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載了悠久的歷史記憶、深邃的哲學智慧及獨特的美學韻味。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學古詩詞不僅是向?qū)W生傳遞文化血脈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他們審美鑒賞力、深化情感理解與強化語言表達能力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意象,作為古詩詞的核心構(gòu)成要素,如同一座橋梁,巧妙地連接了詩人細膩的情感世界與讀者豐富的內(nèi)心體驗。因此,教師探索并實踐有效的古詩詞意象教學方法,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具有深遠的意義。
詩詞誦讀感知法,作為古詩詞意象教學的堅固基石,倡導學生反復誦讀,直觀領(lǐng)略詩詞的音韻之美、節(jié)奏的起伏及情感的豐富多彩。此方法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詩詞的整體輪廓,初步感知古詩詞的意象。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代詩人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深度交流,身臨其境地感受詩詞蘊含的情感。
以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使至塞上》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示范朗讀,注重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與節(jié)奏的緩急變化,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句的遼闊與壯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教師的誦讀,那孤煙的直上云霄,大漠的浩瀚無垠,長河落日的寧靜與壯美,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展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隨后,教師鼓勵學生在腦海中構(gòu)建這些意象形成的畫面。學生靜靜地聆聽教師的聲音,仿佛踏上了那段遙遠的旅程,親眼見證了詩人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那一刻,他們不再是簡單的聽眾,而是成了與詩人并肩而行的旅者,共同體驗那份孤獨與壯麗交織的情感。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詞意象的感知與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小組誦讀比賽。在比賽中,每個小組的成員輪流朗讀,其他的學生則作為聽眾仔細地聆聽,嘗試從誦讀者的聲音中捕捉到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意象所傳達的情感與氛圍。這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讓他們在反復誦讀與聆聽中更加準確地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與韻律。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聲音的引領(lǐng)下,更加直觀地感知到了詩歌中意象構(gòu)建的獨特意境。
詩詞誦讀感知以其獨特的直觀性與體驗性,在古詩詞意象教學中占據(jù)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教師應深刻認識到誦讀的重要性,精心設(shè)計誦讀活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知意象的韻味與魅力,領(lǐng)略古詩詞的深遠意境與不朽魅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背景知識鏈接法,向?qū)W生介紹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所處的時代背景等信息,為學生搭建起一個用于理解古詩詞意象的知識架構(gòu)。教師運用這一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打破時空的束縛,深入感知詩詞創(chuàng)作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大環(huán)境,進而更加精確地領(lǐng)會意象蘊含的深層次意義。教師對文本背景知識的補充,能讓學生站在更寬廣的角度去審視古詩詞,加深對意象的理解。
以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為例,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踏上了一段探尋之旅,目的地直指杜甫那風雨飄搖的晚年生活及這首詩背后的歷史長河。教師首先以平和而深沉的語調(diào),緩緩地鋪開杜甫的生平畫卷。學生仿佛跟隨教師的講述,穿越時空,來到了那個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的唐代。他們了解到,杜甫晚年四處漂泊,生活困頓,屢遭不幸,而這一切都與那場改變國家命運的“安史之亂”緊密相關(guān)。這場浩劫不僅給國家?guī)砹松钪氐臑碾y,更讓無數(shù)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通過這樣的介紹,學生對杜甫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了初步的認知。隨后,在深入解析詩歌內(nèi)容時,教師巧妙地將“秋風破茅屋”“群童抱茅去”等具體意象與杜甫的生平遭遇、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思考這些意象背后隱藏的深層含義。他們意識到,“秋風破茅屋”不僅僅是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更是詩人生活困頓、無家可歸的寫照;“群童抱茅去”則反映了戰(zhàn)亂時期社會的混亂與人民生活的艱難。通過聯(lián)系這些意象與背景知識,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詩歌中蘊含的情感,感受到了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與對人民疾苦的深切關(guān)懷。
背景知識鏈接法的成功運用,不僅幫助學生構(gòu)建了理解古詩詞意象的知識框架,還讓他們學會了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詩詞,增強了對意象的認同感和共鳴感。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激發(fā)了他們對歷史文化的學習興趣。
同類意象對比法在古詩詞意象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選取具有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意象,將它們置于不同詩歌或同一詩歌的不同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揭示意象在不同語境下的差異,深入理解其豐富內(nèi)涵。同類意象的對比,有助于學生突破單一視角的局限,學會從多角度、多層次審視和解讀意象,提升文學鑒賞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以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渡荊門送別》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與前面所學的《野望》進行對比學習,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不同詩人筆下相同或相似意象的不同表現(xiàn)與情感色彩。兩首詩中都出現(xiàn)了“山”“水”等意象,但是,在王績的《野望》中,“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兩句,如同一幅細膩的秋日畫卷,緩緩地展開在學生眼前。這里的“山”與“水”,不再是簡單的自然景觀,而是被賦予了濃厚的情感色彩。山巒層層疊疊,皆被秋色所染,透露出一種蕭瑟與孤寂;落日余暉灑落山間,更添了幾分落寞與凄涼。這些意象共同構(gòu)建了一個靜謐而孤寂的秋日山野場景,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與失落。相比之下,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則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風貌。“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兩句詩氣勢磅礴,展現(xiàn)了詩人眼前景象的壯闊與豪邁。隨著船只的行進,山勢逐漸消失于平野之中,江水則奔騰不息,流向未知的遠方。這里的“山”與“水”,不再是靜止的背景,而是成了推動情感發(fā)展的動力。它們象征著詩人對未知世界的向往與探索精神,以及對自由與豪情的追求。通過對比這兩首詩中“山”“水”等意象的不同運用與情感寄托,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意象在不同語境下的變化與差異。他們開始意識到,即使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詩人筆下,也會因為創(chuàng)作背景、個人情感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面貌。這種對比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意象多樣性的認識,還激發(fā)了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審視和解讀意象的興趣與熱情。
同類意象對比法在古詩詞意象教學中展現(xiàn)出獨特的價值。通過對比分析,學生不僅能夠發(fā)現(xiàn)意象在不同語境下的微妙變化,還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蘊和情感色彩。這種方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學知識,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
綜上所述,古詩詞意象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學中,教師綜合運用詩詞誦讀感知法、背景知識鏈接法、同類意象對比法,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鑒賞古詩詞中的意象之美,提升其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同時,這些方法也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策略,有助于推動古詩詞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作者簡介:江蘇省常熟市外國語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