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陶行知基于生活教育理論,以學校為載體,在其所創(chuàng)辦的學校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體系,具有深遠影響。以陶行知文本為線索,系統(tǒng)梳理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其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對應關系;創(chuàng)新性地歸納與總結了陶行知在其創(chuàng)辦的曉莊師范學校和育才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經驗及其具體的影響;闡明了陶行知開展愛國主義實踐經驗的當代價值,為新時代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成功的實踐案例。
[關鍵詞] 生活教育理論;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經驗;當代價值;文本研究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嘉興南湖學院科研重點課題“陶行知愛國主義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以陶行知文本為線索”(N41472001-68)
[作者簡介] 吳 晗(1973—),女,吉林長春人,博士,嘉興南湖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陶行知與杜威的比較研究;楊 潔(1984—),女,浙江臨海人,碩士,臺州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青少年價值觀和日本語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D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5)06-0037-04 [收稿日期] 2023-11-17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和戰(zhàn)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1]。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要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該綱要還明確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明主題、基本內涵、價值取向及實踐要求。
陶行知是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愛國主義戰(zhàn)士,秉持“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的理想信念。陶行知以學校作為載體,積極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體系,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革命志士,是教育為抗戰(zhàn)服務的典范。因此,深度挖掘陶行知以學校為載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經驗,為新時代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重要歷史案例參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啟示意義。
一、陶行知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現(xiàn)狀
陶行知留學歸國后,針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現(xiàn)狀,創(chuàng)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理論[2],該教育理論具有中國特色且又是進步的教育理論[3],其教育目的重在強調生活實踐對于教育的決定性作用[4]。陶行知的教育方法論,其實質是強調生活與教育相聯(lián)系,并與勞動相結合,為人民服務[5]。此外還有學者提出,教育救國思想和人民的思想始終是陶行知教育思想體系最底部的積淀層[6],他發(fā)動“國難教育”“戰(zhàn)時教育”,并積極投身抗日救國的斗爭活動中,明確了“育才學?!迸囵B(yǎng)反抗侵略的小戰(zhàn)士的愛國宗旨[7],并且陶行知是借用教育為一方陣地來從事救亡圖存的事業(yè)[8]。相關研究主要針對陶行知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了理論研究,闡明了其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革命性、愛國性。
早在20世紀30年代起,歐美學者便開始研究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一位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教育改革實踐家[9],是杜威博士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10],他創(chuàng)辦了“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保?1]。陶行知積極提倡“抗日全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創(chuàng)辦了“山海工學團”和“育才學校”[12],師生以集體生活和勞動為中心,通過勞動教育開展愛國主義實踐活動。相關研究主要關注了陶行知在辦學過程中,通過制定校規(guī)、編寫教材、組織活動等方式所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
陶行知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探索了一條新路,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一大批具有奉獻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愛國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當代價值[13]。此外,朱宕潛[12]指出,在外國侵略中國的背景下,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山海工學團”強調公民教育和生產教育,這是陶行知的重要貢獻之一。李定開[14]也指出陶行知先生的抗戰(zhàn)教育實踐和理論對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起了良好的作用,是教育為抗戰(zhàn)服務的典范。相關研究主要探討了陶行知愛國主義教育的當代價值研究。
關于陶行知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呈現(xiàn)了多元化的趨勢,這些研究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但隨著研究問題的不斷深入,陶行知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經驗如何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尚未展開系統(tǒng)的研究。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對應關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對應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的教育學說,既是一種社會改革學說,也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規(guī)模浩大的教育改革實踐。
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的生活,使每個人都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他在《中國大眾教育問題》中指出:“大眾教育是要教大眾以生活為課程,以非常時期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生活做他們的非常時期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程。這非常生活,便是當前的民族解放、大眾解放的生活戰(zhàn)斗。這是大眾教育的中心功課”。也就是說,真正的教育應與生活緊密相連,通過生活實踐來傳授知識和技能,從而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就是幫助人們了解和認同自己的國家,從而培養(yǎng)人們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感。
陶行知還把“社會即學?!钡睦碚搼玫介_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當中,主張創(chuàng)辦民族解放大學校。他指出:“這個大學校是沒有圍墻,萬里長城還嫌太短,勉強地說,現(xiàn)在中華民國的國界就算是我們這個大學校的‘四至’?!薄肮S、農村、店鋪、家庭、戲臺、茶館、軍營、學校、廟宇、監(jiān)牢都成了這個大學校的數(shù)不清的分校。連墳墓都做了我們的課堂?!碧招兄k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校與社會連成一片,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合二為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把教育力量輸向社會、輸向前方和敵后,使教育直接成為抗日救國的力量。
陶行知基于“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提出“先生教什么?教救國;學生學什么?學救國。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先生要在救國的行動上教救國,學生要在救國的行動上學救國,這樣才是真正的救國教學做,這樣才是真正的民族解放教學做。”陶行知將“教學做合一”與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緊密結合,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生活實踐和愛國活動,如參加勞動、志愿服務、文化活動等,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對應關系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并提出了對應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方法。只有通過這種有機結合,才能夠培養(yǎng)出真正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的人才。
三、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和育才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
1.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陶行知于1927年在南京創(chuàng)辦的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以下簡稱“曉莊師范”),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為“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踐基地,曉莊師范不僅致力于鄉(xiāng)村教育的普及與改革,還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在鄉(xiāng)村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陣地,深刻體現(xiàn)了教育與國家命運、社會變革的緊密聯(lián)系。
陶行知堅信教育是救國根本,唯有提升民眾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方能實現(xiàn)國家振興。在此理念指導下,曉莊師范開展了一系列獨特教育實踐。
學校倡導“教學做合一”,將理論學習與勞動實踐緊密結合。學生每日參與農田勞作,掌握農業(yè)技能;通過“生活區(qū)”自理生活,培養(yǎng)自理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此外,學生組織“平民夜?!?,推廣平民教育,踐行“教育為公”理念。陶行知推行“小先生制”,提升學生教學能力;定期進行教學觀摩和實驗研究,培養(yǎng)科學探究精神,助力鄉(xiāng)村發(fā)展。
在特殊歷史背景下,曉莊師范成為進步青年和共產黨員的活動陣地。共產黨員在校內秘密建立黨組織,宣傳黨的政策,動員民眾參與革命。1928年年初,因領導學生愛國運動被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開除的學生黨員劉季平、石俊、湯澡、馬名駒,以及在浙江青田中學畢業(yè)后到鄉(xiāng)村領導農民運動而被迫害的共產黨員葉剛,不約而同地考入曉莊師范。截至1930年年初,曉莊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各有十余人,總計有三十余人,占全校學生數(shù)超過百分之十五[15]。然而,1930年4月12日,國民黨以“赤化”為由關閉曉莊師范,逮捕多名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釀成“曉莊事件”。盡管學校被關閉,但其精神和實踐激勵了無數(shù)革命者。
曉莊師范獨特的教育模式與革命活動的結合,為中國近代教育史和革命史留下了寶貴遺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2.育才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陶行知于1939年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在抗日戰(zhàn)爭的特殊歷史背景下,不僅是一所普通的教育機構,更是一所彰顯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實踐典范。陶行知提出了“即用生活教育之原理與方法,培養(yǎng)難童之優(yōu)秀兒童,使之成為抗戰(zhàn)建國之人才”的辦學宗旨。這一理念具體體現(xiàn)在《育才二十三能》中,他要求學生不僅掌握燒飯、種園等十六種初級常能,還應具備會開汽車、會打字、會速記、會接電、會擔任翻譯、會臨時講演、會領導工作等七種高級常能。在《創(chuàng)造宣言》中,陶行知更是熱情呼吁:“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p>
在陶行知的領導下,育才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深遠影響的愛國教育實踐。(1)學生組織抗日宣傳隊,深入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通過演講、戲劇、歌曲等形式,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例如,學生創(chuàng)排了四川方言劇《啷格辦》、舞蹈《朱大嫂送雞蛋》,在鄉(xiāng)親中間演出,同時積極充當“小先生”,為附近農村開展“掃盲”工作。(2)為支持抗戰(zhàn),師生積極參與募捐活動,籌集資金和物資支援前線。1940年,學校組織大規(guī)?!翱谷站葒季琛被顒樱瑢W生走上街頭募捐,并將所得送往前線,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zhàn)。(3)為應對戰(zhàn)時物資短缺,學校開展生產自救活動,學生參與種植、養(yǎng)殖等勞動。學校開辟“勞動園地”,學生種植蔬菜、養(yǎng)殖家禽,既鍛煉勞動能力,也為學校提供生活物資,體現(xiàn)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念。(4)育才學校的學生還積極參與民主運動,呼吁和平、反對內戰(zhàn)。1946年,學生參加重慶“反內戰(zhàn)、要和平”大游行,表達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內戰(zhàn)的反對,展現(xiàn)了青年一代的社會責任感。
育才學校的愛國教育實踐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將教育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學校培養(yǎng)出一大批德才兼?zhèn)?、志向遠大的熱血青年。在育才師生中,有300多人加入黨組織走上革命道路,其中以徐永培、陳堯楷、胡芳玉為代表的21位育才烈士,更是為新中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育才學校的精神和實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為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四、陶行知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經驗的當代價值
陶行知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以其“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的理念為核心,不僅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為當代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1.陶行知強調教育應與生活緊密結合,通過勞動實踐和社會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當代教育可以借鑒這一理念,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例如,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等公益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國家發(fā)展與社會責任,增強愛國意識。
2.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鼓勵學生深入社會,了解民眾需求,通過實際行動服務社會。當代教育應避免空洞的說教,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如環(huán)境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等,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個人發(fā)展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lián)系。
3.陶行知通過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和對國家建設的責任感。當代教育應重視勞動教育的價值,將勞動實踐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例如,開展農業(yè)體驗、職業(yè)實踐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勞動的價值,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感。
陶行知的核心理念——教育與生活結合、教學做合一、勞動教育、社會參與,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教育支撐。
結語
陶行知以學校為載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提倡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中,其實踐活動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他主張在各學科中踐行愛國主義教育,夯實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他不僅為當時中國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指導思想,也為新時代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提供了借鑒和啟示。因此,在新時代的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借鑒陶行知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民族振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2]黃偉.陶行知德育思想探微[J].教育研究,1996(11):53-57.
[3]馮雪紅.中國落后的教育現(xiàn)狀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成[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32):63-88.
[4]劉大偉.論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人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判性繼承[J].生活教育,2020(2):17-19.
[5]董保良.論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觀[J].教育研究,1997(1):23-27.
[6]金林祥.李維漢論陶行知[J].教育學報,2010,6(2):108-112.
[7]儲朝暉.陶行知與抗日戰(zhàn)爭[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5(1):
182-212.
[8]熊賢君.論陶行知早期“教育救國”思想[J].理論月刊,1997(3):25-28.
[9]PHILIP A. Kuhn, “T’ao Hsing-chih 1891-1946 an educational reformer”[J]. Papers on China, vol. 13,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174-187.
[10]FAIRBANK J K.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M]. Harper and Row,1986:242.
[11]劉洋.論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學法[J].才智,1987(1):266-267.
[12]朱宕潛.新型國家的教育型:陶行知在中國的工作(1917-1946)[C].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26-346.
[13]周洪宇.學習貫徹習近平有關陶行知重要論述 繼承弘揚陶行知思想和精神[J].教育文化論壇,2019,11
(4):1-6.
[14]李定開.陶行知的抗戰(zhàn)教育理論及其實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1):22-26.
[15]王文嶺,凌文.陶行知:與共產黨人風雨同舟二十年[N].光明日報,2020-08-10(11).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ao Xingzhi’s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Taking Tao Xingzhi’s Text as a Clue
WU Han1, YANG Jie2
(1.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s, Jiaxing Nanhu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Zhejiang 317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and using schools as carriers, Tao Xingzhi carried out patriotic edu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s he founded, forming a patriotic education practice system with Chinese lo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This paper takes Tao Xingzhi’s text as a clue,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ao Xingzhi’s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and his patriotic practice. Then it innovatively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specific influence of Tao Xingzhi’s patriotic education practices in the Xiaozhuang Normal School and the Yucai School and clarifi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ao Xingzhi’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carrying out patriotism,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cases for schools to carry out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life education theory; practice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practical experience; contemporary value; text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