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高考語文的重頭戲。對即將踏上高考考場的考生而言,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提升關鍵性的寫作技能,無疑是通往高分之路的關鍵。本文將從審題立意、素材選擇、結構布局、語言表達、情感共鳴和復習指導六個方面,為考生提供一套全面而實用的高考作文技能提升與習練指南。
一、審題立意:精準把握,深度挖掘
審題是作文的基石,要仔細讀懂作文題目中的材料,抓住主旨,理解其背景和意義。注意題目中的關鍵詞和要求,明確寫作任務。題目中“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等要求,都是對考生寫作的具體限定。對2024年全國高考作文來說,精準把握題目要求和深度挖掘立意是取得高分的關鍵。
以2024年全國新課標I卷作文題為例,該題提供了關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材料,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在審題時,同學們要進行深度挖掘:①探討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與挑戰(zhàn),如信息獲取的便捷性與信息過載問題;②在人工智能時代,保持個人獨立思考和判斷力,不被精準算法和大數據左右;③如何在機器人大發(fā)展的背景下,保持和發(fā)揚自然人的人文精神。
若以2024年全國新課標II卷作文題“未知之境”為例,考生可以從以下角度立意:①將太空探索的宏大敘事與個人成長的微觀體驗相結合,思考在探索未知過程中的艱辛與喜悅、挑戰(zhàn)與機遇;②從學習和生活出發(fā),探討自己面對未知時的勇氣、堅持與成長,以及這些經歷對個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作用。
總之,在審題和立意過程中,考生要仔細閱讀題目中的材料和要求,明確寫作任務和立意方向。同時,要注意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深度挖掘和思考,以形成獨特而深刻的觀點。這樣才能在高考作文中脫穎而出,取得優(yōu)異成績。
二、素材選擇:古今同框,推陳出新
在高考作文中,素材選擇是展現考生知識廣度與思維深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比如高考作文題“時間的重量”,考生可選取古代歷史人物的事跡,如蘇軾、李白等,通過他們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與作品,展現古人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考。同時,結合當代科技發(fā)展,如時間管理APP、24小時直播等,對比古今人物對時間利用、管理的價值與意義。這種古今結合的素材選擇,既展現文化傳承,又融入前沿視角,使文章既有深度又具時代感。
古今同框、推陳出新的素材選擇,還要求考生將古代與當代素材進行對比分析,挖掘兩者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揭示出深刻的文化問題。如能在尊重歷史事實基礎上,嘗試將古代元素與現代觀念進行融合更佳;假使考生選取古今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小切入點,行文中折射出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也不錯。素材選擇中的“古今同框,推陳出新”策略,讓閱卷老師既感受到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又展現出廣博、敏銳和深刻的風采。
三、結構布局:條理清晰,邏輯嚴密
在高考作文中,清晰的結構布局和嚴密的邏輯表達是文章成功的關鍵。一篇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文章能迅速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提升作文的整體檔次。以下,筆者結合2024年全國高考新課標I卷作文題,探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首先,開頭部分應簡潔明了,迅速入題。考生可在開頭簡要描述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信息獲取的便捷和信息過載的矛盾,進而提出自己的思考,引發(fā)讀者興趣。這樣的開頭既與題目材料緊密關聯,又明確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其次,作文主體部分應圍繞中心論點展開,層次分明??忌梢圆扇〔⒘惺浇Y構,分別論述人工智能的積極影響和潛在問題。例如,在論述積極影響時,應提到信息獲取的便捷性是如何促進知識傳播和學習效率提高的;在論述潛在問題時,可以分析信息過載如何導致人的注意力發(fā)生歧路,并越走越遠,甚至產生情緒需求大于正常需求的畸形發(fā)展。
結構布局下的每個段落,都應有明確分論點,并通過具體例子、引用或數據分析加以支撐,使論證充分有力。另外,考生還可以采用遞進式結構,逐步深入探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例如,從個人層面出發(fā),討論短視頻軟件如何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進而擴展到社會層面,分析人工智能與自然人性之間的關系。這樣的結構安排會使文章更加深入。
結尾部分應簡潔有力,總結全文并升華主題。概述自然人要理性面對和利用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呼吁社會關注技術發(fā)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尋求解決方案。這樣的結尾既總結了全文的論述,又提出了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非常令人信服。
四、語言表達:準確流暢,文采斐然
在高考作文中,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尤為重要。這不僅是作文的基本面,更是考生向閱卷老師展示自己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邏輯的關鍵。高考作文,往往要求考生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在文采上也要有所建樹。
以高考作文“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例,寫這樣的主題作文,準確的語言表達是利器。當描述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時,考生要選擇恰當的詞匯,如“生態(tài)平衡”“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準確傳達自己的思想認知。同時,句子的構造也需要邏輯嚴密,避免出現語意不清或歧義的情況。
在“科技與人文關系”的高考作文中,流暢的語言表達也尤為重要。考生欲求將科技與人文的緊密聯系展現出來,沒有流暢的敘述是做不到的。應充分運用過渡句和關聯詞,如“不僅……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等,增強文章的連貫性和邏輯性。
此外,文采斐然也是高考作文中最為出彩的一環(huán)。在探討“青春與夢想”的高考作文中,考生可以通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自己的青春夢想描繪得生動形象。比如,“青春猶如天邊初露的曙光,蘊藏著勃發(fā)的生命力與絢爛的希望;而夢想,便是我們心海中那盞永不熄滅的航燈,以其柔和而堅定的光芒,引領我們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這樣的表達,不僅增加了文章的文采,也更能打動閱卷老師的心。
請注意,引用名言警句或化用古詩詞也是提升文采的有效方法。在寫“傳統與現代文化融合”的高考作文中,考生引用古人關于文化傳承的名句時,為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可用孔子名言以復句結構表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唯有在學習上不斷思考,才能避免迷茫;而當‘溫故而知新’,從過往的文化中汲取智慧并賦予其新的意義時,我們便真正‘可以為師矣’?!?/p>
五、情感共鳴:真摯感人,觸動心靈
高考作文,不僅是對考生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的檢驗,更是對情感態(tài)度的一次深入探索。那些能讓閱卷老師心靈受到觸動的文章,常因為其情感真摯和深入人心的描繪脫穎而出。
以高考作文題“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例,許多考生選擇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fā),用細膩的筆觸描繪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非常接地氣。有一位考生描述自己如何赤腳在田野間奔跑,感受泥土的觸感、稻谷的香氣,還有風吹過麥田時那種如同河流波光粼粼的景象。這些生動的細節(jié),使其文章增色不少。
這樣的作文,不僅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通過真摯的情感表達和細膩的描繪,讓閱卷老師在閱讀中感受到心靈的觸動。這個成功案例告訴同學們,真正的情感共鳴,往往來源于那些深入人心的真實故事和情感流露。
六、復習指導:精心籌備,穩(wěn)健應戰(zhàn)
備戰(zhàn)高考作文,全面的復習指導對臨場策略的發(fā)揮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首先,題型復習和時間管理是高考作文取勝的兩大基石。考生需在平時不同作文題型訓練中,熟悉并優(yōu)化自己的寫作節(jié)奏,確保在考場上迅速審題立意,同時留有充裕時間展開論述與潤色。不斷模擬,是檢驗時間分配合理性的有效方式,通過反復練習,讓每一分鐘都發(fā)揮最大效用。
其次,卷面呈現亦不可忽視。整潔的卷面、工整的字跡如同考生的第二張名片,直接影響著閱卷老師的初步印象。因此,復習期間應重視書寫練習,力求字跡清晰、布局合理。此外,掌握一些快速修改錯誤的技巧,如使用斜線輕輕畫去錯誤部分而非涂抹,也是保持卷面整潔的關鍵。
最后,復查修改是提升文章質量的最后一道防線??忌鷳B(yǎng)成寫作后立即復查的習慣,從內容到形式全面審視,確保文章緊扣主題、邏輯清晰、語言流暢。對可優(yōu)化之處,大膽調整,以精練的語句、生動的修辭為文章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