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階段,記敘文閱讀不僅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試中的必考題型。掌握有效的記敘文閱讀題答題技巧,對提高記敘文閱讀得分至關重要。本文從“理解文本結構”“捕捉關鍵信息”“分析寫作技巧”三方面入手,結合課內外閱讀題答題得分實例,詳細闡述初中記敘文閱讀題的答題要領,幫助同學們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一、理解文本結構:把握記敘文六要素與文章主題
(一)記敘文六要素:構建故事框架
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是理解文章內容和結構的基石。同學們在閱讀文本時,應首先明確這些要素,以快速構建出整個故事或某一段落的基本框架。
課文1:《背影》節(jié)選
原文(節(jié)選):“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
評析:此段文字雖只是簡短的動作描寫,卻生動地展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通過提取該段記敘六要素,可以清晰地理解這一情節(jié)。時間雖未明確提及,但推斷是作者與父親離別之際;地點明確為鐵道邊;人物則是作者與他的父親;事件起因是父親想要為兒子買橘子,以此表達關懷;經過則是父親艱難地爬上月臺去買橘子;結果雖未直接寫出,但通過作者的后續(xù)敘述,體現出作者對父親的感動與不舍。通過六要素分析,同學們迅速把握記敘文主要段落的情節(jié)脈絡,進而能夠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二)主題句與中心思想:揭示文章靈魂
主題句是記敘文中心思想的直接體現,它往往能概括文章主旨,并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背影》這篇課文中,整篇文章的主題句出現在文章結尾部分最后兩句:“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些語句不僅總結了全文的情感基調,也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思念和不舍。通過分析主題句,同學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記敘文的中心思想,即父子之間的深厚情感和對彼此的牽掛。
課文2:《背影》節(jié)選
原文(節(jié)選):“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p>
評析:這段文字是結尾部分的前邊幾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即父子之間的深厚情感和對生活的無奈。盡管生活中有諸多困難和挫折,但父親始終牽掛著兒子和孫子,這種牽掛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八K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直接表達父親對家庭和子女的無私關愛,也體現作者對父親的深深懷念和感激之情,為主題句的和盤托出做了很好的情感鋪墊。
(三)概括文章內容:提升總結能力
概括文章內容是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同學們在概括時,應緊扣記敘文的主題思想,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進行表述。
課文3:《背影》節(jié)選
原文(節(jié)選):(同以上課文2所錄《背影》節(jié)選)
評析:在概括這段文字內容時,大家可以這樣表述:“這段文字通過描繪父親與作者之間的生活片段和情感變化,展現了父子之間深厚的感情。盡管生活中充滿了困難和挫折,或存在少許誤解,但父親始終牽掛著兒子和孫子,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無私關愛和深深懷念之情?!边@樣的概括,既簡潔明了地表達了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又緊扣了記敘文的主題思想。
二、捕捉關鍵信息:細節(jié)決定成敗
捕捉記敘文關鍵信息,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事件的關鍵轉折點、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及主要人物的前后對比等。大家對于這些信息的及時捕捉,對于解答具體問題至關重要。
(一)主要人物的前后對比:理解文章深意的鑰匙
課文4:《最后一課》節(jié)選
原文:“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評析:這句話通過對比韓麥爾先生前后的形象變化(尤其是臉色慘白與高大),展現了他在國難當頭時的悲憤與不屈,也側面表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這一細節(jié)的前后對比描寫,是理解文章情感走向和人物性格的關鍵。
(二)濃描重彩為哪般:總結修辭效果
考生應學會識別并總結記敘文中濃描重彩的修辭手法,并將修辭手法對增強文章表現力的作用盡數答出來。
例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在遙遠的山村里,有個叫小亮的孩子。他每天都喜歡坐在村口的大石頭上,眺望著遠方的山巒。那些山巒在他眼中,就像是沉睡的巨獸,靜靜地躺在大地母親的懷抱里。每當夕陽西下,山巒被晚霞染得金黃,小明總會想象著那片金黃之中,隱藏著怎樣的神秘和奇跡。
問題:請分析上述段落中的修辭效果。
答:在這段記敘文字中,作者巧妙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文本表現力。首先,“那些山巒在他眼中,就像是沉睡的巨獸”,這一比喻將靜態(tài)的山巒賦予了動態(tài)和生命感,使山巒在小亮的眼中顯得神秘和壯觀。其次,“靜靜地躺在大地母親的懷抱里”則運用擬人手法,將大地擬人化為一個溫柔的母親,這樣的描述使場景更加溫馨和富有情感。這些修辭手法合用的作用,是共同營造了充滿想象力和情感色彩的場景,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小亮對山巒的內心情愫;讀者仿佛進入了小亮那充滿童真與好奇的內心世界。
三、分析寫作技巧:透視記敘文的內在邏輯
(一)記敘線索及其貫穿
記敘線索作為文章脈絡,對理解和分析記敘文舉足輕重。在中考記敘文閱讀中,識別記敘線索,能幫助同學們更快地把握文章主旨,透視作者寫作意圖。記敘線索,通常以一種隱性的方式貫穿全文,連接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使整篇文章結構緊湊,條理清晰。
例題2:閱讀下面的記敘文片段,分析其記敘線索是什么,并說明其作用。
每當夜幕降臨,老街上的那盞古舊的路燈便會亮起,昏黃的燈光灑在青石板路上,仿佛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我沿著路燈下的老街走去,每一步都踩在歷史的記憶上,那些過去的畫面——如同老電影般在我腦海中回放。
答:該片段的記敘線索是“老街上的那盞古舊的路燈”。路燈作為老街歷史的見證者,不僅為記敘事件提供了時空背景,更象征著歷史的延續(xù)與傳承。通過路燈這一線索,作者巧妙地將讀者帶入到老街的歷史長河中,讓人感受到時間的流轉與歷史的厚重。
(二)記敘順序的特點和作用
記敘文的記敘順序,是構建文章結構的重要手段。順敘使故事發(fā)展自然流暢,倒敘能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心,插敘則能豐富文章內容,使敘述更加生動有趣。
例題3:分析下面這段文字中的記敘順序特點及其作用。
多年后,當我再次回到那個小鎮(zhèn),站在那棵古老的槐樹下,我不禁回想起那個夏天,我和她在這里度過的美好時光。
答:這段文字的記敘順序是倒敘。作者先描述了多年后回到小鎮(zhèn)的場景,然后再回溯到過去的美好時光。這種記敘順序的作用,在于通過時間上的跳躍和回溯,增強記敘文的吸引力,使讀者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想要了解過去的故事和人物關系。
(三)象征、對比、襯托等寫作手法
在記敘文中,象征、對比、襯托等寫作手法是提升文章深度的關鍵。它們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涵,還使表達更加含蓄而深刻。
例題4:閱讀下面的記敘片段,分析其運用的寫作手法及作用。
夜幕降臨,小鎮(zhèn)被一片黑暗籠罩,只有那盞孤獨的路燈下,還聚集著幾個不愿離去的居民。路燈的光亮與周圍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仿佛在宣告著一種不屈的精神。
答:這段記敘文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路燈的光亮與周圍的黑暗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通過這種對比,突出了路燈的象征意義——即使在黑暗中,也要保持光明和希望。這種寫作手法,使文章的表達更為生動有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通過象征手法賦予路燈更深層次的意象,使文章內涵變得豐富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