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業(yè)忠
靠金錢支撐起的童年大廈,正充滿著無病呻吟的矯情,靠希望工程捐助的童年鄉(xiāng)曲,正彈唱著無可奈何的遺憾……
【話題引入】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忽然有一天睜開眼來,兇猛的資訊狂潮,猙獰的商業(yè)營銷,崩裂的傳統(tǒng)價值……蜂擁而來,我們思想的存儲器盡管不斷升級換代,還是落伍于這個瘋狂的時代。
最讓人震驚的還是英國人大衛(wèi)·帕金翰的一個讖語——童年已死。
看著趴在詭譎閃爍的電腦屏幕前的孩子,聽著他們嘴里不合時宜的流行歌曲,感受著他們在“提前到來的生存壓力”面前的焦灼,曾經把童年的快樂奉為月光寶盒的我們,體味到了醒者的痛,
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現(xiàn)實:人類的童年在工業(yè)化、商業(yè)化、媒體化的四面楚歌中正經歷著消亡的命運。
保衛(wèi)童年就是保衛(wèi)明天的世界!
【童年病歷卡片】
童年病歷一:電子媒體入侵
電子媒體時代前的童年總給人一種溫馨的印象:手工的玩具,肆意的游戲,開放的大自然,五彩斑斕的幻想。不論現(xiàn)實的生活狀況如何貧窮,那時孩子的童年都很快樂,尤其是這種單純的快樂經過了歲月的過濾,愈發(fā)顯現(xiàn)出鉆石般的光澤。
今天的父母比任何時候的父母都累,他們整天圍著孩子轉,盡其所能地為孩子提供一切可能的物質條件,毫不含糊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們以為孩子在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成長,但很快他們都被驚呆了:循循善誘也好,耳提面命也好,棍棒拳腳也好,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風過無痕,真正主宰孩子的是這個魔鬼一般的電子媒體時代。
曾經被定義為純真和安全的童年,在電子媒體面前簡直不堪一擊,電視、電腦、手機加上傳統(tǒng)的平面媒體,一個多層次、高密度的信息轟炸就這樣形成,不要說孩子,就是成年人也往往目眩神迷。
一部充滿了暴力和淫穢鏡頭的電視劇、一次不良網站的瀏覽、一款流行的殺人網絡游戲,足以消解一切教育的影響,輕易讓童年成長的方向發(fā)生偏移。
孩子的童年就這樣被電子媒體牢牢掌控,他們的時間分配表充斥著電子媒體的魅惑,沉迷網絡和沉湎電視已成為許多孩子生活的主題,他們一見到電子媒體就精神百倍,一離開就意志消沉。電子媒體神奇的力量滲透進他們的毛細血管,成為他們童年的絕對統(tǒng)治者。許多家長為了有效控制孩子的成長進程,甚至不惜采取種種極端手段,盯梢、窺探、隔絕,想起來都令人臉紅。
此外,諸多針對兒童的意外傷害也讓家長寢食難安。于是,童年空間從過去的“放養(yǎng)”轉變?yōu)楝F(xiàn)在的“圈養(yǎng)”;兒童自由活動的主要場所,由田野或者街道轉至家庭空間,進而又到他們的臥室;童年越來越私人化和狹隘化,比過去也變得更加不穩(wěn)定、不安全。
【點擊】
電子媒體入侵絕不是危言聳聽,“童年越來越私人化和狹隘化”帶來的必然是“窒息的童年,雜亂的童年,危險的童年”。
童年病歷二:兇猛的商業(yè)營銷
賺兒童的錢,已經不只是猶太人的訣竅,整個世界的商人都無師自通,紛紛把手伸向兒童的口袋,在日益商業(yè)化的今天,兒童消費市場空前膨脹?!皟和蔀榫鞯纳倘怂阌嫷膶ο?,他們千方百計利用兒童的弱點和父母的愛?!眱和瘑栴}專家葉小波說。兒童對變化多端的商業(yè)手段缺乏基本的分辨力和抵抗力,他們常常被一個廣告吸引著走進商店和快餐店,而且大多數(shù)父母不會像抵制電子媒體一樣反感兒童消費,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姑息也是他們的補償心理在作祟。
于是,完全以兒童趣味為導向的商品促銷模式大行其道,事實證明:商人們贏了。
充斥在我們身邊的商品帶著瘋狂的掠奪本性,蠶食兒童的身體和心靈,炫彩的可樂、暴力游戲、麥當勞、肯德基、影視卡通玩具以及五花八門的培訓班等……聰明的經銷商都明白,誰掌握了今天孩子的胃口和思維,誰就占據(jù)了商業(yè)競爭的制高點。
有些兒童公司的眼睛緊緊盯著兒童的興趣趨向,唆使兒童通過行使他們的“糾纏權利”脅迫父母購買,而不對兒童的成長負責,比如兒童的身體后遺癥、物質主義、依賴性格、頹廢意識,似乎這一切與他們毫無關聯(lián)。
童年在囂張的消費主義鼓噪下轉化成了一臺“購買的機器”,它的轉動只是為了滿足小小心靈一時的沖動,至于塑造人格、提升道德、充實知識都無從談起。
【點擊】
這份童年病歷很有說服力,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現(xiàn)在的孩子面臨的客觀環(huán)境。但愿一些經銷商能夠良心發(fā)現(xiàn),多在“塑造人格、提升道德、充實知識”等方面為孩子們做一些實事。
童年病歷三:課程化
為虎作倀
擁有童年的快樂是每個人的權利,而我們現(xiàn)行的教育恰恰在一點點扼殺兒童的天性,過早地把童年驅逐出境。
毋庸諱言,父母一代切身感到了現(xiàn)實生活的巨大壓力和無情,他們不愿意看到這一切再在后代身上重復,一廂情愿地以為培養(yǎng)孩子的生存技能越早越好,越多越好。于是,孩子的童年空間塞滿了各種課程,尤其是中國對天才和神童有一種神秘的崇拜,從古代的司馬光到當代的少年作家、少年鋼琴大師、少年國際象棋大師,都在暗示兒童應該追求這樣的成才榜樣。童年的天真、爛漫、頑皮被少年偶像的睿智、沉靜、成熟推翻。
童年被提前告知了生存的困境,兒童提前預習生存的苦難。
在這樣的教育現(xiàn)實里,我們看不到培育的努力,只有摧殘;我們聽不到成長的笑聲,只有不符合年齡的嘆息。學校和家庭共同組成了兩面高墻,中間的小道就是童年的通道,陰暗、沉悶、潮濕。
【點擊】
這個病歷將矛頭直指我們的教育體制,大膽而深刻?!巴瓯惶崆案嬷松娴睦Ь常瑑和崆邦A習生存的苦難?!边@就是我們孩子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確實需要改變。
童年病歷結論:成人化
提前到來
臺灣電影導演楊德昌的《一一》里,7歲的洋洋面對著祖母的遺像來了一段念白,闡述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他說:“你常說你老了,我看著我那個還沒有名字的表弟,我想對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盡管是藝術的夸張,還是讓人不寒而栗,讓我們不由捫心自問:“老天啊,我們到底對他們做了些什么?”
曾經拍攝過紀錄片《幼兒園》的導演張以慶,本意是要攝取兒童的童趣,帶領成年人“重新上一次幼兒園”,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世界早已與成人世界渾然一體,“小大人”的概念已經落地生根。攀比吃穿、攀比誰的爸爸官大、攀比誰家更有錢,更可怕的是兒童的觀念成人化。
正是上述幾個方面的因素催熟了兒童,不僅在身體上而且在心理上,他們是一些有著兒童外形的成年人。
無疑,兒童成人化是導致童年之死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問題專家孫云曉也早就注意到了童年流失現(xiàn)象,他說:“捍衛(wèi)童年就要防范成人化的傷害,讓兒童享有適合于自己的正常生活?!?/p>
“丟,丟,丟手絹,輕輕地丟在小朋友的身后邊……”童年的手絹被我們弄丟了,不知道它還能不能回來。
【點擊】
這個結論很有力度,可以說有理有據(jù)?!昂葱l(wèi)童年就要防范成人化的傷害,讓兒童享有適合于自己的正常生活?!边@是積極的主張,也是成年人應該牢記的育人準則。
【針刺文選】
最最難忘的是童年
李佳
小的時候,我家生活在石化附屬的農業(yè)基地。住的地方,左邊是一條散鋪著小石頭的土路,時間長了,路上的小石頭已被踩得很圓滑,一點也不扎腳。下雨的時候,我們經常赤著腳走在上面,感受石頭輕輕磨著腳的那種麻酥酥的感覺。走累了,便挑撿幾顆來打彈弓、抓石子或打水漂兒。
右邊的不遠處,有池塘、小河,都不算太大,夏天一到,卻成了我們這些頑皮孩子的天堂。先表演一下高臺跳水,借勢潛入水底,運氣好還會抓出一條魚來。 我們常常就近用磚頭土塊壘起爐灶,跑到家里拿些地瓜、花生,或是拾點兒麥穗、玉米棒什么的一起烤著吃,那種味道讓我現(xiàn)在一想起來都忍不住直咽口水,其純正的自然風味怕是現(xiàn)在的城里飯、農家飯都趕不上。吃完再到附近田地里摘點兒西紅柿、黃瓜或是桃兒、杏兒什么的解渴生津,那滋味那營養(yǎng)更是沒得說了。那條小河,是條人工修建的引水渠,細長細長,是兒童游泳的最佳場所。在那兒,我們變換各種游泳姿勢暢游、打水仗,用罐頭瓶兒裝幾條可愛的小魚兒。玩著玩著便樂不思蜀,忘了時間,直到大人們呼喊吃飯的聲音此起彼伏地從四處傳來。
小河邊上,有我家的老屋。那兒用矮竹和灌木圍起來,種上了黃瓜、辣椒等蔬菜和蘋果、梨子等果樹。菜園中間,我們還挖了一個5米見方的小水塘,養(yǎng)了魚,種了藕。每到夏天,滿塘荷花競放,菜園蔬菜生香,惹得蜻蜓翩飛,蝴蝶展翅,青蛙高歌,知了熱鬧,蛐蛐唱曲,像一幅美麗的寫意畫。調皮的我,有時便會弄些菜葉子綁在小竹竿上釣青蛙,或用鐵絲圍個圈兒粘上蜘蛛網,在菜地里追逐蜻蜓和蝴蝶,每次的收獲都很讓我感到滿足。
我們住的房前,有條水泥鋪就的寬闊路面。到了收獲季節(jié),上面鋪滿了各式各樣的農作物,晾曬在金色的陽光里,充滿了溫暖和希望。平時,這里也是我們成群結伙嬉鬧的場所,打彈珠兒、警察抓小偷、滾鐵圈、打沙包、跨步、甩陀螺……我們玩得不亦樂乎。這些游戲的快樂,只有我們兒童才能真正感受到。有時,我們還會自己動手發(fā)明,琢磨出一些新花樣,比如刺激的撞車游戲,就是我們用軸承和木頭自制成跑車,一個人坐在上面,用雙腳控制著前踏桿,找個小伙伴從背后一推,就可以順著斜坡沖下去,驚險、刺激?,F(xiàn)在回想,也許小的時候,我們的心中早就有了一個飛翔的夢吧。
房子后面是蔬菜基地,土質特別好,這里的草,綠綠的嫩嫩的,仿佛捏一把,能掐出水來。牛兒在這兒吃草,優(yōu)哉游哉,看得人心里美美的。摔跤、斗雞,摸爬滾打,草兒軟和和的,摔在上面一點也不疼。我們玩起來便忘了形,蹬掉鞋,光著腳丫子,甩開小胳膊,在上面來一陣瘋跑,感覺就要飛到天上去了。直跑到再也沒勁,就一屁股坐在草地上,渾身爽爽的;草兒軟軟地擦著臉,急促的呼吸隨著大地起伏,伴著嫩草散發(fā)出的香味逐漸趨于平和,人不知不覺便睡著了。休息夠了,看到前方吃草的牛,玩興立刻又勾了起來。找條最兇悍的,站在它的正前方,用手輕拍它的頭,告訴它低下頭。乘它一低頭的功夫,雙手抓住牛角,小腳一踩牛頭,順勢躍上了牛背,悠然地指揮著它東游西逛。不過這愜意需要練習才能得到,首先你得讓牛兒讓你親近,當然更得要身手輕快,動作利落,不然把牛大爺惹毛了可就危險了。
童年的趣事數(shù)不勝數(shù)。如今,這一切已過去許多年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孩童早已有了成人的面孔和心事。故地重游,那個成就我快樂童年的地方,也已是物是人非,一片寥落了?,F(xiàn)在的我,也如曾經的父母一樣,開始體會生活的艱辛,在現(xiàn)實中磕碰、認知,逐步成熟。童年的單純已成為一個不會再回的夢,只是在午夜,常常會有一個兒童清脆的笑聲、奔跑的身影縈繞在我的夢境,告訴我幸福的含義,帶著我重新找到安寧和純凈……
(選自《求知網》)
【點評】
好一篇令人難忘的“童年”生活畫卷!讀來可以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安寧和純凈”,仿佛與作者回到了他們那快樂、輕松、無拘無束的孩提時代。
【深度拓展】
現(xiàn)在孩子缺什么
佚名
“現(xiàn)在孩子缺什么”,相信這個問題會讓許多家長好好思考一番。是啊,不愁吃,不愁穿,各種玩具一大堆,大人圍著孩子轉,還缺什么呢?
缺批評和懲罰
鼓勵表揚能讓孩子充滿自信,“拇指教育”一段時間被奉為包醫(yī)百病的靈丹妙藥。但過度過濫的表揚會讓孩子漸漸麻木,失去感覺。聽慣了順耳的話,時間一長就聽不得批評,即使做錯了事也不能批評。
因此,對孩子的言行應該做出正確的評價,無原則的贊美會讓孩子是非不清、驕橫跋扈。當然,并不是說對孩子只能批評不能表揚,只是表揚要掌握分寸,孩子確實經過努力取得了成績,就要肯定贊美。注意不要泛泛夸獎,而是要明確到具體的事和行為,也不夸大其詞。要給予孩子必要的紀律約束和適當?shù)呐u,如果錯誤比較嚴重,批評還可更嚴厲些,甚至可以懲罰,這樣有助于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長要根據(jù)孩子的情況,學會選擇運用不同的“指頭”,贊貶交替,各有側重,既尊重孩子,又激勵孩子不斷進步。
缺鍛煉和饑餓
體育鍛煉的缺乏,衣食無憂的生活,飲食文化的繁榮,使孩子沒有了饑餓感,因此他們不愿吃飯、吃得不多,成了不少家長的心病。事實上,適當讓孩子有饑餓感,能幫助孩子正確對待正餐,吃得更香,并且養(yǎng)成少吃零食的好習慣,也能調節(jié)腸胃功能。當孩子偶爾提出不想吃飯或吃得太少時,勿大驚失色。只要確定孩子身體健康沒病,家長可以讓他少吃點或者不吃。只要堅持讓孩子多活動鍛煉,不吃零食,孩子終會覺得饑餓,自己要求吃飯。
缺勞動和自立
父母或爺爺、奶奶輩的精心照顧和疼愛,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得孩子缺少勞動和自立的機會,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吃苦能力差,懶惰,不僅影響身體的發(fā)育,還會影響智力發(fā)育。建議家長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孩子足夠的機會和時間去學習必要的自我服務技能,適時地幫助和提醒??隙ü膭畹脑捳Z,耐心的等待,一定會讓你的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管理自己的玩具物品。孩子大一點后,還可以讓他們在家適當?shù)胤謸覄?,如擇菜、修理草坪、澆水、喂養(yǎng)小動物、整理衣櫥等,從小培養(yǎng)為家庭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有時可以有意識地鍛煉他們,讓他們參加一些野營活動。接受挑戰(zhàn),戰(zhàn)勝自我,長大才能成為獨立、有責任心的人。
缺正確的自我意識
幾個大人圍著孩子轉,一味地以孩子為中心,無論是在哪種環(huán)境中,主角都是他,會讓孩子產生錯覺:“世界以我為中心”“我最重要”。事實上,一旦所處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比如進入幼兒園,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變?yōu)榕浣?,甚至有時會被忽視,這時孩子可能會有失落感、挫折感。讓孩子適應角色的轉變,調整心態(tài)以適應新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長要時常進行中心點轉移,不事事以孩子為先,讓他們適應新的變化,慢慢學會及時調整心態(tài),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缺同伴和合作精神
現(xiàn)在獨生子女居多,孩子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沒勁,沒人和我一起玩?!苯ㄗh家長從同事、朋友或是鄰居家的孩子中挑選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小伙伴,定期搞些聚會、郊游等活動,甚至還可以嘗試讓孩子互相在同伴家做一天小客人,在活動中促進交往,培養(yǎng)集體意識、合作精神,培養(yǎng)分享、公正等社會性意識和行為,為將來步入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缺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對電視、電腦、游戲機的熱衷,各類興趣班、特長班的活動,加上鋼筋水泥的城市,使得現(xiàn)在孩子們很少有時間和機會親近大自然,很多家長常有這樣的感慨,現(xiàn)在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生活在成人精心設計好的世界里,物質雖然富有,但孩子們往往并不滿足、也不開心?,F(xiàn)在的許多成年人,回憶起自己的孩提時代,雖然只是玩沙玩土,沒有很多玩具和好吃的食物,但經常覺得很開心,至今腦海里一定還有幾件難以忘懷的事情,看來“在蜜罐里泡得太久就覺不出甜味了”。帶孩子與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吧,光腳接觸泥土,在陽光下、草地上追逐,到田埂旁認認各種蔬菜、農作物等,相信從大自然這本教科書中,孩子們會學到很多書本上、電視里學不到的知識,從而受益終身。
(選自《中國幼教》)
【點評】
這一個又一個“缺”正是我們孩子“童年已死”的鐵證,也正是這些缺失使他們這一代在現(xiàn)代人的心目中總有太多的缺憾。其實對孩子的抱怨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在于成年人應該給孩子的成長多一些關心,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成見?!叭笔裁础辈⒉慌?,“怕”就“怕”我們不采取行動改善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
【底蘊揭示】
經過上面一組材料的演繹,現(xiàn)代童年的美麗外衣被徹底剝落,其極端化狀態(tài)幾乎殘忍地展示在我們面前,給人的震撼不亞于一場地震。在這里童年跟歧視、貧窮、麻木、掙扎、墮落親密無間,如影隨形。
這不禁讓人質疑金錢的意義。某太平洋小島上居民的生活方式沉重打擊了金錢的囂張,那里沒有電視,看不到廣告,有的只是高高的椰子樹下父親與兒女翩翩起舞,母親微笑著在篝火旁烤肉。他們中有人離開故土到英國留學,不多久就看透了現(xiàn)代的金錢主義,紛紛返回故鄉(xiāng),享受純真無邪“純天然”的幸福。
以為金錢能夠制造幸福童年的想法,確實該從我們大腦里刪除了,金錢只對那些需要它改變童年基本生存條件的孩子有所作為,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