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回首三十年

      2008-05-30 03:00:42何映宇
      新民周刊 2008年23期
      關鍵詞:新晚報牛虻梁羽生

      何映宇

      “新武俠”鼻祖梁羽生先生專訪

      不管這個俠怎么變化,他們都會留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深烙印。比如佛教的、道教的、儒家的,我們心目中的大俠不可能完全脫離了中華文化傳統(tǒng)而孤立存在于世上。

      去年梁羽生回港出席天地圖書出版公司30周年慶典時意外中風,讓眾多梁迷牽念至今。

      他在澳大利亞悉尼的陳秉達療養(yǎng)院接受康復療養(yǎng),狀況穩(wěn)定,但是許多在澳大利亞的梁迷仍然專程前往該療養(yǎng)院,探望病中的梁羽生,令梁羽生很是欣慰。

      梁羽生興致很高,和他們談詩詞曲賦,記憶力一點都未見衰退,他從手邊拿過一本《唐宋詞選》,說:“這部書中的詩詞,我大部分都可以背下來。你們隨便翻開任何一頁,講出詞牌名,我試試背誦給你們聽。”一試,絲毫不差,一字不漏,大家不禁紛紛點頭,梁先生的國學根基確實了得。

      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古典韻味一直為人稱道。細究起來,他是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弟子,而且家學淵源,從小就對古典文學耳濡目染,談起古詩詞自然是頭頭是道。

      從《龍虎斗京華》開創(chuàng)中國新派武俠小說開始,1954年到1984年,30年間,35部小說,160冊,1000萬字的刀光劍影。《萍蹤俠影錄》、《白發(fā)魔女傳》、《塞外奇?zhèn)b傳》、《七劍下天山》……風靡港澳臺和大陸。只是,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梁羽生,現(xiàn)在已是84歲高齡、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他說自己其實不過是一介書生,并不怎么懂得什么武功絕學,如果說真有什么本領能拿出來“對陣廝殺”的,那恐怕還得說是象棋和圍棋。他不僅棋評、棋話寫得率性精彩,而且據(jù)說可以同時應付幾個人,棋力可見一斑。

      這些棋評和棋話現(xiàn)在大多收入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梁羽生隨筆集《筆花六照》中,梁羽生談自己入行的經歷,談自己的武俠觀,追憶與諸名士大家的往來故事,寫陳寅恪、饒宗頤、簡又文、金應熙、舒巷城、聶紺弩、黃苗子等文人的風骨,張季鸞、胡政之、金庸、徐鑄成、杜運燮、陳凡等報人的風雅,也都能在平淡之中見真情。

      汲取中西文學的營養(yǎng)

      記者:早在抗戰(zhàn)的時候,您和饒宗頤先生就認識了?

      梁羽生:是。我原籍廣西蒙山縣,抗戰(zhàn)快結束時,1945年,一批學者來到蒙山避難,其中除了饒宗頤先生外,還有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都住在我家里。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得著這個機會向先生討教一些文史詩詞方面的問題,受益匪淺。饒宗頤先生是國學大師,他在敦煌學方面做出的成績有目共睹。

      記者:您常常在小說中填詞作詩,古典文學對您的創(chuàng)作有何影響?

      梁羽生:家學淵源讓我對于寫詩填詞有著某種偏好。我從小就酷愛中國古典文史,我寫小說,也讀西方現(xiàn)代派的作品,但還是中國古典文學對我的影響更大一些。我的第一本小說《龍虎斗京華》在《新晚報》上連載的時候,故事還沒有想清楚,一首詞先浮上心頭,就拿這首調寄《踏莎行》作為我的“開篇”:

      “弱水萍飄,蓮臺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劍光刀影燭搖紅,禪心未許沾泥絮。絳草凝珠,曇花隔霧,江湖兒女緣多誤,前塵回首不勝情,龍爭虎斗京華暮?!?/p>

      對于文學,我多少還有些發(fā)言權,但是對于武術,我其實并不在行,特別是兵器,一開始我可以說完全是個門外漢。不過文學也能幫我一些忙,由于我完全不懂技擊之術,我就只能從古人的詩詞歌賦之中尋找靈感“自創(chuàng)新招”。比如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形容長劍上刺和劍圈運轉;還有從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來描寫劍意,也是屬于變通之術,以文字的想象空間來彌補我技擊方面知識的不足。

      記者:您原名陳文統(tǒng),據(jù)說“梁羽生”這個筆名中的“羽”字是因為喜歡舊派武俠小說名家宮白羽所以才取的,《十二金錢鏢》的作者宮白羽對您也影響很大吧?

      梁羽生:是的。我早期開始寫武俠小說的時候,也著實模仿了一些白羽的筆法。40年代,還珠樓主和白羽的武俠小說最為流行,還珠、白羽的新書一出,我必定買來看,并且借給與我有同好的學生看。我們談論武俠小說,談到廢寢忘食。

      白羽是寫實派,對人情世故,必定著力描寫,所以讀他的小說,不會讀到什么怪力亂神,絕不會有像平江不肖生寫《江湖奇?zhèn)b傳》之奇。50年代,我也受到內地文學風氣的一些影響,偏重于寫實。《龍虎斗京華》等早期幾部小說,多是白羽的調子多一些。但是后來,我就感到自己有些力不從心。為什么呢?白羽遭際坎坷,做過許多份工作,生活在底層,所以他能接觸到各色人等??墒俏壹沂菚汩T第,這方面實在是有些缺失的。所以后來我就開始多一些浪漫的想象,但白羽一直是我最欣賞的武俠小說家之一。

      記者:新派武俠小說之新,就在于它們脫離了傳統(tǒng)武俠小說的窠臼,吸收了西方文學的心理描寫、敘事布局,其中以古龍最為突出,西方文學對您是否也有啟發(fā)?

      梁羽生:《牛虻》對我寫《七劍下天山》有影響,有一天,一個署名“柳青”的讀者給我寫信,說《七劍下天山》中的凌未風是牛虻的化身,所以他擔心凌未風會像牛虻一樣在小說結尾處英勇犧牲,因為他太喜歡凌未風了,所以他不希望他死,希望我能改變他的結局。

      他的眼光很厲害。我寫完《草莽龍蛇傳》之后,正好讀到愛爾蘭女作家伏契克的小說《牛虻》,我被這部小說深深打動。有一天,突然,我想,我為什么不寫一部中國的《牛虻》?在《七劍下天山》中,我把牛虻分成了兩半,牛虻是個私生子,女主角易蘭珠是私生女,凌未風則是個反清志士,有著與牛虻相類似的政治身份。

      除了《七劍》,像《白發(fā)魔女傳》中的玉羅剎,《云海玉弓緣》中的金世遺,都有西方小說的影子,但整體而言,中國古典小說對我的影響更大一些。

      三劍樓的三位俠客

      記者:怎么開始在《新晚報》上連載《龍虎斗京華》的?

      梁羽生:1954年1月,香港發(fā)生太極拳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門掌門人陳克夫比武之事,兩位拳師互不服氣,先是在報紙上登文章打筆仗,后來傷了肝火,就正式在澳門設了擂臺一決高低。當時雖然大的世界格局戰(zhàn)亂頻仍,但港澳地區(qū)還算比較“靜態(tài)”,所以一出現(xiàn)這樣火爆的新聞自然是吸引了大眾的目光。那天《新晚報》的標題為“兩拳師四點鐘交鋒,香港客五千人觀戰(zhàn)”。結果卻讓這些看客大失所望。也許是功夫實力太過懸殊,只打了幾分鐘,吳公儀一拳把陳克夫鼻子打出血來,陳克夫認輸,吵鬧了多日的擂臺比武就此草草結束。

      雖然結局不太讓人過癮,但大家對于武術武俠的熱情卻水漲船高?!缎峦韴蟆返目偩庉嬃_孚見機會難得,就來對我說,平時你就喜歡和朋友大談武俠故事,不如乘此熱潮來寫一個連載。我一開始說不行不行。雖然我喜歡讀武俠小說,但我當時總是覺得寫武俠小說即使能夠成名,也并非正途。而且我是《大公報》的社評委員兼《新晚報》副刊編輯,還寫著兩個專欄,都挺受歡迎。我并不是特別想寫,但羅孚情真意切,我實在推不掉,才勉強答應了,硬著頭皮上。本來說還要再考慮一下,結果第二天就看到報紙上寫了預告,說我的小說第二天可以與讀者見面。沒有辦法,只能寫,沒想到就此獲得了成功。

      記者: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fā)表過一篇署名佟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您所寫的,您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xiàn)代的‘洋才子”,您是否覺得金庸先生受西方文學的影響更大一些?

      梁羽生:我受西方文學的影響小一些,武俠小說本身就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所以寫此類小說者,往往不能脫離于前人之框架,為復仇、探秘、斗法、比武等故事所左右,無法出新。

      我覺得真正對武俠小說有很大貢獻的,是金庸先生。金庸開始連載小說《書劍恩仇錄》只比我晚一年,這部小說脫胎于民間關于乾隆的故事傳說。金庸的家在浙江海寧,所以從小就對此故事耳濡目染,寫來自然如魚得水。但那部小說還是章回小說的結構,到了第二、第三部小說之后,他的小說更是走向了一條新途。

      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特別是寫作的技巧?!侗萄獎Α分幸呀浢黠@有西方電影的手法,而他的代表作《射雕英雄傳》中則越來越深入地著重于人性的刻畫,梅超風、東邪黃藥師、江南七怪都是亦正亦邪的人物,這就突破了俠與盜之間的正反面形象的模式,把武俠小說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記者:您、金庸、百劍堂主曾經合寫過一部散文隨筆集叫《三劍樓隨筆》,如今百劍堂主已經去世,您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

      梁羽生:百劍堂主原名陳凡,50年代中期寫過武俠小說,叫《風虎云龍傳》。他于1997年9月去世,一晃10年過去了。當時我寫過一副挽聯(lián):“三劍樓見證平坐,亦狂亦俠真名士;卅年事何堪回首,能哭能歌邁俗流?!?/p>

      寫《三劍樓隨筆》時我們都在《大公報》任職,他是副總編輯,我和金庸是副刊編輯。陳凡當過記者,身上有“俠氣”??箲?zhàn)期間翻過廣西十萬大山,沿中越國境邊界線采訪,寫下了《中越邊境見聞》系列報道,又報道過1944年夏秋之間湘桂大撤退時一場空前的大災難,他從不隱瞞事實,總是仗義執(zhí)言,曾敏之說他“不問虛名值幾錢,只憑肝膽看幽燕”,是沒有夸大的。

      他覺得我們三人都寫武俠小說,不如合開個專欄,名稱就叫“三劍樓隨筆”。從1956年10月開始,一共只維系了3個月的時間,不過卻留下了100多篇文章,共計15萬字,這也是我們友誼的見證。

      記者:我讀《三劍樓隨筆》的時候就對您寫的棋話特別感興趣,寫得驚心動魄,您是不是特別喜歡下棋?

      梁羽生:我和金庸都特別喜歡下棋,圍棋和象棋都喜歡。我們寫《三劍樓隨筆》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比較關注棋壇方面的動態(tài),并將各種逸事寫成隨筆。

      我當時還曾經編過《大公報》的象棋專欄,在這個專欄里,象棋一代宗師楊官璘發(fā)表了他的《棋國爭雄錄》,我也寫過圍棋和象棋的評論。我還曾以《新晚報》象棋記者的名義,采訪過重大的賽事,像全國棋賽和亞洲棋賽我都做過報道,親眼看到棋壇廝殺,回來就寫成報道或專欄隨筆,慢慢地也積累了不少文章。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

      記者:1977年,您在新加坡寫作人協(xié)會上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但俠的觀念在中國歷史上是不是也有不同看法的?

      梁羽生:我是主張“寧可無武,不可無俠”觀點的,武俠小說不能只注意渲染刺激的武打場面。但武俠小說畢竟是武俠小說,它也沒辦法脫離開武術去。倘若因此就認為武俠小說低人一等,我也覺得這是一種保守的陳見?,F(xiàn)在好多了,以前不要說在大陸,就是在香港,也很少有大報會連載武俠小說,大報不太看得起武俠小說。

      俠的內容則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幾乎每一個武俠作者心中就有一個俠的概念,從古人對于俠的要求“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言必信,行必果”是孔子贊門人子路的話,后來司馬遷加上了“諾必誠”,作為他的游俠標準),到現(xiàn)代武俠小說作家,有的主張要為國為民才是俠之大者,有的認為“做對大多數(shù)人有利的事情就是俠的行為”,有的認為只要是人類某些高貴品質的表現(xiàn)就是俠。但不管這個俠怎么變化,他們都會留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深烙印。比如佛教的、道教的、儒家的,我們心目中的大俠不可能完全脫離了中華文化傳統(tǒng)而孤立存在于世上。

      記者:您對改編自您的小說的香港武俠片怎么看?

      梁羽生:武俠片和武俠小說一樣,也有好有壞,不能一概而論。我的小說也被多次搬上銀幕?!渡倭炙隆返膶а輳場窝滓彩俏业男≌f《云海玉弓緣》、《俠骨丹心》和《白發(fā)魔女傳》的導演,他和我合作多次,大家也頗有默契,成績也很喜人。

      《白發(fā)魔女傳》是我自己比較喜歡的一部小說,后來于仁泰導演和張國榮、林青霞合作的那一版影響也很大,在巴黎影展上還得過獎。它先后被改編成國語、粵語電影以及長達40集的電視片集。

      第一個“白發(fā)魔女”是1957年峨嵋公司的羅艷卿,這是粵語影片,賣座很好,所以她就連演了三部。第二個是佳視制作的李麗麗,鮑起靜、蔡少芬也演過白發(fā)魔女。

      徐克導的《七劍下天山》我也看了,意識流,很有意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曹凌志先生對本文亦有幫助,特此致謝。)

      猜你喜歡
      新晚報牛虻梁羽生
      梁羽生“:娶妻娶賢不娶色”
      牛虻與牛虱
      驕傲的牛虻
      武俠小說宗師梁羽生的養(yǎng)生妙招
      梁羽生:遇一人白首,擇一人終老
      梁羽生化敵為友
      快樂語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7
      淺析“以新聞宣傳促經濟建設”的實踐和啟示
      學理論·下(2015年9期)2015-11-14 20:38:23
      《新晚報》在公共危機報道中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的探索
      新聞傳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3
      《新晚報》SWOT分析:兼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紙媒的發(fā)展方向
      新聞傳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3
      老虎與牛虻
      英吉沙县| 皮山县| 巴南区| 皋兰县| 观塘区| 洛浦县| 大兴区| 镇江市| 荣成市| 兴文县| 内黄县| 宣武区| 康乐县| 墨脱县| 镇原县| 忻州市| 同心县| 固安县| 基隆市| 德兴市| 崇州市| 临沭县| 西贡区| 庆元县| 巴楚县| 鄂托克前旗| 清苑县| 临城县| 赤水市| 山阳县| 柳林县| 聂荣县| 岳阳市| 天柱县| 安西县| 稷山县| 霞浦县| 贵州省| 吉首市| 榕江县| 黄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