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魏晉時期涼州治所的姑臧城,一直是絲綢之路河西段最著名的城市之一,是中國與西域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都會。最早的姑臧城是于匈奴休屠王時期建成,前涼時期又在匈奴所建姑臧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可謂規(guī)模空前,基本上形成了姑臧城的城市布局結構。文章根據(jù)史料的記載、現(xiàn)存的遺跡和考古發(fā)掘資料等再現(xiàn)了當年姑臧城的景象,主要從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城市布局及主要建筑等方面進行了論述,認為姑臧城的位置應該在今武威縣城的東北,對姑臧七城的城市布局結構進行了探討,并對前涼時期的一些主要建筑如靈鈞臺、謙光殿、四時宮、閑豫堂等進行了略述。
關鍵詞:前涼;姑臧城;位置;城市布局;宮殿建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4.030
0 引言
自漢及唐,武威郡治所姑臧城(圖1)一直是絲綢之路河西段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西漢時期,漢武帝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隊伍,制定了聯(lián)合西域各國共同抵抗匈奴的戰(zhàn)略方針,派衛(wèi)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兵重創(chuàng)匈奴,命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并設置河西四郡。河西地區(qū)隨之逐漸發(fā)展起來,而武威郡作為河西走廊的門戶和河西走廊政治經(jīng)濟中心,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武威郡的治所姑臧城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雖然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域內曾一度四分五裂,但來往各色客商都會在姑臧進行廣泛而頻繁的商貿活動,這對武威一地甚至河西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影響甚巨。五涼時期除西涼外其他政權都先后以姑臧城為首府,姑臧城成了當時河西地區(qū)政治軍事中心,是古代中國與西域經(jīng)濟交流的都會和民族文化交匯的樞紐。
1 前涼時期姑臧城的地理位置
武威古稱涼州,姑臧城是它的治所,位于祁連北麓,河西走廊的東端。在由漢代到唐代的千年間,姑臧城一直是我國西北地區(qū)僅次于長安城的最大古城,屬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在此建都。除此之外,姑臧城一直都是郡、州、府的治所所在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涼州一直都是河西走廊的代名詞。從最早的姑臧城算起,到今天的武威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時間的變遷其許多遺址已從地面上消失了,那么前涼時期的姑臧城又在何處?
通過梳理古代史料記載、現(xiàn)代遺存、考古發(fā)掘,還有專家學者的考證,我們可以知道姑臧城的舊址就在今武威城的東北。
分析有關姑臧城位置的史料,《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姑臧故城,今武威縣治?!雹龠@則史料說明了姑臧城在今武威市的事實。關于姑臧城的具體方位,《大明一統(tǒng)志》中記載得非常清楚,即“姑臧廢縣在(涼州)衛(wèi)東北二里”②。《武威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即“故城在縣東北二里”③,也就是說姑臧城在武威城的東北二里。從這些史料我們可以知道姑臧城就位于武威郡,但是并不是明清時期的武威城,而是在武威城的東北方,根據(jù)史料記載,明清時期人們還能看到姑臧故城的遺址,明清人的記載應是真實可信的,我們可知姑臧城位置就在今武威城東北方。
有關姑臧城的歷史遺存,現(xiàn)存的西夏《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說得較為詳盡④。碑文內容大意是說阿育王收集佛陀舍利,在天下造塔八萬四千座,用來安置佛陀舍利,其中武威郡有一塔,自周至晉1000余年間有興有廢,史書并沒有詳細的記載,后前涼的張軌在武威郡修建了宮殿。到張?zhí)戾a時期,宮中出現(xiàn)了許多“靈瑞”,有人告訴他現(xiàn)在的宮殿是原來塔的故基,張?zhí)戾a便舍棄宮殿重新修建寺院。西夏護國寺就是前涼大云寺,該碑原藏在武威縣東北方清應寺內,現(xiàn)藏于武威市博物館。關于大云寺,《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其為“大云寺,在武威縣東北,有塔。又,西有清應寺”⑤。大云寺和清應寺應在武威東北方并且緊緊相連,所以前涼張?zhí)戾a舍宮建寺是有據(jù)可考的,大云寺和清應寺的所在地就是前涼張氏的宮殿區(qū),所以更加證明了姑臧城的位置在武威城東北方。
根據(jù)近現(xiàn)代的一些考古發(fā)掘資料,尤其是近年來對漢魏墓葬的發(fā)掘,可知在古代一直實行居住區(qū)和墓葬區(qū)分別安置的布局。1895年,武威市中心文化廣場的電影院門口發(fā)現(xiàn)了一座漢代磚室墓葬,墓葬深4米有余,出土文物并不多,大多數(shù)都是灰陶罐。1988年,在武威市城西南地區(qū)武威師范學院的校園內,發(fā)現(xiàn)了一座魏晉時代的磚墓,出土有這個時期十分常見的銅馬腿、銅錢、陶罐等⑥。從這些墓葬的分布來看,這些墓葬多分布在今武威城區(qū)中部及西半部,在古代人們絕不會把墓葬修在城中,所以姑臧城的主體不會在武威城的城中和城西,據(jù)此也更加支持了姑臧城在今武威城東北方的推論。
現(xiàn)代學者也對其進行考證。梁新民先生根據(jù)“東漢武威郡官署遺址就在武威城內的行政公署院內,還有前涼大城姑臧的一些重要遺址在今武威城內”⑦,論證了姑臧城的位置就在今武威城內。王乃昂和蔡為民先生經(jīng)過考證,他們認為涼都姑臧在今武威東北方向,他們根據(jù)史書的記載,從水系和地形分布對姑臧城的地理位置加以推測,認為自然環(huán)境分析法是古城地望研究的有效方法,姑臧城周圍水利渠系的分布情況與武威市城北的自然環(huán)境完全吻合,從水文條件來看,姑臧城址大體位于今海藏河與楊家壩河之間的地區(qū),通過考古考證分析、殘留城址以及年代測定,最終得出姑臧城的位置大致位于今天武威市東北方向的城內東關及城郊地區(qū)的新鮮村、郭家寨子一帶⑧。綜上,根據(jù)史料的記載、歷史遺存、考古發(fā)現(xiàn)和現(xiàn)代學者的考證推斷,姑臧城的位置在今武威城東北方。
2 前涼時期姑臧城的幾次增筑與布局
姑臧城作為涼州的治所和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的東邊門戶,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重視對它的修建,而前涼統(tǒng)治者對它的修建最具規(guī)模,基本上形成了姑臧城的布局。最早的姑臧城是由匈奴人修建的,匈奴人時期稱作“蓋臧城”,“蓋臧”是匈奴語,后人則稱為“姑臧”,據(jù)《水經(jīng)注》引王隱《晉書》的記載,張氏家族營建的新城是在原匈奴人所建的姑臧城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前涼時期由張軌、張茂、張駿進行了三次擴建⑨。
2.1 張軌、張茂所增筑的姑臧城
公元301—314年,張軌出任涼州刺史期間對姑臧城進行了擴建。《晉書·張軌傳》記載,張軌在平叛了鮮卑的叛亂后,晉惠帝任張軌為安西將軍,封安樂鄉(xiāng)侯,食邑千戶,為了穩(wěn)定涼州政局,張軌于是大修姑臧城⑩。這可以說前涼是筑姑臧城的開始。又據(jù)前引《水經(jīng)注》的資料可知,張軌在原匈奴所筑的姑臧城外又修了一座姑臧城,匈奴所筑的城為“東西三里,南北七里”,可以知道它是一個長方形的城池,姑臧城東西窄南北長,在城墻的正中間是匈奴人所筑的舊城,后來張駿又在南面筑城,所以推斷張軌所筑的城應在姑臧城的北面,這也就是前涼早期的宮殿。
公元320—324年,張茂主政涼州期間也對姑臧城進行了擴建,據(jù)《晉書·張茂傳》記載:“茂大城姑臧,修靈鈞臺。”k張茂所筑的姑臧城應該是在其父張軌修筑的基礎上對姑臧城進行了較為徹底的修繕,并且修建了靈鈞臺,另據(jù)張茂修繕靈鈞臺時對別駕吳紹所說“王公設險,武夫重閉”l等內容來看,修建好的靈鈞臺應是前涼張茂涼州牧署,即前涼王宮。
2.2 張駿時期增筑的姑臧城
公元324—346年,張駿執(zhí)政前涼期間,正是前涼的鼎盛時期,其實力雄厚,對姑臧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
一是增筑四城廂,陳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說:“又張駿增筑四城,廂各千步?!眒所以姑臧城外的四個小城為張駿所筑,張駿在姑臧城墻外東西南北四面筑了四座小城,這四座小城緊挨匈奴所筑的城墻。《武威市志》也說姑臧城外增筑了東西南北四城廂,“東面的稱東苑,西面的稱西苑?!眓劉漢東《五涼東西苑考》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考證,他指出“兩苑所在之處當是姑臧城外,東苑在城東,西苑在城西”o。所以東苑、西苑就是張駿所筑的姑臧城外東西南北四個小城中的東城和西城。
二是張駿在姑臧城南面筑城,建造了謙光殿和四時宮。最早的宮殿在北面,是由張軌所建,而張駿則把宮殿由北面遷到了南面?!稌x書·張駿傳》對張駿的重修事件做了詳細的記載p??芍獜堯E在姑臧城的城南筑城,建了謙光殿,在謙光殿的四面又建了四座宮殿,稱為四時宮,依時節(jié)而居。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說:“中城作四時宮,隨節(jié)游幸?!眖可知四時宮在中城里面,而中城的北面是張軌所筑的宮殿,并且距原匈奴人所筑的姑臧城“東西三里,南北二里\",東西窄南北長,北面已無地方,所以張駿所筑的四時宮是在原匈奴人所筑的姑臧城里的南面,自張駿筑了南城后,前涼的王宮也由北面遷到了南面,據(jù)前面所引的史料可知,到了張?zhí)戾a執(zhí)政時期,宮中出現(xiàn)了許多“靈瑞”,有人告訴他現(xiàn)在的宮殿是以前阿育王所建塔的故基,故張?zhí)戾a將北面宮殿舍棄,重新建了寺院。
2.3 姑臧城的布局
由上面的敘述可知,最早的姑臧城是由匈奴人所建,而張氏對其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擴建,從張軌、張茂時期再到張駿時期達到頂峰,基本上形成了姑臧城的整體布局結構,匈奴人初建的姑臧城是東西三里南北七里的長方形城池,中間是匈奴人所筑的中城,張軌又在匈奴人所筑的姑臧城的北面筑了北城,張茂時期又重新修繕了宮殿,建了靈鈞臺,是前涼張茂涼州牧署,即前涼王宮。而后張駿又在姑臧城的城南筑城,張駿所建的南城以謙光殿為中心,四面為四時宮,張駿還修了東西南北四個小城,這四個小城建在原匈奴所建的姑臧城的外面,緊挨姑臧城的城墻,東西兩個小城又稱為東苑和西苑,張駿增筑后的姑臧城基本上形成了前涼姑臧城的整體布局,張駿以后前涼逐漸衰落,也沒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建姑臧城。
綜上,前涼時期姑臧城的整體布局:在匈奴人的姑臧城里從北到南依次分布著三個城,分別是張軌所建的北城,原匈奴人的中城,張駿所筑的南城,在城外緊挨著姑臧城墻東西南北四面為張駿所筑的四個小城廂,東邊的是東苑,西邊的是西苑。姑臧城內從北到南依次分布著三座城,連同張駿在城外增筑的四個小城,共同構成了姑臧城七城的城市布局結構。
3 前涼時期姑臧城的主要宮殿
前涼統(tǒng)治者建立的地方割據(jù)政權作為西晉王朝的殘余,在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中外御強敵,內撫百姓,使河西遠離戰(zhàn)亂,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不但修建了姑臧城這一龐大的建筑群,而且修筑了很多宮殿,城內分布了很多宮閣臺榭,設計十分精巧,裝飾極其華麗,使涼州成為當時西北地區(qū)的城市樣板。
姑臧城的營建是古涼州建筑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根據(jù)史料記載有以下建筑:
一是張茂所筑的靈鈞臺“茂所筑,周輪十八余堵,基高九仞”r。據(jù)前面所引史料可知,靈鈞臺應該是前涼張茂涼州牧署,即前涼王宮。
二是據(jù)前面所引的史料可知,張駿時期建了謙光殿,四面為四時宮,謙光殿的東面為宜陽青殿,西面為政刑白殿,南面為朱陽赤殿,北面為玄武黑殿。謙光殿是用來處理政務的場所,四時宮是居住的地方,隨季節(jié)而居,這可能是前涼最宏偉的建筑了。謙光殿不僅是前涼時期重要的宮殿,而且在以后的諸涼時期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晉書·呂纂載記》:“纂入自青角門,升于謙光殿?!眘《晉書·禿發(fā)傉檀載記》記載:“大饗文武于謙光殿?!眛《十六國春秋》和《資治通鑒》載:沮渠蒙遜于義熙八年(412)十月,由張掖遷都姑臧,“僭河西王位于謙光殿”u,這些記載說明后涼、南涼、北涼的王宮都在張駿所筑的南城,而且都把張駿建造的謙光殿作為舉行國家盛典的地方v。
除此以外,張駿還建了閑豫堂用來舉行政治會議和宴請群僚。為了享受建筑藝術,他還為鄯善王所獻美人營建了賓遐觀,即“鄯善王元禮獻女殊好,號曰美人立賓遐觀以處之”w。河西走廊一直紛爭不斷,作為武人的張駿對軍事建設非常重視,根據(jù)《水經(jīng)注》引王隱《晉書》的記載,張駿還專門修建了講武場和玄武圃x。
皇家宮室也是張氏政權十分重視的,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孝道,張重華為太后所居修建了永訓宮,為生母馬氏修建了永壽宮y。張祚宮內的飛鸞觀“(張)祚于嚴展吳純升飛鸞觀”z及萬秋閣“(張)祚為趙王所刺奔于萬秋閣,為廚士徐里所殺”。
4 結語
作為武威郡治所的姑臧城,位于絲綢之路東端,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是內地通往中國新疆、中亞和西亞等地的交通要道,姑臧城因為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位置,成了古代河西地區(qū)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五涼時期除了西涼其他四涼都先后在此建都,而前涼時期是五涼時期建國最長、發(fā)展最好的時期,所以對姑臧城的擴建是最具規(guī)模的,張氏家族對其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擴建,基本上形成了姑臧城的整體布局。根據(jù)古籍的記載、遺跡及考古發(fā)現(xiàn)和現(xiàn)代學者的考證推斷姑臧城的位置在今武威城東北面。在前涼時期形成了姑臧城的基本城市布局結構,在原匈奴人所筑姑臧城里從北到南分布著張軌所筑的北城、匈奴所筑的中城以及張駿所筑的南城,還有張駿在姑臧城外所建的四座小城,構成了姑臧七城的城市布局結構。前涼時期在宮殿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造了靈鈞臺、謙光殿、四時宮等一大批的設計精美的宮殿建筑,不僅是河西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前涼經(jīng)濟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xiàn)。
注釋
①②⑤黨壽山.前涼姑臧城[N].民主協(xié)商報,2022-08-12(03).
③武威市志編纂委員會.武威市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526.
④原文是:“昔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寶塔,奉安舍利?!薄敖裎渫に雌鋽?shù)也。自周至晉,千有余載,中間興廢,經(jīng)典莫紀。張軌稱制涼(缺十七字)置建宮室”?!皩m中多靈瑞,天錫異其事。時有人謂天賜曰:‘自西阿育王奉佛舍利,起塔遍世界中,今之宮乃塔之故基之一也?!戾a遂舍其宮,為就筑地建塔?!币詮埦S.隴右金石錄[M].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682.
⑥⑧王乃昂,蔡為民.涼都姑臧城址及茂區(qū)變適初探[J].西北史地,1997(4):[頁碼不詳].
⑦梁新民.姑臧故城地理位置初探[J].敦煌學輯刊,1987(1):107-112.
⑨x酈道元.水經(jīng)注引王隱.晉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65.
⑩房玄齡,等.晉書:張軌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22.
klr房玄齡,等.晉書:張茂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32.
mq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70-72.
n武威市志編纂委員會.武威市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91.
o劉漢東.五涼東、西苑考[J].史學月刊,1987(2):18-20.
p房玄齡,等.晉書:張駿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37-2238.
s房玄齡,等.晉書:呂纂載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4:2064.
t房玄齡,等.晉書:禿發(fā)傉檀載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4:3147.
u何金蘭.文獻所見五涼時期的涼州建筑[J].隴右文博,2012(2):47-52.
v房玄齡,等.晉書:張駿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33.
w房玄齡,等.晉書:張駿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37.
y房玄齡,等.晉書:張重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40.
z湯球.十六國春秋輯補:前涼錄:張祚[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515.