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尊為“千古一帝”的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有二十八人活到成年,而善終者更少。比如,皇長子胤禔被削爵囚禁;皇太子胤礽雖然天資聰慧、文武兼?zhèn)洌瑑纱伪涣⑻佑謨啥缺粡U,因罪被黜憂憤而死;皇八子胤禩的結(jié)局則是削爵圈禁,嘔血不止卒于監(jiān)所,只有皇四子胤禛通過“九子奪嫡”最終勝出,即為雍正皇帝。而皇十二子胤祹則以七十八歲高齡而壽終正寢。
胤祹出身低微,生母萬琉哈氏只是個庶妃。在清朝的時候,庶妃是不能撫養(yǎng)自己孩子的,于是胤祹從小就由孝莊太后侍女蘇麻喇姑來撫養(yǎng)。由于生母卑微,再加上養(yǎng)母的身份也不夠尊貴,胤祹從小就懂得謙讓,一向低調(diào)為人做事,謹言慎行。正因如此,諸多皇子到皇叔、皇帝,都對其淡泊儒雅的品性贊賞有加。
1708年,康熙第一次廢皇太子,所有具備競爭資格的皇子都覬覦皇儲之位,其中九位全力參與爭奪,即著名的“九子奪嫡”。胤祹很清楚自己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奪嫡過程中,他不參與也不站隊,依舊早請安晚匯報,安分守己、兢兢業(yè)業(yè)。康熙吩咐的大小事項他無不精心處置,連春分、夏至這些節(jié)令代替皇帝到太廟行禮之類的祭祀活動都做得一絲不茍。光憑這一點,他就贏得了康熙的另眼相看,與另一位沒有參與奪嫡的皇子一同被封為固山貝子。
皇室爵位中,固山貝子是第四等,前三等則為親王、郡王、貝勒。對胤祹來說,二十四歲就得到這個爵位已經(jīng)很不錯了,更難能可貴的是,受封固山貝子之后,他依然故我,絲毫沒有囂張跋扈之態(tài),每天依舊埋首于公文瑣事、吟詩作對之間??滴跣枰谏磉呎諔?yīng)時,他就不離左右,嚴(yán)于職守;沒康熙的召喚,他就老老實實批閱公文、視察災(zāi)區(qū),無絲毫僭越之舉。
胤祹的安靜淡然深得康熙之心,他的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認可??滴跄昀象w弱后,需要一位信得過的人來掌管負責(zé)管理皇家大小事務(wù)的內(nèi)務(wù)府,于是,胤祹被任命為署理內(nèi)務(wù)府總管事,1718年一手操辦皇太后的喪事后,康熙手諭“今大事畢,十二阿哥著停止署理內(nèi)務(wù)府總管事……辦事妥協(xié)……深嘉之”;同年10月,康熙諭令“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何禮,差往云南,其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之事著十二阿哥辦理”。
奪嫡事件后,諸多皇子被廢被禁,反倒是胤祹以不爭之身保持中立,他因此不僅得到康熙的絕對信任,也沒有被繼位后的雍正“清洗”。因為從奪嫡事件中就能印證出,胤祹對雍正的皇位完全沒有威脅。不僅如此,雍正剛登基時把胤祹的爵位連提兩級,因“辦理梓宮事務(wù)甚為效力”,又封其為多羅履郡王。
胤祹看似“人畜無害”,與世無爭,卻偏偏得到了這么多,難免被人嫉妒。于是開始有人暗中使絆子,各種誣告信多得“日三清案”。為了平息眾怒,雍正只好把胤祹的郡王爵位重新降為貝子,不久再降為奉恩鎮(zhèn)國公。有人誣告他任職內(nèi)務(wù)府時賬目不清、虧空過大,胤祹既不申辯也不計較,把家里的東西拿去變賣了把賬目填平,至于其中原委、真假曲直,他一字不提,每天依舊按時起居生活工作,對待雍正還是畢恭畢敬、毫無怨言。
1735年雍正駕崩,胤祹連夜安排人手、財物,把雍正的后事操辦得漂漂亮亮、隆重非常,這在繼任者乾隆那里無疑又成了一個加分項。
乾隆登基后,胤祹被任命為禮部尚書,統(tǒng)管禮部的事務(wù),后又命其負責(zé)宗人府一切事務(wù)。宗人府是管理皇家宗室事務(wù)的機構(gòu),里面全是乾隆的直系親屬,他們的衣食住行、任免獎懲,全由宗人府負責(zé)。如果族親有過,宗人府可酌情處罰,處罰方式全由胤祹裁定,可見乾隆對其的信任程度。
乾隆是一個出了名的愛游山玩水微服私訪的皇帝,常常是一走幾個月不在京師。以往皇帝離京,都是交由一位皇子負責(zé)國事,再由數(shù)位重臣監(jiān)國,彼時則全由胤祹一人定奪。后來,乾隆覺得每次出游都要頒發(fā)任命太麻煩,就任命胤祹為軍機處議政大臣,可以名正言順地隨時參與軍政事務(wù),其含義基本上等于“你能搞定和擺平的事你自己相機處理即可,別來煩我”。自1739年后,每年祭廟、朝日、祀月、祭社稷、祭先農(nóng)諸事,乾隆懶得出行,就由胤祹代他行帝王禮。
1750年初,乾隆頒發(fā)圣諭稱允許若干重臣可以“乘轎上朝”,胤祹以其威望德行位列“乘轎上朝”榜首。同年3月,胤祹十二歲的兒子弘昆夭折,乾隆“大慟”,手諭“以禮節(jié)哀,承侍太妃,勉副朕意”,并將四皇子永珹過繼給胤祹。一個臣子,能收皇子為嗣孫,在封建王朝,這幾乎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就這樣,康熙眾多皇子中的這個邊緣角色,歷經(jīng)三朝而風(fēng)雨不倒,反倒是官職越做越大,威望越來越高。直到七十二歲時,年老體衰的胤祹才被乾隆卸去一切職務(wù)準(zhǔn)許回家養(yǎng)老,好好享受他為數(shù)不多的閑散日子。
放眼整個中國皇家史,如胤祹這般能榮耀獨享、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的,實在是太少了。
《道德經(jīng)》有言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笔⒏缲费i的生存之道正是這句話最好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