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類課文中往往包含著歷史背景方面的因素,與當下小學生的認知之間存在較大的時空距離,給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內(nèi)容帶來了多方面的困難。教學時,教師要善于運用革命文化累課文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促進學生將理想信念內(nèi)化于心,健康成長。
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的人和事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遠離當下小學生的生活,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因此,學生理解特定的歷史背景具有重要的意義。
1.消除革命年代的隔閡
在小學生學習的革命文化類課文中,與革命人物、歷史事件有關的歷史背景,受課文篇幅所限往往是隱性的內(nèi)容。從學生理解的角度看,這種歷史背景屬于缺失的狀態(tài),由此造成了學生與革命年代之間存在隔閡。為了消除這種隔閡,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學情,給學生講解課文的相應歷史背景資料。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直接呈現(xiàn)課文的歷史背景資料,讓學生讀一讀、議一議,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針對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使學生對革命歷史背景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針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資料,互相交流與補充相關的資料,深入理解歷史背景資料。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
2.理解革命人物的言行
在革命文化類課文中,革命人物的言行也與小學生的認知存在沖突,小學生往往不理解革命人物為什么這么說、這么做。對此,教師同樣需要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歷史背景,探索革命人物受歷史背景影響而樹立的革命理想信念,從而找到理解人物言行的深層原因。比如,學習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二年級學生對文中不理解的問題有:朱德是誰?那時候為什么要用扁擔挑糧食?戰(zhàn)士們?yōu)槭裁床蛔屩斓绿艏Z食?教師需要進一步補充朱德這一人物的歷史背景資料:朱德在井岡山會師后擔任紅四軍的軍長,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每天都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但是,朱德身先士卒,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白天打仗,晚上還堅持下山挑糧食,深得戰(zhàn)士們的愛戴,所以才出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藏起朱德的扁擔這樣的事情。教師介紹課文的歷史背景,學生才能了解“朱德的扁擔”蘊含的革命信仰和革命精神。
在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具體文本和學生學習需求,合理運用課文的歷史背景,有效地促進學生領悟革命文化精神,提高語用能力。
1.形象化表達
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學生,他們在認知上以感性、直觀的信息加工模式為主,很難理解經(jīng)過高度概括以抽象思維呈現(xiàn)結(jié)果的歷史背景。教師需要以具體化、形象化的語言給學生介紹革命文化類課文的歷史背景。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手術(shù)臺就是陣地》這篇課文,編者提出的學習要求就有查閱資料和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但是,學生搜集到的相關歷史背景資料,會涉及一些很抽象的名詞與概括性表述,比如,白求恩是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這些都是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需要教師加以處理,學生才能理解。因此,教師需要將學生搜集的歷史背景資料進行優(yōu)化組合,以“圖片(視頻)+文字”的方式呈現(xiàn),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內(nèi)容。比如,教師以課文插圖為中心,呈現(xiàn)白求恩的其他照片,標注他的國籍和身份——“加拿大醫(yī)生”,幫助學生了解白求恩是以援華醫(yī)療專家的身份主動要求來到中國的,這就說明白求恩幫助其他國家的人民做好事,他具有國際主義精神。
2.適時地呈現(xiàn)
在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有些教師習慣于在解釋課文題目后,就給學生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歷史背景,這樣的方式看似能夠為學生閱讀文本“掃清障礙”,實際上這樣的介紹缺乏明確的目的性,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因此,教師運用歷史背景進行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提前介紹或滯后補充都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比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記敘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一個班的五名戰(zhàn)士,為掩護群眾和主力部隊轉(zhuǎn)移,阻擊敵人并把敵人引上絕路而跳崖壯烈犧牲的故事。很顯然,這是一個有著歷史背景的戰(zhàn)斗故事,也是一個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而且課文背后還有課文中沒有寫到的故事。教師如果在教學伊始就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讓學生了解五壯士中還有兩人活了下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就難以隨著作者的敘述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原因就在于歷史背景的呈現(xiàn)不適時。因此,當學生讀到課文描寫五壯士高喊口號跳下懸崖的情節(jié)時,他們從文字表達中感受不到五壯士的精神,教師適時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呈現(xiàn)五壯士跳崖的情景,學生就能從中受到教育。在學生學完課文內(nèi)容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外作業(yè):“跳崖的五壯士沒有全部犧牲,還有生還者,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集相關資料,看看他們是怎么生還的,后來生活得怎樣。”這樣的教學方式就能夠滿足學生對五壯士跳崖的結(jié)果進行探究的學習需求。
3.情境化再現(xiàn)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信息技術(shù)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得以實現(xiàn),這就要求教師在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重視以信息技術(shù)創(chuàng)設生動的歷史情境,避免單一的文字介紹,讓學生對課文的歷史背景有更加真切的感受。比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描述了毛主席得知兒子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上后無比悲痛的情形,然而,毛主席還是作出了將兒子葬在朝鮮的決定。無論是與毛主席有關的事情,還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都屬于課文的歷史背景,小學生對這些內(nèi)容很難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shù)手段,搜集博物館里保存的相關文物的資料、影視劇中表現(xiàn)這一重要情節(jié)的片段,將它們組合起來,制作成視頻給學生播放,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總之,教師運用歷史背景教學革命文化類課文,應充分認識其具有的價值與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尋找適宜的策略,真正消除歷史背景給學生帶來的隔閡,讓革命文化能夠有效地滋養(yǎng)學生成長。
作者簡介: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