亡結果,必須承擔賠償責任,而不需要考慮其間的因果關系,學校在責任的歸責方面采取過失推定原則。(3)因教師的過錯行為而導致的人身傷亡案件。如教師體罰或侮辱學生人格,私拆學生信件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導致的學生傷亡事件等。這類案件屬于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符合普通民事侵權的構成要件。當然,受害學生可直接向學校主張賠償請求,學校賠償后可向有過錯的教師進行追償,學校此時所承擔的是一種替代責任。(4)第三人行為致使學生的人身傷亡案件。這類案件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履行教育合同的過程中,學生因與第三人進行商品交易而發(fā)生的安全事故,如因校內商品供應而出現的學生安全事故,校內商品供應非校方行為,單屬供應商個人行為,這類事故產生的學生受害結果應由供應商承擔責任,學校僅負有安全保障的義務;第二種情況是在履行教育合同的過程中學生遭受校外第三人侵權而發(fā)生安全事故,如校外人員進入校園毆打學生,由于學校教育合同上安全保障的附隨義務在法理上和社會上均已得到普遍的承認,學校也不適用有關緊急避險的規(guī)定,因此,學校此時承擔的是因教育契約關系而產生的安全保障附隨義務,是一種補充責任。

    3.因學生財產權受侵害而引發(fā)的糾紛。因學生財產權(主要是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引發(fā)的案件主要是由于學校履行不當所為,即學校拒絕履行、瑕疵履行和遲延履行。在實際中表現為對符合規(guī)定條件應當頒發(fā)“三金”的學生不發(fā)放、少發(fā)放和遲延發(fā)放,從而導致學生與校方之間產生糾紛。對于是否發(fā)放“三金”,特別是貸學金,不僅涉及學校的行為,而且涉及發(fā)放貸款的單位以及國家系列政策,比較復雜,故本文暫不將該類行為作為討論的范疇。

    4.因學生其他權益受侵害而引發(fā)的糾紛。在校學生因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及其他人格利益受侵害而引起的案件比較常見。在實踐中,名譽權、榮譽權侵害的認定相對隱私權較易把握,因為隱私權是一種動態(tài)的開放性的權利,現行法律規(guī)范還沒有確立其法律地位,只將其納入名譽權的保護范疇。學生的其他人格利益,現行法律規(guī)范沒有進行類型化列舉,這些權利在現行法律規(guī)范中無法找到與之相應的規(guī)定。學生權益的客體涵蓋了學生的所有利益范疇,利益的判斷標準應符合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以及不違背法律禁止性的規(guī)范。除此之外,學校在侵權構成要件上無其他特別要求。

    二、教育糾紛解決機制模式

    有權利就必須有救濟,而沒有救濟的權利不是真正的權利。學生的權利救濟機制是指通過合法程序裁決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糾紛,并及時對學生的合法權益依法給予補償的法律保護制度。一般而言,解決學生與學校糾紛的法律救濟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訴訟方式的救濟,二是非訴訟方式的救濟。非訴訟方式的救濟是基本途徑,訴訟方式的救濟是最終手段。

    1.非訴訟方式。(1)調解機制。教育調解是指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設立調解委員會,對在校學生因權利遭受損害要求賠償的民事調解制度。調解制度是建立在當事人平等的基礎上,因此,校內調解委員會的成員應包括學生代表、學校行政代表和學校工會代表。校外調解委員會一般應設置在教育行政機構內,其成員組成由專家?guī)靷滗浀慕處煷?、學聯(lián)代表、司法實踐在職人員三方組成,由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召集,成員的組成具有臨時性、非固定性等特點,以體現公平、公正的裁決效果。調解機制具有靈活性、成本低、效率高等優(yōu)點,但缺乏終極的調解效力,雙方不服調解結果可提起訴訟。目前,我國高校和社會都沒有建立規(guī)范化的調解機構,也沒有制定配套的調解規(guī)則,導致實踐中調解行為的缺失,因此,在今后的校園糾紛機制中應盡快建立并完善調解機制。(2)申訴機制。我國《教育法》第42條第4款規(guī)定: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這一制度為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確立了非訴訟救濟途徑,也是《教育法》賦予學生糾紛救濟的一項民主權利。但是,我國《教育法》規(guī)定的申訴制度只是一項宣示性條款,對申訴機關的確定、申訴程序的細化和申訴規(guī)則的條款均缺乏完備的內容,在實踐中難以操作,致使這一救濟途徑形同虛設,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完善申訴制度的具體規(guī)則刻不容緩。(3)保險機制。保險具有轉移風險的職能,其本質是一種特有的分配關系,體現為保險共同體的互助共濟關系。學??梢詫⑸侠U的部分學費對學生進行投保,與保險公司訂立保險合同,學生一旦造成人身傷亡事故,由保險公司進行理賠。保險機制一來彌補了學校賠償經費不足的漏洞;二來分攤了學校的責任風險,從而使學校和學生都獲得了雙贏的效果。當然,這類投保的范圍只涉及學生傷亡事故而引起的險種。(4)仲裁機制。仲裁是指糾紛當事人在自愿的基礎上達成協(xié)議,將糾紛提交非司法機構的第三者審理,第三者就糾紛評斷是非,并作出對爭議各方均有拘束力的裁決的一種解決糾紛的制度、方法或方式。教育仲裁制度目前在我國教育法律救濟領域還處于缺失狀態(tài),但其所具有的效益、公平、及時、靈活和專業(yè)性等特征無疑為我們解決教育糾紛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目前應盡快設立教育仲裁委員會,依據仲裁法的規(guī)則和教育特點來制定具體的仲裁細則,以及時處理和解決校園糾紛案件。

    2.訴訟方式救濟。訴訟救濟機制是高校與學生解決糾紛的最后屏障,因在校學生涉及的權利類型不一,對糾紛的解決存在著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兩條路徑:對學生受教育權的救濟通過行政訴訟的模式;對學生人格權益的救濟通過民事訴訟的模式。

    行政訴訟是行政活動中的權利主體按照法律預設的程序請求法院對有關行政糾紛作出公正裁判的程序活動。其唯一目的在于保護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行政訴訟活動中,關于原告的訴訟資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一直備受爭議,這就必然影響到行政訴訟的可訴范圍?!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雖然理論上我國已經基本上通過了學校的“授權行政主體”地位,但我國學界對高?!笆谟鑼W位”的行為屬于行政行為還是非行政行為,尚有爭議,世界不同法系國家的法律對“授予學位”的行為定性也有不同的規(guī)定。從我國現行立法狀況來看,無論是《學位管理條例》,還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學生因受教育權的情形可以起訴學校,《行政訴訟法》受案范圍僅指向人身權和財產權,而將受教育權排除在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之外。將這類案件以行政案件進行處理,一方面,擴大了學校行政權力的范疇,沒有有效地淡化和遏制學校的行政權力,這與今后的高校改革和學校功能、性質的定位相違背;另一方面,我國《行政訴訟法》沒有出臺之前,學生與學校這類糾紛均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進行解決,所以,將學生受教育權在實踐中僅僅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進行處理顯然是不夠的。

    民事訴訟是訴訟體系中最早產生的,行政訴訟由民事訴訟脫胎而來,主要原因是給予公民權利以特殊的保護,但兩者基本目的是相同的。相對行政訴訟而言,民事訴訟簡便易行,如在受案條件方面,民事訴訟更易受理;在案件的管轄方面,民事訴訟共同管轄的情形較少,遵照了管轄方便當事人的要求和原則;在實踐方面,避免了學生因受教育權而提起行政訴訟,法院在級別管轄權上互相推諉,導致學生無法進入司法程序的問題。行政訴訟審查的對象是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涵蓋抽象的行政行為,這一特點就決定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狹窄性。另外,行政訴訟中的不可調解性必然會激化學生和學校矛盾的深化,違背了學校教育目的和宗旨,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障礙和陰影。而使民事訴訟自始至終貫穿調解原則,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的人文精神和理念,亦吻合教育契約關系下學生和學校之間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獨立的法律人格。

    [參考文獻]

    [1]朱桂琴.學校事故民事責任研究[A].勞凱聲.中國教育法制評論(第一輯)[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程燎原,王人博.贏得神圣——權利及其救濟通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3]徐昕.當事人權利與法官權力的均衡分配——兼論民事訴訟的本質[J].現代法學,2000(4).

    [4]黃進,宋連斌,徐前權.仲裁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5]薛剛凌.行政訴權研究[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

    [6]曹巍,解志勇,張翠然.行政訴訟立案基礎理論分析[J].法律適用,2008(6).

    猜你喜歡
    解決機制
    論國際民商事爭議解決機制的幾個重要問題
    淺談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必要性及現狀解決機制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與社區(qū)治理
    法制與社會(2017年7期)2017-03-27 20:59:19
    論歐盟投資法庭的建設及對中歐BIT談判的影響
    法制與社會(2017年7期)2017-03-27 15:22:52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相似航班號的分析與探討
    中小企業(yè)融資難的解決機制研究
    非正常涉訴信訪解決途徑探索
    簡述瀾滄江
    法的價值沖突及其解決機制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54:08
    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管理糾紛的解決機制分析
    科教導刊(2016年21期)2016-09-24 11:47:09
    集贤县| 旌德县| 西华县| 色达县| 富裕县| 陇川县| 赤水市| 平舆县| 高邮市| 安阳县| 中卫市| 渝北区| 梧州市| 巴青县| 嘉黎县| 灵丘县| 广德县| 文登市| 河曲县| 和政县| 阿图什市| 英吉沙县| 龙里县| 眉山市| 车险| 扎鲁特旗| 措美县| 岢岚县| 凌海市| 延津县| 和林格尔县| 沂南县| 禹城市| 浦东新区| 胶南市| 巧家县| 罗江县| 贞丰县| 曲松县| 托克逊县| 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