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昌市博物館在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及周邊征集到漢代實心磚2000多塊,基本上是墓室用磚,裝飾手法多樣,構圖完整,主題突出,大致分為畫像磚、紋樣磚與文字磚三類,本文對每一分類擷取具有代表性的圖像進行賞析。實心磚表達了漢人“視死如生”的愿望,其圖像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再現(xiàn)了東漢中晚期的社會生活習俗和意識形態(tài),成為研究漢魏之際的社會狀況、人文風貌、建筑藝術等方面的圖像資料,具有補史或正史的作用。
關鍵詞:實心磚;畫像磚;建筑圖案磚;紋樣磚
東漢中晚期,實心磚因其形制小且制作工藝簡便等特點,逐漸取代戰(zhàn)國與西漢廣泛流行的大型笨拙、工藝復雜的空心磚的主題地位,促使了漢磚藝術的發(fā)展,并達到了鼎盛時期。因漢代人認為“死人有知,與生人無以異”,仿照人間的住宅來建造墓室,對墓室用磚進行裝飾,使磚面出現(xiàn)了不同的圖像,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tài)。
許昌,東漢末年的帝都,魏國的五都之一,王侯將相云集許都,地上地下都有豐厚的遺跡。1985年以來,許昌博物館在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及周邊征集到漢實心磚2000多塊,基本上是墓室用磚,多呈長方形,為企口磚,也就是磚的一端凸出,另一端凹陷,為榫卯結構,俗稱子母磚,在砌筑時磚與磚相對接,增強其牢固性。圖像采用模印法,木模為陰紋且較深,印出的圖案凸顯磚面之上,表現(xiàn)形式有陽線刻和陽線刻兼淺浮雕。一模壓印出一幅主題畫面,多為橫列式,外有邊框。這種一磚一模一畫面一主題的裝飾手法,構圖完整,主題突出。
一直以來,都把有圖案的漢實心磚統(tǒng)稱為畫像磚,其實漢實心磚有不同的形制與題材內(nèi)容,可分為畫像磚、紋樣磚與文字磚三大類。下面結合館藏的實心磚,對每一分類擷取具有代表性的圖像進行賞析。
東漢中晚期,豪強地主勢力膨脹,權貴豪族大治宅第,生活奢侈腐化,受當時流行的讖緯學說、陰陽五行、神仙之術的影響,向往長生不老,祈望羽化升仙。于是,把現(xiàn)實生活中作為財富和權威象征的車馬、建筑物等模印在墓磚上,得以繼續(xù)享受生前乘車馬、美宮室的富貴生活,達到求祥升仙的目的。這類畫像磚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成為漢代社會生活形象化的史料。
圖案多為正面,尺寸一般長41~50厘米,寬15~22厘米,厚為8厘米左右。構圖以建筑物為主,用軺車、門吏、祥禽、常青樹等不同物象配以幾何紋來裝飾,可謂異彩紛呈。其中對常青樹的運用非常廣泛,有一至五株不等,樹上多有一瑞鳥,這是許昌畫像磚最常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一)軺車過闕
在漢代,“貴者乘車,賤者徒行”,所以車的形制與馬匹的數(shù)量標志官位的高低。軺車是一馬駕駛的小型輕便車,《說文》曰:“軺車,小車也?!薄稄V志》曰:“闕,缺也,門兩邊缺然為道也?!睆漠嬒翊u上的圖像看,軺車一般疾駛于闕。闕,又稱作觀、象魏,是漢代特有的建筑形式,標志著建筑群的入口,顯示威嚴并供守望之用,畫像磚上的闕不僅是身份的體現(xiàn),還是升仙路上的“天門”。
“上人馬食大倉”畫像磚(圖一):陽線刻兼淺浮雕,一置華蓋的軺車上坐兩人,御者執(zhí)馬韁向門闕奔去,上方榜題 “上人馬食大倉”六字,門闕下站有一持戟門吏,后有一倉樓,一瑞鳥立于常青樹上。持戟門吏為亭長,《后漢書·百官志》曰:“正門有亭長一人?!薄按髠}”即“太倉”,是朝廷管轄的糧倉,此銘文是祝愿乘者成為吃皇糧的上等人,反映人們既歆享今世的榮華富貴,也祈求來生的高官厚祿。
(二)軺車過闕畫像磚
淺浮雕,圖案立體感強。左側有一置華蓋的軺車,乘者形象高大,御者驅馬奔向門闕,上方有兩只相向飛翔的仙鶴,門闕下一持盾者正躬身迎候,常青樹上站立一回首的瑞鳥。鶴是一種仙鳥,能載仙人飛行于天,漢代人把鶴視作引魂升天的神鳥。執(zhí)盾者,應為亭長,《后漢書·百官志》云:“亭有亭長,以禁盜賊?!边@里的執(zhí)盾門吏,有恭候來者與護衛(wèi)亡者之意。
(三)建筑圖案磚
東漢中晚期,地主莊園式經(jīng)濟得到繁榮與發(fā)展,豪強地主“廣起廬舍,高樓連閣”,《后漢書·黃昌傳》曰:“陳相,縣人彭氏舊豪縱,造起大舍,高樓臨道。”巍然高聳的闕立于大門兩旁,雄偉壯觀。闕后來發(fā)展成為顯門第、別尊卑、尚禮儀的裝飾性建筑,因仙人好樓居,建造樓閣成為相互效仿的時代風尚。為死后能繼續(xù)享受這一切,便把現(xiàn)實生活中標志身份與地位的闕、樓閣、倉樓、殿堂等建筑裝飾在墓磚上,從而使陰間的生活理想化。從模印的多種建筑形式,即可窺其漢魏之際許都的城門、帝宮、殿堂及達官貴人府第的建筑氣勢和風貌。
(四)雙闕人物畫像磚
陽線刻,雙闕用網(wǎng)狀紋裝飾,中間有一橫握環(huán)首刀于腰部的亭長,闕上方各有對稱的乳釘紋,其旁各有一株常青樹置于高臺上,左右及上邊框用波折紋來裝飾,增添了畫面的動感。《后漢書·輿服志》曰:“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長導從,置門下五吏、賊曹、督盜賊功曹,皆帶劍?!眻D中亭長瞠目、怒發(fā)上翹,雙臂高聳,表現(xiàn)出威武之勢,足以嚇跑鬼魅,護衛(wèi)亡者,這種圖案的畫像磚很少見。凸出的乳釘紋,在漢代是子孫繁盛的象征。
1.雙闕鋪首畫像磚
陽線刻,雙闕與殿堂位于高臺上,兩旁各有一常青樹,左側樹上有一奮力飛翔的瑞鳥。雙闕用網(wǎng)狀紋來裝飾的,殿堂柱頭飾斗拱,正面用擬人化的鋪首裝飾。鋪首是古代器物與門上常見的附件,一般為獸面形,面目猙獰,是饕餮紋飾的變異與演續(xù),用其頭部形象作為鋪首,除具有門戶標志外,其強大的威懾力則起到鎮(zhèn)鬼辟邪的作用。
2.闕鋪首畫像磚
陽線刻,中間模印一闕,用擬人化的鋪首來裝飾,形象可愛。闕兩邊的高臺上各有一回字紋和常青樹,闕檐兩側有兩只背向而立的鶴,皆引頸高昂?!俄嵓吩唬骸苞Q,善鳴鳥。”鶴也是長壽的象征,《抱樸子·對俗》亦載:“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這類畫像磚比較多,線條粗壯、清晰。
(五)騎射武力
騎射狩獵圖在畫像磚上不斷出現(xiàn),展示了漢代人騎射的精彩技藝。東漢中晚期,豪強地主采用自給自足的田莊經(jīng)營模式,為了護衛(wèi)宅院,擁有私人武裝,防止外來侵擾。畫像磚上出現(xiàn)了執(zhí)盾、持戟的門吏形象,也出現(xiàn)了持戟與斧鉞的胡人形象。“胡”是對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對西域的溝通,使胡人進入中原,從事商貿(mào)活動,部分胡人成為社會的最底層,為官宦人家守護門第。
1.騎射畫像磚
淺浮雕,磚的一側面方框內(nèi)模印三個騎士,三騎士在馬上搭箭持弓回身反射,顯示出千鈞一發(fā)之勢。馬的姿態(tài)各有千秋,生動傳神。這種把姿態(tài)不同的三種圖案連續(xù)模印在磚面上,形成群馬奔馳、聲勢奪人的場景,展現(xiàn)了射獵時的威武與氣勢。
2.持戟握斧鉞人物畫像磚(圖二)
陽線刻,正面模印有六個持戟握斧鉞人物,為一模多印,皆高鼻深目、下巴突出、胡須下垂,從形態(tài)上看應為胡人,呈蹲式,一手持戟立于胸前,一手握斧鉞置于右肩上。斧鉞為禮儀之器,是一種象征威嚴的儀仗,這種反復模印手法,給人以連綿不息、威武雄壯之感。胡人形象的出現(xiàn),印證了張騫出使西域這一重大活動。
紋樣磚在實心磚中所占比例最大,多為長條形,尺寸一般長30~40厘米,寬在13厘米上下,厚為5厘米左右。圖案裝飾多在側面,在端面的很少,畫面多為橫向,呈長條狀,有云紋、寶相花紋魚紋、波浪紋、雙環(huán)紋、重環(huán)紋、三角紋、網(wǎng)格紋、斜線紋等幾十種,以三角紋、菱形紋最多,有些屬于變形、象征與抽象造型的范疇,展現(xiàn)了漢代人的豐富想象力。乳釘紋、波浪紋、菱形紋、三角紋、網(wǎng)格紋等在畫像磚的正面圖案中,多以輔助紋飾顯示,而在此是作為主題紋飾出現(xiàn),可見其運用的廣泛性。正是如此,才顯得實心磚藝術的審美層次豐富,增強了裝飾效果和藝術價值。有些裝飾紋樣在今天的藝術設計中,還被人們反復借鑒和使用。
(一)云紋磚
一側面兩斜線中間飾變形云紋,斜線下與兩端各飾半環(huán)和乳釘紋。流暢的云紋象征高升和如意,是一種吉祥紋飾。漢代人認為云氣為祥瑞之物,《漢書·高帝紀》曰:“高祖隱于芒、碭山澤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p>
(二)雙魚紋磚
一側面長方框用三條豎線間隔,每框內(nèi)各模印一條魚,兩條魚相對,魚紋與魚翅清晰。魚,是吉祥物,在漢代又是書信的象征。因魚多卵子,有旺盛的繁殖力,有多子多孫、人丁興旺的吉祥寓意。同時,魚為陰類,也用于代表陰間,象征地下世界。
(三)銅鏡紋磚
兩端面各模印兩個銅鏡紋飾,中心的乳釘較大,如鏡鈕,雙環(huán)紋內(nèi)飾有9個小乳釘紋。在漢代,用乳釘紋隱喻多子多孫,是對生殖理念的重視。
文字磚雖然不多,但其裝飾手法較多,有正面裝飾、側面裝飾,還有在一端面或兩端面裝飾,也有模印在楔形磚端面的。因磚的形制不同,尺寸各異,所模印的文字多為吉祥語,也有紀年文字,字體有篆、隸等多種形式。吉祥文字直觀地表達了內(nèi)心美好的祈求,紀年文字為考古斷代提供了實物例證。這些文字對研究漢代人的精神追求、書法藝術和吉祥文化等,有重要的史料與學術價值。
(一)“宜子孫”磚(圖三)
呈方形,磚面正中有三排三行陽刻文字,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模印“宜子孫富番昌樂未英(央)”9個字,按九方格排列,四邊飾菱形紋,四角用古錢紋來裝飾。其文字古樸、渾厚,具有漢摹印篆之風格。文字內(nèi)容直接表達了企盼世代富裕昌盛、快樂永恒的一種精神寄托。
(二)“萬歲”磚
一端面呈梯形斜坡面,兩方框內(nèi)模印“萬歲”二字,隸楷兼容,古樸凝重。此磚出土于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印證了這里是東漢末年的帝都所在,抑或是許都宮殿所用之物。
此外,還有“大吉”“百天大吉”“王百元”等文字磚,皆有吉祥之意。
許昌漢實心磚形制多樣,構圖上用平面展開式,即散點透視法,采用對稱、均衡、穿插交錯等手法,粗放遒勁中不失細膩,夸張奔放中頗具韻律。尤其對物象瞬間形態(tài)的刻畫,表現(xiàn)出力量、運動、速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氣勢美,使畫面形神兼?zhèn)?、剛柔相濟,具有“動靜互補,追求神韻”的藝術之美。其圖像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再現(xiàn)了東漢中晚期的社會生活習俗和意識形態(tài),成為研究漢魏之際的社會狀況、人文風貌、建筑藝術等方面的圖像資料,具有補史或正史的作用。
作者簡介
周杉杉,女,河南杞縣人,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博研究。
參考文獻
[1]周到,呂品,湯文興.河南漢畫像磚的藝術風格與分期[J].中原文物,1980(3):8-14.
[2]陳文利,李麗娜.許昌市博物館藏漢畫像磚[J].華夏考古,20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