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姣,女,2000年出生于湖南岳陽,湖南省工筆畫學會會員。2019年考入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攻讀學士學位,2023年考入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方向攻讀碩士學位。作品入展第八屆湖南藝術節(jié)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藝比·神韻”第五屆齊白石大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正青春——2024全國高校美術與書法專業(yè)研究生作品推薦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湖南美術書法精品展、甘肅省“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時代暨紀念毛澤東同志逝世46周年書畫展”、 山西省抗疫線上美術作品展、第三屆河北青年美術作品展;榮獲2024年獲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yōu)秀作品展湖南賽區(qū)三等獎;作品《藻井1》被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敦煌藝術傳承項目收藏。
我始終堅信,藝術是精神的高地。每次揮動畫筆,不僅僅是在描繪眼前的景象,更是在探索和表達深藏于表象之下的真理。每一次筆觸的落下,都是對永恒的一次捕捉,是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揭示。工筆重彩,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歷經千年積淀,在當代社會迎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與藝術變革。在我的作品中,我嘗試著探索工筆重彩在我們的時代語境下的多種表現方式,這種探索不僅僅是想呈現視覺上的革新,更是想達到一種文化與審美的深度融合。
我時常駐足,回望走過的足跡,反思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否已陷入某種固定的模式。我在追求技法的完美時,是否忽略了作品內在的精神表達?每一筆線條、每一抹色彩,是否都承載了我內心真正的情感和思考?平面感是我在作品中一直追求的,為了讓畫面在具有平面性的同時,依然耐人尋味,吸引觀者駐足,嚴謹精煉的造型是我堅守的藝術準則。我嘗試過用意象造型,如《鏡花映面》《幸福歲月》等作品。通過閱讀林宜耕和張見等老師的作品,以及波提切利和弗朗切斯卡的畫作,我深知,夸張變形的表現手法一定是建立在嚴謹的造型知識基礎之上的,于是我又回歸傳統(tǒng)造型的訓練,臨摹荷爾拜因、魯本斯以及尼古拉·費欣的素描作品,期望自己能有所精進。在臨摹他們的作品過程中,它們所散發(fā)的繪畫氣息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我,讓我向往。
我深知,在創(chuàng)作中堅守傳統(tǒng)根基至關重要。何家英老師說過:“真正的古老傳統(tǒng)是創(chuàng)造性傳統(tǒng),而不是以師法古人為能事的惰性傳統(tǒng)?!彼?,我以傳承與變革為切入點,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目前,我的探索方向主要包括對傳統(tǒng)壁畫的研究,重彩畫底色制作、構圖結構的拆解與重構,構建以色彩為核心的筆墨語言體系,以及對重彩顏料的選擇運用和重彩材質美感的呈現。
創(chuàng)作的過程猶如行走在未知的迷宮中,每一步都充滿不確定性,在創(chuàng)作《意氣自飛揚》時,我一直在自發(fā)性和制作性兩者之間反復權衡。工筆重彩的制作性在當代一直飽受爭議,不少作品雖然在技法上無可挑剔,但缺乏內在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一次次的嘗試與錯誤中,我不斷調整自己的觀察角度與表現手法,我開始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閱讀文學作品,體會人類情感的豐富與復雜;參觀各種藝術展覽,吸收不同藝術形式的養(yǎng)分。這些經歷讓我內心充滿了情感和靈感,我嘗試將這些情感和靈感融入作品中,憑借自己敏感的觀察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水墨筆法的皴擦點染營造肌理的細微變化,力求在線、面、色、墨之間實現起承轉合、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
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艱辛的,也是快樂的。每當面對一張空白的紙,我都會感到一股莫名的興奮,那是一片等待我去開拓的天地,世間萬物皆可為我所畫,我可以盡情地揮灑色彩、釋放情感。展望未來的藝術之路,我將始終保持對時代的反思,通過觀察生活、感悟自然,將內心的真實感受融入畫筆之中,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