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與免疫學檢測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石城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MD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免疫學檢測法進行診斷,實驗組采用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與免疫學檢測聯(lián)合的方式,分析對比2組患者的診斷結果以及CD34陽性、CD117陰性、人白細胞DR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陽性等指標的檢出率。結果 實驗組的診斷準確率、早期診斷率均高于對照組,漏診率、誤診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CD34陽性、CD117陰性、HLA-DR陽性檢出率分別為90.00%、60.00%,80.00%,高于對照組的66.67%、40.00%、6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與免疫學檢測聯(lián)合應用于診斷MDS患者的效果更優(yōu),尤其是早期診斷效率較高,對于患者臨床治療有積極意義,推薦臨床應用。
【關鍵詞】 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免疫學檢測;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文章編號:1672-1721(2025)04-0032-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447
MDS是一個與骨髓有緊密聯(lián)系的復雜疾病。診斷和疾病分類大部分都依賴于骨髓的形態(tài)和免疫檢測技術的綜合運用[1]。在進行MDS診斷時,對骨髓形態(tài)學的分析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此類測試是基于評估骨髓細胞的數(shù)目、外形和分布,以確定異常細胞的存在性及其可能導致的重大后果[2]。在利用光學顯微鏡進行形態(tài)學評估時,由于人們主觀上的偏見,經(jīng)常會妨礙對疾病的深入理解和解讀能力,特別是在處理輕度或稍早發(fā)病的疾病時[3]。為了進一步提升MDS的診斷準確度,臨床在診斷流程中常應用免疫檢測技術。免疫形態(tài)學研究的目標是識別細胞克隆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該過程必須依賴對細胞表面特性或內(nèi)部分子構造進行精確的解析。在免疫學的研究領域里,流式細胞技術以及免疫組化方法已經(jīng)被大量的科研人員所采用[4]。這些方法能夠精確且清楚地鑒定骨髓樣本中各種細胞形態(tài)的存在及其分布特點。該研究采用了骨髓形態(tài)學和免疫學的分析手法,旨在為MDS的診斷工作提供全面而詳細的信息資源,并進一步協(xié)助更精確地識別MDS與其他與血液生成有關的疾病之間的不同之處。醫(yī)生可通過深度分析更精確地辨識各種疾病種子種類及其嚴重性,為制定治療方案和進行長遠的評估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5]。現(xiàn)如今,MDS基因變異分析因分子生物學的急劇發(fā)展日漸受到廣泛的認同和應用,這不僅提升了診斷過程的準確度和精確度,同時也拓展了其在實際醫(yī)療場景中的應用范疇。在MDS的檢測流程中,對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與免疫學檢測的聯(lián)合應用仍存在質疑[6]。本研究選擇石城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MD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與免疫學檢測在MDS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石城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MD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42~64歲,平均年齡(52.1±3.9)歲;病齡2~7年,平均病齡(1.8±0.4)歲。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2.8±4.1)歲;病齡2~8年,平均病齡(1.9±0.1)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颊呒捌浼覍賹Ρ狙芯恐椴⒑炇鹬橥鈺?。
納入標準:確診為MDS;年齡18~80歲;同意進行隨訪和相關檢測;入組前病情相對穩(wěn)定,無嚴重并發(fā)癥影響實驗數(shù)據(jù)的收集。
排除標準:合并存在嚴重感染或疾病急性期;既往存在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史,比如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存在精神狀態(tài)或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研究;不完全依從治療方案,在研究期間拒絕或未按要求完成治療和隨訪。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免疫學檢測法進行診斷。在無菌情況下采集患者晨起骨髓樣本和靜脈血樣本,并將樣本存儲于抗凝管中,輕輕顛倒混勻,以免凝固,待樣本凝固后對2組患者的CD34陽性細胞、CD117陰性細胞、HLA-DR陽性細胞進行檢測。使用熒光染料對樣本進行染色和標記,搖晃均勻后進行洗滌和離心,檢測試管中CD34陽性細胞、CD117陰性細胞、HLA-DR陽性細胞等指標。應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樣本,主要通過激光激發(fā)熒光信號檢測細胞表面標記的熒光強度,并生成數(shù)據(jù)圖譜找出存在異常的細胞[7],通過檢驗結果判斷患者是否患有MDS。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檢查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選擇髂后上棘或胸骨柄作為穿刺點,確保安全后進行穿刺,抽取2~3 mL骨髓液,然后快速將樣本放置到載玻片中,將少量骨髓液制成涂片,以保證細胞形態(tài)的清晰展示。然后對骨髓涂片進行制備和染色,在載玻片上將骨髓液均勻展開,制作2~3張涂片,確保涂片的均勻性和完整性,采用瑞氏-吉姆薩染色法進行染色,染色結束后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和分析,查看細胞表面特征,并深入評估血細胞的形態(tài)狀況,尤其注意觀察原始細胞比例是否異常。最后進行骨髓增生程度和異常檢測,主要分析骨髓中造血細胞中的增生活躍度,從而判斷患者病情[8]。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的診斷結果,包括診斷準確率、早期診斷率、漏診率、誤診率;(2)對比2組患者CD34陽性、CD117陰性、HLA-DR陽性的檢出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診斷結果
實驗組的診斷準確率、早期診斷率均高于對照組,漏診率、誤診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CD34陽性、CD117陰性及HLA-DR陽性檢出率實驗組CD34陽性、CD117陰性、HLA-DR陽性檢出率分別為90.00%、60.00%,80.00%,高于對照組的66.67%、40.00%、6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骨髓細胞不僅是人體骨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還是造血系統(tǒng)的根本所在。骨髓細胞在進行分裂和分化的基礎上成為了不同類型的血細胞,以維持機體基本的生理功能。當髓系細胞發(fā)育及分化過程中出現(xiàn)異常時,就會引發(fā)MDS。MDS是一組源自造血干細胞的異質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它以髓系細胞分化或髓系細胞發(fā)育異常為主要特征,臨床癥狀多為出血、貧血和感染等。關于MDS的診斷,主要以骨髓形態(tài)學和免疫檢測法為主[9]。在MDS的臨床診斷中,較為常見的方法之一是外周血涂片法,具體的檢測原理為檢測外周血紅細胞與幼稚粒細胞之間的比值,以此實現(xiàn)對MDS的評估。然而,相關研究表明,在對MDS的診斷中,外周血涂片方法的診斷靈敏度和準確度均不高[10]?;诖?,大部分研究人員表示,細胞形態(tài)學可以依據(jù)形式支持MDS的診斷,且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在進行MDS診斷的過程中具有細胞形態(tài)清晰的特點,能夠及時觀察到骨髓細胞病態(tài)情況[11],但是對骨髓造血全貌的觀察及MDS分型的精準判斷略顯不足。為了彌補這些不足,需將免疫學檢測引入其中,從免疫學分型角度入手,對MDS開展多種形式的檢測。在鑒別白血病的過程中,免疫學分型的應用較為常見,它主要依據(jù)骨髓細胞在生長時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變化對細胞表面上的標記做出分類,最終確定該細胞屬于哪類白血病。免疫學分型還可借助分泌控制MDS患者體內(nèi)巨噬細胞與單核細胞的細胞因子和抗原,會對患者病死率產(chǎn)生較大影響[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診斷準確率、早期診斷率均高于對照組,漏診率、誤診率均低于對照組;實驗組CD34陽性、CD117陰性、HLA-DR陽性檢出率分別為90.00%、60.00%,80.00%,高于對照組的66.67%、40.00%、6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免疫學檢測法在對MDS進行診斷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其與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聯(lián)合應用效果更佳。這些綜合性信息為臨床診斷MDS提供了參考依據(jù),對MDS做出準確診斷,同時對患者的預后做出預測。比如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能夠揭示MDS患者的細胞發(fā)育異常情況,而免疫學檢測法則可作為輔助檢查手段[13]。
在臨床研究中,趙偉林和陳苗等將“流式細胞術+骨髓涂片+外周血涂片”作為聯(lián)合應用手段,并用于MDS的早期診斷中,結果顯示,采用聯(lián)合檢測方式后,MDS的診斷準確度大幅提升,可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數(shù)據(jù)。邢江濤和陶超欣利用免疫學檢測法(比如CD34抗原表達)和骨髓形態(tài)進行同步性檢測,結合檢測結果來看,CD34抗原檢測與骨髓形態(tài)學的檢測結果相符,符合程度達到了77.21%,提示在對MDS進行診斷的過程中,CD34抗原檢測可用于MDS的診斷中,為骨髓形態(tài)學這一檢測方法進行補充和完善,讓MDS的診斷結果更加準確、可靠。另外,也有相關學者對MDS和巨幼細胞性貧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的診斷方法進行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肪酸(fatty acid,F(xiàn)A)聯(lián)合檢測能夠對MDS、MA開展高精度的診斷,其診斷效果好于乳酸脫氫酶、FA、CA153等的單獨檢測[14]。張敬重東和侯科佐圍繞“CD34檢測在MDS診斷及患者預后”這一關鍵點得出結論,CD34高表達患者的白血病轉化率相對低,故CD34檢測方法能夠作為一種MDS診斷方法。同時,王亞哲利用CD105與CD117構建雙參數(shù)積分系統(tǒng)用于MDS的診斷,可提高診斷精度和準度。劉素華針對MDS血象、巨幼紅細胞貧血和骨髓象特點進行研究與鑒別,結果顯示,MDS的最突出表現(xiàn)為骨髓病態(tài)造血、外周血、外周血細胞減少,由此可對MDS做出準確診斷。綜合上述學者的臨床研究結果來看,在MDS的診斷中,大多數(shù)學者建議采用不同形式的聯(lián)合檢測模式,這也為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和免疫學檢測法的聯(lián)合應用提供了理論參考依據(jù)。這提示,針對MDS的診斷,相較于單一方法檢測,聯(lián)合檢測方法優(yōu)勢明顯,有利于提高MDS的診斷準確度[15]。
綜上所述,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與免疫學檢測聯(lián)合應用于MDS患者的診斷中效果更優(yōu),尤其是早期診斷效率較高,對于患者臨床治療有積極意義,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 陶莉莉,王子怡,楊錦才,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療中的作用機制及應用研究進展[J].山東醫(yī)藥,2023,63(17):87-90.
[2] 秦洪成,溫賢浩.克隆造血在再生障礙性貧血與低增生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鑒別中的意義[J].兒科藥學雜志,2023,29(9):42-47.
[3] 王婷,冉檸源,陳邱林,等.IL-18和IL-18結合蛋白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的臨床意義[J].中華血液學雜志,2024,45(3):284-289.
[4] 王振興,王杰,劉福蓮,等.細胞形態(tài)聯(lián)合血液學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與巨幼細胞性貧血鑒別中的效果[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23,33(1):34-37,72.
[5] 肖艱,潘崚,劉曉冬,等.染色體微陣列分析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療中的應用[J].臨床血液學雜志,2022,35(8):574-579.
[6] 于勇.外周血細胞參數(shù)早期診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價值研究[J].大醫(yī)生,2023,8(1):107-110.
[7] 吳鴻飛,王世充,黃金波,等.淋巴細胞亞群在鑒別低增生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再生障礙性貧血中的價值[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23,31(4):1125-1132.
[8] 張秀娟.阿扎胞苷治療老年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療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22,16(14):37-40.
[9] 姜惠然,李德鵬,徐開林.高密度脂蛋白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預后關系研究[J].臨床血液學雜志,2022,35(3):213-217.
[10] 譚卡,何深,匡霞.地西他濱治療低中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生存分析[J].罕少疾病雜志,2022,29(2):92-93.
[11] 周艾婧,鄧川燕,李國靜,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編碼探討[J].中國病案,2022,23(6):55-58.
[12] 張婉婉,張雅麗,任崇崇,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基因突變與臨床特征相關性及預后[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24,32(1):176-183.
[13] 肖德俊,葉萍,劉玉蘭,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NK細胞及亞群檢測意義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23,41(6):749-751.
[14] 吳多爾,常春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分型與預后分層研究進展[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23,22(5):494-500.
[15] 任曉彤,余順杰,郭欣雨,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CD34+細胞焦亡相關分子焦孔素E研究[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24,44(1):68-74.
(編輯:肖宇琦)
作者簡介:賴 俊(1992—),女,江西石城人,本科,主管技師,主要從事免疫學檢測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